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爭奪江淮的精彩一幕---雞父之戰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雞父之戰,爆發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它是吳、楚兩國為爭霸江淮流域而在楚地雞父(今河南固始東南)進行的一次重要會戰。在這場會戰中,吳軍實施正確的作戰指導,巧妙選擇作戰地點和時間,運用示形動敵,伏擊突襲等戰法,出奇制勝,大破楚軍,從而逐漸奪取了吳楚戰爭的主動權。


  公元前546年宋國向戍倡導諸侯弭兵會盟后,中原諸侯列國之間出現了相對和平的局面。當時,晉、楚、齊、秦四個強國,都因國勢趨于衰弱,國內矛盾激化,而被迫放慢了對外擴張、爭霸活動的步伐。與此同時,偏處于東南部的吳國和越國則先后興盛起來,開始加入大國爭霸的行列,由此,戰爭的重心也從黃河流域轉移到了長江淮河流域,從中原諸侯國轉移到了楚、吳、越諸國。


  吳國是一個新興的國家,轄有今江蘇、上海大部和浙江、安徽的一部。自吳王壽夢(前586年―前561年)起,經濟逐漸發展,國勢開始強盛。當時晉國出于同楚國爭霸斗爭的需要,采納楚亡臣申公巫臣聯吳制楚的建議,主動與吳國締結戰略同盟,讓吳國從側面打擊楚國,以牽制楚國的北上。而日漸強大起來的吳國,為了進入中原,也將楚國作為第一個戰略打擊的目標,因此欣然接受晉國的拉拢,堅決擺脫了對楚的臣屬關系。并積極動用武力,同楚國爭奪淮河流域。自壽夢至吳王僚60余年間,兩國戰爭頻繁,互有勝負,但總的趨勢是楚國日遭削弱,吳國兵鋒咄咄逼人,漸占上風。雞父之戰就是吳楚長年爭戰中的重要一戰。


  公元前519年,吳王僚率公子光等,興兵進攻楚國控制下的淮河流域戰略要地州來(今安徽鳳臺)。楚平王聞訊后,即下令司馬e越統率楚、頓(今河南商城南)、胡(今安徽阜陽西北)、沈(今河南沈邱)、蔡(今河南新蔡)、陳(今河南睢陽)、許(今河南葉縣)七國聯軍前往救援州來,并令令尹陽《絞ΑN餼乘Р考α殼渴詞菩酌停煅桿儷啡ザ災堇吹陌В慷右譜び謚永氳厙癜不輾镅舳倩垂兀荼艿蟹妫嘔卸


  然而,就在這時,進軍途中的楚軍發生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變故,這就是帶病出征的楚令尹陽醋酉荊┮蠆√宄林兀烙誥小3ブ魎В科偈本諫サ吐洹K韭硭e越見狀,被迫回師雞父。擬稍事休整后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吳公子光聽說楚軍統帥陽焉磽觶徽蕉耍隙ㄕ庹俏餼鹽照交髕頻腥說牧薊閬蛭饌趿漚ㄒ槁示菜妫蹲交帷K姆治鍪欽庋模骸八媧映鬧詈釧潿啵切┬」葉枷滴財榷礎?鑾藝廡┬」燦懈髯緣娜醯恪>嚀宓廝担⑸蛄焦曖捉究瘢鹿Φ拇蠓螄凝m強硬但卻固執,頓、許、蔡等國則一直憎恨楚國的壓迫,它們同楚國之間不是一條心,這一點可以乘機加以利用。至于楚軍內部,情況也很糟糕。主帥病死,司馬e越資歷低淺,不能集中指揮,楚軍士氣低落,政令不一,貌似強大,實則虛弱。”最后他得出結論是“七國聯軍同役而不同心,兵力雖多,但也可擊敗”。公子光的分析入情合理,吳王僚欣然采納。并針對敵情作出具體周密的作戰計劃:迅速向楚聯軍逼近,定于在到達雞父戰場后的次日即發起攻擊,利用當天“晦日”的特殊天候條件,乘敵不備,以奇襲取勝。在兵力部署上,先以一部兵力攻擊胡、沈、陳的軍隊,戰而勝之;然后打亂其他諸侯國軍,再集中兵力攻擊楚軍本身。并決定在作戰中采取先示敵以“去備薄威”,后以“敦陣整族猛攻之”的靈活戰法。


  一切就緒后,吳軍遂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突然出現在雞父戰場。此舉完全出乎楚司馬e越的意料,倉猝之中,他讓胡、沈、陳、頓、蔡、許六國軍隊列為前陣,以掩護楚軍。吳王以自己所帥的中軍,公子光所帥的右軍,掩余所帥的左軍等主力預作埋伏,而以不習戰陣的3000囚徒為誘兵攻打胡、沈、陳諸軍。雙方接戰不久,未受過軍事訓練的吳刑徒烏合之眾即散亂退卻。胡、沈、陳軍見狀遂貿然追擊,捕捉戰俘,紛紛進入了吳軍主力的預定伏擊圈中。這時,吳三軍當機立斷,從三面突然出擊,很快戰勝了胡、沈、陳三國軍隊,并俘殺胡、沈國君和陳國大夫夏m。爾后又縱所俘的三國士卒逃回本陣。這些士卒僥幸逃得性命,便紛紛狂奔,口中還叫嚷不已:“我們的國君死了,我們的大夫死了。”


  許、蔡、頓三國軍隊見狀,頓時軍心動搖,陣勢不穩。這時吳軍遂乘勝擂鼓吶喊沖殺向前,直撲三國之師。三國之師的陣勢本已動搖,又見吳軍蜂擁而來,哪里還有作戰的勇氣,于是紛紛不戰而潰,亂作一團。楚軍未及列陣,即被許、蔡等諸侯軍之退卻所擾亂,已無回天之力,迅速陷于潰敗。至此,吳軍終于大獲全勝,并乘勝攻占了州來。


  雞父之戰,乃是吳軍實行正確作戰指導的必然結果。從兵力對比來說,當時吳軍處于以寡敵眾的困難地位;從作戰態勢來說,吳軍也處于“后據戰地而趨戰”的不利位置,但是吳軍最后卻打了勝仗。其原因在于吳軍統帥部準確地判明和掌握了敵軍的情況和動態,巧妙利用了對方的弱點,堅決打破了“晦日”不宜作戰的迷信習慣,靈活地運用了示形動敵、誘敵冒進、設伏痛擊、乘勝猛攻等一系列正確戰法,從而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戰役目的;實施各個擊破,出其不意地先擊潰部分弱敵,造成敵人的全線混亂,最終使其失去抵抗力。


  楚軍的失敗,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主要方面概括歸納起來,一是恃強好戰,昧于謀略;二是主將缺乏威信,內部矛盾重重,不能實行集中統一指揮;三是對吳軍的動向疏于了解和戒備,以致為對手所乘;四是臨陣指揮笨拙,缺乏機動應變能力。所有這些湊在一起,遂導致楚軍在整個戰役行動中陷于被動。覆軍殺將,固其所宜也!


  雞父之戰是對楚國的一次沉重打擊。戰后不久,楚司馬e越因楚夫人出走吳國而畏罪自殺,庸碌無能的囊瓦担任了令尹要職。從此楚軍很少主動出擊吳軍,而基本采取消極防御的措施,在吳楚戰爭格局中逐漸趨于被動了。


網載 2013-09-10 20:55:43

[新一篇] 后發制人,一舉可滅---唐攻滅東突厥

[舊一篇] 吾國之大患,莫過于武人之爭權――護法運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