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中先生的“希望之路”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本書記述香港寧波人趙安中先生所走過的一條充滿了希望的“希望之路”
  因為充滿了希望,他在艱難中不斷奮進,終于達到了成功的彼岸。
  在他的晚年,則盡最大的努力支持祖國的希望工程,把祖國的繁榮富強寄希望于青少年。

作者簡介

  王耀成,浙江金華人。196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88年被海軍上校軍銜,1989年轉業地方工作。曾任《解放軍文藝》編輯、海軍東海艦隊專業作家、寧波市文聯副主席、寧波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1970年起發表作品,著有散文、報告文學、人物傳記多部,并有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文向國外發行。

目錄

第一部故土
第一章趙氏家世
1 曾經的輝煌:一個遼遠的傳說
2 坐船頭而不失身份:祖父的“哲學”
3 家道中落,大伯父獨力撐持
4 父親和母親
第二章團橋發蒙
5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6 “強盜扮書生”
7 “開筆”
8 “黃緞馬褂要破”
第三章中興寄讀
9 葉氏中興學校
10 難忘的“夜課”
1l 曾是熱血少年
第四章承源學業(上)
12 輟學就商
13 “走遍天下,勿如寧波江廈”
14 凈茶•水煙筒•煤頭紙
15 “治學八法苦約束”
第五章承源學業(下)
16 “大戰三百合”
17 大阿哥安東小阿哥安濟
18 “無字之書”
19 風潮和戰亂之間
第六章苦樂年華
20 慈母之死
21 無言之教
22 喜結連理
第七章蹉跎歲月
23 跟川叔到上海
24 俗海浮沉
25 含淚送舊
第八章天涯羈旅
26 沉舟側畔千帆過
27 病樹前頭萬木春
28 天地一孤舟
第二部創業
第九章立足香江
29 初到香港
30 宏興金號暫棲身
3l 上帝不相信眼淚
32 立足香江
第十章十年江商
33 東渡日本
34 第一筆生意:一千匹坯布
35 又一番“惡補”
36 熊谷江商
37 神原社長
第十一章初創嘉豐
38 從米籮跳到糠籮
39 創辦嘉豐
40 和伊藤忠合作
第十二章再造榮華
41 生不逢時創榮華
42 禍不單行遭禁運
43 柳暗花明遇轉機
第十三章進軍印尼
44 陷困境,易地求生存
45 遷印尼,枯木又逢春
46 風乍起,平地涌波濤
第十四章創業之本
47 不浪用一分錢
48 不做生日不請客
49 一個打“的”的紗廠老板
第十五章立身之道
50 朋友師友摯友
51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
52 重友情,斷財不斷路
第十六章節儉之家
53 妻子
54 房子
55 孩子
第三部回歸
第十七章故國之思
56 去國懷鄉
57 故國之思
58 教育!教育!
第十八章鄉情無價
59 故鄉
60 舊游
61 諍友-
第十九章投資未來(上)
62 人生必須有一個希望
63 狀元樓的啟發
64 第一個百萬捐資
65 第一幢“林杏琴教學樓”
第二十章投資未來(下)
66 “我就是包起然”
67 寧大“情結”
68 “小學生”來到大學府
69 待到山花爛漫時
第廿一章希望之旅
70 在“希望工程”的旗幟下
71 故鄉的小路
72 “希望工程上四明山,您是第一人”
73 歡迎的隊伍排到三里以外
74 寄希望于下一代
第廿二章情系山海
75 從國際都市到貧困鄉村
76 山莊夜話
77 北溪·中村
78 石浦·鶴浦
79 山高水長
第廿三章愛鄉楷模
80 “我還是歡喜中國”
8l 愛鄉情深,用心良苦
82 不圖回報,只求心安
83 從“榮譽市民”到“愛鄉楷模”
84 太陽底下最有意義的事業
第廿四章葉落歸根
85 回歸之路
86 寄意山水
第廿五章晚霞滿天
87 塞北之行
88 希望之路上的善長仁翁
第廿六章大學圓夢
89 大學圓夢開始的地方
90 杏琴園教育基金
91 榮華學者獎勵計劃
92 特殊的奠基禮
93 抱病到金陵
94 故人情,故鄉情,浙大行
尾聲:人生真諦
95 趙安中的人生觀
96 趙安中的金錢觀
附錄一趙安中年表
附錄二趙氏家族捐贈項目總匯
初版后記
希望在人間——第三版后記

