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蘇東坡的文字獄――烏臺詩案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宋神宗趙頊少有變革之志。然而,在推行新法的過程中,異議不斷,這不免讓宋神宗有了強烈的挫敗感。他決定拿出皇帝的權威,以更為強硬的手段來推行新法,對于那些反對變法的保守派大臣,要毫不留情地予以嚴懲,而著名的大學者蘇軾剛好趕上了風口浪尖。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詞開豪放一派,為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嘉佑二年(1057年)中進士,之后才名滿天下。他資稟忠愛,議論英發,歷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為天下所宗仰,甚至蓋過歐陽修為文壇領袖。宋英宗趙曙(宋神宗父)在未即位前便聽說過蘇軾鼎鼎大名,十分仰慕。繼位后,宋英宗本想按照唐朝的慣例將蘇軾召入翰林院,授予他知制誥職務。但宰相韓琦卻說:“蘇軾是能成大器的,今后必然會被皇帝所重用,只要朝廷好好栽培他,那么全國的文入學士都會為皇帝效勞。那時,人小所向,也就不敢有人對此有異議了。倘若現在突然重用蘇軾,天下士大夫恐怕會懷疑他的能力,這對蘇軾是極為不利的。”宋英宗還是不甘心,又問韓琦:“讓蘇軾修起居注怎么樣?”韓琦說:“修起居注與知制誥官職性質相同,官品接近,恐怕也不太合適。”由于韓琦的一再阻撓,宋英宗只好任命蘇軾在史館試用。在宋神宗時,蘇軾才受重用,但不久就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黜出京。


  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蘇軾調任湖州(今浙江省吳興縣)。到了湖州后,蘇軾作《湖州謝上表》。其實這只是例行公事,只要略敘為臣過去無政績可言,再敘皇恩浩蕩之類便可以上交了。但蘇軾性格豪邁,不拘小節,興之所至,又在謝表中添加了一句“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其實就是發牢騷的意味,以此來表示對新法的不滿。
  本來這種謝表送到朝廷,也不會有太多人留意,偏偏蘇軾文名滿天下,文章一出,世人莫不爭相一睹為快,就連蘇軾的謝表也格外為人矚目。由于“新進”是暗指王安石引薦的新人,結果惹怒了一些尚在當政的新進們。他們指責蘇軾以“謝表”為名,誹謗朝廷,發泄對新法的不滿,請求對他加以嚴辦。


  天下不滿新法的人大有人在,蘇軾這一句牢騷也不是太大的罪名。為了置蘇軾于死地,一張有預謀的羅網悄悄展開了。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等人彈劾蘇軾“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還專門舉出了蘇軾的《杭州紀事詩》做為證據。為了羅織更大的罪名,這些人更是處心積慮地從蘇軾的其他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地給予定罪。如蘇軾自責的“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一句,本來是說自己沒有把法律一類的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圣人,卻被說成是諷刺皇帝沒能以法律教導、監督官吏;而蘇軾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則被指稱為影射皇帝。“皇上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之心,莫過于此”!


  如此一來,蘇軾的罪名就大了,已經到了罪大惡極的地步,非死不可了。


  盡管想要蘇軾死的人很多,宋神宗也對蘇軾非常惱火,但他還是不愿意下殺手,只同意逮捕蘇軾,而且特意要求在進京途中,不得將蘇軾關入監獄過夜。


  同年七月,御史臺派遣皇甫遵前去逮捕蘇軾。蘇軾好友王詵得知消息后,緊急派人告知蘇轍,蘇轍立即派人送信給兄長。蘇軾得知消息后,立即請假。皇甫遵到后,蘇軾不敢出來,后來才勉強出來相見。


  在進京的路上,蘇軾聽說罪名重大,不知道此行會有什么樣的命運,因此數次想跳水自殺,只是担心自己一死,會牽連到弟弟蘇轍,這才沒有下定決心。蘇軾走后,他妻子王閏之(蘇軾第一任妻子王弗堂妹)為了避禍,將蘇軾詩文手稿全部燒毀,蘇軾的作品因此而湮沒不少。蘇軾后來在給文彥博的信中說起這事:“州郡望風,遣吏發卒,圍船搜取,老幼幾怖死。既去,婦女恚罵曰:是好著書,書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燒之。比事定,重復尋理,十亡其七八矣。”(《黃州上文潞公書》)[王詵,字晉卿,山西太原人。他才華橫溢,是當時著名的畫家,以“不古不今”的畫風而著稱。后來更是因為娶宋英宗趙曙次女寶安公主而成為駙馬爺,身份顯貴。他與同樣才華橫溢的趙佶(后來的宋徽宗)關系極為親密,非同一般。]


