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語文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江蘇 馮汝漢 梅玉藻)
  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是三大課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這三類課程在語文素質教育中,同樣各有所長,相輔相成,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學科課程”。提高語文素質教育質量,在“學科課程”上必須著重抓好兩個環節:一是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二是嚴格執行課程計劃。本文僅對前者談點認識和體會。
   一、把握課堂教學目標的全面性。
  教學目標指預期的教學效果,一般分為實質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兩種。前者規定了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技巧;后者包括發展學生的體力和心理素質及能力兩個方面。語文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上應體現這兩種目標的統一。實質性目標是基礎,發展性目標是核心。然而,不少語文教師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往往進入以下幾種誤區:
  一是重實質性目標,輕發展性目標。如一位教師為《背影》確定的教學目標是①掌握蹣跚、箸等字的讀音;②掌握狼藉、觸目傷懷等詞的意義;③掌握禍不單行、勾留等詞的用法;④理解敘事散文的特點和描寫人物的特征。很顯然,這些目標皆是知識性、技能性的,學生心智的培養未確定。
  二是重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輕社會性品質的培養。社會性品質就是與人合作、給人關懷、以集體利益評價判斷事物等人的群體傾向。當今世界,由于科技的發展,人類相互依存、相互依賴與日俱增,面臨共同的問題越來越多,這就需要合作、理解。因此,語文素質教育在教學目標確定上不但要發展學生個性心理品質,而且要培養其社會性心理品質,使個性與社會性協調發展。
  三是重認知層面,輕情意層面,尤其忽視審美力的培養。眾所周知,在語文學科中,蘊含著大量的審美因素,無論什么體載的作品,一般都具有自然美(含古樸美、壯美)、藝術美(含音樂美、建筑美)、人性美(含形象美、心靈美、行為美)三個方面的美育內容,但在眾多的課堂教學目標中未能體現審美目標。
  面對如此現狀,要保證語文素質教育的質量,首先必須把握好課堂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即既要有實質性目標,又要有發展性目標,二者缺一不可。
   二、堅持課堂教學內容的滲透性。
  應試教育的教學內容的組織往往是“胸中有書”,但“目中無人”。素質教育在研究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優化教材結構,重視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在這方面,筆者以為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1.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加強橫向聯系。“舊”知識是獲得“新”知識的基礎和起點,“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引申和發展。語文教師處理教材時,如果注意由舊知引入新知,由熟引入生,就能加深學生對舊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就能加強教材的系統性,減輕學生在學習中的負担。如教學《碩鼠》中“莫我肯顧”一句時,可聯系初中學過的“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城中皆不之覺”(《夜襲蔡州》、“吾子未之思也”(《賣柑者言》)等舊句,讓學生比較這些句式,從而可獲得如下認識:這些句子都有否定詞(莫、不、未),賓語由代詞(我、之)充當,都放在動詞前,只是“莫我肯顧”這個句子的主語承上省略。在這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找出古漢語中賓語前置的規律之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這樣,學生不僅能正確理解這句的含義,而且掌握了規律,以后再遇到這種句子就能夠獨立分析了。
  2.處理好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心理結構的關系,確定教學的“序”。學生要系統掌握語文知識,就必須依照語文學科的邏輯系統,掌握其基本結構。因為基本結構是以簡約的形式來反映這門學科的知識體系的,它有利于學生迅速有效地掌握學科的基本內容,有利于知識的遷移。然而,語文的知識結構只是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前提條件和基礎,要讓它為學生所掌握,還必須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認識發展規律相結合,以學生易懂的形式表現出來,才具有現實性。