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史 方士的醫藥、養生、修煉和求神仙的方技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方士的起源和特點

《漢書·藝文志》對古代科學技術和迷信相糅合的著作,分為“數術”

和“方技”兩大類。數術包括天文、歷譜、五行、蓍龜(筮占和龜卜)、雜

占、形法(相術)。方技包括醫經、經方(醫方)、房中(有關房事的)、

神仙,即所謂“生生之具”,著重研究醫學、養生、修煉、求神仙等有關生

命的科學技術以及迷信的巫術。大體上掌握“方技”之士稱為“方士”,掌

握“數術”之士稱為“術士”。《六韜·王翼篇》講到輔助將軍指揮作戰人

員,應有“術士二人主為譎詐,依托鬼神,以惑眾心。方士二人主百藥,以

治金瘡(刀傷),以痊萬病”。也還可以合稱為“方術士”。秦始皇說:“悉

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集解》引徐廣

曰:“一云欲以練求。”這是說方士既欲求奇藥,又欲煉奇藥。方士侯生、

盧生相與謀曰:“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史

記·秦始皇本紀》)候星氣者屬于術士。秦始皇焚書,“所不去者醫藥、卜

筮、種樹之書”。醫藥屬于方技,卜筮屬于術數。秦始皇悉召方術士,包括

方技和數術兩方面的人才,因而秦始皇自稱“欲以興太平”。

方士的起源,大概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繼承了商、周以來巫師的巫術

而有所發展。巫師以巫咸、巫彭作為他們的祖師。《山海經·海外西經》說:

“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

《大荒西經》又說:“大荒中有山名豐沮玉門,日月所入。有靈山,巫咸、

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

百藥爰在。”《海內西經》又說:“昆侖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

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可知巫師有兩大特

點:一是有天梯性質的高山可以升降上下,能夠往來人間和天堂,溝通天人

之間,能為人們通神祈求。另一是備有百藥能治病,還操有不死之藥。醫就

是起源于巫的。《世本》說:“巫咸作筮,巫彭作醫”(《海內經》郭璞注

引),《呂氏春秋·勿躬篇》同。《逸周書·大聚篇》說:“鄉立巫醫,具

百藥,以備疾災。”方士主要繼承和發展了巫師的巫術,包括醫術在內,既

具百藥而為人治病,又要采煉藥物,尋求仙人“不死之藥”。

方士另一方面是繼承和發展了講究修煉“精氣”的道家的方技。前面已

談到,齊國稷下道家提出了“精氣”為“道”的學說,以為“精氣”是萬物

產生和生長的根源,也是人的生命的根本要素,因此主張修養內心和修煉“精

氣”,以求延年益壽。他們修煉“精氣”的方技,就是“行氣”和“導引”,

即今所謂“氣功”或“內功”。稷下道家稱之為“內業”或“內得”。《管

子·內業篇》就是他們闡明氣功作用的論著。因為他們以“精氣”為“道”,

就把修煉“精氣”成功的人稱為“得道”的“真人”(參看第十一章第七節

的“氣功養生之道的開創”)。方士繼承和發展了這種修煉“精氣”的方技,

夸大其作用,以為由此可以長生不老,也還把修煉成功的稱為“真人”。后

來道教進一步承襲了方士修煉氣功和煉丹采藥的方技,也還沿用“真人”的

稱號。

燕齊海上方士求神仙

從齊威王、宣王以及燕昭王時,齊、燕就有一些海上方士為齊、燕君主

求神仙。《史記·封禪書》說:“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后皆

燕人,為方僊(仙)道,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騶衍以陰陽主運顯于諸

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騶衍是戰國晚期著名的齊的陰陽五

行家,羨門高等人是著名的燕齊海上方士。所謂“為方仙道”,是說他們講

究神仙的方技。所謂“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是說他們身體銷解變化

而升為神仙,就是后來道教講究尸解變化升仙的起源。

宋玉《高唐賦》說:“有方之士羨門高、溪成、郁林、公樂、聚穀,進

純犧,禱琁室,醮諸神,禮太一。”太一是方士所崇拜的最高的天神。后來

漢武帝開始祭祀太一,就是因為當時方士以為“天神貴者太一”。《高唐賦》

又說:“王(楚王)將欲往見,必先齋戒,差時擇日,……千里而逝。蓋發

蒙往自會,思萬方,憂國害,開賢圣,輔不逮,九竅通郁,精神察滯,延年

益壽千萬歲。”所謂“九竅通郁,精神察滯”,就是要通過修煉的功夫,使

阻滯和郁積的精氣得以流動暢通,從而消除發病因素,達到延年益壽,甚至

長生千萬歲的效果,這是他們講求的養生長壽之道。

東方海中神山和西方黃河之源昆侖山

戰國方士尋求成仙的地方有東西兩處,一是東方海中神山,這是燕齊海

上方士所尋求的,一是西方黃河之源的昆侖山,這是中原巫師所尋求的。據

說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上有用金銀造的宮闕,有白色禽獸,

住著仙人并有“不死之藥”。齊威王、宣王和燕昭王曾先后派人入海找尋,

據說“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

至”(《史記·封禪書》)。秦始皇二十八年派齊人徐市(“市”即“芾”

