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發展——成功”法在語文課內自讀課教學中的運用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目前,語文教學中對課內自讀課文的處理有兩種失之偏頗的做法:一是隨意性極大。有的簡略概括作一介紹草草了之;有的干脆交給學生自行處理,老師不再過問。這無形中影響了學生,他們認為自讀課文無足輕重,考試不涉及,教師不過問,練習題大可不做。二是當成教讀課來教。從備課、授課、作業處理等一系列環節均與教讀課無區別,這樣做的后果,教師方面,抱怨課文太多,課時不夠,作業量太大;學生方面,既不能認真消化教讀課所學知識,也沒有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機會。那么怎樣處理語文課內自讀課文呢?怎樣教比較合理呢?我在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怎樣教好自讀課?新編中學語文教材已經作了明確要求:自讀課文,讓學生自讀、自測,培養和檢驗學生的閱讀能力,以配合講讀課文完成聽說讀寫的訓練。可見自讀課是單元教學的重要一環。于是我依據單元教學的思想,充分認識到:一個單元的講讀課文是開啟學生智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范例,交給學生的是鑰匙,自讀課文則是鞏固學生知識,鍛煉能力的基地,是步入創造思維的自由天地。自讀課既不等同于教讀課,也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屬品。我就把目光瞄在全面提高學生讀寫聽說能力上,同時也注意到教材中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教材是按文體或文章內容設計單元的,每個單元都相應地提出了教學重點和目標,也就是說在教讀課與自讀課中有一條必然聯系的紐帶。如何運用它,使學生由感性知識上升為能力,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自讀”。不少教師曾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設疑法、濃縮法、擴張法、溯源法等。針對自讀課文文體不一、內容多樣的特點,自讀的方法也應該因文而異。
  當然,不管方法“異”到什么程度,但總的目標不能變,要求不能變,要以全體學生學習成功作為出發點,這樣也就要貫徹成功教學的精髓。基于以上考慮,綜合各種教法和閱讀法,我提出“預測——發現——成功”教學法,首先在課內自讀課文教學中運用。這種教法是以單元教學作為指導思想,以“成功教學”作為基本模式,結合“預測閱讀法”、“發現閱讀法”、“設疑法”、“讀寫結合法”等多種方法而提出來的。從教學原理來說,它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原則。在大多數自讀課中運用,收效甚好,很受學生歡迎。
  首先是預測。“預測”就是文章拿來后,不要忙著通讀全文,看題目而預測全文,看開頭而預測下文,看結尾而預測前文,看中間而預測開頭、結尾,看一句話(或一段)而預測全文,看原材料而預測作者將怎樣作文……這是學生的活動,也是發散性思維的開始。但“預測”不能漫無邊際,毫無依據,這里需要教師“導”,根據所教單元的教學目標,以及在教讀課文中所給學生的金鑰匙,去開啟創造思維的大門。“預測”應有重點,不能讓學生閉目靜思一下,什么東西都進入學生腦海中,渾渾噩噩一陣子,啥頭緒也沒有出來。教學《駁“實惠”論》時,要求學生看題目和開頭第一句,然后要求學生“預測”:該怎樣反駁下去,抓住這一重點思考,幾分鐘后,學生就有說法了,組織學生各抒己見,相互比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
  有的老師也許担心,學生已經讀過或預習過該文,此法未必能有效。其實不然,因為“預測”不能只是“想想”而已,我們要求學生有具體的操作,在教學中可以靈活使用如下方法:(1)編寫“預測”提綱(通常用的方法)。(2)口頭“預測”作文。(3)層層設疑。(4)書面作文(費時較多,一般出現有在讀寫結合的作文課堂上)。(5)畫圖列表……這樣讓學生有動腦的時間,動手的時間,能充分發揮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即使原讀過或預習過該文,任憑記憶最好,不斷深入,也必然會出現這一思維過程。
  其次是發現。這存在于兩個過程中,一是在預測中發現,一是在閱讀中發現。學生在“預測”中,必然有所發現。發現什么,這要憑老師經常性的指導,本單元教讀課文的金鑰匙作用發揮怎樣、學生的知識、能力等,因“預測”的重點不同而發現的問題不同。
