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西園:照亮中國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胡西園(1897~1981)又名修籍,浙江鎮海人,實業家,中國電光源之父

  上世紀初,在最早出現電燈的上海街頭,有一個少年,常呆立在商店櫥窗前,為這種“既不用油,又無火,卻光亮無比的玻璃泡”深深著迷。

  當時,電燈傳進中國已有十幾年。早在1882年2月,英國人在上海開辦電氣公司,沿外灘向虹口碼頭架設了6公里長的電線,裝上了15盞白熾燈泡。通電時,“沿途通天雪亮,轟動全市”,這是中國民眾頭一次見著電燈。

  往后十數年,中國的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等,已經普遍使用電燈照明。小小的燈泡,卻成為檢驗中國工業現代化的一面鏡子,因為這些燈泡全是進口的洋貨。

  這個叫胡西園的少年暗暗發誓,要為祖國造出自己的燈泡。他并未食言,1921年,24歲的胡西園試制成國產第一只長絲白熾燈,并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族燈泡廠“亞浦耳”,中國人終于有了自己的燈泡。

  國產燈泡來之不易。電燈泡制作工藝,只在國外雜志上有零星介紹。1920年,胡西園從浙江高等工業學校電機系畢業后,便一頭鉆進圖書館尋找資料,又騰出家里一間房間當作實驗室,經過近一年數百次的失敗,攻克了漏氣、斷絲、裂管、爆炸等數道難關,終于成功。正如胡氏后來回憶所說:“連一根釘子也要向外國人買的時代,中國人要自己制造出一只電燈泡,并非易事。”

  對胡西園來說,更重要的工作是辦廠。當時,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初期,許多廠家為圖一時盈利,不重視產品質量,因此國貨聲譽不佳。胡西園曾試用“神州”、“國光”、“三海”等中國式商標,結果沒有什么銷路。于是,他煞費苦心地借用德國“亞司令”和荷蘭“飛利浦”兩個老牌燈泡廠的首尾兩字,又用第三字“耳”,為自建的工廠命名,來表明執中國電燈泡事業“牛耳”的決心。

  胡西園的眼光放得很遠,他對各道生產環節的技術指標,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還不惜工本,淘汰舊設備,添置先進設備,花費重金,進口了最新式的驗光機。由于老板的重視,“亞浦耳”燈泡質量越來越高,能達到連續通電1000小時,燈絲沒有損壞,符合當時最先進的國際標準。

  國產燈泡,免不了要和洋貨斗法。在“亞浦耳”之前,僅美國一家“奇異”燈泡廠,每年就能從中國人口袋里掏走近百萬銀元。“亞浦耳”燈泡的質量與洋貨沒什么分別,但價格僅為洋貨的五分之二。在“亞浦耳”面市后,洋廠商為保持壟斷,不得不出盡招數。

  燈泡最重要的金屬原料是鎢,胡西園為降低成本,曾向日本訂購鎢絲,日方卻供給他劣質產品。德國廠商將無燈頭的劣質燈泡稍作加工,冒用“亞浦耳”商標,在市場上魚目混珠。后來,美商還曾收買“亞浦耳”的一名職員,在制造電燈泡的配方藥水中摻入雜質,導致大批燈泡出現斷絲現象。

  這場商戰一度越演越烈。不過,“亞浦耳”三字,在當時的中國消費者心目中,仍然成了“優質商品”的同義詞。1923年,民國上海市公用局在市場上抽驗“亞浦耳”電燈泡,對這種國貨的優良性能深為驚異。局長親自帶了該局技師等,到“亞浦耳”廠實地調查。此后,“亞浦耳”燈泡取代了幾家外國燈泡品牌,成為上海幾處黃金地段的路燈首選。

  到1936年圣誕節,德國“亞司令”廠送給胡西園一本裝潢精致的日記本,荷蘭“飛利浦”廠送來一套油畫日歷,美國“奇異”廠則贈給他一枚安迪生銅質紀念章,紛紛表達友好之意。

