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十七房鄭氏與“寧波幫”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鄭氏十七房自十年前被發現以來,新華社、《人民日報》、《文匯報》、《中國文物報》、《浙江日報》、香港《文匯報》等眾多媒體競相報道,一時間成了海內外的焦點新聞,在新一輪的《寧波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明確把十七房列為保護區域。但從十七房的研究來看,大多數學者從科舉考試的角度來研究分析,似乎十七房缺少狀元,沒有什么研究價值。其實,十七房鄭氏作為大型的家族商幫,其經商時間在寧波幫中屬于最早;其經商人數之眾,勢力之大,在寧波幫中極為罕見,可是這些至今尚鮮為人知,新出版的《寧波幫大辭典》很少提及十七房鄭氏的經商活動。今根據明代嘉靖42年版《定海縣志》、清代光緒七年刊刻的《澥浦鄭氏宗譜》,對鄭氏家族的經商、對十七房鄭氏的文化淵源、在國內商界的影響、在寧波幫中的創始地位、最早的“紅頂商人”、十七房鄭氏是寧波幫中綿延時間最長、勢力最大的商業家族等作全面的研究,以便重新認識十七房的文化內涵及保護開發價值。


  一、寧波幫中最早的家族商幫——十七房鄭氏

  十七房鄭氏作為大型的家族商幫,其經商時間之早、人數之眾、勢力之大,在寧波幫中極為罕見。十七房鄭氏家族商幫形成于清初,是寧波幫中最早的家族商幫,鼎盛于鴉片戰爭之后,本來應該作為寧波幫研究的重點,但時至今日尚鮮為人知,新出版的《寧波幫大辭典》、《鎮海縣志》、《寧波市志》等幾乎沒有提及十七房鄭氏的經商活動,頗令人遺憾。而此前研究者對十七房鄭氏經商活動知之甚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少對十七房研究資料的全面搜集掌握,研究者顯然沒有顧及到明清時期定海(后稱鎮海)縣志里的相關的明確記載。存世稀少的清光緒七年刻本《澥浦鄭氏宗譜》當年共印20套,如今歷經百年風雨存世僅3套(一套存天一閣,一套存上海圖書館,一套存鄭氏后裔上海鄭夢飛處),由于借閱不便等條件所限,十七房的研究者均未對上述史料進行深入分析和綜合研究。

  1、史志譜牒中有關十七房鄭氏家族商幫經商歷史的記載。
  據《澥浦鄭氏宗譜》載:“鄭氏巾卷不絕,代有聞人。”明清時期鄭氏一族致力科舉,自南宋理宗時從河南滎陽為避金兵之亂遷居靈緒鄉(今澥浦鎮)的擇山下的塘路沿(今十七房村)的鄭氏,六世之后,世代業儒,代代封祿。明代考上歲貢生的有鄭雍(宣德7年)、鄭普(正統7年)、鄭文獻(成化12年)、鄭珞(成化14年)、鄭文魁(弘治7年)、鄭滔(嘉靖24年)等,這些人分別被封為主簿、教諭、訓導等官職(明代《定海縣志》),鄭文瑞被封為瑞安知縣(《澥浦鄭氏宗譜》)。十七房至今猶存進士門第、大夫第等七座,存有清代“圣旨”石匾,有清代成親王和鄭板橋等為十七房所題的楹聯,有林則徐、姚燮、徐時棟等在十七房留下的酬唱等。鄭謙(1765—1840)嘉慶22年(1817)中進士,官封福建南平知縣,鄭權同治4年中舉人,其子鄭傳笈光緒14年中舉,宗祠里現存“父子登科”、“父子及第”等匾額。十七房鄭氏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詩集和譜牒:鄭德峻著的《鏡蓉館詩鈔》,鄭傳銛著的《寄夢廬詩草》二卷,鄭光礽編的《澥浦鄭氏家譜》(乾隆30年刊刻,已佚),鄭傳瀾編的《澥浦鄭氏宗譜》十卷(光緒7年刻本),鄭一夔、鄭理芳等重修的《前緒鄉鄭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民國時期印本)等。十七房鄭氏經商而不忘文化上的追求,折射了寧波幫儒商的本色。鄭氏商人以誠信為本,和氣生財,敢冒風險,克勤克儉等經營理念,是植根于鄭氏的儒學淵源的。

