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 簡體 傳統 |
歷史人物嘛,人們對他們的評價常常是多種多樣的。
同一人物,同一事件,不同的人看法也不一樣。
有個三國名人,人送外號“智圣”,這幾年口碑出現兩極分化,弄得挺尷尬。
他呀,就是在劉備身邊特有名氣的大軍師,諸葛亮唄。
從古時候起啊,民間就特別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本事。可為啥有人覺得諸葛亮不會打仗呢?
諸葛亮這人,他真實的軍事本事到底是個啥樣呢?
李世民拿14個字評價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他說的啥呢?
【智多而近妖的諸葛亮都有何卓越功績?】
我呀,本來就是個平民老百姓,就在南陽這地兒種地呢。在那亂糟糟的世道里,就想著能保住自己這條命就行了,可沒想著在那些諸侯里出啥名兒,得啥地位。
沒錯,在那么個亂世之中,諸葛亮的本事啊,有人瞧著欽佩得很,可也有人心里忌憚著呢。
他的本事可絕不是“茍全性命”那么簡單。
他剛出山那會,就給劉備出了幾條應付當時局勢的主意。
這些對策里最要緊的就是打仗的策略:先拿下荊襄,把它當作根基。
其他的呢,還有政治改革方面的方案,以及協調跟少數民族關系的策略。
打這以后,劉備他們那一伙兒的好多軍事上的主意、打仗時候的安排,都是照著諸葛亮出的計策來定的。
最有深遠影響的,得說是他提出來的“聯吳抗曹”。
這可實實在在是一個影響了日后三國局勢的策略。
曹操帶著十萬大軍,眼睛瞪得跟銅鈴似的就那么盯著呢。這時候,諸葛亮跑到江東去了,親自找魯肅、周瑜、孫權嘮嗑勸說。就這么著,曹操在赤壁打了敗仗,沒轍了,只能灰溜溜地退回北方去。打這兒起,天下三分的局面就算正式有了。
后來劉備得了諸葛亮這個軍師,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三國鼎立”之勢的形成。
打這起,劉備集團算是撥開迷霧了,給長遠發展打下了重要的根基。
諸葛亮臺前的事能辦好不說,在幕后那也是拔尖兒的人才。
《三國志·諸葛亮傳》里記著,諸葛亮老是在成都鎮守,糧食和兵員都很充足。
這么看來,諸葛亮在那個時候也算是個很了不起的“后勤部長”呢。
您得知道,三國那時候亂哄哄的。就他,能讓軍隊吃穿不愁,這就足以說明他謀劃的本事可不小。
諸葛亮在軍事方面有個很大的成就,那就是南征。
南征這事兒啊,直接就讓南方在往后的幾十年里都平平穩穩、安安定定的。這么一來呢,就給后來的北伐把一個特別大的后患給除掉嘍。
南征這事兒,諸葛亮可是從頭跟到尾的。這南征啊,對劉備集團日后內部的政治穩定來說,就像打地基一樣重要。
諸葛亮在劉備手底下干出不少了不起的事兒呢,像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之類的,都是他的卓越成就。
按說呢,像這樣一個奇才,都能算全才了,照理不該有負面評價呀。
諸葛亮的評價,后人咋又變了呢?
【唐太宗14字評諸葛亮軍事才能一針見血】
現在有人質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這有一部分原因是陳壽在《三國志》里直接說諸葛亮用兵有點不足。
通常來講,用兵的本事是衡量一個將領軍事力量的重要標準。
《三國志》可是二十四史里的一部,它的權威性那是沒說的。陳壽呢,前半輩子都在蜀漢過的,這么一來,他跟諸葛亮生活的年代離得可近了。
所以呢,陳壽說諸葛亮“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好多人就信了他這話。
還有一部分緣由呢,就是諸葛亮北伐這事兒,折騰了好幾年,又費人力又費錢財的,可到最后也沒成功啊,反倒讓蜀國的國力變弱了呢。
唐太宗李世民可是諸葛亮的頭號粉絲呢,陳壽有那么一句評語,李世民好像不太認可。就說房玄齡他們奉詔寫《晉書·陳壽傳》的時候吧,李世民覺得陳壽好像有故意貶低諸葛亮的意思。
魏征等好幾位賢臣都覺得呢,陳壽給諸葛亮的評價呀,是這么回事兒。諸葛亮殺馬謖的時候,陳壽他爹正在馬謖手底下當參軍呢,就因為這事兒被判刑了,所以陳壽心里對諸葛亮就有怨恨。
陳壽對諸葛亮有沒有個人偏見,這事兒已經沒法考證了。可李世民喜歡諸葛亮,這在史書里是明明白白記著的。