  在這位胡老板的帶動下,上海相繼成立了數家華人電燈泡廠,如上海燈泡制造公司、華德電光公司、永明電泡廠、中華電泡廠等,只用了十余年時間,在這個以往為外商所壟斷的行業里,國產燈泡就占據了七成多的份額,中國的民族企業終于“照亮中國”。

  2004年,有收藏家從上海古玩市場淘來一只“亞浦耳”彩色燈泡。此時,距其出廠時間已有近70年,它的創辦人胡西園也已離世23年。新主人將它插入燈座,拉動電源,它依然大放光彩。

 

 

 

中國燈泡之父胡西園 ――追尋早期民建企業界人物之一

 

2010年1月19日

 

 

文舟

 

  入夜,當家家戶戶打開盞盞電燈,街頭路燈亮起,商廈彩燈閃耀時,或許有人會問:發明白熾燈泡的是誰?中國是誰第一個生產燈泡的?讓我們穿梭時空,史海鉤沉,追尋一位民建會的早期人物胡西園。

 

  從事工商實業,開設亞浦耳燈泡廠

 

  清末,濱江臨海的鎮海,一戶胡姓的人家,出世了一位男孩,那天是1897年10月12日。父母見這孩子生得天庭飽滿,預示著睿智,遂起名修籍,然舊時以字行,便起了“西園”。有文說:胡西園“幼時聰穎好學”,有次,在上海見櫥窗用電燈照明,佇立凝視,尋思著電燈何以不用油、不點火,就能發光,覺得神奇。那年頭,多數人家使用的都是煤油燈,電燈這玩意,確實新奇。胡西園上學以后才明白,白熾電燈系愛迪生于1879年發明,后為各國所采用。16歲那年,就讀浙江鎮海縣立中學的胡西園,假暑期來滬,住在親戚于某家。于某是大純紗廠經理,胡西園就常常到廠里去玩。他喜歡擺弄電阻電壓,試驗電燈泡亮度,不巧,爆斷了總保險絲,導致全廠停電。驚魂之際,中斷了他的實驗。可是,他對電器的興趣絲毫未減。中學畢業后,胡西園選擇浙江工業學校就讀,可見他當時的志向所在。

 

  據1935年出版的《現代實業家》胡西園條目記載:“在校時,曾攻讀理科學術,頗有心得,旋棄學就商,營五金業于滬上,繼復設廠制造機器,民國十年,胡西園鑒于國內造船事業之不發達,遂創設恒昌造船廠,以應沿海各區商用小輪船之需要”。這段文字可看出胡西園沒有畢業就從事工商業,先后開設五金號、機器廠。民國十年即1921年,他又開設了恒昌造船廠。據說他還經營過棉紗。

 

  早年,國內曾有人嘗試設廠制造燈泡,但都由于種種原因而停歇。當時的燈泡市場完全被外國人所壟斷,美國的“奇異”、法國的“亞司令”、日本的雜牌燈泡。具備專業知識的胡西園把大部分業余時間投入到電燈泡研制中。他與留日的鐘訓賢和留德的工程師周志廉共同探索,根據國內外雜志上零星介紹制造燈泡的工藝,邊試驗邊摸索,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如燈泡漏氣、斷絲、裂管、爆炸,終于在1921年4月4日成功地制造出第一只我國自制的長絲白熾泡。

 

  國產燈泡試制成功后,胡西園又籌劃著將實驗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他籌集3萬元資本,通過日商隆記洋行購得2套日制舊機器,在北福建路唐家弄242號開辦工廠。不久,恰逢德商奧本經營的燈泡廠欲轉讓。胡西園得知信息有意接盤。他盤出恒昌造船廠和五金號,將所得資本接盤奧本經營的燈泡廠。時間是1923年,胡西園以那年為建廠年。

 

