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藏教育現代化的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育現代化是“超前規劃教育的發展,制定新的教育政策,全面改革教育制度,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手段,即從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體制、教育結構和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建立一種開放的、全信息的、著眼于未來的系統化教育新模式。”教育現代化所追求的目標是,把傳統的學校教育轉變到適應現代科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軌道上來,培養出能夠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新型人才。
    一
  區域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國家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區域教育現代化的實現,國家教育的現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要實現國民教育現代化就必須加快發展各地區的教育現代化。
  西藏是位于祖國西南邊陲的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地區。和平解放前西藏的現代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和平解放后在黨中央的關心與全國人民的支持下現代教育才開始逐步建立。改革開放以后中央曾先后召開過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在歷次座談會上中央都把促進西藏教育的發展作為一個重大問題予以高度重視,使我區的教育事業得到迅速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目前,全區已建成各級各類學校4000余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4所、中等職業學校16所、普通中學100所、小學798所,形成了包括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在內的教育體系,其教育結構趨于合理;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和農牧區教育的綜合改革不斷深入,在拓寬服務方向以及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等方面作了有意義的探索和實踐,教育面向經濟、服務經濟的局面開始形成;教師隊伍不斷壯大,教師整體素質比過去有了較大提高。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對于維護西藏社會的穩定,促進西藏經濟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為進一步實現我區教育現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區教育事業雖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與全國教育發展的總體水平相比仍相對滯后,教育與經濟發展的要求還很不適應,其主要表現在:一是現代教育思想尚未真正確立,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較大,在辦學的指導思想和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還不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二是在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上還不能滿足新形勢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即人才缺乏,文盲較多。據統計,到1999年底,在全區30738名黨政干部中具有專科以上學歷的只占25.45%,其余均為中專以下學歷,而且初中以下的就占33.79%;2000年,我區青壯年文盲率仍高達39%。三是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整體素質還遠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整體素質仍待進一步提高。除此之外,教育資源配置、教育結構以及教師隊伍均不合理,教育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嚴重脫節等問題也很突出。試想在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文盲充斥的情況下要建設團結、富裕、文明的新西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要實現西藏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要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的現代化就必須狠抓教育,促進西藏教育不斷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我國教育發展的總目標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顯提高,城鄉勞動者的職前、職后教育有較大發展,各類專門人才的擁有量基本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再經過幾十年努力,建立起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總目標,我區必須為實現全國教育的現代化作出自己的貢獻。筆者認為,實現西藏教育現代化,需要在國家教育發展總目標指導下,結合西藏本地區的文化傳統、人口構成、經濟社會發展基礎等特點,對區內各級各類教育的管理、辦學模式、教育投入、辦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進行改革,以利于為本地區及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培養新型人才。
    二
  西藏教育現代化是由若干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要素所構成的系統工程,它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諸如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結構、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管理、教師隊伍等方方面面的現代化。本文力圖結合西藏實際,有針對性的探討教育思想現代化、教師隊伍現代化、教育結構現代化等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以素質教育為突破口,實施教育思想現代化。
  教育思想是人們對教育現象的理性認識,是外在的教育規律、原理、經驗在人的主觀世界中的反映,是影響人們教育和學習行為的內因,它對教育的發展起著導向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講,教育的現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現代化。教育思想的現代化其內涵應該是:有面向全體學生,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根本任務的教育觀;有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的教學觀;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才觀等。
