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書籍知識圖

>>>  小樂的精彩夢想  >>> 簡體     傳統

 

書院書籍知識圖
書名 別名 簡介 摘句
老子 道德經 Tao 史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老子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即《道德經》。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正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論語 Lunyu 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辭約義富,篇章形象生動。『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圣人之學,載道之學,君子治天下之學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子罕第九》)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朝聞道,夕死可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論語·陽貨》。 《論語·憲問》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墨子 Mozi 先秦時期學說,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并稱『顯學』。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 兼相愛,交相利。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無言而不信,不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 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雪霜雨露不時,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災戾疫,飄風苦雨,薦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罰也,將以罰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故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 雖天亦不辨貧富、貴賤、遠邇、親疏,賢者舉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 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 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王道蕩蕩,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砥。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視。 古者有語: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知隱。 民力盡于無用,財寶虛以待客。 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心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 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貴,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也。 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 民有三息: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
孟子 Mengzi 孟子『善養吾浩然之氣』,推崇孔子,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游歷于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后歷時二十多年。《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權,然后和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尚書 (書經) Shangshu 中國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以記言為主。自堯舜到夏商周,跨越2000千年。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該書要旨,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二在明賢臣事君之道。 其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比喻煽動群眾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濟,臭厥載』比喻群臣坐觀國家的衰敗,都比較形象。《無逸》篇中周公勸告成王:『嗚乎!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秦誓》篇寫秦穆公打了敗仗后,檢討自己沒有接受蹇叔的意見時說:『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云來!』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尚書虞書 舜典》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虞書 大禹謨》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夏書 五子之歌》 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尚書 商書仲虺之誥》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尚書商書 太甲中》 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尚書商書說命中》 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朝志。《尚書 周書 旅獒》 不矝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尚書 周書 旅獒》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尚書 周書 蔡仲之命〉 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尚書 周書 君陳〉 貌曰恭,言曰眾,視曰明,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晰,聰作謀,睿作圣。——〈尚書 洪范〉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克勤於邦,其儉於家。視遠惟明,聽德惟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鬼谷子 Guigu 春秋戰國時期道家、縱橫家的鼻祖,具神秘色彩,千古奇人,長于持身養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徹地之智。常入山采藥修道,隱居鬼谷。 小人謀身,君子謀國,大丈夫謀天下。 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執形而論相,管中窺豹也。不離形,不拘法,視于無形,聽于無聲,其相之善者也。 ——鬼谷子 《相辨微芒》 審定有無與其實虛,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 縱橫捭闔,冷心為上。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遠終陰,陰極反陽。 捭闔者,天地之道也。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 經起秋毫之未,揮之于太山之本。 圣人者,天地之使也。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 非至圣人達奧,不能御世;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真,不能知人。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權,而揣諸侯之情。 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 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
詩經 Shijing 中國古代詩歌開端,包羅萬象,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作為中國上古文化的淵藪,《詩經》匯聚了傳說、神話、巫術、禮儀、祭典、信仰、藝術原型、語言表象、名物制度、生活習俗、社會家庭組織形態等。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行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鄭風·子衿)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周南·關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車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周南·漢廣》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詩經·邶風·綠衣》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詩經·衛風·木瓜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詩經·鄭風·將仲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河水清且漣猗。《詩經·魏風·伐檀》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詩經·小雅·天保》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詩經·小雅·鶴鳴》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轄》
史記 Shiji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選自《史記 秦始皇本紀》.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 項羽本紀》. 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史記 魏世家》. 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史記 ·周魯公世家》.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史記 管宴列傳》.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史記 刺客列傳》. 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史記 李斯列傳》.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淮陰侯列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史記 李將軍列傳》.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 滑稽列傳》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傳) 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興必慮衰,安心思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史記《報任少卿書》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騏驥之局襡,不如駑馬之安步。史記《淮陰侯列傳》 不飛則已,一飛驚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史記《李斯列傳》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韓非子 Hanfei 韓非子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將老子的辯證法和荀子的樸素唯物主義融為一體。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韓非子·說林上》 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 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 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行成于思,毀于隋。業精于勤,荒于嬉。 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商君書·戰法》 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 華而不實,虛而無用。 《韓非子·難言》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韓非子·五蠹》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韓非子·說難》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韓非子·喻老)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韓非子·難一) 欲速則不達。 《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
莊子 (南華真經) Zhuangzi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養生主》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游》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莊子·養生主》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游》 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莊子·知北游》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莊子·讓王》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莊子·齊物論》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山木》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逍遙游》 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人間世》 圣人不死,大盜不止.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 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讓王》 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刻意》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官為賢。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相啕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 仁義之端,是非之途。 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 以管窺天,以錐刺地。 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莊子 《如夢之夢》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莊子
