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項教學教研活動的“公開課”,被賦予越來越多的職能,其功利作用被強力擴張,然而“公開課”的德育意義,卻并沒有因為其導向性、示范性和推廣性等特質引起足夠的重視。“公開課”目前的現狀是對它的評論多是以“實效作用”為焦點的。過于細致量化的評課標準和功利性的強化,使得當前的許多“公開課”成為“表演課”、“形象課”,甚至還出現了“公開課”作假的現象。通過實際的訪談和問卷調查發現,評課標準的超級細化、評課結果的功利性利用使得許多教師對“公開課”的教研價值產生了質疑,認為這種教育管理制度有違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危害了教師的道德健康。筆者認為,鑒于“公開課”具有的導向性、示范性和推廣性等特質,對其作德育價值層面的思考更為重要和意義深遠。這種德育價值思考和意義表現在三個方面:1、教師的道德健康維護。教師作為活躍在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是社會價值引導的實踐者。有關“公開課”的組織、評價、利用等管理制度,在考慮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可行性、評價標準的可操作性以及評課結果的可利用性的同時,應考慮到制度本身的德育意義,考慮到教師作為制度的受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規約超出了一般教師所能承受的范圍,其結果不是教師心理得病,就是教師道德染疾。而無論是教師心理受傷還是道德受損,其直接的受害者是學生。2、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公開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形式、重要的教學研究活動,担負著的德育職責更加重大,孕育著的德育可能性也更加顯著。由于它的“優質”,學生便在內心把它當成楷模,由于它特殊,學生留存的記憶和印象就更深刻。因此,教師在“公開課”中實際上担負著對學生道德潛能的開發和精神靈魂的塑造的重任,他們以教學為媒體,引導社會價值理念、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3、社會的道德風尚建設。社會道德風尚的建設依賴于社會成員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尊重和遵守。然而,“公開課”教師作秀,累及學生配合作假暴露出的正是教師誠信的缺失,是壓力下功利驅使教師道德底線的崩潰,折射出相關教育管理制度的道德冷淡。道德教育應該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公開課”作為 “優質”課,必須在社會的道德風尚建設上起著引領作用,當教師在公開課中道德受傷時,我們無法要求在校受教育的學生道德無暇,也就無法想象社會道德風尚能夠健全。
總之,“公開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改善課堂教學效果以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教育的首要內容就是道德教育。因此,我們在思考“公開課”的作用時,必須首先考慮其德育意義,否則,任由“公開課”的功利性強勢擴張,所造成的后果將不僅嚴重影響師生的道德健康維護、危害學校德育的可持續發展,還將危及社會主義道德文明的順利建設。
教育發展研究滬72-74G2思想政治教育陸建平20072007
作者:教育發展研究滬72-74G2思想政治教育陸建平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