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邏輯和宗教的邏輯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市場本身沒有改變人的本性,市場從不試圖改變人的本性,擁護市場的人沒有想過用市場改變人的本性;反過來,正因人的本性沒法改變,所以才有了市場經濟,也才需要市場經濟。市場使人的行為更符合善的要求。

人的本性是什么?寬泛點說,就是幾乎所有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self-centered),自愛的(self-loved)。我不是說人一定是自私的,但人確實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一點上,亞里士多德和孔子這樣看,亞當·斯密也這樣看。

亞當·斯密說同情心普遍存在,即使最壞的人也有同情心,但所有的同情心都是圍繞自己展開的。事實上,正因為人是自我中心的,才能有同情心。因為能將心比心,才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可能。如果人不是首先愛自己,何以做到“推己及人”、“感同身受”?

同情心的大小,一是與物理上的距離有關,二是與生理上的距離有關。看到自己身邊的人過世,比看到幾千公里外非洲人的過世時的同情心肯定要大;看到猴子被殺,比看到螞蟻被殺時的同情心要大。為什么?因為猴子比螞蟻與人的相似性更大。而你對螞蟻的同情心,可能比對植物的同情心更大。這也就是為什么一些信奉佛教的人,不吃葷,只吃素,因為動物在形象上、生理上跟人的相似性比起植物來更大。所以同情心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基礎上的。

并且,即使利他主義也是自我中心的。為認識的人犧牲自己利益的人,比為不認識的人犧牲自己利益的人多;拔己一毛而利天下的人比比皆是,但舍己一命而救他人的寥寥無幾。這些,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里都講到了。

儒家的一整套倫理體系也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基礎上。儒家倫理是有等級的,為什么從親情孝悌擴展到宗族、國家層面?因為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愛國主義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現,否則你為什么愛自己的國家甚于愛其他國家?

關于人性的假設,無論科學的、宗教的,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都一樣。所有的宗教都假定人是自我中心的,這與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沒什么不同。亞當·斯密如果不假定人以自我為中心,就不會寫出《道德情操論》,也不會寫出《國富論》。同樣,孔子如果不是假定人是自我中心的,就不會有儒家的道德倫理系統。正因為自我中心的這個本性可能帶來問題,人類才需要被教導,才產生了宗教。儒家內部有人性善惡之爭,西方啟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對自然狀態下人的行為描述也大相徑庭,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都假定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切主張都從這個假設展開。

▍市場的邏輯和宗教的邏輯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人是自我中心的,但任何人要生存都離不開他人的合作和協助,人類怎樣從以自我為中心到達合作和互助?或者說,自利的本性如何能夠給他人帶來好處,而不是傷害?

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幸福,盡管對幸福的理解不盡相同。實現這個目標的手段,歸納一下,大概有兩種:一是通過讓別人不幸福而使自己幸福,即用傷害別人的方式為自己得到好處。我稱之為“強盜的邏輯”;二是通過讓別人幸福使自己變得幸福。我稱之為“市場的邏輯”。

仔細想一下,市場的邏輯其實也是宗教的邏輯,所有宗教都教育人要積德行善,也就是通過利他而實現自己的幸福。比如,老子講“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佛教主張通過了悟“空性”達到“無我”的境地,以“普度眾生”來實現自己的幸福 。當然,無我要修煉才能達到,不是天生無我,要是天生無我就沒必要修煉了,也就沒有宗教了。從這方面講,宗教的邏輯和市場的邏輯最大不同是,宗教的邏輯是通過改變人的心來達到善的行為,市場的邏輯不改變人的心,而是規范人的行(行為),即以利人之行,實現利己之心!

我有次去山西榆次,看到縣古衙門有一副對聯,大概是這樣的: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門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什么意思呢?善以心論,惡以行斷。一個人是否是孝子,不能看這人給了父母多少錢、蓋什么房子、買什么車;如果這樣,窮孩子就沒辦法當孝子了。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惡人,不能看有沒有惡的心,而要看有沒有惡的行。道德倫理規范的是行為,而不是心!

市場不求改變人的心,只求改變人的行為,市場就是你必須通過滿足別人的需要來實現你自利的動機。從這個角度講,市場本身是最講倫理的,它使得你不能傷害別人,你致富也好,地位提升也罷,一定得建立在給他人創造幸福、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基礎上。這是我理解的市場的邏輯。

認為市場的邏輯和倫理宗教對立,完全不對。與市場的邏輯真正對立的是強盜的邏輯。從長遠看,在市場中一個人能持久致富,一定是靠誠實守信,而不是靠坑蒙拐騙,如司馬遷所言,“廉吏久,久更富,廉賈歸富。”

市場就是按照你給多少人帶來幸福回報你。給別人帶來的幸福越多,賺得錢就越多;帶給別人的幸福越少,賺得錢就越少,這就是市場的邏輯。

對市場的偏見可能與人的妒忌心有關。同樣情況別人賺錢了,你沒賺錢,你會不滿。人有一個特點:我們往往把成功歸于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失敗了總怨恨別人;我們常把自己看得比本來高尚,把別人看得比本來卑鄙。賺不到大錢的人,往往有這樣一種心理:不是我沒本事,而是我道德水平太高,不愿騙人。那些人為什么能賺大錢?心黑。這是自我安慰。

現實生活中,批評別人道德水平差的人,相當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要求別人大公無私的人,可能最貪婪,他們喜歡占領道德制高點,忽悠別人以牟取私利。

市場經濟需要道德基礎,但這一道德只能在市場中實現和找到,也可以反過來說,道德需要建立在市場的基礎上。我這么講是有依據的。從世界范圍看,哪個地方市場經濟比較發達,比較健全,哪個地方人的道德水平就比較高,更誠實守信。相反,哪個地區的市場經濟不發達,受到政府的干預多,哪個地方坑蒙拐騙就多


2022-12-08 19:05:44

[新一篇] 川普朗讀《農夫與蛇》,一個現代政治寓言

[舊一篇] 保衛家鄉!保衛特朗普!保衛白宮!保衛伊萬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