  十七房鄭氏經商歷史很早,起碼在明代已有經商活動記載,明代正德3年(1508)鎮海(當時稱定海)大旱,“禾黍無收,民采蕨聊生不給,至鬻男女以食。”十七房商人鄭沖輸粟而授嘉獎。(明嘉靖《定海縣志•人物》),十七房鄭文麒明代嘉靖初年(1526)經商致富,捐例貢,授登仕郎,續封文林郎(明嘉靖《定海縣志•人物》)。清代鄭世昌(1644—1728)在康熙中葉已“承父命,外出經商”。他們父子在北京東四大街開設“四恒銀號”,據陳夔龍《夢蕉亭雜記》載:“四恒者,恒興、恒利、恒和、恒源,均系甬商經紀,開設京都已有二百余年,信用最著,流通亦廣。” “四恒銀號”當時是京師著名店鋪,京中大宗商務,如木廠、洋貨莊、山西票號、糧食鋪、典當鋪,都向四恒借貸銀兩。鄭世昌家族經商活動,距今已有330年的歷史。


 乾隆以后,十七房鄭氏的經商家族有好幾個。第一個經商家族是鄭光礽(1707—1782)。他“精于白圭之術”。壯年(乾隆初年)在嘉興、蘇州一帶經商,“棄取廢舉,屢能奇中,數致千金,而慷慨好施。”乾隆16年(1742)寧波大饑,鄭光礽第一個“出粟賑貧民”(新編《鎮海縣志•人物》),又為“養其族之鰥寡孤獨、廢疾而貧無所依者,”捐銀一千數百兩,捐田110畝,被授予“修職郎”。

  鄭維嘉(?—1788)是第二個商業家族的開創者。他的經商活動約在乾隆前中期。他在寧波城里“操魚、鹽業”。維嘉年邁后,“慮佐理無人”,讓長孫鄭德標(1767-1849)“棄儒學賈”。乾隆53年(1788),維嘉卒,21歲的鄭德表便獨立承担起寧波的生意,“內理瑣屑,外權奇贏,蓄積余羨,以浸為蛟川巨室”。德表除繼續經營魚鹽批發外,還辦起了錢莊,實行轉帳制。嘉慶22年(1819)因“歲歉,發倉儲,以賑餓者。又于蕭山養濟堂施寒衣數百襲,其他舍棺槥、立義冢、建梁、治道……諸義舉”,援例授官正五品奉直大夫。中年后(道光初年),鄭德表不再主政,將寧波的錢莊交由四子鄭勛(1780-1863)來管理。由五子鄭熙(1813-1858)“持貲”到紹興“別營居積”。鄭熙很能干,“勤慎周練,屢獲倍息”。在紹興多年,“越中賢豪長者,咸樂與訂交”。除兒子外,德表的弟弟德楹(1783-1817)、侄子鄭士旦(1801-1844)也幫德表經商。

  鄭天治(1760—1826)是第三個經商家族的創始人,他到舟山群島的岱山“營魚鹽業”。他的經商活動約在乾隆末至嘉慶初。其長子鄭開芳(1792—1868)17歲(嘉慶14年,1808年)即隨父到岱山經商。他“稟承父訓,籌畫屢中,業日起”。后來,鄭天治把生意交給了開芳,自己回到了十七房。鄭開芳經營得當,“岱人暨同業者重公行,咸推為領袖”。再后來,鄭開芳又把經營管理權交給了弟弟鄭開圻(1795—1864)。鄭開圻仍為當地商界領袖,鄭開圻又把生意傳給了兒子。

  鄭偉烈是第四支經商家族的祖先。他“夙有干才,自少即業甬江”。嘉慶22年(1817),其兄鄭謙中進士官福建歸化南平知縣,因“拙于催科,云負南平縣額課”,改任嘉興府學教授,為了補苴虧損,鄭偉烈在寧波“料理舊業”,經過幾年的生意,終于償還了南平縣“巨款”。鄭偉烈后來捐了五品奉直大夫。

  鄭惠舜是第五支經商家族。初在廣東經商,后“轉游吳(蘇州),為業魚鹽者操會計,屢獲倍息。既乃積己貲,自設廛肆,躬務勤儉,為肆中人倡,業日起。”

