憲政專家民主理論大師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鈍初,號漁父,生於中國湖南省桃源縣,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是中華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1913年3月20日,時任國民黨代理理事長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老北站)遭槍擊,22日不治身亡,終年31歲。

個人生平

宋教仁是華興會與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唐紹儀內閣的農林部總長。曾留學日本法政大學、早稻田大學。他是國民黨的主要籌建人。

民國成立後

民國二年2月1日,宋教仁自桃源起身,經長沙、漢口沿江東下;嗣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視察黨務。彼時國民黨選戰大勝、黨員士氣高昂,宋氏政治前途如日初升,所至之處,歡迎會上無不人山人海,宋亦隨地推廣憲政理念,其要旨是產生純粹的政黨政治,由國會多數黨領袖任內閣總理,負起政治責任,組成責任內閣;由此先制憲,再依法選舉總統。

遇刺身亡

1913年中華民國國會大選,國民黨大獲全勝,宋教仁正欲循歐洲「內閣制」慣例,以黨魁身分組閣之際,同年3月20日,被殺手刺殺於上海火車站,子彈從後背射入體內,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凶手開槍後逃逸。宋教仁疼痛難忍,趴倒在一張椅子上,用手把于右任的頭拉到胸口,喘息地說:「吾痛甚,殆將不起,……我為調和南北事費盡心力,每多誤解,我受痛苦也是應當,死亦何悔。」當時在火車站送行的黃興、廖仲愷等將宋教仁送往滬寧鐵路醫院急救。手術後,情況沒有好轉,大小便中出血嚴重;21日下午,宋教仁再次被送進手術室,延至22日凌晨4時48分不治身死,年僅31歲。身故後,范鶴仙拍下宋教仁遺體的照片,今宋教仁墓安於上海市閘北公園。

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因槍傷不治逝世,隨後范鶴仙拍攝了這張宋教仁正裝遺照和一張赤身傷痕遺照。

追查兇手

事後警方追查兇手為失業軍人武士英、牽涉出包括擁有中華國民共進會的會長和江蘇駐滬巡查長頭銜的青幫大佬應桂馨、內務府秘書洪述祖(清代著名學者洪亮吉的曾孫)、內閣總理趙秉鈞等人,武士英被捕之後,先供述受應桂馨指示,後又在法庭翻供稱系個人所為,否認見過應桂馨而後來暴死上海獄中,各方猜測應屬中毒,趙秉鈞被迫辭去總理。1914年1月,應桂馨出獄後北上向袁世凱索酬,被人追殺,在逃往天津的火車上被刺。時在天津的趙秉鈞曾為之抱怨,不久在家中突然死亡。以致於案情更為撲朔迷離。洪述祖後被抓獲,被判處絞刑。

臨死猶上書袁世凱

宋教仁在被刺之後,自知不起之時,仍然上書袁世凱作最後諍諫,圖阻袁世凱稱帝野心。書曰:「北京袁大總統鑒:仁本夜乘滬寧車赴京,敬謁鈞座。十時四十五分在車站突被奸人自背後施槍彈,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勢必至死。竊思仁自受教以來,即束身自愛,雖寡過之未獲,從未結怨於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毫權之見存。今國基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餘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見納。」

後世追悼

于右任為宋墓題寫的銘詞:「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記?為直筆乎?直筆人戮。為曲筆乎?曲筆天誅。於乎!九泉之淚,天下之血。老友之筆,賊人之鐵。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銘諸心肝,質諸天地。」

現代懷疑為孫派人物所殺

早期袁克文在《辛丙秘苑》中指出暗殺宋教仁的陰謀,是陳其美與應夔丞等人在妓院裏秘密籌劃的。沈翔雲告訴袁克文說:「國民黨內的許多人都痛恨宋教仁,陳其美、應夔丞尤其痛恨他。」參與過中國革命的日本著名極端國家主義者的北一輝所著《支那革命密史》,認為刺宋主謀者非袁,暗殺宋教仁的主犯應是陳其美。更有內地學者懷疑宋教仁之死因是出於孫文之手,且武士英與應桂馨乃孫文陣營人士,二人皆是國民黨黨員,惟只屬一家之言,不足取信。

宋先生遺族簡述

方氏:宋教仁之妻。生前常居於家鄉-湖南桃源。夫故去後,接受愛國人士捐款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頒發撫恤金予安頓生活。獨子於上海求學期間,每逢暑假即前往滬探子。惟獨子病逝後,生活失去重心。1964年5月24日,吳相湘在其著作《宋教仁傳——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的自序中記載:『又見報載宋先生遺屬寡媳一人在桃源轉徙流離孤苦伶仃之訊(宋之獨子歿於抗戰前);更傷英雄無嗣之淒涼。』
宋振呂:宋教仁與方氏之獨子。少年時,離鄉赴上海讀書,畢業後曾留學日本;1934年隨行歐洲司法考察後,曾服務於中華民國監察院審計部至1936年心臟病突發逝世,享年36歲)。[4]1950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為宋振呂之妻葉惠英親筆簽發證明,追認宋教仁為革命烈士。
宋奇璋:宋振呂之獨女;婚後育有2子3女。

