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侯祠遺址遙想諸葛亮首擒孟獲(姚安武侯祠)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當地人叫諸葛寺,并作為地名標注在姚安縣地圖上來使用。其實應該叫諸葛武侯祠或武侯祠。

寺和祠是有區別的。寺或寺院或寺廟,一般指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祠或祠堂,一般指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廟宇或房屋。無疑,諸葛亮屬于有“功德”之人,位居先賢系列。按封建禮儀,在祭祀先賢的建筑中,廟是最高規格,如孔廟(又稱文廟),關帝廟(又稱武廟);然后是祠,如屈原祠,武侯祠。此即“帝王先師享用廟,公侯先賢享用祠”的定制。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關羽作為忠義與氣節的化身,被后人不斷追封,直至“關圣大帝”,所以在祭祀中享有最高規格。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以擅長謀略著稱。他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担任丞相。劉備死,劉禪繼位,被封為武鄉侯,繼續輔佐后主。在中國,諸葛亮是一個廣為人知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是智慧的化身。其雄才大略及豐功偉績,有神乎其神的民間傳說,有驚心動魄的文學渲染,有言之鑿鑿的史料記載。

諸葛亮與姚安發生聯系,源于建興三年(公元225年)的“諸葛南征”。據《民國姚安縣志》記載,五月,諸葛亮親率西路軍從苴卻(今永仁)渡過金沙江跟蹤追擊反叛的夷帥孟獲。到姚安后,屯兵壩子東部的煙蘿山麓與據守壩子中部龍崗衛的孟獲寨遙向對峙,共同演繹了一出刀光劍影又不乏斗智斗勇的“一擒一縱”故事,成為“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故事的組成部分。

煙蘿山南高北低逶迤連綿,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亙在壩子東部,俯瞰著一馬平川的大壩子。壩子里,縱貫南北的蜻蛉河涌動著生生不息的源流,滋養著肥沃的熱土,滋養出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米糧倉。因為如此,姚安自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開此先河者,莊蹻王滇派部將小卜西征戰歿于姚算是一例,第二例就是諸葛亮了。

諸葛亮不愧是知天文懂地理的行家,一眼就看上了煙蘿山麓緊鄰壩子的黃連箐。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形似太極圖案:魚尾巴一樣的山岡梁子從煙蘿山麓緩緩地伸出,由北向南,綿延數里,成一道弧形緊緊地環繞著另一座山岡。山岡與山岡之間,是一條深箐,即今天的黃連箐。明朝舉人楊一麒在《武侯祠義田記》中是這樣描繪這一山形的:“諸葛山,峙郡之東,有峰,右旋北折而南,蓋姚之勝境也。”

遙想當年,羽扇綸巾運籌帷幄的諸葛亮就是在此勝境之地屯兵布陣的。長長的黃連箐山岡梁子上,戰旗獵獵,營壘森森,將士們執盾持戈以待。山岡的最高處,是大本營,是山高水長箐深林密的煙蘿山主峰。高踞于此,可瞭望整個壩子的風吹草動。占此天時地利,加之巧妙用兵,孟獲焉有不敗之理?所以,神秘光環籠罩下的諸葛亮深深地定格在了人們的心里,為后世所敬仰,并在諸葛亮大本營駐扎處建諸葛武侯祠祀奉。同時,當年諸葛亮用于祭天的三個大土堆也被當地人稱之為“諸葛遺壘”而倍加保護。有關建造武侯祠的原因,楊一麒在《武侯祠義田記》中是這樣說的:“漢丞相諸葛公南征時,帥師駐此,因以名山,建祠而祀焉。”