  第六支經商家族是鄭德階(1799—1866)。在寧波開“泰和”米行、木行。1860年捐了布政司理問銜,攝會稽縣學訓導,做了幾年官。又捐了正四品朝議大夫。

 從十七房鄭氏家族商幫經商的歷史來看,有如下一些特點:1、以子孫繁衍,代代相傳的家族財團為其核心,以宗親同鄉為其紐帶。2、經營思路是商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有機相結合。3、鄭氏家族商幫形成于清代初期,鼎盛于寧波開埠之后,是寧波幫中最早的大型家族商幫。

  2、鄭氏經商活動跟明清時期早期的寧波籍行商及家族商幫之比較。

  早期寧波幫多為家族式商幫群體,為便于說明問題,今將此前專家公認的寧波幫中最早的行商及家族商幫同十七房鄭氏在經商時間早晚作一比較。

  ⑴、早期寧波籍行商的有關記載。

  據錢泳《履園叢話•雜記(下)》記述:寧波人孫春陽明萬歷年間(1573-1619)在蘇州開設孫春陽南貨鋪。

  慈溪慈水鎮的中醫樂顯揚康熙7年(1668)在北京開設同仁堂藥室懸壺濟世,樂顯揚之子樂鳳鳴康熙41年(1702)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正式開設同仁堂藥鋪設店賣藥。

  鄞縣童善長乾隆10年(1745)在上海設恒泰藥行,乾隆48年(1783)盤進小東門甕城竺涵春堂,改名童涵春國藥號。

  ⑵、寧波早期家族商幫的相關記載。

  早期寧波幫多為家族式商幫群體,為便于說明問題,我們把著名的早期家族商幫鎮海桕墅方氏、鎮海小港李家以及寧波幫其他早期經商家族始祖與十七房鄭氏家族商幫作一番比較。

  據鎮海桕墅《方氏宗譜》記載:方氏家族第一代創業者方亨寧嘉慶元年(1796)“孑身至申江,典衣被為資肆市廛,積數年始營立賈店。”其弟方介堂不久來上海與其兄開設義和糖行,這是方家發跡之始。

  鎮海小港李家,李家始祖李也亭(1807—1868)1822年15歲時到上海,先在南碼頭曹得大糟坊當學徒,后轉業沙船,積資漸多,獨資開設久大沙船號,后又買進大碼頭,發財后,開設慎余等錢莊,1868—1911設于北市。

  慈溪葉譜山嘉慶13年(1808)在杭州創立葉種德堂藥號。

  ⑶、十七房鄭氏是“寧波幫”中最早的家族商幫。

  我們根據上述史料把十七房鄭氏跟寧波幫早期行商及家族商幫分別作如下對比:

  ①、鄭氏與早期寧波籍個體行商之比較。明代正德3年(1508)年十七房商人鄭沖經商致福捐糧,比寧波人孫春陽萬歷年間(1573-1619)在蘇州開設孫春陽南貨鋪早65年,而孫春陽此前被公認為寧波最早的商人。

  ②、鄭氏與早期寧波幫中經商家族之比較。十七房鄭世昌(1644—1728)之父康熙初年(1662)經商,比慈溪慈水鎮的中醫樂顯揚康熙7年(1668)在北京開設同仁堂藥室懸壺濟世要早6年,比樂顯揚之子樂鳳鳴1702年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正式開設同仁堂藥鋪設店賣藥早90年;比鎮海桕墅方氏始祖方亨寧嘉慶元年(1796)在上海開始經營糖行和絲號早130年,比鄞縣童善長乾隆10年(1745)在上海設恒泰藥行早183年,比鎮海小港李氏始祖李也亭1822年開始在上海南碼頭曹得大糟坊當學徒早160年,而這幾大家族此前被公認為寧波幫中最早的經商家族。

  ③、鄭氏與寧波幫第一代之比較。當鄭光礽乾隆初年(1736年)在蘇州經商大發利市,乾隆16年(1742年)寧波大饑,他在家鄉第一個“出粟賑貧民”行慈善義舉時,小港李家始祖李也亭(1807年生)、桕墅方氏始祖方亨寧(1772年生)和方介堂(1783年生)、以及被專家稱為寧波幫“開山鼻祖”的嚴信厚(1828年生),還有葉澄衷(1840年生)、樊棻(1844年生)、周晉鑣(1847年生)、朱葆三(1848年生)、盛炳紀(1860年生)、宋煒臣(1866年生)、虞洽卿(1867年生)、張逸云(1871年生)、黃楚九(1872年生)、傅筱庵(1872年生)、宋漢章(1872年生)、余芝卿(1874年生)等早期寧波幫商幫家族中的第一代全部尚未出世,有的甚至要比鄭光礽發家晚一百三十年才出生。這說明十七房鄭氏家族商幫比此前公認的所謂寧波幫第一代要早好幾代。