所以,語文教師在組織閱讀教學內容時,要把以書本知識形態體現的教材內容轉化為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就要充分考慮他所面對的學生的特點和水平,把教材的邏輯體系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結合起來,確定教學的“序”,這樣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語文素質教育以完善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語文知識、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與技能、學習方法、思維模式、自主能力為根本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因此,語文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就不能完全是“教”與“教的內容”(即教材),還應當有“學”,有學生自主的學習活動(要有充分的時間保證),這就要有“學的內容”(即學材),教師在組織閱讀和寫作教學時,應處理好教材和學材的關系(比例、序列、輕重等),并逐步向學材傾斜,教法中融進學法指導,這樣,“教是為了不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其語文素質。
   三、注重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應有法,而又無定法。所謂“有法”,即既講究教學方法,又要遵循教學的規律性;所謂“無定法”,即指具體的教法是不能也不應固定下來的。“有法”與“無定法”是辯證的統一。前者主要說的是同一的起支配作用的法則,是不變的,后者主要說的是反映同一的起支配作用的法則的種種形式,是多變的。多變基于不變,不變要求多變。只有多變,才能給不變以活力;只有不變,才能給多變以準繩。實踐證明,教學“無定法”教法須因文因班因“我”而異,以求多樣性。
  因文而異,即不同文體的課文應采用不同的教法,同一文體的不同課文也應采用不同的教法。小說的教法自然有異于議論文的教法,說明文的教法也自然有異于詩歌或戲劇的教法。如教《拿來主義》,因文章含意深刻,不易讀懂,可抓住文中的四個概念首先讓學生注釋,然后提出若干個小題要求學生作答,突出破立結合的方法。教《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因其脈絡清楚,容易淺嘗輒止,可抓住文中的六個“但是”,設疑深入,突出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教《崇高的理想》,因其篇幅較長,結構復雜,可抓住文中的“理想”二字,用列提綱的方式理清全文思路,突出階級分析的方法。課文本非“千人一面”,教法當然應針對其不同特點相應而變,如是,則效果定不錯。
  因班而異,即不同年級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教法,因為不同年級的學生,文化基礎、接受能力、心理特征、審美趣味、學習習慣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的學生,其教法也不會完全一樣。如傳統篇目《藥》,筆者教過多次,但由于班級、學風、時間、要求的不一樣,每次教法亦不同。或串講法,抓住課文的第三部分,“中間開花”,貫通前后。因為這部分是課文的關鍵部分,不僅明暗二線在此交織匯合,而且眾多人物也幾乎在此全部出場。或設疑法,在學生好似“無疑”時設計如“華老栓講話不多,一共只講了24個字,為什么?茶館議‘藥’時,他為何又一言不發?”等若干問題,與學生閱讀課文漫談討論。或分析法,著重分析華老栓、康大叔、夏瑜三個人物的不同描寫方法及其相應的語言,從而把握三個人物的性格特征,領會課文的社會意義。或練講法,可設計四道讀寫題,①夏瑜在獄中(改寫);②華老栓買“藥”(縮寫);③兩位母親的可悲處(述評);④康大叔其人(改寫)。指導學生在讀、議的基礎上,寫成四篇短文,然后挑選幾位同學當堂宣讀,隨即對照課文評析。
  因“我”而異,即考慮教師本身的教學風格和特長,相應地采用最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和威力的教法。因工作需要,筆者曾組織同行搞過因“我”而變的試驗,針對《鴻門宴》,挑選了各有特長、各具風格的幾位同志,并按自己的特長、風格設計其教法:或“自讀—自查—自議—自誦”,或“自讀—討論—練習”,或“設疑—解疑—總結”或“閱讀—翻譯—講析—誦讀”,或“讀—編(若干幅連環畫面解說文字)—議”等。實踐告訴我們,選用的教法如能同自己的特長、風格適應,自己的特長和風格就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選用的教法也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產生效益。
  總之,要提高語文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效益,教學方法應提倡科學化,不能搞程式化,因為程式化決不是科學化,教學不同于生產,教學方法自然也不同于生產方法,不必強求固定,也很難求得固定。隨著語文教改的不斷深入,已試用的各種教學方法不下百種,這多樣性的教法必然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使語文素質教育落在實處。
  
  
  
語文教學之友廊坊4-5G31中學語文教學馮汝漢/梅玉藻19971997 作者:語文教學之友廊坊4-5G31中學語文教學馮汝漢/梅玉藻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4:07

[新一篇] 談談語文學科的思維教育

[舊一篇] 談談語文試題的趣味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