在那些記著李世民和臣子對話的著作里都能瞧出來,他呀,當著好多臣子的面,好多次夸獎諸葛亮呢。關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他也有著自個兒獨特的看法。
諸葛亮治理蜀地十年都不搞大赦,可蜀地卻治理得很不錯。
這評價可真夠一針見血的,直截了當地把諸葛亮對蜀國的貢獻給指出來了,還拐彎抹角地表明諸葛亮會打仗呢。
您得明白,那時候劉備集團大大小小的事兒啊,差不多都跟諸葛亮沾邊兒呢。蜀國能在天下占上一角兒,諸葛亮那可是立了大功的。
李世民他本人就是特別厲害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呢。
諸葛亮能讓李世民高度認可,這就表明在軍事方面,諸葛亮跟同時期的那些英杰比起來,一點也不遜色。
要是把北伐沒取得全面勝利的事兒,全怪到諸葛亮沒軍事才能上,李世民肯定第一個站出來替他叫屈。
那時候,北伐最大的對頭就是司馬懿。
諸葛亮北伐總共組織了五次呢,除了頭一回,其余的每次都把曹魏軍隊打得夠嗆。
特別是第二次北伐的時候啊,諸葛亮都快沒轍了,可他還是想出奇招贏了呢。
諸葛亮出散關,守陳倉,還斬了王雙,就這么一下子,士氣可就被大大激勵起來嘍。
到了第五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都快沒勁兒了,就像強弩之末似的。
北伐的軍隊,軍備可遠比不上司馬懿率領的大軍那么充足。
可諸葛亮還是穩住了局面,讓司馬懿就守著營門,不敢出來交戰。
司馬懿手底下,有蜀漢軍隊眼饞得不行的強壯騎兵,還有多得很的糧草,打贏的可能性可大了。
唐太宗針對這一戰,也給出了自己對司馬懿的評價。
活著的時候害怕實實在在的東西,所以不敢向前;死的時候懷疑一切都是虛幻的,可還是想要逃避。
這話的意思呢,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啊,司馬懿可不敢對他咋樣。等諸葛亮一死呢,司馬懿又懷疑這里頭有圈套,撒腿就跑了。
末了,李世民總結說:“良將的做法,失誤就在這兒了吧!”
這么一看,李世民明顯更向著諸葛亮那邊些。
【李世民對諸葛亮如此推崇備至,為何?】
李世民跟臣子溝通可頻繁了。
有一回啊,李世民跟房玄齡他們一塊兒議事的時候就說了,當官為政就得大公無私,賞罰分明。
要是能辦到這點,哪怕是罰了手下的人,他們也會特別忠心。
李世民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舉了個例子。
他講諸葛亮以前狠狠懲治過廖立和李嚴,可這倆人呢,對諸葛亮一丁點兒怨恨都沒有。
諸葛亮就懂得就事論事,做錯事就得罰,做對了就得賞,這就是治軍嚴明嘛。
好些年之后,諸葛亮故去的時候,廖立和李嚴這倆人,那是悲痛得很呢,對諸葛亮也想念得緊。
房玄齡他們對這事兒也挺贊成的。
這實際上就表明,諸葛亮的政治想法、軍事想法在不少時候是被李世民所認可的。
李世民是開創盛世的一代明君,他手底下的賢臣能臣自然是越多越好。
諸葛亮呢,雖說成名比較晚,可不管在哪方面那都是相當厲害的,他針對不同的局勢給出的應對辦法,都能給后來的人提個醒兒。
李世民讀了不少史書傳記,對歷史人物挺有研究的。
在眾多歷史英雄里頭,諸葛亮的事跡還有他這個人,那可算得上是傳奇般的存在了。
關鍵是,諸葛亮那時候和李世民登基之前有幾分相似的地兒。
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李世民,在他登基之前啊,得和各種各樣割據一方的勢力打交道,要么周旋,要么對戰。
等登基以后呢,就跟剛打完幾場仗的蜀漢那時候似的,急著安定下來好好休養。
所以啊,諸葛亮治理蜀漢的不少主意,跟李世民那是想到一塊兒去了。
蜀漢的周邊有好些少數民族呢。后來的大唐也一樣,李世民靠著對少數民族的和平政策,得了個“天可汗”的名號。
換個說法,李世民對諸葛亮,那是既推崇又欽佩,還有種跨時代的互相欣賞勁兒。
這是一代賢明的君主對一代優秀宰相的珍視之情。
李世民他自個兒就是個特惜才愛才的君主呢,房玄齡、褚遂良、魏征這幾位呀,那可都是李世民極為看重的臣子。
李世民跟他手底下的臣子們,都特別承認諸葛亮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取得的了不起的成績。
這么看啊,李世民能給諸葛亮很高的評價,這事兒就很容易理解了。