  ④、鄭氏與寧波幫第二代之比較。當十七房的鄭勛咸豐九年(1859年)被誥授正二品資政大夫,成為寧波最早的“紅頂商人”,十七房鄭氏“屹然為甬江之砥柱二十年(1843-1863)”(光緒七年《澥浦鄭氏宗譜》)之時,李征五(1875年生)、項松楚(1880年生)、蕢延芳(1883年生)、盛丕華(1882年生)、包達三(1884年生)、陳萬運(1885年生)、劉鴻生(1888年生)、俞佐庭(1888年生)、金潤庠(1890年生)、李康年(1898年生)等寧波幫中第二代人物及后來的上海灘風云人物,其時均尚未出生。

 總之,迄今發現的、有史料明確記載的寧波商幫中最早的家族商幫是十七房鄭氏,十七房是寧波幫的發祥地絕非虛譽。


  二、十七房鄭氏在寧波幫中的領軍人物

  鄭氏由耕讀起家,因商宦富族。1842年寧波開埠后,十七房鄭氏從耕讀傳家轉向商界。昔日蕓窗奮志、皓首窮經的鄭氏家族,在商海狂潮沖擊下,才華秀美之子弟,大多出門經商。當初十七房鄭氏多聚集在上海小東門十六鋪及法租界一帶。十七房鄭氏以商業信譽著稱,160年來創造了一批“中華老字號”、“中國第一”及金融業,為中國民族工商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⑴、十七房鄭氏創立的“中華老字號”。

  1843年上海開埠,1844年鄭熙(1813—1858)便赴滬開設錢莊,并在嘉興、紹興、湖州、漢口、廣州等廣設分號,派駐店伙,隨時通報金融信息。他很能干,“勤慎周練,屢獲倍息”(光緒《鄭氏宗譜》),1848年鄭熙又在上海小東門方浜路創辦“鳳祥銀樓”,前店后場,銀樓收購舊金銀器皿熔煉制成首飾出售。店內有一批技藝精湛的把作師傅,所制作的金簪、鑲玉簪、項鏈、扣花等金質飾品,成色足赤,款式新穎,精鑲細嵌,玲瓏剔透,生意十分紅火,獲利甚厚,為滬上銀樓業巨擘。1853年“小刀會”攻克上海前夕,鄭熙預先將店鋪臨時搬遷至寧波,寧波“鳳祥銀樓”即始辦于該年。1855年上海局勢穩定后,重新在豫園舊址開業,改稱“老鳳祥銀樓”,1857年鄭熙病重回十七房。不久病故,之后“老鳳祥銀樓”轉賣他人。

  ⑵、十七房鄭氏創立的“中國第一”。

  ①全盛源記民信局。十七房商人鄭景豐幼年在滬學酒業,后回甬,1852年在寧波創辦“全盛源記民信局”,設總局于上海、寧波,在杭州珠寶巷、紹興大江橋、定海南門外等地廣設分局、聯號代理信局等,形成通信網絡,為國內民間信局中最有影響的一家。全盛信局主要服務對象為商業行莊,同時亦為一般群眾服務。全盛信局的郵件運輸方式:早期為水陸兩路,利用租船及自雇腳夫專程運遞。后亦利用火車、輪船運送,爭取快遞,節省費用。1934年前后經營了83年的全盛信局在當局的排擠下被迫宣布關閉。

②上海茂昌蛋業冷藏公司。1916年十七房人鄭方正將自己旗下的“鄭恒記”、“鄭源泰”與奉化的鄭源升等蛋行業戶集資銀元2萬元,在上海黃浦路36號開設“承余蛋公司”,經營采購長江中下游和蘇北地區鮮雞蛋,開業數年獲利甚豐。1922年承余蛋公司自歷年盈利中撥出20萬元,在原來營業地址改建一座冷藏工廠,經營外銷鮮蛋和冰蛋的業務。當時由于內地軍閥割據,運輸雞蛋途中常有扣查留難情事,而外商蛋廠在內地設莊采購鮮蛋則可豁免一切苛捐雜稅,并能避免留難。承余蛋公司鑒于這種情況,即托人向上海葡萄牙領事館申請加入葡國國籍,設立葡商茂昌洋行,英文名稱意為“中國蛋品公司”,并將內地采購雞蛋分莊一律改為葡商茂昌洋行采購辦事處。葡商茂昌洋行為了擴展外銷冰蛋業務,聘任美發蛋廠美籍制冷技師卡爾登來廠負責制冷業務,英籍職員潘國琪佐理對外銷售和內外運輸業務。