  教學《說“勤”》,見題而預測行文,學生發現對于這一話題有許多的話要說,有許多的事例可舉,就是不知道怎樣才能說得清,接著指導學生整理思路寫“預測”提綱,一般是:(1)什么是“勤”(“勤”的含義)。(2)“勤”有哪些好處。(3)青少年應怎樣做到“勤”。骨架雖成,血肉安在?學生接著發現:每部分怎么說理?怎樣擺事實?語言怎樣組織?結構安排是否妥當?如何才能做到出新意,更有說服力……出現疑問則是學習之先機,“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能在“預測”中發現問題,則是“預測”的目的所在,也是自讀成功的第一步。
  當然,在“預測”中發現并非問題的問題,如,這種文章能得心應手地駕馭,有的問題能妥善處理好等,豈不是讀書的一大樂事?豈不正是我們孜孜所求的目的?
  文章“預測”之后,往往能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拿來文章讀一讀,對比一下,學生則一定有所“發現”:預測發現的問題,在這里找到了答案!自認為高明之處,在這里卻黯然失色!這是自讀成功的第二步,如果深入閱讀,則發現越多。在閱讀中的發現,這是發散思維的集中,也是集中思維的再發散。學生在閱讀中往往能夠感受到:與大家爭論問題的興趣;“英雄所見略同”的愉悅;“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教學《論求知》,我讓一作文水平較高的學生在黑板上寫下她的預測提綱(提綱中有許多不足之處),然后要求她口頭作文,學生都佩服她的思想和語言表達能力(也確實有這方面的長處),在肯定她的優點后,我接著問:你覺得哪些方面顯得勉強?口頭作文中語言有一定的說服力,有事例,但思想深度不夠。如若再寫能否再加深思想深度?是否有想說而又沒法說出來的地方?……接著叫她朗讀培根的《論求知》,與同學們細加品味,對照自己的預測,竟露出那種驚喜、激動的神情,然后我鼓勵他把自己閱讀時所發現的講出來,她竟滔滔不絕地說起來,并在黑板上重新列出提綱:(1)論述求知的目的。(2)論述求知的方法。(3)論述求知的意義,并板書:語言精煉,富有哲理,與同學們討論熱烈,對于文中美妙之處,和同學們一起大聲地朗讀起來了,此時此景,還用得著老師再“灌輸”知識嗎?教師只需略加指點,課內自讀就已經成功了。
  “發現”的操作,以學生為主,教師應作引導。具體過程是:
  (附圖 g317d12.JPG
  如此,在教師方面,則大膽地放開手腳,又不致于“放羊”,一堂課熱熱鬧鬧,各抒己見,各展才能,教師只要略加引導,更多的時間花在“因材施教”上。
  三是成功。前二步似乎“散馬無韁”,這一步往往被傳統教法所看重。其實,成功教學是以全體學生學習成功為出發點和歸宿的教學。自讀課最后也必定會抓住這根“韁繩”,也正是單元教學法中自讀課文教學目的的體現,這是成功的最后一步。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我要求學生對文章進行批注,輔之以適量的練習題讓學生自讀自作,以練助讀,多次反復,多次訓練,使知識系統化,是有較高的教學效益的。如果讀寫結合,就讀就寫,從中激起學生強烈的寫作欲,對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無裨益。如用此法教學《挖薺菜》后,學生感慨良多,我于是趁熱打鐵,要求學生也寫兒童趣事,要求掌握敘議結合的方式,要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文章寫成后,絕大多數同學都達到了要求,進步是顯著的。
  教學《哨子》一文時,預測閱讀就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在要求學生讀完第一自然段后,預測該文該怎樣寫下去,學生爭相發言,當場就有學生相互爭論,激起了學生極大的閱讀愿望。當閱讀完全文時,學生中表情不一:有洋洋自得的,有驚嘆的,有贊賞的……更多的是為此文寫作的出人意料而拍案叫絕,即使爭論的同學也相視一笑。在教師的指導下,深入閱讀,深入思考,在回答我提出的“同學們在課文中發現了什么”時,學生發言更為積極,有的要挽回“預測”時“失去的顏面”,有的更要一展“才子風采”,有的則誠心誠意的提出問題來商討……教師也從中“發現”許多問題,如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是否正確、全面,自讀是否抓住了要點,存在有哪些問題等。于是就針對這些問題,安排好練習,搞好個別輔導。這就是一節成功的利用“預測——發現——成功”法的課內自讀教學課。
  這種教學法能成功地達到教學目的,能成功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特別適應哪些具有對學生作文有示導性特點的課文。對課外自讀和課外閱讀幫助極大。同時此法在某些教讀課中運用,也有較好的教學效1益,目前正在深入探討。
  
  
  
益陽師專學報56-58G31中學語文教學龔光榮19971997 作者:益陽師專學報56-58G31中學語文教學龔光榮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49:16

[新一篇] “除道德化”教育的存在主義意蘊

[舊一篇] “高考”與“語文素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