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選編中學語文課文的幾個問題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部、國家教委頒布的幾個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中學語文課文的選編,對選文在德育方面的要求,以及選文的刪節和加工等問題,一般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多年來,我們的課文選編工作,就是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的。近日,報刊上發表了一些文章,對中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意見、建議和批評。我們認為,有些意見是正確的,有些意見則不敢茍同。這里,就涉及我社選編中學語文課文的幾個問題作一些說明,并表示我們的意見。
      一、關于正面教育的問題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中小學思想品德教育適宜于著重進行正面教育。中小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少,是非判斷能力差,好奇心和模仿性強,要著重正面引導;他們求知欲強烈,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對正面教育也容易接受。原國家教委頒發的德育綱要,強調用愛國豪杰、民族英雄、文化名人的美德懿行、豐功偉績教育學生,就是著眼于正面教育。我們選編的許多語文課文,或者頌揚革命者追求真理、獻身事業的高尚理想情操,或者描繪祖國壯麗山河、抒發愛國主義情感,或者贊美崇高的道德品質,就是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描寫愛情的內容,也著眼于從正面進行教育。例如《孔雀東南飛》《西廂記·長亭送別》《紅樓夢·訴肺腑》《羅密歐與朱麗葉》《小二黑結婚》《刑場上的婚禮》等,都是歌頌純真、高尚愛情的。至于描寫賣淫、亂倫等丑惡現象的內容,不宜選入課本。小福子賣淫的情節沒有選入課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繁漪與周萍亂倫的故事沒有選入課文《雷雨》,原因就在這里。這并不意味著否定這些情節在原作中的地位以及所具有的認識生活的價值。選作課文的文章要適應一定的教育要求,同對原著的評價不完全是一回事。
      二、選取反映階級斗爭內容的課文的問題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長期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這些客觀事實,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西方資產階級理論家就已經發現了。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學傳統中,描寫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作品,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國文學星空中那些最明亮的巨星,如屈原、司馬遷、杜甫、關漢卿、施耐庵、曹雪芹等,雖然他們不懂得什么是階級斗爭,但都是以描寫被剝削被壓迫人民的苦難和反抗的作品,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一代代青少年。學生通過閱讀這些課文,了解階級狀況,認識社會生活,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排斥這些課文,就是砍掉了起支配作用的主要內容,學生對文學、對歷史、對社會的認識必然是片面的、不真實的。這與所謂“以階級斗爭為綱”完全是兩回事。“以階級斗爭為綱”曾經帶來一場浩劫,對之深惡痛絕,人同此心。但也不可走到另一極端,一提階級斗爭就嗤之以鼻,把嬰兒同洗澡水一起倒掉。
      三、關于語文課文的時代性問題
  課文必須有鮮明的時代性,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要看到,教科書不能像報紙雜志那樣,隨時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不能單純從時代性出發多選“時文”,特別不應選用結合一時政治、生產任務和中心工作的文章。如1958年到1960年編寫的中學語文教科書,被認為是“報章雜志的集錦”,很快成為過眼煙云。所以,選入當代文章要十分慎重,應該選內容歷久而彌新的,至少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過時的,以保持教科書的相對穩定。
  強調課文的時代性,并不意味著排斥歷史上素有定評的名篇。從思想教育來說,“不了解昨天就不了解今天”,一篇《祝福》,使學生知道舊中國是如何戕害農村勞動婦女的;從語言教育來說,語言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魯迅、朱自清、老舍等在20~30年代創作的作品,在今天仍然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范本。
