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及其政治功能分析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發展起來的,從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思想提出到現在,已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當代西方政治意識形態集中體現著當代資本主義的政治關系、政治行為、政治體制和政治價值觀,對西方各國的內政外交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
  何謂意識形態?當代西方學者認為,政治活動以及許多社會生活,都涉及在變化的環境中使用權力以實現目的。對這個過程來說,極為重要的是關于世界目前性質的信念和人們所持的對其未來的希望問題,即目前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制度如何運轉,其原因何在,社會經濟政治制度運轉的情況怎樣,應該對此做些什么和怎樣做,這類信念和希望就可以稱之為一種“意識形態”。同時,他們還用三個基本范疇來表述和分析各種意識形態,即(1)世界觀,即關于經濟和政治制度為誰運轉和如何運轉的總觀點;(2)價值觀念,即以為這種意識形態所提出的最合乎需要的目的;(3)策略,即這種意識形態所造成的社會變革過程的概念和它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念和目的以及變革概念而認為適當的策略。當代西方政治意識形態包括有民主主義、法西斯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等等許多流派,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民主主義意識形態。它以個人主義為核心,以資本主義關系為基礎,在當代西方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是當代西方的主流意識形態。
  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14~16世紀,資產階級剛剛形成,本身的力量十分軟弱,尚不能直接提出奪取政權的要求,他們首先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展開了斗爭,用人文主義思想反對封建神學,以理性為武器批判封建特權和等級制度。用人性反對神權,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另一場反封建反教會斗爭——宗教改革運動的發生、發展。通過這種斗爭,資產階級初步形成新的意識形態。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論有馬基雅弗里的共和政體論,馬丁·路德的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思想,加爾文改革教會的民主思想,在宗教改革時期的一些思想家提出的人民自由、人民主權等思想,法國的浩特曼和菲力普·莫耐提出的自然狀態、自然權力、人民主權、政府源于契約思想,等等,為近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
  17至18世紀,在歐美許多國家相繼發生了由資產階級領導的人民群眾廣泛參加的反封建革命運動,一些資產階級思想家,為適應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建立新社會制度的需要,提出了以“自然權利”說、“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思想為核心的學說。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所體現的人權原則和包括的公民基本權利,構成近代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重要內容。其最顯著的特點,是把各項權利,諸如自由權、平等權、參政權、財產權等,均說成是一切人的、普通的權利。而且將這種原則和思想寫進了后來本國的憲法中。所有這些為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基本原則和重要內容。
  任何類型的社會意識形態,都是一定經濟基礎的社會反映,上層建筑服務于經濟基礎。當代西方意識形態是以私有制為基礎,以保障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為目的,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發展的必然產物。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代替了封建宗法式的自然經濟,因而資產階級就用自由競爭來取代封建特權等級制。資產階級要求雇傭勞動自由、貿易自由。從表面上看來,勞動力的買賣是通過契約自由的原則進行的,資本家和工人處于平等的地位,“等價”交換,而實際上卻是不等價交換。西方主流意識形態帶有虛偽性和欺騙性。凡是以民主主義為主導意識形態的國家,都在其憲法中宣布人民主權原則,都確認自由、平等原則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都把這種意識形態粉飾成全民的民主意識。
  當代西方意識形態領域最活躍的、占主導地位的民主主義意識形態有兩大流派,即新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它們成為當代西方支配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主要意識形態力量。