因為諸葛亮,黃連箐被后人稱道,成了龍脈匯集之地。據《民國姚安縣志》記載,唐開元十三年(725),姚州刺史張虔陀在此筑城,是為唐古城。筑城后,張虔陀意猶未盡,又在諸葛武侯祀左邊建慈應寺,名曰護國,居僧以主香火,此為中土佛法入姚之始。最早的祠和最早的寺,黃連箐有幸得之,究其根源,皆諸葛亮之因。詩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諸葛亮就是那仙,就是那龍。正如明朝姚安知府吳嘉祥在《武侯祠記》中所說:“姚之人,老老幼幼,指其山曰諸葛山也;入其寺與祠,曰諸葛祠寺也。揚揚稱羨,標為勝地,而驕之鄰封。”可見,因為崇拜,人們甚至于到了寺祠不分的地步;因為崇敬,人們引以為自豪,并四處炫耀。更有甚者,在祭祀之余,沿諸葛亮當年屯兵布陣的山岡走去,“狂風度嶺,閑日移階,草木有聲,松篁移影,呼嘯皆甲兵也,起伏皆旌旗也”。觸景而生情,觸景而浮想聯翩,觸景而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情景交融之狀由此可見一斑。

因為武侯祠,黃連箐一度成為姚安八境之一,冠以“煙蘿環翠”之美稱。《民國姚安縣志》記載:煙蘿山,“在城東十五里,上有諸葛遺壘,張虔陀古城及唐建護國慈應寺遺址。后人建有武侯祠,向來士大夫登臨望古,多發謳吟。山勢豐隆,煙樹微茫,憑欄遠眺,空翠欲滴。”——舊志所言絕非虛言,僅以志書收錄為據,贊頌謳歌、懷想感慨該勝景的詩文,就有二三十首之多。詩云:“當年諸葛公,平南兵此宿。山隈祠像存,春秋祀典肅。”這是寫實,也是寫史;又云:“祠壘臨東壑,人龍安在哉?風云八面會,猿鶴數聲哀。”這是懷想,后人對先賢的追思;又云:“溪壑留營壘,松風護廟祠。古來豪杰士,百世信吾師。”青山有情,后人有義,先賢之英魂,大可安享祀奉了吧?詩又云:“涼風吹雨去,山色滿青蔥。窗倚浮云外,亭懸落照中。”涼風習習,細雨霏霏,霧嵐彌漫在山林,綠色點染著山岡。推窗而望,夕陽的余輝映射著窗前的浮云,神秘而縹渺,感覺就像居住在天上一樣。好一個人間仙境般的景觀之地,用“煙蘿環翠”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如此福仙勝境,感慨多多一點都不奇怪。所以,“名祠遺壘近城東,此日登臨感慨中”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正如詩中所言,諸葛武侯祠離縣城很近,約10公里山路。從縣城東出發,順著鄉村公路,過清河,從石咀子村進入黃連箐,一直往里走,就到了黃連箐彝族村。下車后,往山上攀登約15分鐘,一平坦處,就是諸葛武侯祠遺址了。據當地老人們說,祠是在當年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的。雖然祠不在了,但諸葛亮的英魂還在,所以還是有人來這里祭祀,最多時有近萬人呢。

是的,只要你登臨這塊山地,你就會感覺得到諸葛英魂的存在。如果有幸從泥土中翻撿出一片殘磚斷瓦,你就擁有了“諸葛瓦”,那是舊縣志里有案可查的文物啊。并且志書里還說:“上有梵文,取以制硯極佳。”偏北有兩個大水塘,清澈見底,水草繁茂,有溪流潺潺注入。壩塘之間隙地處,一棵古樹傲然挺立,好像在向人們訴說著千百年的歷史淪桑。追尋歷史的淪桑,隨處可見的是用古磚殘石堆砌的地埂。幸運的是,周邊的林木保存完好,綠晃晃的滿山滿箐。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往山下看,太極圖案似的山岡盡頭,向南的山坡上長滿了青松樹(俗稱陽樹),向北的一面山岡上長滿了羅漢松(俗稱陰樹)。大自然的巧奪天工,與諸葛亮的太極陰陽不謀而合,這是天意,還是巧合,也許只有地下的諸葛先生知道了。


逝斯 2012-08-21 19:35:59

[新一篇] 家庭寶筏(壽康學會校對版)(5)

[舊一篇] 一千年前的中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