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許多一線教師一直致力于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構建,也探尋出一些適合特定教師、特定學生和特定環境的教學新模式,然而一旦推而廣之,大多都“水土不服”,難以產生理想的效果。因此,當前出現了這樣的狀況:一方面,許多教師繼續以不屈不撓的精神,披荊斬棘,大膽探索;另一方面,一些有識之士高聲吶喊,主張“教學應拒絕模式”。這很難用簡單的“是”和“非”來評判。教學模式的構建應該基于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教學規律的需要,并在此基礎上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斷。筆者認為,過分迷信教學模式的作用,把教學簡單化為追求某種模式,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而僅僅以“教學模式大多如過眼煙云,曇花一現”,從而排斥、拒絕任何教學模式,也是不科學的。
一
教學模式生命力式微的深層探究
教學模式的生成,總體而言有三種方式:1.經驗式。它是個人風格和教學經驗的綜合結晶,是教學過程中的自發生成和對教學長期感性積累的自覺的理性提煉。2.前瞻式。它是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對未來教學模式藍圖的研發和設計。3.綜合式。它是在某種先進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在感性積累和理性經驗基礎上的發展,因而,它是經驗式和前瞻式的綜合。也許我們可以從教學模式的生成方式入手,對教學模式生命力式微的原因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
首先,時代性是教學模式保持生命力的支點。“經驗式”更多的是代表過去,在教育大發展的今天,它不可能有很強的生命力;“前瞻式”代表的是未來,它的可行性還沒有得到驗證,它的生命力是未來的;“綜合式”無疑是最具生命力的,但也受到個人風格、個人能力和具體教學情境的限制,并不是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充分駕馭自己的智慧。
其次,發展是激發教學模式生命力的動力源泉。照搬照套,一開始就已注定了失敗的結局。任何教學模式都存在許多變化,這些變化就是根據特定教育環境、個人風格和具體教學情境發展的結果。因而,教學模式的運用絕對不是整齊劃一的機械克隆,它并不排斥百花齊放的多樣性。相反,發展和創造才是它不變的動力源泉,離開了發展和創造,任何教學模式都是沒有生命力的。
綜上所述,教學模式生命力式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過分迷信、照搬照套是教學模式喪失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同樣,離開時代,離開發展與創造,談教學模式的運用,也是注定要失敗的。
二
教學模式現實意義的貼切解讀
任何教學模式的創設,都存在著局限性。這種局限性正是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一種“放之天下而皆準”的教學模式的主要原因(實際上也很難找到這種教學模式)。然而,這絕不是“教學模式無用論”的延續,而是對教學模式現實意義重新解讀的必要性與迫切性的一種表達。那么,應如何準確解讀教學模式的現實意義呢?
首先,應該準確定位。教學模式的意義大體可分為理想意義和現實意義。理想意義是指能夠“放之天下而皆準”,就目前而言這雖有困難,但應該把它作為不懈追求的目標;現實意義是指由于教學模式是在特定環境、特定時間和特定空間下生成的,并且烙上了較強的個性色彩,因而它無疑會萎縮其借鑒空間。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構成任何先進教學模式的“大思想”“活情境”“小程序”,都滲透著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而這種理念恰恰正是教學模式的“魂”之所在,我們要借鑒的正是模式的“魂”,而非軀殼。找準了定位,實際上也就找到了教學模式生存的意義。
其次,應該發展創造。任何有價值的教學模式都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再發展、再創造的空間。在開放背景下的教學模式,它的每一個音符都是跳動著的,它的每一個韻律都是流動著的。“導入”作為模式,它只是一種思想,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它可以根據教師的個性特點、教學的具體情境和教學內容的要求生發出許多各具特色、生動活潑的變化。“創設情境”也只是一種框架,它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創設出許多能夠激活課堂活動的虛擬情境和實際情境。可見,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在于:它能夠啟發我們的教學思維,為我們教學思想的創新提供必要的土壤,從而為有序、高效的課堂教學注入活力。因此,正確理解并運用教學模式既不會導致教學的封閉和僵化,也不會影響教師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更不會抹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獨創性。
再次,應該拒絕迷信。迷信本本、迷信名家是發揮教學創造性的大敵,也是許多教學模式難以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名家的導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作用到底能達到什么程度,還需要認真分析,還需要根據教師、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具體情況作出確切的判斷。如果能以這樣的態度對待名家的教學模式,我們就能量體裁衣,揚長避短;就能避免“讓擅長耍棍的使刀,讓擅長使刀的舞劍”的尷尬現象。理想的目標是,作為教師,不僅要能耍棍,也要能使刀和舞劍。這是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教育改革對教師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
教學模式構建和運用的生命要素
正是由于教師水平有高下,教學模式才顯示出它的必要性。許多年輕教師正是在對教學模式的借鑒過程中,加深了對教學的理解,提高了教學能力;也正是由于學生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構建教學模式才有了它的現實意義。許多教師正是在研究、構建立足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中,從“教師中心觀”的束縛中突破并轉軌,進而從根本上更新了教學觀念,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
教學要有目標,要滲透一定的教育理念,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那就必然要尋求合理的途徑、運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即追求一種恰當的教學模式。否則,教學很可能會出現兩個極端: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可以得心應手,應付自如;而一些年輕教師,甚至一些已不再年輕的教師,由于各方面都存在差距,很可能會陷入隨意性、盲目性的境地,這也是造成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一個重要原因。筆者認為,結果并不一定最重要,重要的應是過程。許多教師正是在對教學模式的借鑒、構建過程中提升了教育思想層次,也提高了課堂教學能力。也許這正是“盡管結果并不理想,還是不斷有許多教師不懈追求構建教學模式”的原因。
構建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必然性,推動了教學模式生命力的延續。當然,如果能夠辯證處理好以下要素,無疑將使教學模式的構建和運用充滿生機與活力。
1.個人風格與模式。在教學模式構建中融入個性,這是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融合的結果,在大力提倡張揚教學個性的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這也是教學模式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在借鑒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必須進行個性化改造,讓它帶上鮮明的個性色彩,照搬照套只能導致教學模式的死亡。
2.課程改革與模式。課程改革的理念是方向,離開這個方向,任何教學模式都不可能有很強的生命力。因此,教學模式的構建,必須要有前瞻性,否則,很可能當你正沾沾自喜于構建了某種教學模式的時候,抬頭一看,卻發現它已經過時了。
3.以“學”為本與模式。有生命力的教學模式;一定是一個主體意識很強的模式;一定是立足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能力的教學程序。學生因素是課堂教學的最大變數,也是教學模式會產生許多變式的主要原因。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生命力經不起時代的考驗。如果我們還在這里糾纏不休的話,我們的教學很可能會走進死胡同。
4.教材與模式。教材也是制約教學模式形態和內涵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模式來進行教學,這是由教學規律的本質特點決定的。教學變式是活教、善教的表現,也是教學模式不可缺少的生命要素。
當我們站在科學的高度,以辯證的眼光來審視當前教學模式構建與借鑒現狀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發現,教學模式帶給我們的積極意義就如樹陰下的小溪,它是那樣的恬靜,又是那樣的含蓄,但它帶給我們的永遠都是清涼和滋潤;如果說它還存在什么負面效應的話,那一定是我們在構建和借鑒時迷失了正確的方向。
語文教學通訊太原10~11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薛有慶20062006
薛有慶,福建福清三中;350315
作者:語文教學通訊太原10~11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薛有慶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