字,同“黻”)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三十二年又派燕人盧生求

羨門高,又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秦始皇多次派方士入海求

神仙,主要目的在于求得不死之藥,未能求得。后來方士侯生、盧生認為始

皇為人貪于權勢,未可為求仙藥,因而逃亡,秦始皇因而大怒,坑殺方士和

儒生四百六十多人。

西方昆侖所以成為尋求神仙的地方,因為古神話中,昆侖是上帝的“下

都”,既是黃河的發源地,又具有天梯性質,由此可以上升天堂。據說昆侖

“面有九門”,東門有“身大類虎而九首”的開明獸守著,開明以東就有巫

彭等六巫“皆操不死之藥(《山海經·海內西經》)。山上有增(層)城九

重。在不同層次,從上而下建設有傾宮旋室、縣(懸)圃、涼風(一作閬風)、

樊桐。縣圃是空中懸掛著的花園,“清水出泉,溫和無風,飛鳥百獸所飲食”

(《穆天子傳》)。向上到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再向上到縣圃“登之

乃靈,能使風雨”,更向上就是上帝之宮,也就是黃帝之宮。這是戰國時代

流行的神話。《楚辭·天問》問到:“昆侖縣圃,其居安在?增城九重,其

高幾里?四方之門,其誰從焉?”昆侖以北的玉山,有西王母掌有不死之藥,

相傳后羿曾從西王母取得“不死之藥”,被姮(嫦)娥竊走而出奔月中(《淮

南子·覽冥篇》)。這個神話戰國已有,《天問》曾問到:“安得夫良藥不

能固藏?”①

屈原的神游昆侖和兩幅楚帛畫

楚大夫屈原因楚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因作《離騷》以表達清白堅貞。

他憤慨地要離開人間,隨著巫彭、巫咸之所居,要隨從到昆侖一帶神靈的圣

地去。他說:“朝(早)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于縣圃”,接著望見太陽所

入的崦嵫,使馬飲于太陽浴所的咸池,又到了日出的扶桑。他又說:“吾令

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這是說他請上帝的看門者開啟天門,讓上帝

憑倚而望我。他更說:“世溷(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朝(早)

吾將濟于白水兮,登閬風而緤焉。”“閬風”一作涼風,就在縣圃的下一層

地方。《離騷》后段又講到,由于靈氛(即方士)的吉卜,巫咸準許他升降

上天下地之間,于是他“朝(早)發初于天津兮,夕余至于西極。……忽吾

行此流沙,遵赤水而容與;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路不周以

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這是說神魂西行,經流沙、遵赤水,經西皇的準

許,渡“津”之后,經不周山左轉而到達西海目的地。

一九四九年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畫《龍鳳婦女圖》,描寫女的墓主

在龍鳳引導下西行情景。一九七三年長沙子彈庫楚墓出上帛畫《男子御龍

圖》,描寫男的墓主乘著蛟龍西行情景。①這都是描寫墓主的靈魂正在龍鳳引

導下或駕御蛟龍西行而上天堂的。這與屈原在《離騷》中描寫他神魂西行的

情景是相同的。屈原描寫他的神魂“駟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風余上征。朝發

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于縣圃”。虬就是龍的別名,鹥就是鳳的別名,這是說

乘龍鳳駕的車西行到昆侖的。屈原描寫他的神魂再次西行,“為余駕飛龍兮,

雜瑤象以車”。“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這是說先乘飛龍駕的

車西行,再乘蛟龍渡天津而到達目的地。蛟龍是一種有腳的龍,便于游泳渡

過天津的。洪興祖《楚辭補注》引郭璞曰:“蛟似蛇,四足,小頭,……龍

屬也。”子彈庫出土的《男子御龍圖》,這條龍正昂首向西游泳,這條龍的

腹下確有一腳作游泳形象,同時腳的前面正有一魚向前游,當即蛟龍無疑。

由此可見《離騷》所描寫的正是這樣的情態,過去人們對這張畫誤解,以為

是一條龍舟,其實只是一條蛟龍,這個男子就是乘著這條蛟龍昂首游泳渡過

天津而西行的。《離騷》“麾蛟龍使梁津兮”,五臣注:“麾,招也。”王

逸《注》:“以蛟龍為橋,乘之以渡。”值得注意的是,神話中要到達昆侖

這個神靈之地,前去的通道上有個“天津”阻隔著,并且由西皇這個神主管

著這個天津,因此必須得到西皇的準許,乘著蛟龍才得渡過天津而進入目的

地。這兩幅楚帛畫和《離騷》所描寫神魂西行的情態雖然相同,但帛畫是描

寫墓主死后靈魂西行,《離騷》則描寫屈原學著神仙而神魂西行。

方士食六氣的方技

 

①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第三章《仙鄉傳說》,作家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

① 孫作云《戰國時代楚墓出土帛畫考》(《開封師范學院學報》一九六○年五月號),蕭兵《引魂之舟:

