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我個人是主張可以有跪拜的,但又不同意如一些人主張的在表面上模仿現在人們所認為的舊有的做法。因為,文化已然斷裂,何能輕易修復
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周刊”欄目報道了廣東東莞一個幼兒園在開學時,設立孔子像,老師和家長先向孔子像行禮,然后讓自己的孩子給老師行跪拜禮。影像顯示,老師端坐在孔子像前,地上設拜墊,三個孩子跪拜于其上。
無獨有偶,北京電視臺“第七日”欄目也報道了教師節,高中的學生自己想出了要向老師行跪拜禮。電視畫面描述學校的操場上,老師站在中央,學生環繞四周,向老師拜下去,有的學生還穿著自制的古裝,帶著自制的冠,像是在演戲。
北京電視臺的報道沒有負面的評價,在中央電視臺的報道中,提及對東莞幼兒園的跪拜事引發的爭議。重要的是主持人白巖松說道:最近,有領導人說,人總要有所敬畏(大意),又談及如是自己的孩子,讓他向老師行跪拜禮,也沒有什么不好。
其實,各種文明的禮節,大多有跪拜。古代,不同文明相對封閉,沒有或少有往來,何以會有相似的表示崇敬的跪拜?大約是同為人類,從體質,到心理,到生活,本身就有了太多的相似之處。只是到了近代,在中國,有了一種對過去全盤否定,倡導“徹底決裂”的說法,于是,人們以跪拜為應擯棄的舊禮俗,現在六七十歲以下的人——也就是共和國建立時十歲以下的人,都少有跪拜的習慣,甚至其中相當數量的人從來沒有行過跪拜之禮。
當然,也有另一種情況,就是不是主動地、心甘情愿地行跪拜之禮,而是屈辱地、被迫地跪下——在共和國前30年的一系列運動中,就有這樣的情況,只不過是現在的青年人不知道;經歷過的人,甚至是當事人,又都淡忘了罷了。
長久沒有行過跪拜之禮的人們,一旦再行,就難免有許多議論,提出該不該,當不當?同時,又會有因缺少傳承,有許多不合傳統之處。因為,不要說現在的學生,就是現在的學生的父母、老師,不只自己先沒有行過跪拜之禮,就是見過,或者是知道應怎樣行跪拜之禮的也不多;不只學生和他們的父母、老師不知道,看看現在的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經常大人物一到,或者是圣旨一到,人們不做準備,不辨方位,就地跪倒——導演或者是他們的顧問不知是只有“報喪”才能那樣跪,一般是要用墊子的。在文化斷裂后,經常受到這些電視劇“教育”的人們,行起跪拜禮來,自然與舊制不同。
一個民族,幾十年沒有行跪拜禮了,要不要跪拜?在今天,在人們的觀念、主張趨于多元的時代,意見當然可以有不同。
我個人是主張可以有跪拜的,但又不同意如一些人主張的在表面上模仿現在人們所認為的舊有的做法。因為,文化已然斷裂,何能輕易修復。
為什么要跪拜?白巖松講出了一句話:人是要有所敬畏的。首先是于內心有了敬畏、敬愛、尊崇、崇敬,才有外在的屈膝禮上。我們太少敬畏與出自真心的愛了,于是就也少內在的“敬”。沒有了敬畏與真愛,也就沒有禮的秩序,空要外在的跪拜有什么用?
在人類的歷史上,正是因為有了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有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夫妻、父母子女、親屬,有了愛與敬,有了信仰、倫常、價值觀;在觀念上,有所畏懼;在行為上,有了自知雖能為而不應為的事,有了自省和自我約束,于是,才有了跪拜。
跪拜是不可輕易為之的,中國古代有“三拜九叩”的大禮,又有“八拜之交”的情誼,夫妻是“人倫之始”,故成親要“拜天地”“拜父母”,還要“對拜”。這些,都是出現在極其莊重的場合和極其隆重的情境中的。
說跪拜不可輕易為之,可以借古人的一句舊話——雖然這話最初說得并不恰當——“男兒膝下有黃金”,說是不可輕易跪人的(其實,如此說,女子膝下也有黃金,也不能輕易跪人)。行禮的人不可輕易跪人,受禮的人也不可輕易受人跪。在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受人跪拜之禮的人往往虛位廁身而立,真正儼然端坐受人跪拜之禮的情境,是很少的。
固然,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需要“儀式”,失去了傳統,人們也會依據需要和自己的想象創造一些。但對于人類來說,小至一個家庭,大至一個群體、一個民族,文化傳承是重要的,沒有了傳承,就沒有了文化,人們也就失去了認同。一種文化傳統,不是想不要就不要,想要就要的,一旦毀棄,再想修復,難之又難,何況社會處于不斷地發展演進之中。我們需要一種文化的接續,并努力使中國人能在修復自身文化傳承的同時,活躍于今日開放的,“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人類社會新構架之中。
中國新聞周刊 2010-07-15 08:32:5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