  現代教育思想和傳統教育思想存在很大的差異,其核心就在于人才觀的不同。傳統的人才觀認為,無論受教育者的其他方面的素質如何,只要學會考試、學會升學便是人才;能夠升學,有學歷就有生存和就業的保障。這實際上是實施“應試教育”的結果,它不僅脫離了社會發展和人的個性發展的實際需要,而且嚴重損害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區實施素質教育的狀況不容樂觀,主要問題是實施素質教育還沒有成為社會、學校、領導的普遍共識,對于什么是素質教育、為什么要實施素質教育和怎樣實施素質教育等問題上社會各方面、家長、學校的認識還不盡一致。“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我區實施素質教育要突出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首先,從西藏實際出發,更新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使之更加符合現代化教育的課程結構。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的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落腳點,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就必須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來思考調整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的問題。在教學內容上,結合我區文化基礎知識教學薄弱的實際,要加強文化基礎知識的教學,尤其是漢語文知識的教學,這是提高我區人才素質的關鍵,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基礎,為適應教育“三個面向”的要求,要加強英語和計算機的教學。西藏地處邊陲,針對境外反華勢力與達賴分裂集團相勾結,陰謀分裂祖國,敵我爭奪青少年的斗爭很激烈的情況,必須加強德育教育,要始終把反分裂斗爭作為德育教育的核心內容來抓,不斷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努力培養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在課程結構上,結合我區特點,應在中小學適當開設選修課和興趣課,初步建立必修課、選修課、綜合活動課“三位一體”的課程結構。在選修課中適當補充現代科技最新成果內容,讓學生了解當今世界知識發展的現狀,開拓視野,為以后升學、選擇專業以及就業做準備。
  其次,改革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傳統的教學論強調知識技能的掌握,而現代教學論則認為,教學應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僅學習知識,而且要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完善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教師灌輸為主和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教法和學法在我區各級各類學校中還很普遍,要教育廣大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中重視對教師教法和學生學法的研究和指導,逐步改變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聽課的局面,采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目的,把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作為基本指導原則開展教學改革實驗。與此同時,引進先進的教育技術,積極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及多媒體技術引進課堂教學、課外輔導和圖書資料建設中。在教育方法上要改變呆板生硬的理論說教,盡量把理論具體化和實踐化。尤其在德育教學中一定要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活動切實提高我區學校德育教育的實效。
  (二)加強師范教育,推進教師隊伍現代化。
  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只能依靠現代化的教師去體現。《綱要》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現代化教師隊伍建設要達到的目標應該是:在數量上要滿足需要,在結構上要達到合理,在師德以及業務水平、心理素質等方面要做到優良。按照這一標準,目前我區教師隊伍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數量不足,師資培養明顯跟不上教育發展的需要,民辦教師、代課教師占有很大比例。二是整體素質不高,文化程度低,初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低的現象非常嚴重。三是結構和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市、城鎮教師相對富裕,水平也相對較高,而偏遠地區及鄉以下教師缺乏,水平也相對較低。四是教師出外進修、學習的機會少,知識更新慢、提高難,知識老化現象嚴重。從上述情況看,加快發展師范教育,努力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已是當務之急。
  第一,以調整師范教育布局結構為切入口,向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一體化拓展。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我區過去曾推行三級培訓責任制,即自治區培訓中學師資,地區培訓小學教師,縣負責培訓民辦教師。但是由于我區地域廣,各地區差異較大,且培訓條件普遍很差,使教師培訓難以達到合格要求。同時,師范學校和培訓學校二元并存的局面也使我區有限的教育投入分散,不利于教育經費集中和有效地使用。因此,要急需改變職前教育基地分散、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分割的局面,抓好各師范教育培訓基地的重組工作,建立一所高水平的師范院校,配置先進的教學設施和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使之不僅成為我區培養高水平、高層次的職前新教師的基地,也能夠成為職后教師的培訓基地。
  第二,以學生綜合性發展為基礎,以教師專長為取向,重塑職前培養的人才規格。師范院校的培養目標不應是培養那種簡單的知識傳播者,而應是培養適應中小學素質教育需要的具有自我發展和創造性的新型教師。這種新型教師應是在專業素質、文化素質、教育素質三方面相互貫通,在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協調發展的人。不僅如此,師范教育還要突出教育學科的重要地位,加強教育學科中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的教學,使預備教師具有競爭取勝的職業特質,為預備教師充分掌握教學藝術,讓其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更好地教書育人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們要加強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合理調整師范學院的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嚴格按照師資培養目標,按照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構造新的師資培養模式,培養新的源源不斷的適合我區需要的高層次、高學歷的教師。
  第三,大力推動職后教育工程的實施。我區各級各類學校的師資中還普遍存在著大學畢業教大學,中學畢業教中學,小學畢業教小學的現象,使教師學歷低、知識薄弱、業務水平低的問題相當嚴重。據1999年統計資料表明,我區小學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僅為67%(全國為95.95%),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為77%(全國為85.5%)。為此,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每年有計劃地對現有不合格的教師進行分批培訓,力求達到提高學歷、更新知識、統一要求、嚴格把關的目的。對培訓后仍達不到要求的教師可以不讓其上崗,逐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改善現職教師的學歷層次,逐步使小學教師的學歷向專科層次過渡,中學教師向本科學歷過渡,大學教師向研究生學歷過渡。