【考證諸葛亮軍事才能,李世民絕非虛言】
諸葛亮的軍事本事,好多都是從他對《孫子兵法》的理解和運用那兒來的。
看《三國志》,再瞅瞅諸葛亮自己寫的那些言論著述,就能知道,諸葛亮打年輕的時候就把《孫子兵法》讀得透透的了。
諸葛亮還讀了不少先秦時候的兵書呢,像《管子》《六韜》這些。
這些兵書他都能跟《孫子兵法》摻和到一塊兒,末了變成自己的本事。
《隆中對》里,諸葛亮在伐謀、伐交上的想法和《孫子兵法》的內涵可太相近了。
諸葛亮在軍事上有很高的造詣,這從他表露出來的道勝思想和軍事經濟思想就能看出來。
說真的,《隆中對》那可是一篇廟算策論文章呢,像這樣的文章,在歷史上那是少之又少。
可諸葛亮呢,躲起來不出來的時候,對天下的局勢還能看得那么透,還能寫出這么一篇影響老深遠的文章,這就說明啊,諸葛亮肯定是有軍事才能的。
南宋那時候啊,朱熹把《隆中對》和《平邊策》,還有韓信的策論、鄧禹初的策論擱一塊兒看,覺著這些個文章都是沒說幾句就能把天下給定下來的那種絕世好文章。
諸葛亮軍事理論厲害得很,知識儲備那是相當豐富,說不定這就是他老能獻出好計謀的根基呢。
可有人覺得諸葛亮讀了老多書,在跟劉備之前,沒上過戰場,就只是紙上談兵呢,這可錯得沒邊兒了。
諸葛亮是個實干型的軍事家。
具體來講,劉備死了以后,諸葛亮沒聽王朗那些人的話,沒想著讓全國都去給別人稱藩屬。他就鐵了心要為漢室統一出把力,把啥都準備好了就上書請求北伐,這就是他的實際行動。
北伐跟之前諸葛亮好多回的軍事部署啊,實際上差老多了。
明擺著的事兒,諸葛亮這人更謹慎,也更照著《孫子兵法》里“慎戰”那套理論來。
這些個可都是諸葛亮實實在在干出來的功績。
他在軍事實踐方面的能力,很突出的一點就是特別會用計。
反間計、空城計、驕兵計、伏兵計這些計啊……
諸葛亮的每個計謀都有它的特別之處,這些計謀都能體現出諸葛亮對人心的把握與利用。
諸葛亮不光會用計,他的計和陣法一搭伙,那效果常常出人意料。
行軍布陣這事兒啊,有時候能一下子就決定一場戰役是輸還是贏呢,諸葛亮可太明白這個理兒了。
這么著,他就以古陣法為根基,弄出個八陣圖來練兵,效果那是相當的好。
打這以后啊,蜀軍行軍就變得進退自如了。哪怕不能大獲全勝,那也肯定得把敵方的大將給砍嘍,絕不讓自個兒這邊損失太多。
當初諸葛亮弄出八陣圖的時候就講:“打今兒起行軍打仗,大概就不會有覆滅失敗的事兒了。”還真就這么著了。
諸葛亮在兵器、軍用器械的改裝和創新方面,也展現出卓越的實踐能力。
《諸葛亮集》里詳詳細細地寫著他咋改進斧、匕首,又咋造出木牛流馬、連弩這些軍械的過程呢。
諸葛亮呢,也一個勁兒地鼓勵蜀國搞冶煉這事兒,那時候蜀國的煉鋼技術已經相當厲害了。
反正啊,打從諸葛亮到了劉備這邊,蜀國的軍事實力就蹭蹭地往上長。
這都能表明,諸葛亮在軍事理論、軍事實踐、軍事素養,就連后勤保障方面,水平都高得很呢。
一個人在軍事事務上這么全能,咋可能不會打仗呢?
喲,李世民對諸葛亮的評價,那可真是說到點子上嘍!
要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啊,就得把當時的時代背景綜合起來分析。
要是拿現在的眼光,或者上帝那樣的視角去瞧古人的行為,保不齊就會不公平嘍。
諸葛亮在三國那時候,可是頂尖的大軍師,他的軍事實力,那是沒話說的。
可嘆吶,諸葛亮到底也沒瞅見漢室統一天下,光復漢室這個盼了好久的事兒到底沒成。
諸葛亮死了之后,留下不少錦囊妙計呢,還在給蜀漢的將來盤算著呢。
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智慧都獻給蜀漢了,真真正正做到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呢。
要是有人覺著諸葛亮一門心思進行的北伐最后失敗了,就說明諸葛亮不會打仗,這可太片面嘍。
王艷霞寫了篇文章,叫《全視野下淺析三國中諸葛亮人物形象》,登在2022年第19期的《文化產業》雜志上,在67 - 69頁呢。
[2]李興斌寫了篇文章叫《諸葛亮與〈孫子兵法〉——兼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登在2017年第1期的《孫子研究》雜志上,頁碼是59 - 66頁呢。
2024-10-08 18:12:5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