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社論:改革再啟動,“時間開始了”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全國兩會閉幕,兩會期間最宏亮最能引發共鳴的詞語當推“改革”。 
    這一點似在意外又實在意中。說其意外,是因為屈指算來,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已經行進了整整32個年頭,說其意中,是因為經過32年的嬗變,當下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又一次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格局,非深化改革不足以應變早成共識,以繼續改革而謀國家民族之新路已是社會各界的殷殷期望。 
    這樣一個節點,其深刻蘊涵也許只有狄更斯《雙城記》中的那段名言才能略表一二,當人們默誦“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希望的春天”,心中涌起的正是對改革者的熱望。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對當時的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說:“你們現在是個好機會,你們要抓、要抓,我們國家已經窮了幾千年了,是時候了,不能再等了,我們對國家要愛啊,對人民要愛啊!”時至今日,“對人民要愛”相信始終是決策者須臾未缺的情懷,而如何配得上人民對這個國家的付出,當然還應是抉擇與行動之際最優先的考量。 
    誠如溫家寶總理在兩會的記者見面會上所表示,“改革必須有人民的覺醒和支持”,而隨著改革開放過程中思想閃電的射入,誰都不會否認,權利意識急劇蘇醒的民眾正是改革的呼喚者和生力軍,也許最要害的問題端在于:我們準備拿什么樣的改革來讓人民支持? 
    作為當年改革的急先鋒,廣東的再次探索值得關注。媒體報道,今年全國兩會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即廣東堅定的改革言論引起廣泛關注。其實熟悉廣東的人都知道,廣東再度唱響改革已非一日,近三個月來廣東官方主流詞匯舍“改革”二字莫屬,廣東社會“改革”的聲音最為強勁,只不過經兩會平臺的輻射擴散,其輿論沖擊波有擴大之勢罷了。 
    如果透過表象深入內核,也許能夠發現,廣東可貴者尚不在于聲調,而在于其對改革癥結的認識和把握。“改革最大阻力來自既得利益格局”,“這次我們確實要拿出革自己命的勇氣,真正使政府職能歸位”……類似論述之所以具備振衰起懦之效,就緣于其回歸了兩個常識性判斷:一是當前既得利益集團的力量已經發展到可以遏阻改革或者讓改革異化的地步;二是能否有效約束權力是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試金石。 
    這兩個判斷意義重大,以此為起點而出發的改革,必然得到民眾廣泛的支持和擁護。與此相反,在早已擦亮了眼睛的民眾這里,那些為利益集團所綁架、行剝奪民眾權益之實的所謂改革只可能被唾棄,而以各種堂皇的名義堅持權力的壟斷,也勢必再難贏得民眾的歡迎和信任。 
    廣東具有嶄新意義的改革顯然已經啟動。無論是給社會組織松綁,給民間自治注入活力,還是對部門利益開刀,嘗試下放審批權,都堪稱改革之路上邁出的實質性步伐。經由這些舉措,其改革路線圖十分清晰,即一方面政府限權,另一方面向社會放權。對緣于眾多因素,事實上掌握著絕大多數資源的政府而言,這一切無異于宣告,“革自己命”的行動已經開始。這樣的抉擇,既可以說是繼承當初改革的未竟之業,也不妨視為在以往改革經驗教訓之上的重新起航。 
    人民已經覺醒,人民呼喚改革,人民期盼矯正權力和權利的不對稱,人民像祈求陽光雨露一樣祈求公平和正義。民眾的這種喁喁望治之心足以感天動地,任何一個稍具歷史自覺和担當意識而又負實際責任的人不僅不可能輕忽,相反還會倍加珍視和呵護,因為它們是那么滾燙乃至發光,會持續照亮你的前程,直至共同創造歷史。 
    改革的鼓聲再度在神州大地上奏響,面對這種喧囂,似乎也有必要保持適度的清醒,畢竟“改革”是一個動詞,而且永遠是現在進行時態,坐而論道夸夸其談不是改革者的應有姿態;其次,并非只要掛有改革的名義,就天然獲得了質疑豁免權,是不是真正的改革,公眾是最佳的評判者,要讓公眾評判一項改革,當然需要他們覺醒,但更需要賦予其話語權。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古老的民族既然已經享受過改革的愉悅和創造的幸福,就斷然不會放棄改革和創造。對中國的改革者來說,“時間開始了”。 


南都社論 2012-03-20 02:00:56

[新一篇] 『煮酒論史』 [近代風云]正面抗日戰場

[舊一篇] 文革中被烏云籠罩的高校里的一道閃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