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就是教師組織指導學生圍繞一定的地理專題,開展的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活動。
  然而,地理研究性學習不同于地理學科教學,只有符合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規律的教學策略指導下的教學活動才是積極有效的。具體來說,有以下策略是必須考慮的。
   一、地理教學著眼點的確定策略
   1.教學目標的定位
  傳統的學科教學偏重于學生認知上的結果性目標,十分著重學生掌握知識的量和深度。如大氣環境教學的目標主要有掌握大氣環境的組成”、“了解關于大氣環境的基本知識和原理”、“正確理解認識大氣環境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而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更看重學生的認知過程和體驗。
  因此,在進行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中,教師應緊扣知識原理的形成過程對學生的探究學習進行引導幫助,全力追求這樣的教學目標: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學會合作與分享,養成科學態度,具有科學精神,增強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2.教學過程的組織
  學科教學以向學生傳授知識為主。教師的教學基礎是學生已有的書本知識即所謂間接經驗為主,教學過程是以由書本到書本的演繹推進過程為主。而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活動是以師生、生生的自主性合作性過程為主,教學成功與否的基礎偏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體驗和經驗即學生的直接經驗為主,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新的活動情境中得到新的實踐經驗從而增長新的能力的過程。如空氣污染問題,學科教學主要是向學生介紹書本上已有的關于空氣污染物的構成、來源以及防治等方面的現成結論,同樣是空氣污染問題,研究性學習教學應是“提出問題→親身感受或回憶體驗→實地調查或親自收集材料→實驗分析→處理信息→得出結論→實地驗證→提出方案→表達交流”這樣一系列的活動過程。
   3.能力培養的取向
  學科教學非常重視學科的專業性,學科間的界限嚴明,可說是壁壘森嚴。通過教學,學生的能力主要體現為對專業知識的積累、理解和再現。對于這樣的能力培養,許多教師的教學技藝可以說已是爐火純青了。然而,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應強調地理學科及與其他學科間知識的滲透、綜合和實際運用,在活動中,引導、指導學生學會自主收集信息、處理信息、提煉觀點,著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則是一個新的課題。
   二、教師角色的定位策略
  教學理念可以指導教學行為,而教師角色定位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教師的教學理念向實際教學行為的轉化效益。所以,教師在師生關系意義上的角色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正確角色定位應是:
  1.學生研究活動的組織者。組織學生進行“熱點”討論,創設提供發現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熱情;在了解學生個性品質、心理習慣和認知基礎及層次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和綜合水平的基礎上,做好課題研究活動的組織分工和小組組合工作。
  2.學生研究活動的指導者。指導學生選擇、確定研究方向和課題;指導學生的進行地理及相關的素材、數據的收集途徑、收集方法、處理方式、整理技巧、分析思路、提煉觀點等課題研究方面的技能;指導培養學生的將學科教學中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識原理向地理觀念升華的意識和能力。
  3.學生研究活動的促進者。高中學生具備地理學科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積累,具有發展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需求與潛能。這是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活動的前提條件,是實施地理研究性教學的可行性基礎。然而,高中學生畢竟還是學生,他們的身心發展狀況、社會生活經驗還在不斷發展,有時還顯得比較稚嫩。所以,教師在學生的研究活動中還必須担當促進者的角色。學生在研究活動中,遭遇挫折在所難免,教師應積極肯定,善于疏導,促進學生提高耐挫能力和戰勝困難的意識、勇氣和意志;不斷創設積極的氛圍,去影響、激勵學生以積極的情感和狀態,投入到研究性學習活動之中;學生在研究活動中,要對研究問題和研究技藝進行自主思考和分析,當其思維遇到阻礙時,教師要在恰當的時機進行恰當的引導和輔導,推進學生的思維進程。
  4.學生研究活動的合作者。研究性學習教學是師生、生生間的合作學習過程,教師要以探索求真的科學精神和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及正確的道德取向去影響學生,滋潤學生,使學生在合作中去追求和諧的美學境界;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師生心靈智慧的不斷碰撞,產生沖動、靈感和觀念,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生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又得到提高和完善。
   三、教學活動中的幾個重要關系的處理策略
   1.活動教學與課堂教學的結合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主要是課題組式的教學形式,通過觀測、調查、實驗等實踐與應用的研究途徑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活動的時空形式主要直接展現于地理課堂教學之外。但是,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需要依托地理課程載體。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主要來源于地理課堂教學。地理課題的研究意識也需要地理課堂教學中逐漸積累,地理課題研究的技藝更離不開地理課堂教學培養的地理基本技能(如識圖、填圖、繪圖、讀圖、數據圖表的分析)的支撐。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的基礎是地理課堂教學。
  當然,要有效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僅重視課堂教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作用是不夠的,還應十分重視地理課堂教學的改革,在制訂地理課堂教學計劃時,必須全盤統籌考慮到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的目標、內容和任務,尤其要注意改變地理課堂教學觀念,徹底摒棄單純的“一言堂講授”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將啟發式、討論式、實驗式等教學方式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地理研究性學習也是地理課堂教學過程的延伸和提高。地理學科的開放性、實踐性決定了地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必須與社會生活實際相結合。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正是體現這些必然特征的最佳形式。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的學生學習的自主精神、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只有在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進一步得到鍛煉和發揚光大,才可能真正成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繼續發展的素養。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與地理課堂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既互相獨立,又各有獨特的育人功能,二者應有機結合,為共同的教育目的服務。
   2.教師教學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的結合