  葡商茂昌洋行歷年經營獲利,已有相當基礎,鑒于企業假借葡商名義掩護,終非長久計,于是兩年后又退出葡國國籍,恢復“茂昌蛋公司”原有名稱。上海茂昌蛋公司在1925年至1926年間,為了擴大冰蛋生產能力,又在原址鄰近的黃浦路44號,購買空地一方,建設4層廠房及冷庫,冷庫容量1000噸,日產冰蛋能力達30噸。同時將原有廠房,改作公共冷氣堆棧,供上海市各魚行、肉店、海味店、餐館、水果業、南北干果業、乳制品進口業堆存貨物。又增添制冰設備一套,日產機冰20噸,供應漁輪及其他行業,這是中國第一家大型冷藏企業。

  1927年上海茂昌蛋公司增資到200萬銀元,改名為茂昌蛋業冷藏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會議推選鄭源興、鄭方正等五人為董事,并委任鄭源興為經理,鄭方正為協理。1930年成立茂昌青島分公司,共投資銀元110余萬元。上海茂昌則改為總公司,鄭方正改任副總經理。

  上海茂昌蛋業冷藏公司自從1934年倫敦冰蛋進口商“托拉斯”組成以來,直至1932年淞滬抗占前夕,它擁有全國33%的冰蛋生產份額和運銷西歐數量,當時它的下屬分支機構計有滬北蛋廠、滬北冷庫、滬南冷庫、滬南普通堆棧、青島分公司、亳縣蛋廠、高郵蛋廠、寧波蛋廠等處,規模為中國蛋業之首。

  1948年間,上海茂昌總公司副總經理鄭方正等人召開了一次企業董事會議,決定在香港設立分廠,資本400萬港元,1949年五六月,滬青兩地解放,鄭方正等人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自港返滬。從此,上海茂昌總公司所屬各分支機構,走上了新的道路。鄭方正1967年在滬去世。

  ③上海英雄墨水廠。十七房人鄭尊法(1899-1970),字玉川,1918年如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化工系,1923年畢業回國,1924年在上海集資創辦“民生墨水廠”,任廠長,該廠為我國民族墨水工業的開拓者。起初產品除墨水外,有印油、印水、膠水、白糊等。1931年成為全國最具信譽和影響的墨水廠之一。1948年產量達25萬打創歷史最高水平。1966年該廠更名“英雄墨水廠”,鄭尊法仍任廠長。該廠現稱“上海墨水廠”。

  ⑶、十七房鄭氏的金融業。

  十七房商人鄭振麟咸豐年間(1851-1860)在上海崇明北寶鎮獨資開設寶山銀樓,資本1000兩銀子,是崇明最早、資金最雄厚的銀樓。1938年崇明淪陷后歇業。

  1918年鄭佐如獨資在滬創立“慶和錢莊”,莊址在河南路永寧里,資本2萬兩。

  ⑷、十七房鄭氏后裔中的著名人士。

  民國時期十七房鄭氏后裔鄭中偉曾任江浙郵政總局局長。解放后,他任上海市政協常委。十七房鄭氏后裔至今仍活躍在海內外商界,他們是四川省保險總公司總經理鄭信華、英美石油公司亞洲部總裁鄭毓秀等。此外,十七房鄭氏在當代學界政界名流依然不少,2001年巖體力學家鄭穎人成了中國工程學院院士,還有美國堪薩斯醫科大學癌癥研究院院長、教授鄭家駿,有湖北沙市市長,有全國政協委員,有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庭負責人鄭若谷,有南京大學教授(博導)鄭毓華、有縣組織部長,有省重點中學校長,有寧波市廣電局局長,寧波圖書館館長等,還有1963年創辦上海《故事會》雜志的鄭碩人夫婦。

