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 簡體 傳統 |
古人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山的靜穆,山的宏遠,對中國人有著永遠的吸引力。“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送柴侍御》),“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戴叔倫《題稚川山水》),遠行之人看著他鄉青山,遙想故園風景;“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劉長卿《送靈澈上人》),“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遠志之人獨歸青山,求得一片從容,十分自在。“青山”意象在詩歌中頻繁出現,它是詩人們借以棲息身心的家園。
從人與青山的自然關系來看,山脈通常是人類居住環境中最恒定、最醒目的存在之一,故鄉山脈的輪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謝眺《游東田》),“無窮芳草地,何處故山青”(齊己《送休師歸長沙寧覲》),“青山”在詩歌常常帶有故鄉居所的象征意義:
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
——司空曙《賊平后送人北歸》
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平定后。戰亂中詩人與朋友一同離開故鄉,漂泊江南;戰亂后詩人送朋友北返,自己卻要獨留南方。從戰亂開始到結束,前后歷時九年。“他鄉生白發”是他們共同的命運;“舊國見青山”則是詩人對友人回到故鄉的想像。友人雖然可以回到故鄉,可以田園廬舍已成廢墟,所見也惟有青山如故,迎接游子的歸來。青山白發的顏色對比極為靜潔醒目,含蓄地表達了重回故鄉的喜悅與對歲月流逝的感慨。
作為故鄉的象征,雄渾沉穩的青山讓游子感到無比親切,而另一方面,人事往來成代謝,青山卻容顏不改,萬古長存。它不僅是一種空間意象,同時更暗含時間的因素。它代表一種壓力,啟示詩人對生命與歷史進行反思;它提供一個坐標,讓詩人得以定位自己在歷史中的形象。“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許渾《金陵懷古》),這種虛無之感在古典詩歌中得到反復表現。《三國演義》開篇第一首《臨江仙》詞,即因濃縮了這種感慨而被譽為“千古第一調”: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會笑談中。
在歷史的長河中,英雄與凡人消失凈盡,是非成敗轉頭皆為空幻;夕陽無數次映紅天空,惟有青山在大地上依舊綿延。相比之下,人的身形渺小得仿佛滄海一粟,人的生命短暫得如同電光火石,飲酒笑談的放達之中,終有一絲抹不去的蒼涼。
青山的寬廣胸懷為人們提供居住地,讓人留戀,令人向往;青山的亙古不移為人們提供思想的參照物,啟發人們超越俗世名利,也往往導致人們迷失于歷史的虛無。詩歌中的青山意象始終交織著詩人們這種矛盾的心態與感受。不過,無論詩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發現人生短暫而為之恐懼,還是因之超脫,他們的身心都渴望歸依青山。“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在棄官之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給青山。被排擠出朝廷的李白說“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山中問答》),他好像在故意賣關子,其實已經透露了棲居碧山的理由——“心閑”,青山給了他一片純靜的天地,他把青山當成知己,與之“相看兩不厭”(《獨坐敬亭山》),甚至有死葬青山之志。清代詩人查慎行則把“青山”視作情意相投的老朋友:“青山雅淡如故人,何可經時不相見”(《入兗州境望徂徠山》)。在作品中最頻繁地提到青山意象的當屬宋代詞人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覺。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生查子·獨游西巖》
連綿青山似乎欣賞高潔之人,有心和他交談;詞人想招青山來到身邊,青山無動于衷,他只好自己搬到靠山的溪邊居住。他有一首著名的《賀新郎》,詞的上片是這樣的: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辛棄疾此時被投閑置散,徒傷老大,一事無成,又找不到稱心的朋友,只好把青山當作知己。情,自是詞人之情;貌,本是青山之貌。作者把自己與青山相比,委婉地表達了寧愿落寞,不與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潔之志。他非常喜歡使用“青山”一詞,而且喜歡用“嫵媚”來形容青山,“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在他筆下,青山意象極富于人情味兒,甚至帶有幾分幽默之感。
詩人們喜歡以“青山”意象入詩,其原因除了山性的深隱曠達、山色的亙古不改,也不排除他們對“青”字本身的喜愛。在漢語表示顏色的詞匯中,“青”是最抒情、最富于詩意的顏色之一,甚至在很多時候被用來暗示一種纏綿哀婉的情感:“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綿綿表草牽惹起離人綿長的思念,以致于夢魂縈繞;“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詩經·小雅·苕之華》),凌霄花嫩葉青青,自己的青春生命卻在苦難中虛度,詩人甚至痛苦地希望自己從未出生!同樣,“ 青山”意象在詩歌中也經常被用于暗示濃烈的情感: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林逋《長相思》
青山的綿延不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想像空間。詩人們很早就學會一項技巧,在詩的前半部分抒發某種特定的情感,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結尾,“望君煙水闊,揮水淚沾巾。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飛鳥從淚眼中消失,青山依舊佇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離,倍添傷感與惆悵。唐代詩人錢起在考場所作《省試湘靈鼓瑟》是以“青山”意象為結尾的最成功范例。根據考官要求,他在詩的前半部分描寫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為人世所罕聞,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詩: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曲終之后湘靈杳無影蹤,悲風拂過一川江水、幾座青山,呈現給讀者一幅極其省凈的畫面,畫面中隱藏著一顆哀怨的靈魂,一雙追索的眼睛。“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開放式結尾一直為人們所欣賞。
網文 2010-07-20 06:00:3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