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根在湖塘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北京同仁堂藥店名揚海內外,它的名氣是同仁堂創辦者樂氏家族三百年苦心經營得來的。同仁堂研制的幾十種中成藥是世界名藥,以致很多外國人遠涉重洋,專門到北京前門外大柵欄同仁堂樂家老店來購買。同仁堂不光現代有人傳頌,它早在清初就因藥有奇效而被列為御藥房供奉。清代的文人著作也不斷提到同仁堂和它的名藥,如同治十二年,楊靜亭所著《都門案纂》、光緒十三年李虹所著《朝市叢載》等。同仁堂所有這一切,都和它的主人樂氏家族密不可分,而樂氏家族根在湖塘。

  過去只知道同仁堂老樂家是北京苑平縣人,其實樂氏祖籍是我們寧波北侖大碶湖塘村人。按北京樂氏宗譜記載,北京同仁堂樂氏家族一世祖樂良才,祖籍在浙江省寧波府。據清乾隆《鎮海縣志》記載,樂尚書宅在靈巖湖塘村,始建于唐朝光化年間,為大司馬樂仁規與大司寇樂仁厚兄弟故宅,后遭火焚。清雍正十三年春,改建樂尚書宅前殿為樂氏宗祠,道光九年擴建修葺。現湖塘村樂氏宗祠坐北朝南,共有門廳、正堂兩進,左右廊廂房各三間。占地面積750平方米,建筑面積560平方米。廳與堂皆為硬山式,抬梁穿斗混合結構,五開間;通面闊20.9米,門廳進深6.4米,正堂進深12.65米。宗祠內現存清《樂氏宗祠碑》1通,《樂氏宗譜》1套,木刻屏風17塊。

  樂仁規(867-937)字正夫,唐靈巖人。唐光化三年(900)授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與其弟樂仁厚(刑部尚書)同朝為官。又據寧波樂氏宗譜記載:樂仁規居寧波,為其宗族不失序,以樂汝禎為其一世祖,纂修樂氏宗譜。寧波樂氏自唐至清初共歷三十一世,其中第二十六世的樂良才于明永樂帝朱棣遷都之際由寧波遷往北京。到樂良才一代,家道已經衰弱。樂良才是一位走街串巷,手持串鈴行醫賣藥的游方郎中。他在北京定居后取妻楊氏,生子廷松。因此,樂良才成了北京樂氏家族的始祖。樂廷松,以及三世樂懷育、四世樂顯揚,均繼承樂良才衣缽,行醫問藥。后來還經營起藥鋪,取名為“樂家老鋪”。

  同仁堂是四世祖樂顯揚創立。樂顯揚號尊育,生于1630年。他在清初當上了太醫院的吏目,后誥封登仕郎,贈中憲大夫。他為人誠樸,喜讀方書。他在太醫院接觸到很多寶貴的醫藥書籍和清宮秘方,結合他家祖傳醫術,使他的學識和醫術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人傳他能“善辨藥材疑似”,什么藥材只要經過他的鑒定,便能真假好壞立分。他認為“可以養生,可以濟世者,唯醫藥為最”,因而決心開設藥鋪,懸壺濟世,將他畢生鉆研的方藥、藥材知識以及修合之道貢獻出來。康熙八年,樂家的四世祖樂顯揚將樂家老鋪改名,取鎮堂之寶“銅人”之諧音“同仁”二字創辦了同仁堂藥室。

  1702年,樂鳳鳴將父傳“同仁堂藥室”遷至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現址,并改名“同仁堂藥鋪”。樂鳳鳴幼承父學,精通醫藥,決心將同仁堂發揚光大。他經五年寒暑,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各類劑型配方,終于在康熙四十五年分門別類匯編成書,起名《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該書收錄古方、宮廷秘方、家傳秘方、歷代驗方362種。他在書中提出“遵肘后、辨地產,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制藥規范,為同仁堂建立起一整套嚴格選料、精心配制的工藝。由于選料考究,制作精細,療效顯著,同仁堂生產的丸散膏丹迅速贏得了市場和良好的信譽。他為了醫家和病人便于開方選購,還編印了《同仁堂藥目》,很快流傳至全國各地。從此同仁堂名聲大振,并且博得朝廷的賞識,皇帝欽定同仁堂為御藥房的供奉,成了御用藥品采購單位,一直到清朝被辛亥革命推翻,當了八朝、歷時188年的御藥房供奉。

  北京老樂家自四世祖樂顯揚在康熙八年創辦同仁堂,到十三世樂松生在1956年交出同仁堂實行公私合營,共歷十世287年,樂松生成為北京同仁堂樂家老鋪最后一代傳人。


鄭毓嵐 2012-08-14 20:56:00

[新一篇] 戚繼光在北侖

[舊一篇] 山海奇觀秀洋沙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