 三、寧波幫中最早的“紅頂商人”鄭勛

  1、鄭勛之父開寧波幫捐官之先河。

  清代嘉道年間,巨賈富商流行捐官,在皇權專制社會,商人歸于“士農工商”的末流,商人與商業在政策上受到很小的保障,同時由于皇權過于強大,它控制著絕大部分的社會資源,它也可以通過特許權決定商人能否做成一筆生意。通過捐官,商人在獲得頂戴俸祿的同時獲得了官方身份,有利于保障自己的產業免受政權和黑社會的侵犯,商人躋身縉紳還可以增加自己在商界的信譽;而就朝廷而言,巨賈富商捐官或可調劑貧富,均衡利益。十七房鄭氏家族中最早捐官的是鄭勛之父鄭德彪,鄭德彪(1767-1849),字錦章,他在嘉慶22年(1817年)就捐了六品儒林郎,開國內捐封之先例。因為據《清史稿》記載,清代捐官始于道光年間。此后鄭德彪又于道光26年捐了五品奉直大夫。鄭德彪家族中除他自己和兒子鄭勛捐官外,兒子鄭熙也捐了官,據民國版《鎮海縣志》記載:鄭勛之弟鄭熙“道光年間(1841年)蕃舶(英軍)犯蛟關(鎮海)出資筑土堡(炮臺)”,被升為“議敘通判”,1844年鄭熙為重建上海四明公所首捐銀子3000兩。不久,“海塘傾圮”再與同縣王咸章共同捐銀子三萬兩,后又為寧波府籌軍餉首捐一萬兩“以充軍儲,加知府銜”,又“浚城河,賑饑民,義舉甚多,里黨皆稱頌之,”最后被授予從四品朝議大夫,其熱愛鄉里,造福桑梓,更足為世人稱道。

  2、鄭勛與晉商徽商等巨賈之比較。

  清代巨富捐官最高只能捐到道員,但官品最高可以加到正二品資政大夫,所以巨富們便在品位上一比高低,而授正二品資政大夫的封典是當時所有巨商的最高榮譽。有清一代,受此殊榮的全國僅十余巨商:山西靈石“王家大院”主人王肯任捐到正二品資政大夫(光緒年間捐),山西祁縣“喬家大院”主人喬致庸捐正二品資政大夫,淮北富商程開聚捐銀20萬兩授正二品資政大夫,江蘇同里“退思園”主人任蘭生授正二品資政大夫(光緒年間),泉州富商蔡資深(1905年捐)授正二品資政大夫。福建李雨亭清末授正二資政大夫,福建南安的蔡淺捐正二品資政大夫(1905年間捐)。次一等的叫“從二品”通奉大夫,有晉商介休范毓賓捐44萬兩授從二品,平遙的“日升昌票號”主人李箴捐從二品,徽商棠樾牌坊主人鮑志道捐從二品,南通的張謇最高僅捐到三品(1852年捐),山西祁縣“渠家大院”主人渠本翹捐三品(1909年捐),蘇州同里的“務本堂”主人葉仲甫捐三品,南潯的“嘉業堂”主人劉承干最高捐到四品(1886年捐)。這些人物都是國內商界翹楚,屬于鳳毛麟角,他們當年營建的“大夫第”現在大都成了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或旅游景點。相比之下,十七房鄭勛成為“紅頂商人”是國內最早的。