  至于廠名“亞浦耳”的命名卻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辦廠伊始,胡西園曾用過“神州”、“國光”、“三海”廠名和商標,但無法打開銷路。為了使企業生存,不得不迎合當時崇尚洋貨的心理,取德國“亞司令”、荷蘭“飛利浦”兩個品牌燈泡的首尾兩字,拼成“亞浦耳”,并以英文OPPEL為商標,以示與奧本的OPEL區別。當時懂英文的百姓不多,誤傳亞浦耳是德國人名字,亞浦耳廠是德國工廠。最鬧笑話的是當時多家刊物都把亞浦耳說成是胡西園的友人。其實,當奧本出售企業后在胡西園的亞浦耳廠担任過一年半的工程師,后來他到租界當局任職去了,奧本與亞浦耳是兩碼事。胡西園覺得這樣的誤傳對產品銷售也沒有什么不利,亞浦耳燈泡廠的民族屬性不因為流言就會改變它的性質,也就任其自然。

 

  打響“國貨牌”施展廣告術

 

  提倡用國貨,胡西園始終是積極倡導者。在亞浦耳廠設立的那一年,他參加中華國貨維持會,被推選為常務委員。1924年11月,胡西園作為國貨團體代表之一,受到孫中山先生的接見和嘉勉。

 

  五卅運動風起云涌,身為國貨運動的骨干,胡西園增資10萬元,將工廠改組為中國亞浦耳電器廠股份有限公司,加上“中國”兩字,國貨的屬性更加明確了。他任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新建廠房位于遼陽路,新購德國精密真空機等全套制造設備,精心開發新品。質優價廉的“亞浦耳”燈泡聲譽日著,足以與洋燈泡相媲美。20年代末“亞浦耳”燈泡已遠銷南洋各地、印度、澳洲及南美洲。1930年公司資本增加到30萬元,職工400余名,日產燈泡1.5萬只,并在鄱陽路(今波陽路)設分廠,設電機部生產電風扇、馬達等產品,亞浦耳廠成為當時行業的龍頭。《上海工商社團志》有這樣記載:“上海市電器制造業同業公會于1934年1月18日立案,會員16戶,主席委員胡西園”。

 

  當亞浦耳產品在各地走俏之際,某國借助殖民勢力,以專利為由,一度禁止中國燈泡銷售。繼而,上海又出現美商“奇異”、荷商“飛利浦”、德商“亞司令”和匈牙利“太司令”組成的“中和燈泡公司”,遏制新興的民族工業,企圖壟斷中國市場。胡西園為保護民族工業,與外貨抗衡,在廣告上大力宣傳,以愛國之心喚起用戶的支持。

 

  有份30年代亞浦耳的廣告上,赫然寫著“老牌國貨,電泡電扇,省電耐用”,中間“亞浦耳”3個美術字自右而左,下方右邊畫著一個倒立的燈泡,左邊畫著一臺電扇,寫著“中國亞浦耳電器廠出品,上海遼陽路六十六號”,燈泡與電扇之間夾著亞浦耳的注冊商標。另一份亞浦耳的廣告在《中國國貨維持會二十周年紀念刊》上,除燈泡和電扇以外,還畫著一只電火爐,形狀有些像老式電子管收音機。這幅廣告所不同的是廠址遼陽路14號,總發行所“北浙江路820號”。解讀這些廣告,一方面可以看出當年胡西園在銷售宣傳上所花的功夫;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亞浦耳廠的產品種類,可捕捉到容易被忽視的細微之處,對企業史研究不無裨益。

 

  工廠遷川,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見

 

  上世紀30年代中期,我國民族工商業已成相當規模,但不幸的是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鐵蹄踐踏了民族企業脆弱的身軀。八一三抗戰爆發,日軍將亞浦耳廠鄱陽路分廠炸成一片廢墟,遼陽路廠的機器和原料被敵方搶劫一空,損失慘重。胡西園為應市場所需,在小沙渡路(今西康路)設分廠。因小沙渡路屬租界,能得到暫時的庇護,繼續生產。