  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自由主義是19世紀以來西方意識形態的主流,也是對西方國家社會政治事務最有影響的兩大社會意識之一。長期以來,它作為保守主義的對立面或制約力量存在著,共同維護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當代西方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不僅影響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政策,而且推動了民主社會主義、福利國家等政治思潮和政治運動的發展。新自由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D·布蘭代斯、J·杜威、F·D·羅斯福、J·羅爾斯等。
  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經濟自由是政治自由的保證。其主要代表人物布蘭代斯認為,沒有經濟上的自由,就沒有政治上的自由。他說,一個人如果經濟上不自由,即使他完全享有憲法上規定的一切權利,但仍不能說他擁有完全的自由。因為,一個公民在決定嚴重影響其生活的問題上沒有發言余地,而必須接受那個付給他工資的主人的命令,那他不能被認為是有自由的。
  第二,主張以和諧競爭代替自由競爭。自由競爭必然導致壟斷。資產階級政府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打破壟斷,增加競爭機會,恢復“公開”待遇,減少失業和遏制通貨膨脹。最早在社會領域和具體行動中實施新自由主義“社會改良”方案的,是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在他當政的頭四年里,積極地運用了聯邦政府的力量,搞所謂“社會再分配”,頒布社會保障法,設立工程振興局。“新政”把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轉變成為社會政策和改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和社會的危機。
  第三,民主的中心目的和倫理依據是自由。新自由主義提高國家的職能作用,但又不想背棄西方社會的民主原則與自由價值觀。他們既要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下的“自由”,又不能讓自由犧牲資產階級統治權力和政治秩序。他們雖然主張國家干預,但反對把一切生產資料集中在國家手里。當牽涉到私人占有制領域時,他們宣稱:在私人主動精神占主導地位的私人企業,用不著將政府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在分配上,霍布豪斯認為:只要不危害他人利益,給社會穩定造成危險,個人擁有積累財富的無限權利。可見,新自由主義者希望在不違反代議制政府公認的民主原則的條件下,個人自由應當得到政府保護。
  新保守主義意識形態。新保守主義意識形態形成于二次大戰后。新保守主義有不少重要的代表人物,如美國的D·貝爾、密爾頓·弗里德曼、S·M·利普塞特、A·蘭德、N·格拉塞、M·戴蒙德、P·伯杰、塞繆爾·亨延頓。他們靠寫文章,提出“新思想”、“新概念”來進行宣傳,影響輿論,以爭取人心和為當政者獻策。新保守主義者的主要觀點是:
  第一,政府的范圍必須有限、權力必須分散。新保守主義認為,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方法是建立一個自由經濟市場。然而,政府仍有必要實行統治。密爾頓·弗里德曼說:自由市場的存在當然并不排除對政府的需要。相反地,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競賽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解釋和強制執行這些已被決定的規則的裁判者。市場所做的是大大減少必須通過政治手段來決定的問題范圍,從而縮小政府直接參與競賽的程度。
  第二,主張在機會平等的基礎上理解自由。平等與自由的關系,是保守主義理論的核心。當代西方的新保守主義者認為,“公正的平等”就是保證人們在施展各自分明不平等的才能方面,有平等自由的一種平等。由于各人的才能不同,所以任何使人們所得的結果真正均等的嘗試都是“不公正的”,只有“機會均等”的原則才是“公正的”。新保守主義認為,自由和平等是美國民主理想的兩個方面,但它們不是一個東西,它們對所有的人并非時時刻刻都是平等的,它們也總不是相行不悖的。自由就是要求每個人去碰自己的運氣,展現自己的才能。平等就是機會均等,就是對自由的要求,不排斥生產競爭。機會均等總是意味著結果的不平等,邁耶克說:自由和平等是對立的。人越自由,他們就越自由地顯示他們之間的不平等,任何政治或社會企圖促使平等,最終不可避免地造成對自由的限制和摧毀。
  第三,實行適度民主。新保守主義主張要限制民主。在他們看來,美國民主發展到60至70年代“民主浪潮”那樣的極端形式,其結果必然造成思想上的大混亂,發生了信仰危機。他們認為,信仰危機的一個重要后果就是喪失了文明,喪失了自覺服從法律、尊重別人等素質。美國著名的保守主義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延頓認為:“民主的混亂包括兩個方面:政府活動的膨脹和政府權威的下降。民主的混亂進而對政治體系的功能產生了嚴重后果。”(注:米歇·克羅齊等:《民主的危機》,求實出版社1989年版,第91頁。)政府活動的膨脹與政府權威的下降是互為因果的,它表現政治體系的功能減弱,來自社會的政治參與太多,民主已經過剩了。他說:“今天在美國有關統治的一些問題正是因為民主過剩引起的。”(注:米歇·克羅齊等:《民主的危機》,求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頁。)面對所謂的“民主過剩”,保守主義者提出了建立平衡的民主的保守觀點。這就是要求對人民群眾對政治活動的參與加以壓制,摧毀一部分民主制度和秩序,以阻止大眾民主運動的發展蔓延。亨延頓為此論證道:“政治民主的無限擴大也潛在地存在著一些合乎需要的限制。如果民主在一個更為平衡的狀態下存在,其壽命會更長久一些。”(注:米歇·克羅齊等:《民主的危機》,求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2頁。)