  3、“紅頂商人”鄭勛比胡雪巖早封14年。

  鄭勛是十七房鄭氏商人中官品最大的,他也是鄭氏家族商幫的核心。鄭勛(1780—1863),字南琴,號竹溪,早年“棄儒業賈”,他發跡后舉家遷居寧波城內,成了寧波錢莊業的巨頭。兼營鹽業、鮮咸魚貨、絲茶、銀樓、當鋪諸業,他“器識過人”,“籌算屢中,屢獲倍息,家日隆,隆起后,生計益饒。”蓄資數千萬,在商界呼風喚雨,“同業者皆倚君為重,由是聲望震一郡,自當道群公,薦紳鄉彥,下至牙儈雜流,及泰西各國諸彝商(英法商人),無不信服仰賴君者”,“蓋屹然為甬江之砥柱二十年”(光緒《鄭氏宗譜》),又據民國版《鎮海縣志》載:十七房鄭氏“以商起家,至勛業益盛,為郡(寧波)商領袖”,鄭勛暴發后,熱心公益。另據光緒《鄭氏宗譜》載:鄭勛曾出巨資為浙江省籌軍餉,1844年為重建上海四明公所捐銀4000兩,重建杭州四明義園又捐銀5000兩,為抵御太平軍“護守郡城”捐巨資創立寧波保衛局,為掩埋“道旁遺骸”捐田110畝創立寧波“文仁局”,為寧波“體仁局”捐銀1000兩,為周濟“孤寡困乏者”建“寶田莊”捐田百余畝,其他如“恤嫠賑饑,修橋梁,平道路,施寒衣藥物”等,共捐出數百萬兩銀子,土地幾百畝,咸豐九年(1859年)一月經浙江巡撫胡興仁保舉,鄭勛被咸豐皇帝誥授正二品資政大夫,敘議道臺,鹽運司運同銜加五級,頂戴紅珊瑚,坐綠呢轎子,出入縣府、知府、州府如履平地,見了巡撫亦可不必下跪。鮮為人知的是,鄭勛成為“正二品”資政大夫的“紅頂商人”,比杭州的“從二品”通奉大夫“紅頂商人”胡雪巖(1873年封)足足早了14年,官階還比胡雪巖高出了半級。因此,在中國近代史上鄭勛是早期的“紅頂商人”。

4、寧波幫第一個“紅頂商人”。

  作為第一代寧波幫的領軍人物、寧波幫歷史上最早的“紅頂商人”,鄭勛無意中開了先例:先是巨富熱心公益,造福桑梓,再由地方政府保舉授正二品資政大夫。后來,這一創舉被寧波幫第一代中有實力的巨商富賈競相仿效,像鄭勛一樣被授二品官銜的“紅頂商人”的先后有五位:鎮海莊市葉澄衷(1899年捐)、鎮海桕墅方氏家族第一代方性齋(1907年捐)、慈溪吳錦堂(1900年捐)、定海朱葆三(1906年捐)、慈溪周晉鑣(光緒末年捐)等,而小港李氏家族第二代李也亭最高僅捐到四品(1868年捐)。這種巨富樂善好施,爾后為官一方為民謀福的現象竟成為寧波幫的傳統,影響了以后的幾代寧波幫商人,如民國時期支持孫中山的上海光復軍統領的小港商人李征五,解放后第一屆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的鎮海人盛丕華、首屆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鎮海人包達三、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包玉剛、寧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原寧波和豐紗廠老板鎮海人俞佐宸、任國家監察部副部長的原寧波正大火柴廠廠長馮梯云等。寧波幫的這一傳統的發揚,“紅頂商人”鄭勛的示范效應是顯而易見的。