  朱自清先生曾主張教科書的課文以名篇為主,而作文例文以報刊雜志上的時文為主。時文便于學生模仿。我社經國家教委審查并批準在全國試用的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以及自1997年起開始試教的高中語文教材,采用了一個變通的辦法:用于課堂教學的教科書,以名篇為主,同時盡量選入文質兼美的時文;與教科書配套的、用于在教師指導下課外閱讀的課本(初中叫《自讀課本》,高中叫《語文讀本》),絕大部分是時文。兩本書相加,時文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當前,我們正加緊工作,把讀本中經過檢驗的時文,盡快增添到教科書中。
      四、關于課文的文字加工和刪節問題
  中學語文課本一般是選取現成作品為課文的。但是,這些作品本不是特意為課本寫作的。為了適合教學,課本編者難免對有些作品做加工或刪節,力求使其更加完美。這是編寫語文課本的慣例和基本準則。早在40年代,我國中小學教材事業的奠基者葉圣陶先生就聲明過:“既稱讀本,文字形式上應該相當的完整,所選文篇如有疏漏之處,我們都加上修潤的工夫。這是要請各位作者原諒的。”(注:引自《開明新編國文讀本(甲種)序》,開明書店1943 年版。)1962年, 葉老又重申:“選定之文,或不免須與加工。加工者,非過為挑剔,俾作者難堪也。蓋欲示學生以文章之范,期于文質兼美,則文中疏漏之處,自當為之修補潤色。固陋之作者或將不快,明達之作者宜必樂承。”(注:引自《課文的選編——致人教社中學語文編輯室》,《葉圣陶教育文集》(第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葉老舉出一批擬選的課文,認為這些文章“僅為粗坯”,“實未具語文教材之資格”(注:引自《課文的選編——致人教社中學語文編輯室》,《葉圣陶教育文集》(第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姑謂其質皆屬精英,若論其文,則至為蕪雜。 意不明確者,語違典則者,往往而有,流行之贅言,礙口之累句,時出其間。以是為教,寧非導學生于‘言之無文’之境乎?”(注:引自《課文的選編——致人教社中學語文編輯室》,《葉圣陶教育文集》(第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課文的篇幅一般不宜長,根據教學的需要,長篇作品可以采用節選的辦法,較長的文章在不損傷原作精華的情況下可以刪節”,“入選的文章”,“文字上根據教學需要可以作必要的修改”(注:引自《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這樣嚴格要求,體現了對中學語文教學高度負責的精神,決非與作家為難。
  40多年來,我們對課本選文的加工、節錄工作,得到了廣大作家的理解和支持。例如,1954年到1956年編寫初中文學課本時,在葉圣陶、吳伯簫兩位先生的主持下,曾把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市街》一詩中的“市街”改為“街市”。有些細節,曾參與其事的劉國正、張傳宗等先生還記得。一次會上,一位語文教師提出,“市街”不合乎口語習慣,普通話一般稱“街市”。葉老等領導同志接受這個意見,并指示征求郭老的意見。郭老回信表示同意修改。同一期間,同樣在葉圣陶、吳伯簫兩位先生的主持下,選取老舍先生《駱駝祥子》中集中寫景的文字,取名為《在烈日和暴雨下》。征求老舍先生的意見,老舍先生也表示同意。又如曹禺先生的《雷雨》,節選第二幕的主要部分作課文,曹禺先生從未表示過異議,只是謙虛地說,與《雷雨》一起選入課本的《威尼斯商人》《竇娥冤》才是偉大的作品,他的《雷雨》差得遠。此外,從殘存的檔案中看出,郭沫若、茅盾、巴金、唐tāo@①、夏衍、臧克家、峻青、楊朔、碧野、秦牧、茹志鵑等先生,都曾經回信表示同意對他們作品的加工或節錄。《中學語文教學》雜志1982年第4期, 曾經刊登了一部分作家的回信,我們對廣大作家表示深深的謝意。
  我們對課文的加工或節選,難免要受當時時代風氣的制約。如《荷塘月色》這篇課文,在剛剛粉碎“四人幫”、思想還沒有完全解放的時候,把它選進教材,還算有相當的勇氣,但是在選進的同時又刪掉情緒低沉、比較難懂的《采蓮賦》以及“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一類句子,現在看來是不必要的。1985年,我社出版的在全國部分省市試教的高中語文課本,就完全保持了作品的原貌, 沒有任何刪節。 1996 年編寫、1997年開始在部分省市試驗、經過審查后將在全國推開的新編高中語文課本,對《荷塘月色》的處理也是如此。
  對作品作了加工或節錄,我們一般都在注釋中說明“節選”、“有改動”、“有刪節”等。這與一般選本相比,可能過簡,但對中學生學習語文來說,我們認為這樣就夠了。這也是要請作家們原諒的。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弓加出的上半部分下加又
  
  
  
課程·教材·教法京3~5G31中學語文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19981998 作者:課程·教材·教法京3~5G31中學語文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4:08

[新一篇] 談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教育

[舊一篇] 談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消除過度幫助現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