序言

我雖然與趙安中先生迄未謀面,但當我得知他的事跡以后,是很受感動的。特別是先生的晚年,以將屆耄耋之身,不避寒暑,無數次地仆仆于道途,跋涉于高山海島之間,將極大的精力和財力傾注于家鄉的基礎教育,被浙江省和寧波市政府分別授予“愛鄉楷模”和“榮譽市民”稱號。趙先生捐資辦學,造福桑梓的義舉深受家鄉人民的愛戴,可敬可佩。
現在,由寧波市組織撰寫的趙安中傳記即將出版發行,這是一樁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可喜可賀。
“君子雖在他鄉,不忘父母之國。”趙安中先生事業成功之后,熱心教育,報效祖國,造福桑梓,繼承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管仲有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寧波雖屬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但還有四明山這樣比較貧困的革命老區。趙安中先生把捐資的方向放在基礎教育上,尤其是貧困山鄉的興教辦學上,是極具遠見卓識的。據粗略統計,迄今為止,趙先生捐助公益事業已達三千萬人民幣以上,其中用在家鄉的占三分之二以上。而他在家鄉寧波等地捐贈助建的七十幾個項目中,十分之九在貧困山鄉和偏遠海島。這種雪中送炭、扶貧濟困的義舉深得群眾贊揚。他曾經多次說過:寧波人“如欲再度輝煌,端賴現在學中之同學”。赤子之心,拳拳之忱,溢于言表。

后記

無論從港島還是九龍,到玫瑰新村趙家只有一條曲折盤旋的司徒拔道。從去年冬天到今年初夏,我在這條道上不知經過飛多少次。
每次到香港,趙安中先生總要不厭其煩地囑咐:“有人請你,只管去;嘸人請你,或者沒有其他安排,只管到家里來。阿拉吃啥儂吃啥,‘苦飯’總歸有得儂吃。”老人的盛情是不容抗拒的,我于是常常在采訪或者公干之后,于薄暮時分打車上山。趙家的晚餐總在七點以后,我到了趙府,和老先生說一會兒話,上學的上班的都回來了,大家圍坐一張中國式的大圓桌旁,開飯。
平心而論,趙家的晚餐算不上豐盛,通常是二葷三素加一只湯,主食是米飯,沒有酒和飲料。餐后上一道水果,有時是切成一瓣一瓣的橙子,有時是切成一片一片的芒果,都是香港的尋常之物。所以,老先生總說到他家吃的是“苦飯”。有時我偶爾上午九、十點去,老先生正獨自一人坐在那張偌大的圓臺子前用早餐,身上穿著那件背上已經露出一小團一小團絲綿的藏青色絲綿襖,或者領、袖、下擺都襤襤褸褸的已經看不出本色的羊毛開衫。

文摘

1 曾經的輝煌:一個遼遠的傳說
據說是明末清初時候。有一天,一隊清兵奉命追殺明朝王室的遺族,一直追殺到浙東海邊。鐵蹄在石板路上擊出了火星,急促的馬蹄聲如狂飆驟雨。
清兵很快就在一個叫做”沙河頭”的地方追上了一個逃亡者,跳下馬來,用刀指著他,厲聲喝問:“快說,你是不是姓朱?”這逃亡者是個放牛郎模樣的年輕人。剛才沒命的奔逃已使他上氣不接下氣,那清兵手中明晃晃的大刀更令他惶然不知所措。不消說,只要承認自己是從南京逃亡過來的朱明王朝的后裔,那么,頃刻間便會人頭落地。
在這萬分危急關頭,這放牛郎忽然記起幼年所讀過的《百家姓》: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他似乎想都沒來得及想,順口說:”我不姓朱,我姓趙……趙錢孫李的趙……”
奇跡就在這瞬間出現:清兵遠去。危機化解。
這個傳說的結局是這樣的——
那個逃亡者,從此就在這個叫做“沙河頭”的小村莊棲居下來;
那個逃亡者,從此“將錯就錯”,將子孫后代都改姓為趙;
而那位從清兵的刀下僥幸逃脫的放牛郎,據說就是現在“寧波鎮海駱駝橋杜塘畈趙家”的先祖。
當趙安中于公元1918年農歷九月初六(陽歷10月10日),在杜塘畈趙家的老屋中降生的時候,曾經和趙家生死攸關的清朝早已滅亡,迎接這個趙家新•代的已經是民國的朗朗乾坤了。
趙安中很小就從家族里聽到了這個傳說。趙家到安中的高祖手上,曾經又一次的輝煌。高祖是怎樣發的大財,如今已不可考,但發了大財似乎是無可置疑的。高祖發了財就想起了修家譜,但是從高祖往上追溯不了多少代就斷了線索,家譜修不上去了。再往上,就只有這個傳說。
但是這個傳說既不見諸文字,更不必說載于史籍,僅僅是口口相傳而已。不過,明朝滅亡之后,王室遺族曾經南逃,曾經頑抗,并且以寧紹境內的四明山為最后基地,則是不爭的事實。


網載 2012-08-14 23:26:12

[新一篇] 胡西園:照亮中國

[舊一篇] 變賣祖產支持孫中山的慈溪趙氏兄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