  到京城后,蘇軾被正式逮捕下獄,交御史臺審訊。與蘇軾關系密切的親友,如司馬光、范鎮、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甚至已經去世的歐陽修、文同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受到牽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烏臺”即御史臺,據《漢書・朱博傳》記載:“是時,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區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意思是說御史府中有許多柏樹,常有數千只烏鴉棲息在樹上,晨去暮來,號為“朝夕烏”。因此,后世便以御史府為烏府,御史臺為烏臺。


  蘇軾下獄后,其長子蘇邁一直照顧他。在等待最后判決的時候,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于父子不能見面,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早做心理準備。有一天蘇邁有事,不能去給父親送飯,就托一個朋友代勞,但蘇邁忘記告訴朋友這個約定,偏巧朋友給蘇軾送去了一條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難逃一死,便寫了兩首絕命詩給弟弟蘇轍。其中之一為:


  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之二為:


  柏臺霜氣夜凄凄,風動瑯月向低。
  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游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蘇轍看到哥哥的兩首絕命詩,立即痛哭流涕地給宋神宗上書,要求以自己的官爵為其兄贖罪。宋神宗此時也猶豫不決,宋太祖曾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而朝廷中也有多人愛惜蘇軾才華,為蘇軾求情。就連賦閑在家的王安石聽說此事后,也緊急上書勸說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重病在床的曹太后已經奄奄一息,聽說蘇軾的事后,抱病責備宋神宗。這些臺前幕后的人,對挽救蘇軾的命運起了決定的作用。宋神宗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團練副使,但不準擅離該地區,并無權簽署公文。


  蘇軾被拘禁近百日,終于獲釋。巨大的挫折并沒有改變蘇軾豪爽的性格,飽經憂患的人生體驗反而激發了他創作的熱情,在黃州的日子,蘇軾寫下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等膾炙人口的詩詞。


  受蘇軾牽連的人中,有三個人的處罚較重。駙馬王詵首當其沖。他因為事先泄露機密給蘇軾,且交往親密,在御史臺調查時不主動交出蘇軾的詩文,被削除一切官爵。其次是王鞏,被御史附帶處置,發配西北。第三個是蘇轍,他曾奏請朝廷赦免兄長,自己愿意納還一切官位為兄長贖罪,遭受降職處分,調到高安,任筠州酒監。其他人,張方平與其他大臣都是罚紅銅三十斤,司馬光和范鎮及蘇軾的十八個別的朋友,都各罚紅銅二十斤。喧囂一時的“烏臺詩案”終告結束。


  王詵是皇親國戚,尤其王詵妻子寶安公主(后改為蜀國公主,累改秦、荊、魏三國)為宋神宗親妹,都是高太后所生,兄妹感情極為深厚。有如此關節,王詵卻被處罚得最重,這就格外令人納悶了。宋神宗在貶黜王詵的手詔中說:“王詵內則朋淫縱欲而失行,外則狎邪罔上而不忠,由是公主憤愧成疾,終至彌篤。”由此推斷,除了受到蘇軾牽連的因素外,寶安公主病重才是王詵被貶的主要原因。王詵雖然娶了金枝玉葉的寶安公主,寶安公主也極為賢惠,然而名士風流,王詵還是先后娶了幾個小妾。寶安公主因此被冷落,經常郁郁寡歡,而唯一的兒子又在三歲時夭折,最終使她憂傷成疾。宋神宗惱恨王詵,因此才借“烏臺詩案”從重處罚妹夫。王詵被貶的第二年,寶安公主已經病入膏肓,高太后前來探望,寶安公主從昏迷中醒來,悲傷地告訴母親自己將不久于人世,母女二人抱頭痛哭。片刻后,宋神宗匆忙趕來,親自為妹妹診脈,又親手給妹妹喂粥。寶安公主為了不辜負兄長的情意,勉強將將粥喝完。宋神宗賞賜給寶安公主六千金帛,又問妹妹有何要求。寶安公主說:“復詵官而已。”意思是請皇帝讓丈夫王詵官復原職。第二天,寶安公主去世,年僅三十歲。宋神宗聽說后,還來不及吃飯就趕往公主府邸吊祭。結果,剛剛望見公主府的府門,皇帝就忍不住開始痛哭流涕,并因此而罷朝五日。兄妹的手足情深,由此可見一斑。為了滿足寶安公主最后的愿望,宋神宗打算召回王詵,但就在這個時候,寶安公主乳母告發說王詵經常不檢點,甚至縱容小妾有不尊重公主的行為。宋神宗聞之大怒,下令杖責王詵的小妾,并全部發配給士卒。王詵則再次被貶往均州,一直到宋神宗死后才被放還。


網載 2013-09-10 20:57:24

[新一篇] 金庸小說與漢民族的文化批判

[舊一篇] 鏟除帝制,恢復共和――護國運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