  四、寧波幫綿延時間最長勢力最大的家族商幫

  據《鄭氏宗譜》記載:從清代嘉慶22年2月鄭德彪受封至光緒5年2月鄭桂受封為止,十七房鄭氏被朝廷封典的總共多達百余人次,其中資政大夫(正二品)8人次,通議大夫(正三品)8人次,朝議大夫(從四品)46人次,奉直大夫(從五品)20人次,儒林郎(正六品)18人次,文林郎(正七品)的8人次,修職郎(從七品)3人次。清朝十七房鄭氏主要人物所捐的頭銜均高于本地縣官的品位,十七房鄭氏由義捐而紳士云集,既說明了十七房鄭氏家族經商人數在寧波幫中最多、經商所積累的資本雄厚,是當時寧波的望族,樂善好施,聲名顯赫;同時表明十七房鄭氏商人不僅擁有巨大的財富,而且具有不可等閑視之的社會活動能力和政治能量。鄭氏深知錢財是與政治為伍的,光有錢而沒有勢力錢財便保不住展不開,富埒王室也無濟于事。因此鄭氏發跡之后,不惜一切代價義捐以躋身紳士階層,從而對經商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鄭氏家族商幫以血緣宗親為核心,為鞏固其在商界的地位與商業利益,與寧波各地富商巨賈實行經濟聯姻,先后與鎮海桕墅方介堂方氏家族,小港李也亭李氏家族,駱駝盛氏家族,莊市葉氏家族,李康年家族,寧海前童的童氏家族,寧波徐時棟家族等互為姻親。如鄭芳均妻即方仁高之女等,在弱肉強食、對手如林的商海中抱成一團,宗親助宗親,姻親幫姻親。同時以地緣為紐帶,同鄉助同鄉,互為照應,風雨同舟。這種家族同鄉的結合,群體互助意識的建立,對內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管理富有人情味,對外則具有抵御風險的能力,富有競爭力,初步形成了寧波幫的雛形,為寧波幫成為近現代中國一著名商幫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但鄭氏義捐成為紳士之后,也帶來了問題,依照清朝慣例,所捐金額多少決定官階品位的高低,而官階品位恰恰是商人地位和實力的標志。當時捐一個“正二品”至少需要20萬兩以上的銀子,像晉商范毓賓、淮北富商程開聚等就是如此。鄭氏要躋身紳士階層,要捐那么多官銜、那么高的官銜,要造“十七房”那么大的房子,所花銀兩自然無計其數。鄭勛散財最多,他建牌坊,設義莊,修宗祠,輸軍餉,修橋平路,組織鄉團保護十七房。“宗黨戚友以緩急告,輒慨應,或需千萬緡(千萬兩銀子)亦不吝,無償,置不較。……不勝屈指計云。”這樣消耗銀兩,嚴重影響以至拖垮了自身的產業發展,結果,“家業驟落”。鄭氏家族和許多大家族一樣,從最初的艱苦創業,漸次走向輝煌,終究逃脫不了興衰起落的一般規律。即便如此,十七房鄭氏依然是“寧波幫”中綿延時間最長、勢力最大的商業家族。十七房鄭氏明清時期在商界的活動和影響,為后來寧波幫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鄭氏在寧波的軍事教育衛生及濟貧扶困等慈善事業方面的義舉,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寧波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足以垂范后世,成為以后寧波幫人士報效桑梓、造福故土的楷模。
一場大火帶走一些村民的精神寄托,一場大火帶走了十七房,一場大火帶走了一片古老的建筑群.一場大火讓我們想了很多,是大火的無情還是當地政府的無能啊!
十七房古建筑群大家可以在這里看到點基本概括http://www.cnnb.com.cn/gb/node2/channel/node13890/node18707/node46725/node46730/userobject7ai1152931.html
早上起床母親給我了一個嚇人的消息:十七房昨晚起火了而且是大火.十七房古建筑群可以說是消失了!驚人的消息.做為當地人我一直以有這樣的古跡為容!曾經有個日本企業的老總詢問十七房的概括.我當時可以很自豪的告訴他我就是十七房那的人!那是多么自豪啊!一個日本人也知道我們的建筑群.但今天不可以以后也不可以因為他已經消失!
十七房古建筑群的消防問題一只很嚴重.無數場大火已經給這帶來太多的破壞.但昨玩十一點的大火是致命.它帶走一切.當地政府對消防問題不重視是這場大火的最最重要的原因.當地政府的無能是那么赤裸裸!
十七房村政府前段時間進行過內部調整,前村長因腐敗問題進了監獄.其中原因很多我也是一個在外讀書的學生所以知道不多.但一點是明白因為他們利用職權將村里的土地廉價的賣給企業他們從中牟利.這些應該屬于村民的錢到村民自己手里的就沒多少了!當地也有人去市府反映過但結果就是高處不甚寒啊!現在的村長是一個赤裸裸的商人-----中平粉末的老總鄭**.做為一個商人他的眼里只有錢!蟹浦一條運河要進行改造成為一條工業用水河! 中平粉末就在河的一側.另一側就是一個小村莊.他為了自己的企業不受影響就要一改造為理由將這個村莊進行拆遷!可從政府需要的投入來看對村莊這一側的改造比對企業這一側的改造需要的成本大很多!嚴格來說政府可以花最少的錢來進行改造但現在呢政府需要花更多錢來改造從中原因大家都明白吧!這次拆遷中一個為政府開車的車夫發揮了重要角色他可以決定一個村民能陪到多少錢的敏感問題啊!
早上匆匆寫了這些.去拍古建筑群的廢墟我有點不忍!如果有機會我會貼一些上去的

鄭氏的后人們,讓我們團結起來吧!古跡被燒當地鄭政府應該有個交代!氣憤!我家鄉咱鄭家的祖墳被挖了!已四個月沒個交代,鄭勛高祖就葬在這里!同胞們!有什么好辦法嗎?


網載 2012-08-14 23:50:42

[新一篇] 鄭氏人物與鄭世昌創四恒銀號的探索

[舊一篇] 寧波鎮海十七房的故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