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牡丹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營營。
素華人不顧,亦占牡丹名。
閉在深寺中,車馬無來聲。
唯有錢學士,盡日繞從行。
憐此皓然質,無人自芳馨。
眾嫌我獨賞,移植在中庭。
留景夜不暝,迎光曙先明。
對之心亦靜,虛白相向生。
唐昌玉蕊花,攀玩眾所爭。
折來比顏色,一種如瑤瓊。
彼因稀見貴,此以多為輕。
始知無正色,愛惡隨人情。
豈惟花獨爾,理與人事并。
君看入時者,紫艷與紅英。
詩意
① 東宮白贊善:即指作者自己,當時白居易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東宮:封建時代,皇太子起居的地方。為侍奉太子而設立的官職,稱為東宮官。贊善大夫,官名,唐代始設置;有左右贊善大夫,各五人,執掌侍從、護養等事,是一種閑職。
②朝官:指供職朝廷的官員。
牡丹之艷麗之獨一無二的地位在詩人們的筆下真是要羨煞百花。白居易的這首《白牡丹》卻是個例外:
緣于白花的顏色素淡,冷若冰霜嗎?但它卻也有牡丹的芳名啊?這是詩中前兩句對牡丹的描寫,我們仿佛看到一位長得冰肌玉膚卻獨處一隅遭人冷落的冷美人。詩的后兩句,直抒胸臆,以花喻己,原來此詩寫于“元和十年,作于長安”,當時白居易年四十四,官太子左贊善大夫。這一年是白居易仕途發生變故的一年,曾因上書言政,遭宰相所惡。六月間,即被貶為江州司馬。這首詩看來是寫于被貶之前,作者對當時的處境表示不滿,借花自況,以白色的牡丹花比擬自己,雖有芳名,但卻受人冷遇,開出的只是一支傷心花。 這種情感在他的另一首《白牡丹》中也有流露:“城中看花客,旦暮走營營。素華人不顧,亦占牡丹名。”
白居易見到白牡丹無人賞識,顧影自憐,感覺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這是大多數文人繞不開的一個情結:他們滿腹才華,希望能為國家建功立業,但現實的殘酷常讓他們失望彷徨寂寞苦悶,最后只好借助手中的一支筆以澆塊壘。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營營。素華人不顧,亦占牡丹名。
賞析:時人大多喜歡大紅大紫,白牡丹因其素淡且栽種過多而受到了冷落。其實花的資質與芬芳并沒有多大的區別,只不過是欣賞人的口味不同罷了。世間其他的事不也是如此嗎! |
|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陜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釋、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指導思想。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3000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 |
白居易 2013-08-31 19: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