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是中國幾千年的老規矩。領頭的沒有了方向,老百姓也“無所措手足”(均見《論語•子路》)。《荀子•正名》也說“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大政方針一致)而志通(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則率民而一焉。”(就能領著老百姓往一條道上奔)——譬如說既名為“共和”就該實行民主、憲政,不該一黨說了算。擺在我們面前的就不該“有循于舊名”,而該“有作于新名”(借《荀子》之辭)。

這也是現代人念茲在茲的,人是目的。人生不應該過成“類人孩”,不應該過成“書齋”的科學家或知識分子,不應該過成官家商家,不應該過成虛無的中年人或陰謀的老人……因為一個孩子還不是一個人,一個科學家、大師和知識分子還不是一個人,一個官家商家還不是一個人,權謀、虛無還不是人……人實際上是你,是我,是那個為遙遠的全稱之你所完全映照的我。

這就是人生的目的。

至于老子的“反智”,我后來更發現,老子對一般智慧確實看不大起。從天地四時四方之學來說,跟孔子克己復禮歸仁不同,老子是絕仁棄智的。我們說過,仁屬于東方之學、春天之學;禮屬于南方之學、夏天之學;智屬于北方之學、冬天之學……孔子希望走向活潑潑的春天夏天,老子則放棄一時一地的歸屬,他希望的是歸于道,歸于圓滿。

很多生活在風衰時代的人以為沒有歷史的經驗可尋,以為其時代天長地久,空前得再難回歸人類的本體之善,“諸侯不貢詩,天子不采風,樂官不達雅,國史不明變,嗚呼,斯則久矣。”但真的能長久嗎?

“大雅久不作,風衰竟誰陳?”這話說得漂亮,但在當時,沒有人聽得明白。“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這個哀怨,其實是民困正乖的表現,是時代風氣背離人類德性的表現。

直到今天,關于風投的研究仍是空白,說明我們仍在一場遠未停息的大風之中。由于知識人的缺席或沉默,流行話語也會以莊重或正經的姿態出現,如網友們總結的,放高利貸改叫PTP, 乞討的改叫眾籌,算命的改叫分析師,八卦小報改叫自媒體,統計改叫大數據分析, 忽悠改叫互聯網思維,做耳機的改為可穿戴設備,辦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圈地蓋樓改叫科技園區,看場子收保護費的改叫平臺戰略,攪局的改叫顛覆式創新。借錢給靠譜朋友改叫天使投資,借錢給不靠譜的朋友叫風險投資。

在此情況下,聽風者已經多半喪失了人性的一些基本能力,比如生存能力,所以說他們背離了人類的德性。地震、臺風來了,連小魚小蝦、連蛤蟆飛鳥都知道逃避,但聽風者說權威消息還沒有發布呢,再等等看吧。結果,幾十萬跟風者就這么埋進去了。老話說,聽風就是雨;但今天的聽風者已經屬于新一代人了,新一代聽風者說還早。或者說不對,他話里有話。或者說,他肯定在下一盤大棋,我們要給他時間。

在此情況下,采風已經沒有意義,風人或知識人,即守望者、旁觀者幾乎是缺席或沉默了。共同體里沒有了個性、沒有區塊、沒有鄉土,沒有信用和信任,沒有了賢良,只有烏合之眾,只有騙子和傻子,只有韭菜和看客。公民大眾為民眾和群眾取代,看客話語的意義為吃瓜群眾顛覆。在表演時代,區塊鏈上場了。有人說,人類在當今最大的冷笑話之一是:一幫毫無信用可言的人聲稱,區塊鏈是用來解決信任問題的。

觀風之一就是要聽聽話語,觀察風行的話語、流行的聲音。在古代,觀風、采風是一個共同體及其有責者的任務之一。在上者定期巡視地方時就要觀風,“天子五年一巡守 ……覲之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同樣地,在下者聽上面的聲音也叫聽風,“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傾耳,觀化聽風。“

專門采風的人叫風人,“古有采詩之官,采四方風俗以觀民風,故謂所采詩為風,采詩者為風人。”采風和風人曾經是一種制度,“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如果用時下的話語表達,采風就是區塊之間的鏈接,就是在各鄉土之間和之上建立共識和信任的機制。用古人的話語是,“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法律不被信仰,則形同虛設。”破壞法治,比建立對法治的信念容易一百倍;而重建對法治的信念,則更是難于上青天。留給中國的政治遺產,如同毒藥一樣,深入中國之肺腑,讓中國在此后數十年里也難以完成排毒的過程。