易經 Yijing 『大道之源』,為春秋群經之首,設教之書。歷經數千年之滄桑,成為漢族文化之根。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五千年來,漢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是與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的。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也。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系辭上》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系辭下》 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謙·彖》 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大畜·彖》 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頤·象》 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大過·象》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恒·彖》 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家人·象》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彖》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豐·彖》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系辭上》 樂天知名,故不憂。《系辭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干·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再田,德施普也。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其道順乎! 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干干因其時而惕,雖危而無咎矣。《干·文言》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系辭下》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系辭上》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系辭上》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系辭上》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系辭上》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系辭上》
戰國策 Zhanguo 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本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善于述事明理,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于文采。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 毛羽不豐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著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著不可以煩大臣。 明主蒞正,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勞大者其祿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眾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當其職焉。 木實繁者枝必披,枝之披者傷其心,都大者危其國,臣強者危其主。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澤衰,天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變化,圣人之常道也。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樹德莫若滋,除害莫如盡。 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 國亡者,非無賢人,不能用也。 桀聽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殺其忠臣,至身死國亡。 明主不取其污,不聽其非,察其為己用。 故可以存社稷者,雖有外誹者不聽,雖有高世之名無咫尺之功者不賞。是以群臣莫敢以虛愿望于上。 君不聞大魚乎?網布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 睹貌而相悅者,人之情也。 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于天下著,無有。 攻戰之道非師者,雖有百萬之軍,比之堂上;雖有闔閭、吳起之將,禽之戶內;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間;百尺之沖,折之衽席之上。 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后世。 善作者,不必有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禮記 Liji 是一部秦漢以前儒家有關禮儀制度的論著選集,其中既有禮儀制度的記述,又有關于禮的理論及其倫理道德、天道、人性、哲學思想等的論述。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擇師不可不慎也。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神必藉形氣而有者,無形氣則神滅 . 《禮記·禮運篇》『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出處】出自《禮記•曲禮上》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出自:《禮記·中庸》 誠者,物之終紿,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
孫子兵法 Sunzi 兵學圣典,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十三篇。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孫子·九地》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①,衢地合交②,絕地無留③,圍地則謀④,死地則戰,涂有所不由⑤,軍有所不擊⑥,城有所不攻⑦,地有所不爭⑧,君命有所不受⑨。 故 勢, 形; 因敵 者,謂 神。《虛實篇》 是 勝, 戰而 兵, 也。《謀攻篇》 凡 者, 以正 合, 勝。 者, 地, 河。《勢篇》 知 者, 殆; 已, 知彼, 已, 殆。《謀攻篇》 攻 備, 意。 此兵 之勝, 先傳也。《計篇》 故 久。故 將,民 司命, 也。《作戰篇》 故 事, 詳敵 意, 向,千 將, 謂巧 也。《九地篇》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始計第一】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始計第一】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始計第一】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謀攻第三】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謀攻第三】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謀攻第三】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謀攻第三】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謀攻第三】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兵勢第五】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圣賢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用間第十三】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用間第十三】
山海經 Shanhai 先秦古籍,一部荒誕不經、神奇色彩、無奇不有的奇書,分藏山經、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包括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以及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有木焉,其狀如棠而赤葉,其名芒草,可以毒魚 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實而赤柎,食之不勞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樂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是多白玉,其中多魚骨魚,其狀如蛇而四足,是食魚。 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銀、鐵,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蘪蕪、芍藥、芎。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淮南子 Huainan 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其旨近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經道。論及古今治亂存亡禍福、世間詭異瑰奇之事。在闡明哲理時,旁涉奇物異類、鬼神靈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話材料。 明月之光,可以遠望而不可以細書;甚霧之朝,可以細書而不可以遠望尋常之外。 日月欲明,浮云蓋之;河水欲清,沙石涔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末不可以強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下輕上重,其覆必易。 太山之高,背而弗見;秋毫之末,視之可察。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 良醫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真知而止體。 日不知夜,月不知晝,日月為明而弗能兼也。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開,不如一戶之明。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漢·劉安《淮南子·汜論訓》。 《淮南子·說林訓》、吳王好劍客,民身多瘡;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齊桓嗜異味,易牙蒸其子 明月之光,可以遠望而不可以細書;甚霧之朝,可以細書而不可以遠望尋常之外《淮南子·說林訓》 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 積愛成福,積怨則禍。
左傳 Zuozhuan 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西漢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左傳》雖是歷史著作,但與《尚書》《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韻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時期最具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 欲加之罪,何患辭。 (左傳) 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左傳) 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 (左傳)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ǒu)。《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左傳·文公五年》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春秋 Chunqiu 孔子作《春秋》,微言大義。言微,謂簡略也,義大,藏褒貶也。凡文萬八余字,敘二百六十余載之史。『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此書亦經亦史,記敘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國大事,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歷史上,左丘明發微探幽,最先對這種筆法作了精當的概括:『《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 【莊公三十一年】春,筑臺于郎。夏四月,薛伯卒。筑臺于薛。六月,齊侯來獻戎捷。秋,筑臺于秦。冬,不雨。 【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陽。壬申,公朝于王所。晉人執衛侯,歸之于京師。衛元咺自晉復歸于衛。諸侯遂圍許。曹伯襄復歸于曹,遂會諸侯圍許。 【莊公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齊侯于祝丘。三月,紀伯姬卒。夏,齊侯、陳侯、鄭伯遇于垂。紀侯大去其國。六月乙丑,齊侯葬紀伯姬。秋七月。冬,公及齊人狩于禚。 【僖公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虞師、晉師滅下陽。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冬十月,不雨。楚人侵鄭。 【僖公十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夏,楚人滅黃。秋七月。冬十有二月丁丑,陳侯杵臼卒。 【僖公二十七年】春,杞子來朝。夏六月庚寅,齊侯昭卒。秋八月乙未,葬齊孝公。乙巳,公子遂帥師入杞。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十有二月甲戌,公會諸侯,盟于宋。    

 


2023-06-22 09:32:31

[新一篇] 道具升級路線圖

[舊一篇] 武器等級進階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