戰國楚帛畫與楚辭神話》(收入馬昌儀《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 二二三至二六○頁)。

《楚辭·遠游》一篇,王逸以為這是屈原因方直而不容于世,“托配仙

人,與俱游戲,周歷天地”。從其內容看來,疑是屈原后學所作。屈原作《離

騷》只是學著神仙而神魂西行,《遠游》則進一步講究方技而變成神仙了。

《遠游》以赤松子、王喬等仙人作為榜樣,既要像“真人”那樣的“登仙”,

“化去而不見”,又要修煉“食六氣”的方技,“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

陽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入而穢氣除”。這個“食六氣”的方技,

是方士對“引氣”的氣功療法作了進一步的發展,主張按四季變化和每天時

光變化,吸食六種不同的“氣”而避食其他的“氣”,見于王逸《注》所引

《陵陽子明經》,據說陵陽子明是楚國陵陽(今安徽青陽東南)的仙人,見

于《列仙傳》。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卻谷食氣》也屬于這個性質。“朝霞”

是“日始欲出赤黃氣”,是平旦的氣,春天所食。“正陽”是“南方日中氣”,

夏天所食。“沆瀣”是“北方夜半氣”,冬天所食。還有“淪陰”是“日沒

以后赤黃氣”,秋天所食。《遠游》還說:“壹氣孔神兮于中夜存,虛以待

之兮無為之先。”方士是很重視于半夜食氣的,沆瀣就是夜半之氣。

《遠游》后段講到“聞至貴而遂祖兮,忽乎吾將行。仍羽人于丹丘兮,

留不死之舊鄉”。這是說聞得至貴的訊息,于是急于前往仙鄉,所謂“羽人”

就是羽化而登仙的仙人,所謂“不死之鄉”,王逸以為“遂居蓬萊、處昆侖

也”。《遠游》篇接著有和《離騷》相同的敘述:“命天閽其開關兮,排閶

闔而望予。召豐隆使先導兮,問太微之所居。集重陽之帝宮兮,造旬始而觀

清都。”天閽就是帝閽,閶闔是天門,豐隆是雷神,可知太微即是上帝,因

為楚國方士把上帝稱為太一或太微。

方士祝由的方技

方士在使用百藥治療的同時,還用“祝由”的巫術來治病。《素問·移

精變氣論》說:“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王冰注:

“祝說病由,不勞針石。”“祝”當通“咒”,咒詛,就是在神前咒詛致病

的鬼怪,使病者“移精變氣”,精神狀態變移,取得治療效果。馬王堆帛書

《五十二病方》就夾雜有這種治病方技。往往使用噴水、吐沫、吐氣、呼號、

擊鼓以驅逐鬼怪,或用椎、杵、斧等工具加以驅逐,或用土塊、藥物摩擦患

處,或用豬、雞尿及泥土涂抹患處,或用掃帚打掃患處再扔掉,或用“劃地”、

“禹步”(一種舞步)等巫術來禁避鬼怪,或用桃枝以避邪,同時在神前咒

詛或威脅致病的鬼怪,說如不停止作祟,將要加以殺傷,從而使病人精神狀

態有所變移。

方士煉丹術的起源

《周禮·天官·玉府》講到“王齊(齋)則共(供)食玉”,鄭玄注:

“玉是陽精之純者。”《楚辭·遠游》說不死之鄉,“吸飛泉之微液兮,懷

琬琰之華英,玉色■以脕顏兮,精醇粹而始壯”。這是說吸了飛泉的“微液”,

吃進了寶玉的精華,因而顏面美艷如同玉色,精神因而純粹健壯。《鹽鐵論·散

不足篇》講到齊燕方士爭趨秦都咸陽,“言仙人食金飲珠,然后壽與天地相

保”。古神話中昆侖山下有“飲之不死”的丹水(《淮南子·地形篇》),

昆侖山之陽峚山有“玉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

“玉膏所出,以灌丹水,瑾瑜之玉為良”,“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山海

經·西次三經》)。穆天子傳講到周穆王到昆侖山的縣圃,“天子于是得玉

榮”,郭璞注:“玉榮,玉之精華也。《尸子》曰:龍泉有玉英”。最早的

藥物經典《神農本草經》,是漢代著作,就曾說玉泉“主五藏(臟)百病,

柔筋強骨,安魂魄,長肌肉,益氣,久服耐寒暑,不饑渴,不老神仙”。這

是古老相傳的傳說。漢代銅鏡銘文中常見“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

棗。”這種飲食丹水、玉泉、玉榮、玉膏可以成神仙的傳說,就是方士謀求

煉制“不死之藥”的起源,方士的煉丹術就是由此開始的。《神農本草經》

又說丹砂“主身體五藏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殺精魅邪惡鬼,

久服通神明”,因而列為眾藥之首。很明顯,這是方士的見解。

楊寬 戰國史


2022-12-08 19:03:15

[新一篇] 戰國史 術士依托鬼神的數術

[舊一篇] 神話故事:孟婆湯的由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