  (三)努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全面推進教育結構現代化。
  現代化的教育結構,就其內部而言,要求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比例要合理,并相互銜接,相互溝通;而其外部而言,要求教育的發展規模、層次、種類和專業結構要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
  我區教育結構中還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問題,其中職業技術教育滯后是一個比較嚴重的現象。目前,全國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平均比例達到50%,而我區中學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比例不到10%。職業技術教育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是提高現代化勞動者素質的教育,是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對我區這樣一個教育基礎薄弱、經濟落后的地區,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意義則更為重大。當前,我區青少年在接受義務教育后能夠升學的只能是少數人,特別是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更少,怎樣把教育辦得更有成效,唯一的途徑只能是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1、以市場為導向,以職業為依據,設置辦學目標和專業。職業教育要充分考慮本地的經濟狀況和經濟環境,加強專業適應性。按照這一思路,在專業設置上首先考慮本地區缺什么職業崗位的技術人才,要因需辦學,倡導學校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了解社會需求狀況,對當前和未來的就業環境作深入調查,切實把握每一專業人才的具體需求,讓生產和用人單位對專業學科進行直接篩選,以準確培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雖然這種專業設置方式的分工比較細,人才的可塑性也比較小,但職業針對性很強,能及時地為社會輸送所需要的人才。近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我區各項事業得到迅速的發展,尤其旅游業發展迅速,以旅游為中心的導游、翻譯等人才的需求量大增,此外,水電、建材、食品、紡織、商業、運輸等行業發展也比較快,需要大量的技工人才。而我們輸送技術人才的職業教育卻遠遠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有關專門技術人才匱乏。為此,必須從社會需要出發,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增設諸如旅游職業技術、水電工業技術、商業服務等專門學校或專業。
  2、加強教育與生產相結合,推動農牧區的綜合教育改革。我區是以農牧業為主的地區,農牧業人口占全區人口的86%,現有在校生中的90%的學生都在農牧區。有關統計資料表明,目前我區每年回到農牧區的畢業生約占畢業生的50%以上,小學、初中、高中畢業回鄉的學生占小學、初中、高中畢業生總數的比例分別為60%、45%、40%以上。大部分不能升學的畢業生既無長期建設農牧區的思想準備,又無在家務農的基本技能,未升學的學生回家后不能適應家鄉經濟建設的需要,大大挫傷農牧區群眾把子女送到學校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農牧區的職業教育是我區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們必須加強教育與生產相結合,推動農牧區的綜合教育改革,使農牧區的教育更加適應農牧區的經濟發展需要。對此,農牧區各類學校要端正辦學思想,把長期以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辦學思想轉移到既為升學準備又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的軌道上來;在農牧區形成普通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共同發展的體系,樹立農、科、教相結合的觀念;要使學生在學好文化知識的前提下,掌握一些實用科學技術知識,使大部分學生畢業后能用其所學的技能知識,在農牧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三
  在實施西藏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應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要正確處理現代教育和傳統教育的關系。從時間范疇來看,教育現代化本身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它既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革新,也是對傳統教育的某種延續。強調現代教育,并不是說要全面否定傳統教育,傳統教育中有很多東西現今仍需要繼承和發揚。目前,存在一種偏頗的認識,即凡是傳統教育的內容似乎都是不可取的,諸如有人認為現代教育既然是倡導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那么,傳統教育所提倡的基礎知識的傳授就顯得不是很重要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認識。現代教學論認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脫離了系統知識的掌握是難以形成和發展的。從現代教育的形成來看,現代教育其本身就是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創建和發展的,也只有從傳統教育中不斷汲取豐富的“養分”,現代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要正確處理吸收外地經驗和結合自身實際的關系。我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教育現代化的進程速度很快,也總結了很多好的經驗,這些經驗對西藏實施教育現代化有著示范和推動作用,西藏應該注重學習和借鑒。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地區的先進經驗都是在當地特定的經濟環境下產生的,而西藏與這些地區的政治經濟環境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學習和借鑒中切不能照搬照用。西藏有著自身特殊的區情,我們必須在深入認識西藏區情的基礎上,對外來經驗加以分析和篩選,使這些經驗能真正根植于西藏的“土壤”中。只有這樣,才可能結出有西藏特色的碩果來。
  (三)要正確處理整體發展和局部發展的關系。西藏教育現代化應該是整個西藏地區意義上的現代化。但由于西藏地域遼闊,各地區在地理環境、經濟基礎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決定了這些地區在教育發展上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性,在西藏一定時期內都將存在,這是一種必然。要在條件不同、起點不同的情況下實現西藏整個教育的現代化,確實需要對發展戰略進行深入的思考。在教育發展的戰略上要從整體的角度去部署;在具體的實施上要先從局部入手,做到有重點的發展。為此,我們可以以點帶面,由部分到整體、由低到高,分步推進,逐步深化。比如,可優先選擇條件較好的地方或學校,在政策上給予傾斜,讓這些地區或學校進行超前改革試驗,積累經驗,以此帶動和促進其他地區或學校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最終實現西藏全區的教育現代化。
西藏研究拉薩94~98D5民族問題研究楊小峻20032003楊小峻,西藏民族學院管理科學系講師,現為天津大學碩士生。 作者:西藏研究拉薩94~98D5民族問題研究楊小峻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51:06

[新一篇] 對西方教育現代化歷程的回顧與思考

[舊一篇] 對語文教學三個問題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