  第四,由“新階級”管理社會。貝爾分析認為:正在興起中的新社會里的主要階級首先是一個以知識而不是以財產為基礎的專業階級,社會的支配體系不在代代相繼的職業階級中,而是在政治秩序中。知識階級雖然按其地位(社會尊重與承認,可能還有收入)而論,在新社會中可能是最高的階級,但從這種社會結構的性質來看,知識階級卻沒有什么內在的理由可以在某種內聚力或共同的一致性的基礎上,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利益的階級或者變成一個企圖獲得權力的新的政治階級。這就是后工業社會中,由知識分子組成的新階級的特點。在后工業社會,只有新階級才能維持資產階級的傳統民主制。貝爾把新階級視為杰出人物。他們是社會的支柱,代表“愛國主義”、“中庸”、“矜持”、“自我節制”、“對國家和社會負責”,而人民則是“無理智的”。社會統治權應落在杰出人物身上。只有新階級才能保護資本主義的價值體系免遭有意或無意的破壞。
  第五,崇尚早期傳統倫理道德。在新保守主義看來,普遍的和無條件的道德的存在是絕對的,現存秩序的核心是以基督教為代表的倫理秩序,因而他們相信基督教倫理和道德秩序,相信基督教的“原罪”學說。霍羅威茨說:“新保守主義的空想是建立在下述堅定信念的基礎上的;國家是絕對必要的,這種必要性產生于這樣一些根深蒂固的習慣,如私有制、宗教、家庭和愛國主義。”(注:J·L·霍羅威茨:《美國的意識形態和烏托邦1956-1976》,紐約1977年版,第154頁。)因此,為了防范世俗主義的虛無態度以及個人主義的享樂和貪婪腐蝕社會根基,導致西方社會的沒落,新保守主義力圖恢復宗教、家庭、親族、村社等傳統價值在社會生活領域的權威。
      二
  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功能。
  美國政論家J·揚(J·Yong)說:美國仍然存在著矛盾,國內不滿的根源漸趨成熟、對抗性也正在尖銳化,“而號召某種形式的革命正在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主題”,只有意識形態是“使人們在周圍世界中確定方向和控制行為的工具。”他還建議不是從認識論觀點,而是根據其對支持社會生命力的實際效用評價意識形態。他們從分析美國政治形勢的變化得出結論:意識形態是當今美國社會經濟政治生活中起作用的主要力量。在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指導下,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政治運動,并衍化出多元化的政治思想。從盛行的民主社會主義、福利主義等政治思潮和政治運動中,都可以看到其廣泛的影響。在實踐中,這種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于:它倡導的改革方案成為英、美等國政府的官方政策,從而使社會發生了一系列變化,諸如普選權的逐步實現,勞動階級生活水平的提高,工會和社會主義運動的合法化,對壟斷組織的某些限制,若干國際和平組織的建立等。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政治功能具體的有:
  1.調節西方社會政治觀念。
  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對社會政治觀念的調節,一方面是正面排斥其他意識形態,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當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不僅作為一種政治運動、一種社會制度,而且也作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相抗衡的力量,使資本主義轉為守勢時,西方社會就提出“非意識形態化”,把“非意識形態化”作為處于守勢時的一種策略和意識形態宣傳。以非意識形態化為名,適應資產階級官方意識形態“和平演變”的戰略需要,維護資產階級政治意識和壟斷資本的統治。對此,費耶爾(L·S·Feuer)說得很明確,“我們當代西方反意識形態者的主要靶子是馬克思主義”。(注:L·S·Feuer:《超越意識形態》,載于C·I·Waxman編《意識形態終結的辯論》,第641頁。)另一種情況是當西方政治勢力處于優勢時,都會直接強化對馬克思主義的排斥。西方民主主義和新法西斯主義的理論家,都直截了當地主張反共意識。意大利社會運動一建立便宣布:“反共產主義是我們運動的支柱。”西德“德國人民聯盟”聲稱:“每個共產主義者都是宗教的罪人和潛在的殺人犯,不應當讓共產主義存在。”(注:H·別澤緬斯基:《戰犯239》,軍事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91,192頁。)
  另一方面,提出替代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念、政治目標和戰略。在這方面,民主社會主義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提出一種可以替代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政治觀念和戰略的設想,就是建立政治民主、經濟民主和社會民主相結合的民主社會主義社會。即在社會政治領域實行多黨制和議會民主制,反對一黨制,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在社會經濟領域,主張實行包括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混合經濟、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共同參與”和資本構成民主化等內容的經濟民主。認為馬克思的“剝奪剝奪者思想已經不再適用”,“我們時代的特點之一是幾種所有制可以并存”。(注:《當代西歐社會民主黨》,東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394-395頁。)反對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在社會領域實行社會民主,就是所有的人在價值上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有權平等地分享社會的公共財富,都有權過富裕的生活,都有人得到別人和社會的幫助以及幫助他人。其具體目標是建立起“全民福利國家”,在不改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分配制度前提下,改善勞動者受剝削、受壓迫的雇傭者的地位。主張通過和平民主道路實現社會變革。