物品只有在使用的時候才有價值

吳飛

我一生的打拼成果,都被房子榨去了, 未來也透支了。沒有什么希望,惟愿與匪同歸于盡。期盼總統先生少說多做,早日落實加征關稅行動。

薛寶釵說:“好風憑借力,送我上清云。”

時間感受越來越快,這是為何?細細思量

道德經里面有句話“ 夫物云云,各復歸其根。”你把紛繁復雜的表象全部拋除后,會發現背后還有一個東西叫福報。

夏啟廢除選舉制,開啟世襲,不是沒有部落反對。商湯殘暴,周武王取而代之,孟子認為是對的。但漢獻帝被廢,有人不服,說他并不殘暴。后面的朝代更迭,就是弱肉強食。明朝消滅蒙元,民國招降滿清,有一定的恢復漢族統治的正當性。國人期盼明君太久了,君權神授,但從來就沒有救世主,真正的政權合法性,來自全民的公平徹底的選舉。

夏啟廢除選舉制,開啟世襲,不是沒有部落反對。商湯殘暴,周武王取而代之,孟子認為是對的。但漢獻帝被廢,有人不服,說他并不殘暴。后面的朝代更迭,就是弱肉強食。明朝消滅蒙元,民國招降滿清,有一定的恢復漢族統治的正當性。國人期盼明君太久了,君權神授,但從來就沒有救世主,真正的政權合法性,來自全民的公平徹底的選舉。

赤壁之戰前,荊州士人之間雖然立場各不相同,但沒有互相攻擊。。公認最為才華的諸葛,對局勢的判斷依然是錯誤的。。所以很多時候,并不是對錯問題,而是立場問題,譬如刻薄如崇禎,煤山依然有人隨行,劉邦平定天下,田橫八百壯士依然不服。。所以清談的意義在于,或許有人對時局判斷是對的,有所啟發也就夠了,改變社會,或改變其他人,這都是不太會發生的。

不知道層次化思維的人,別說改變世界了,連好好聊天都不行。

。漸漸地,他也有了機會,專注于自己的愛好,全心全意地做插畫師,出版了《找到這顆星球》《狐貍卜》系列繪本。

以前看過一部電影《再見了!不聯絡》,里面有一句經典臺詞:“我們往往高估了10年后能做的事,卻低估了1年內能做的事!”

二類是和周教授一樣,信奉“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的知識分子,他們徹底放棄了對有限自由的幻想,準備清點資產,賣房走人。

人心漸悔機應轉,殘局誰收劫又來

溥儀在回憶錄中引用鄭孝胥的詩句“燕市再游非浪語,異鄉久客獨關情,西南豪杰休相厄,會遣遺民見后清”,說明鄭孝胥“不僅要在滿洲實行帝制,還想著回燕京,實現‘后清’的幻想”。[39]

王國維有“以共和始者,必以共產終”之名言,鄭孝胥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共和、共產、共管”之“共氏三氏”之說,嘗試釐清現實的困境,提出未來的遠景。

“共氏三世”之說:共產滅共和,共管滅共產

對來自蘇俄的馬列主義輸入中國的危害,鄭孝胥這樣的老派士大夫看得比五四的新派知識分子清楚明白。他評論說:“俄行共產制,舉國皆為盜賊,至人相食。今猶欲倡世界革命,奇哉!”

鄭孝胥為此題詩《十一月初三奉乘輿幸日本使館》,字里行間不無自夸:“乘回風兮載云旗,縱橫無人神鬼馳。手持帝子出虎穴,青史茫茫無此奇。是日何來蒙古風,天傾地坼見共工。休嗟猛士不可得,猶有人間一禿翁。”[13]在千鈞一發的逃亡過程中,鄭孝胥臨危不亂,從此深受溥儀信任。用溥儀的話來說,兩人的親密關系“到了榮祿與慈禧之間的那種程度”。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溥儀立即任命鄭孝

和,未嘗書民國紀年。

石爛海枯誰不滅,為君細說落星心


綜合 2022-01-09 11:21:39

[新一篇] 含蓄是美德 把話說清楚也是

[舊一篇] 同床異夢何時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