  地理研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性極強的活動式學習。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作為組織者、指導者、合作研究者的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只是學生與教學內容的“中介”。作為中介,教師既要與教學內容相通,更要與學生相通,成為學生的“體外大腦”。因此,在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是從學生實際出發,為學生分別提出適當的活動目的,給出可供選擇的研究課題方向,使學生處在“最近發展區”內。教師指導作用的發揮,必須完全擺脫“中心角色”意識。學生的學習永遠是學生自己的事,地理研究性學習更應遵循這一客觀特性。在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中,要十分注意避免越組代庖,教師的指導應該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自主選擇、自主思考余地。當然,地理研究性學習又不完全是學生個人的事。不能談主體性,就將教學等同于學生的自學,教師的組織、指導職責就被拋棄了。
   3.校本資源與社會資源的結合
  地理研究性學習強調要結合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實際選擇研究專題。所以,校本教育資源與社會教育資源的有機結合利用是有效開展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校本資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特長、愛好的教職工,還包括圖書館、實驗室、校園環境設施,也包括具有學校文化特色的有形、無形資源。在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從中尋找到他們感興趣的和有探索價值的問題,如校園綠化問題,校園道路的布局規劃問題等。
  學校以外的社會資源更是豐富多彩。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幫助他們關注社會、走向社會,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取得學習資料和學習條件。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校內、校外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各種信息(其中包括“死”的文獻資料和現實生活中的“活”的資料結合起來的信息,選擇定研究方向和確定課題以及解決問題時可利用的素材。校本教育資源與社會教育資源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也有利于學生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欲望。
  如何處理好學生小組學習與個人獨立學習、學問學習與創新學習的關系,對于提高研究性學習教學效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教學活動中的行為策略
   1.探究教學策略
  探究教學就是指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答案的教學。在這里,學生是探索者,教師是學生探索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探究教學可分為有指導探究和非指導探究。有指導探究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出問題,促進學生的反應,并在組織材料方面提供指導,即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探究結果。非指導探究則是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指導并參與探究,學生探究結果。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這樣一些技能需要教師的指導:①觀察:觀察什么?怎樣觀察(觀察時間的安排、觀察順序等)?用什么手段或儀器觀察?觀察重點是什么(性質還是外形結構等等)?②分類:觀察結果如何分組?③聯系關系:對觀察得到的資料,進行分析,探究其間的內在關系。④預測:即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對事物或現象的發展趨勢進行想象。⑤推論:舉一反三,得出自己的結論。探究教學中具體可用:①矛盾事件策略:利用矛盾事件引發探究動機。這就要求教師平時注意積累典型的矛盾事件素材(如我國內蒙古某地區幾年的大力植樹造林反而導致了更嚴重的風沙危害)。②解決問題策略:實際生活中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挑戰性問題,引發學生探究,在經歷尋求答案的過程中,理解問題,收集資料,提出假設,考驗假設,提出方案,說明理由。如“禁用一次性泡塑快餐盒可有效消除白色污染嗎?”
   2.創造性思考教學策略
  創造性思考教學重點在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性思考教學的環境要生動活潑,自主安全,師生關系的和諧至關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接納學生的不同意見。同時,既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也要指導學生學會容納他人的觀點,更要允許學生有嘗試錯誤的經驗。創造性思考教學可用:①頭腦風暴策略:這是創造性思考教學中常用的主要策略。在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利用對某問題產生的不同想法,引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相碰撞和激蕩,讓學生產生短暫的、強烈的、大膽的思考,突然具有了某種觀念或靈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多方思考,對學生的觀點應采用延遲判斷和免除批評的策略,鼓勵新奇,容多納異,多多益善,尋找觀念的聯合與修正。②檢查表策略:即設計問題擴張思維的策略。如對某個具體問題的已有結論再追加幾個擴張性問題:可作其他用途嗎?有其他新的使用方法嗎?加以改變還有其他用途嗎?可以加工修正嗎?可以擴大或縮小嗎?可否替代?是否可以改變順序?可以顛倒或相反嗎?等等。
   三、教學評價的策略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必須充分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即從有利于達成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出發,進行教學評價。
  1.評價方式系統的確定:可以由教師提出,學生參與修改,也可由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自設方案,自己評價,增強評價的教育功能,評價手段不是考試,評價方法應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學生研究成果的書面材料的評仿與學生參與活動過程情況的評價相結合的做法,同時,也要注意進行學生評老師活動的開展,以求師生互動共進。
  2.評價重點的確定,評價的重點是學生的學習過程(不追求研究成果),學生親自參加活動的感受與體悟,學生在活動中學到的能力(淡化知識性結果)。在著重對學生總體的評價中,也要注意對學生個體方面的評價,如學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別收獲或在研究性學習中發揮的特別作用的評價。
  3.地理研究性學習評價應更具地理特色。地理學是具開放性、綜合性、應用性、實踐性特點的學科,對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的評價應更具地理學科特色,所以其評價內容應有對學生地理實踐能力方面的(如將研究資料轉繪至圖上,形成空間概念的能力),地理觀察方面的(如圖上信息與實地情況的對照觀察,實地樣本的觀察),地理考察能力,(自然的和人文的)以及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后,地理觀念意識的達成程度等方面的評價。評價方式宜采取走出校門,以社會實踐舞臺為背景的現場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另外,因為受地理研究對象、研究手段等的限制,地理學科發展與社會生活實際之間的結合仍有許多的不確定性。所以,對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的評價應淡化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結果性目標評價,強化體驗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的評價。
地理教學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陳林森20022002陳林森 江蘇省南通市教學研究室 作者:地理教學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陳林森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4:23

[新一篇] 高中地理教學觀摩課引發的思考

[舊一篇] 高中地理第八單元《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8.4“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教學設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