 

  胡西園本人參加抗日救援會,赴前線慰勞。嗣后又參與發起組織上海內遷工廠委員會,毅然冒著風險,把重要設備和大批技術人員、工人西遷重慶。在重慶,胡西園首先設立亞浦耳電器廠總辦事處,同時創辦西亞燈泡廠,使這座美麗的山城有了自己的燈泡廠,西南各省的大中城市也都用上了西亞廠產制的燈泡。胡西園還陸續開設新亞熱水瓶廠、開遠松香廠、開泰化工廠、慶豐皮帶廠。

 

  胡西園晚年曾寫過一份《遷川工廠聯合會成立經過》,記載了他和胡厥文、顏耀秋、周錦水、張惠康、王佐才、孫鼎分搭三輪小汽車赴南京與主管當局交涉遷廠以及當局給遷廠的撥款數量,內遷行動時在鎮江、武漢遭遇的困苦,由宜昌啟程用木筏載著機器設備在駛往重慶途中翻船導致損失的具體細節。

 

  胡西園是遷川工廠聯合會的常務理事,同時他也參加了重慶市國貨廠商聯合會、重慶市商會。在抗日戰爭后期,胡西園又參與發起籌組全國工業協會,被選為常務理事。他運用這些工商經濟團體,為戰時后方民族工業的生存和發展,支援抗戰,爭取政治民主,與當局進行了合法斗爭。抗戰勝利后,長江水運恢復,美國剩余物資潮水般地涌入重慶,遷川工廠產品的銷路受到嚴重影響,使各廠日常開支和伙食都感到困難,弄得各廠的負責人走投無路。全國工業協會、遷川工廠聯合會及重慶分會發動和組織廠長、經理數百人集會,為戰后工業復興要求政府給予巨款資助,并向行政院宋子文請愿,未果。隨之請愿廠長、經理推派胡厥文、胡西園、吳羹梅作為代表同蔣介石進行面對面的談判。蔣介石不得不答應補償800萬元,解除了眾多內遷工廠的燃眉之急。這次罕見事件成為當時轟動山城的一大新聞。

 

  胡西園在《遷川工廠聯合會成立經過》一文也寫到毛澤東抵重慶舉行國共和談時,他受到親切接見的幸福時刻:“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周恩來一同光臨重慶,幾天后,在重慶特園、桂園、中共代表團駐渝辦事處三次召見,并賜宴,諄諄教導,詳盡指示,為民族工商業者指出光明的前途。”字里行間,透視出晚年胡西園的激動心情。

 

  與民主建國會的深深情結

 

  1945年底,黃炎培、胡厥文、章乃器等共同發起籌建民主建國會,胡西園也是重要骨干之一。同年12月,民主建國會成立,胡西園任常務理事,同時担任對外聯絡組組長。1946年初,民建總會由重慶遷至上海。胡西園作為對外聯絡組負責人,頻繁活動。同年5月,胡西園任行政院最高經濟委員會計劃委員會委員。此時他屢遭國民黨要員以“規勸”、“告誡”、“警告”相威脅,當局又批令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家銀行中止與亞浦耳廠的金融往來,拒放工業貸款并追索前欠的款項,從政治和經濟上施加壓力,制造種種困難。

 

  上海解放前夕,胡西園拒絕去臺灣。建國以后,胡西園繼續担任亞浦耳電器廠的總經理。1956年亞浦耳電器廠公私合營,1959年改名為上海亞明燈泡廠。胡西園先后担任榆林區第二屆政協委員,楊浦區第三、四屆政協委員。

 

  1980年1月在民建上海市第五屆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市委委員。1981年4月18日,因心臟病,醫治無效,離開了人世,享年84歲。


網載 2012-08-14 23:23:38

[新一篇] 胡西園:“愛迪生”的中國遭遇

[舊一篇] 趙安中先生的“希望之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