後世評論

章太炎在《民國報》《神州日報》評點孫中山只是「元老之才」,「至於建制內閣,仆則首推宋君教仁,堪為宰輔」,「謂總理莫宜於宋教仁 」。

蔡元培在《我之歷史》序言說:「(同盟會)其抱有建設之計劃者居少數。抱此計劃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數,宋漁父先生其最著也。」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孫善豪曾經評論宋教仁對國民革命與中國近代的意義,其大略如下:

宋教仁首先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目標在於鼓吹湖廣新軍的覺醒,間接促成了武昌起義。宋教仁曾提議革命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京師起義、中策長江起義、下策邊疆起義。孫中山的十次革命,一般都屬於下策中的邊疆起義。黃花崗之役後,同盟會人心渙散。宋教仁與譚人鳳等乃毅然在上海另起爐灶,獨立執行中策,成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以「共進會」與「文學社」為基礎,在兩湖新軍間鼓吹革命,於是乃有武昌起義之成功。

民國成立後,宋教仁將同盟會與其他小黨合併,成立國民黨。當時孫中山主張同盟會仍然為地下革命組織,隨時準備繼續革命。宋教仁則主張將同盟會公開化,以堂堂政黨之陣勢,藉選舉取得政權。宋教仁路線不僅獲得了同盟會多數之支持,並且繼續與其他小黨合併,終於組成國民黨,而在國會大選中取得了多數。這個「國民黨」,不同於1924年孫中山主導的聯俄容共後的中國國民黨,實乃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真正的政黨。許多後來著名的民主人士如張東蓀、沈鈞儒、徐傅霖、羅文幹、石志泉等,都是當時這個國民黨的核心成員。

宋教仁對於內閣制的倡議與實踐,袁世凱當上民國總統後,孫中山被選為國民黨的理事長,旋赴東京,另組中華革命黨。而主導國內國民黨的宋教仁路線,則是在體制內,以內閣制來架空袁世凱。如果當時袁世凱能明察當代潮流,對帝制不抱期待,放手讓宋教仁組閣,則中國華盛頓或民國「國父」之名,無疑非他莫屬。而整個中華民國史,或就將此改寫。不幸的是:宋教仁的內閣制主張,站在袁世凱的立場而言,是強人所難,直接牴觸了袁世凱「一人天下」的期待,於是被刺;開啟了中國此後一連串政治、軍事的混亂。

生平紀年

1899年入讀桃源漳江書院
1901年中秀才
1902年赴武昌投考美國聖公會文華書院(現華中師範大學),被錄為第一
1903年8月結識黃興,成為摯友
11月4日偕黃興,劉揆一、陳天華、章士釗共同成立華興會
1904年2月25日華興會在長沙西園正式成立,選黃興任會長,宋教仁為副會長
7月在武昌發起創建「科學補習所」
11月計劃在長沙進行起義反抗清朝政府,但事泄未遂,潛赴日本
12月13日抵達日本
1905年
6月創辦革命雜誌《二十世紀之支那》;入讀日本法政大學
8月支持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併當任其司法部檢事長;將《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為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
1906年曾一度回中國,企圖在東三省建立反清政治力量,但不久就再次去日本
1907年黃興赴安南謀舉事,薦宋教仁代理同盟會庶務,主持同盟會日常工作,參與一切機密
1910年返回中國。
1911年宋教仁到上海組織反清運動,赴香港參加廣州起義的準備工作。
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10月28日與黃興一同抵達武昌,參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參與起草《鄂州臨時約法草案》。
11月13日離開武昌,赴上海。
12月初抵達南京。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被任命為法制院院長,起草了一部憲法草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
4月27日出任唐紹儀內閣的農林總長。
7月因不滿袁世凱破壞《臨時約法》,辭去農林總長之職。
7月21日當選為同盟會總務部主任幹事,主持同盟會工作。
8月25日成立國民黨,當選為理事,並任代理理事長。
1913年領導國民黨獲中華民國國會壓倒性多數席次。
3月20日,宋在上海火車站(老北站,現上海鐵路博物館)遇刺,二日後身亡;孫中山於日本創立中華革命黨。

思想

主張「責任內閣制」,認為「內閣不善而可以更迭之,總統不善則無術變易之,如必欲變易之,必致動搖國本」。
[編輯] 著作
《我之歷史》,六冊,1920年湖南石印本
《二十世紀之支那》,一冊,1905年5月東京鉛印本
《醒獅》,四冊,1905年9月東京創刊
《民報》,二十六冊,1905年11月東京創刊
《間島問題》,六冊,1908年上海初刊本,1914-1916年地學雜誌重印本
《民立報》,六冊,1910年10月11日創刊,上海印行
《比較財政學》,日本小林丑三郎原著,宋教仁譯,1911年上海印行
[編輯] 相關書籍
《宋教仁的政治人格》,朱浤源,1966年度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
《宋教仁的革命人格》,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三),聯經出版公司,1970年出版
 


宋教仁(鈍初) 2010-07-17 16:24:15

[新一篇] 革命先行者民國之父

[舊一篇] 教育專家大學思想啟蒙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