  2.調節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行為。
  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對社會政治經濟行為的調節,主要是涉及對個人和政治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的調節。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強化的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政府和國家的行為,格林認為,國家是社會的最高形式,是社會觀念的體現;沒有國家就無所謂個人,因而個人無權對抗國家。他說:“個人作為道德的體現者要追求人類共同的善,而國家的存在是為了個人實現道德進步提供條件,作為社會關系的協調者,國家法律對個人有絕對的權威。”(注:阿·穆霍帕德希亞:《西方政治思想概述》,求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頁。)他否認國家是根據社會契約和個人自愿承諾而產生的這類說教,認為國家是社會進化過程的自然產物。同現代人一樣,原始人也追求自由和平等,但在那種野蠻、愚昧狀態里不可能產生真正的自由和平等。隨著人類變化,社會關系日趨復雜,自由、平等的權利需要法律作保障,便有了國家。權利在原始社會的家庭、部落里已具雛形,爾后受到法律體系的提煉和維護才變得真實了。
  而新保守主義意識形態強化的則是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個人的行為。他們強調要限制政府的作用,認為在經濟上政府干預太多,應該放松管制,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不能再提重新分配物質財富以達到“經濟公正”的口號。國家需要對經濟進行調節,但是要大力限制國家干預的規模,要實行自由經濟政策,以便讓企業獲得更多的利益,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活躍和發展市場經濟;主張國家需要掌握調節經濟的杠桿和實現一定社會綱領的手段,從而把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國家計劃與市場力量結合起來,通過轉向市場領域,尋求解決有關問題的辦法,減輕國家過重的社會負担。總之,“每個真正的保守主義者堅持一個觀點:最好的政府是最少管理的政府”(注:J·L·霍羅威茨:《美國的意識形態和烏托邦1956-1976》,紐約1977年版,第136頁。)
  3.調節指導國際政治行為,指導國家對外政策。
  在這方面西方意識形態的不同主流思想各有所側重,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側重于反對帝國主義和戰爭。在國際關系領域支持民族自決、平等合作與世界和平。新自由主義認為,帝國主義是一個國家為自己的目的而控制國家制度和生活的一種政策。它往往導致對外擴張,使民主國家的精神墮落。由于戰爭氣氛,人道主義被踐踏,信奉弱肉強食的生物社會學觀念會盛行。軍國主義是自由民主制度的潛在威脅,戰爭刺激民族虛榮心,軍國主義和權利主義,造就千百萬無獨立見解、行動受人擺布的“群氓”,這無疑給普選權和以政黨制為中心內容的民主制度構成危險。此外,對弱小民族和落后國家的征服欲望,自然而然地培植出傲慢和專制心理,助長了政府的官僚主義作風。帝國主義政策只是少數人利用國家的財力和軍力為自己利益服務,人民大眾不僅一無所獲,而且要飽受戰爭之苦。
  新保守主義則側重于對社會主義采取強硬政策,支持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戰略。主張采取堅決反共的不妥協立場。70年代以來,美國的保守主義者們以及由他們組成的為數眾多的“思想庫”,智囊團,如胡佛研究所、傳統基金會、外交政策研究所、美國戰略研究會,為美國政府制訂和提供了一系列世界戰略和對外政策。其核心是一方面應大力加強核軍備、發展戰略武器,增加在全球戰略熱點的軍事存在和實力,以遏制共產主義“擴張”。另一方面依靠民主示范作用,運用政治、經濟、文化的手段,將西方意識形態和傳統觀念滲透到社會主義國家內部,促成和平演變,使資本主義制度“不戰而勝”。
  4.維護西方社會政治制度。
  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對政治制度的維護,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為西方政治制度辯護。他們主張三管齊下:第一,盡一切可能宣傳資本主義的個人自由、民主、人權等基本社會價值觀念,宣揚資本主義優越性;第二,利用現代資本主義商業文化,穩定和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演變社會主義制度;第三,尋找一切機會歪曲和丑化社會主義制度,其中也包括利用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失誤來詆毀社會主義。保守主義認為這種意識形態的斗爭不能局限于西方的范圍,它們進攻目標和主戰場都應在社會主義國家之內。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十分概要地表達了保守主義的戰略主張,他說:“我們的信仰一定要同一種發動十字軍們的熱忱結合起來,不僅保護住我們自己,而且要改造世界——包括共產黨世界在內——并且不經過一場熱戰,而贏得力爭自由、個人尊嚴和真正經濟進步而進行的戰斗。”(注:理查德·尼克松:《六次危機》,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第110頁。)
