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是使所有的學生按照同樣的要求學習,這雖然保證了每個學生有基本同一的知識與技能基礎,但是不顧所有學生的資質、潛能、稟賦和學生自身發展方向的需求,按照一個“精彩”模子,以工業流水線的生產方式生產著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產品,以迎合“高考”應試的需要,或者政治斗爭的需要。這種標準化、同一化的背后,使我們的一個一個富有個性、靈性的學生變成毫無特色的人。無怪乎許多有識之士,包括學生家長對這種舊的語文教育教學模式深惡痛絕,口誅筆伐。難道我們從事高中語文教學的教師還能我行我素,巋然不動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構建體現多樣化、選擇性的課程結構,這一點在高中新課程方案中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較之傳統的高中課程結構,本次重選擇的高中新課程方案幾乎是革命性的變化。
高中語文教學,其改革之勢必然,那么高中語文教改改什么?我認為,主要是在教學目標上改變觀念,我們需要改變古老的“經世致用”的學習觀;改變“應試教育”的實用觀;改變“生吞活剝”的無為觀;改變唯經唯典的朝圣觀;改變“文德不一,學行不一”的唯教觀。而代之以①集智與啟智教育(學習與創新意識教育);②國家民族意識教育;③健全人格情感教育;④高尚的倫理道德教育;⑤正確價值取向教育的新理念。
我們要改變過去單一的教學目標和呆板的教學模式,而代之以人為本,為社會發展培養所需要的多層次、多元化、高素質的人才的新模式,高中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過程,更是給學生構建一個多元知識素養的主陣地。錢夢龍認為“語文課程具有目標多元的特點,有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情感目標、審美目標等等。”高中語文教學目標的多元化特點是由高中語文新教材特點體現出來的,高中語文教學基本上是以文章為中心的教學,高中語文必修課本六冊書共有133篇教讀文章,另外還在閱讀寫作知識文章六冊書共約41篇,除此以外,學生讀本所載文章約500篇,對于一個高中生來說,這樣近七百篇古今中外各種文體題材的文章確實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閱讀范圍,對于這樣的教材,我們語文教學目標又如何定位?
文章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文章的教育功能的多元性,這是不以某一個主觀因素肯定的或者否認的。問題是我們能否正視其這種特性和能否主動引導學生,鼓勵支持學生去盡可能地開發利用這些資源,從中去培養學生多元的鑒賞能力,多方面地吸收知識精華的能力,多方面地感悟人生,感悟社會,陶冶自己的性情,從而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而不是肢離破碎地、片面、呆板的圖解知識,這就是我們對語文教改的一個根本的認識。“一篇好文章,一千個人閱讀,會有一千種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所謂‘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那種強求統一,服從統一,其結果只能是扼殺學生的創造性和認識的積極性,也就是扼殺了一個民族未來的創造性。同時,教師的創新意識淡薄了。一個失去了思維活力的教學又怎么可能是一個良好的教學呢?150年前清代龔自珍就曾經呼喚過:“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對我們當今教育不能不說是一個極深刻的警示。
在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又如何對待語文教育教學的改革呢?
敢不敢接受教育科學理念,能不能利用科學教育理論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這是首先需要確認的尺度。
為什么說語文教育的功能是多元的,語文教學的目標也是多元的,這是基于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認識。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心理學家對這種單維智力理論提出了挑戰,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其中挑戰傳統智力理論最徹底,在教育領域影響最深的當屬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既然每一個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不同的發展方向,具有不同的智力特點,而且就單一個體而言也擁有多種智力,以及個體的不同年齡、不同時期的興趣發展空間,既然受教育的人存在如此豐富的多元性、多樣化的特點,為什么我們的語文教育就不能適應他們的需要,去促進他們的發展呢?
現在,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類有能力掌握自身的發展,使每一個體都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以便為自己生活其中的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因此,一方面,我們重視基礎教育的同一性,另一方面,高中階段的基礎教育尤其應該從終身教育的角度,為每個人提供自己塑造自己的生命和參與社會發展的手段,培養學生認識自己和發展自己的天賦,奠定為自己未來作出正確選擇的能力。
過去語文教學出現的一些怪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教師教的學生不想學,學生想學的教師又不教,同一篇文章總有一部分學生的想法與教師的想法不一樣,教師循循善誘,指點“迷津”,學生還不領教師的這個“情”,于是“離徑叛道”現象讓教師唏噓不已,更有甚者,個別學生厭學,拒學直至與之徹底決裂,“韓寒現象”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為什么我們至今不能直面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傳統的以及現實的許多“東西”束縛了教育者自己,甚至有人離開傳統的“東西”而感覺到渾身不自在,找不著方向。沒有了“準繩”而惶惶不可終日。很多人總想把那些“異端”同化到統一中來。這其中原因當然離不開“應試”這一制度的要求,以及“功名利”的驅動,更重要的是我們許多人舊的觀念無法突破。
心理學家認為,就人的思維特質大的方面分析,有如下幾個方面: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技術思維以及本能思維等,一個人可能具備其中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思維特質。人的這種思維物質是人先天具有,而后天又可以培養發展的。而且,不同的人由于具有這種不同思維特質而影響著他終身發展方向是決定他今后成就大小的重要因素。所謂學習興趣,內驅力無一不與此有密切關系。所謂個性特征,性格差異也無一不與此有直接關系,這是否認不了的客觀事實。如果我們的教育尊重科學,尊重人,關心學生的個性,稟賦、潛質、志向等等的差異,我們就不得不審視我們的教育教學是否合乎“實事求是”的科學要求,合乎“順乎自然”,“存乎天理”的最本質的要求。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已經開始提出語文基礎教育要“變統一和求同為尊重多元和個性差異”。“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為此,我們每一個從事語文教學的工作者有什么理由害怕變革呢?我們已經不需要那“秉燭夜行”的探索膽氣,而只需要隨著時代改革的節奏,把步子邁大一點,邁快一點的成才LL武漢347~35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肖鵬程20042004本文為奧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凱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對情侶分別時的情景,文中對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畫描寫尤為出色。讀者可在閱讀過程中細細品味文中的兩位主人公對待愛情與聚散的不同態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02JAZJD880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濮嵐瀾張增元 河北沙河市實驗LOSS AND GAIN肖鵬程 湖北武漢市吳家山中學 作者:成才LL武漢347~35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肖鵬程20042004本文為奧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凱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對情侶分別時的情景,文中對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畫描寫尤為出色。讀者可在閱讀過程中細細品味文中的兩位主人公對待愛情與聚散的不同態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02JAZJD880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濮嵐瀾
網載 2013-09-10 20: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