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梨華的青河夢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被稱為留學生文學領頭雁的美籍華裔女作家於梨華,祖籍大碶橫河。大碶,當地人皆稱“大碶頭”,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征,通過碶閘與海域相連的巖泰水系河道密布,橫河就是巖泰水系的一脈支流,長2公里,寬約15米。以前,這地方人口不多,河里也鮮有燃燒柴油的機動船,因此河水總是清凌凌的,微風拂過,泛起一陣陣漣漪,給人以安詳、寧靜的感受。於梨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夢回青河》,就是追憶家鄉的生活,以橫河為背景創作的。

  說起來我與於梨華還是正宗的同鄉,原籍也在橫河。1964年夏天,我帶著行李從上海回鄉務農時,從寧波坐長途車經329國道在大碶頭下車后,就是坐著跟紹興烏蓬船差不多的小木船經水路到橫河的,途中要經過周隘陳、老賀、前宋、漕頭、河南、鯉鮫等七八個村莊呢!還在上海讀中學時,我就知道於梨華是個有名的作家,讀過她的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回鄉后,得知她家的祖屋在與我家僅隔開十幾米寬的橫河。她家在河岸南邊,我家在河岸北邊,站在橫河岸邊,於家人聚居的屋子盡收眼底。她家的舊宅就在公德小學旁邊,和許多“出門人家”的屋子一樣,因好長時間無人居住,門楣和墻面顯得有些破落,后來就變賣給了村里的農戶。

  出于對家鄉女作家的尊重,我平時一直很關注於梨華的情況,1975年,我在《參考消息》上讀到於梨華原載在海外華人報紙上的一篇文章,記敘的是她前不久首次回國觀光的感受。她在文章中說,她到過家鄉,探望了曾經養育過她的姨媽,還在夢中游玩過無數次的橫河邊漫步,在小時候買吃食的橫河街上流連忘返,覺得時隔二十多年,這小街幾乎沒發生什么變化,讓人觸景生情云云。

  《夢回青河》描寫了一個大家族的悲劇性愛情故事,主題是揭露舊式封建家庭對婦女的迫害。這篇小說先在臺灣《皇冠》雜志連載,1963年出版后又再版了6次,后被香港導演李翰祥買下了電影拍攝權,可李翰祥直至去世也沒能拍成此片。前些年內地的影視機構將它拍成了30集電視連續劇,外景地選在嘉興平湖。在媒體上獲悉拍攝信息時我就想,要是那條令於梨華夢魂牽繞的橫河還在的話,片子完全可以在家鄉取景。而事實上,橫河這一帶的幾個村子已于2002年連片開發,成為欣欣向榮的寧波保稅南區,那條流淌了不知多少年的橫河已轉入地下,由水泥管道替代了。我想,於梨華得知這個消息,一定會既覺得惋惜,又會為此興奮不已。因為我知道,於梨華說過,她“雖然住在美國,實在關心中國”,急切企盼祖國強盛起來。她的青河夢,早已升華為黃河夢、長江夢、祖國夢……

  於梨華是女作家中少數免于脂粉氣和閨怨的一個,她其實是一個充溢著活力的社會活動家和愛國主義者。1975年,她在祖國逗留一個月返回美國后,立即在耶魯、麻省理工、芝加哥、哥倫比亞等著名大學熱情演講回國觀光的感受,很快寫出了一系列人物報道和短篇小說集——《新中國的女性》,介紹新中國各行各業同胞姐妹的形象。通過《人民日報》,她向祖國的青年朋友意味深長地講述自己的留美經歷,寫出了報告文學集《誰在西雙版納》、短篇小說集《三人行》等,傾情描述祖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於梨華少年時曾就讀鎮海中學(當時叫“鎮海縣中”),2001年5月,鎮海中學舉行90周年校慶,於梨華飛越萬里返回母校,與師生們親切相見,還以一口石骨鐵硬的寧波話對年輕的學生說:“人啊,越在國外越是愛國,這愛國愛鄉之情還跟人的年齡成正比,人越老越想念祖國,想念家鄉。”


樂勝龍 2012-08-14 21:55:23

[新一篇] 九峰山探幽

[舊一篇] 新碶老街的“清明上河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