  另一方面是主張通過實行溫和的改革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當然變革只能針對制度的非本質方面,而不能觸及本質,不能違反原則。70年代以來,這樣一種保守的變革觀,影響甚至是指導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實踐,發揮了實際的政治功能。新保守主義強調對傳統資本主義的復歸和對固有價值的重新肯定,實行保守改革,從而給陷入困境的資本主義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新保守主義政策在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80年代中美國歷屆共和黨政府奉行保守主義政策,避免使用激進的改革,重新肯定了資本主義的一些傳統做法,實際上是采用了溫和的、漸進的改良代替了對資本主義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結果這種溫和的改革穩定了資本主義并使其有所發展。美國著名政治評論家托馬斯·戴伊評論說:“里根政府的成員代表并重新肯定了美國的傳統價值觀念,而不是為這個國家帶來什么‘新的價值觀念’。”(注:托馬斯·戴伊:《誰掌管美國——里根年代》,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版,第99頁。)另一位西方學者也對保守主義作了積極的評價:“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強有力的保守主義因素存在,它只能變得極端不穩定。”(注:亞當·庫珀等編:《社會科學百科全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頁。)肯定了新保守主義意識形態在當代西方社會所發揮的政治功能。
  總之,歷史和現實的大量事實都表明,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實質,就在于為制定和施行符合資產階級的經濟、政治要求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論的依據和形成輿論環境,以便資產階級更有效地組織和管理好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在內的整個社會生活;安定社會人心,穩定社會秩序,確保資產階級的社會主人地位,以利于鞏固和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加強資本的統治,維護和進一步發展資本家的最大經濟利益。
  
  
  
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廣州16~22,48D0政治學應國良19981998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是西方社會政治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西方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影響十分廣泛。本文追溯了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過程,概括分析了它的主要形態,即新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主要內容。本文認為當代西方意識形態之所以是西方政治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就在于它作為一種統治階級意識,調節著西方社會的政治觀念、政治行為和維護著西方政治制度,為西方統治階級利益服務。主流意識形態 新自由主義 新保守主義 政治功能(應國良 中山大學法政學院政治與行政學系 講師 廣州 510275) 作者: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廣州16~22,48D0政治學應國良19981998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是西方社會政治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西方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影響十分廣泛。本文追溯了當代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過程,概括分析了它的主要形態,即新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主要內容。本文認為當代西方意識形態之所以是西方政治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就在于它作為一種統治階級意識,調節著西方社會的政治觀念、政治行為和維護著西方政治制度,為西方統治階級利益服務。主流意識形態 新自由主義 新保守主義 政治功能

網載 2013-09-10 20:59:07

[新一篇] 當代蒙古族小說中的自然風景描寫

[舊一篇] 當代西方宗教語言研究方法論分析(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