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譯文] 三顧茅廬頻繁討論天下大計,兩朝的開創與輔佐老臣竭盡忠心。
[出典] 杜甫 《蜀相》
注:
1、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2、注釋:
蜀相:三國時蜀國丞相,指諸葛亮。
錦官城:現四川省成都市。
自:空。
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
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
開濟:指幫助劉備開國和輔佐劉禪繼位。
3、譯文1: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尋找?在錦官城外柏樹繁茂的地方。
映著石階的綠草自成一片春色,隔著樹葉的黃鸝徒有好聽的聲音。
三顧茅廬頻繁討論天下大計,兩朝的開創與輔佐老臣竭盡忠心。
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淚滿衣襟。
譯文2: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的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靈涂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這是一首感情極為濃烈的政治抒情詩。詩的前四句,描寫祠堂之景,在描寫中隱然流露出同樣是忠君愛國者的杜甫對于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詩起首聯兩句,總領全篇,從遠觀的角度由全貌著筆作概括敘寫,自為問答,詩人以近乎口語化的詩句點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環境,一個“尋”字,道出了詩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心緒。
頷聯二句,近寫祠廟荒涼之景, “映階碧草”、“隔葉黃鸝”突出了春色之怡目,好音之悅耳。然詩人用一個“自”、一個“空”,則突出了丞相祠堂卻是如此凄涼寂寞,雖然盎然的春色固然美好誘人,也少見有人來。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寫,過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來對諸葛亮進行評論與哀悼,便顯得前后緊密呼應,感情十分真摯強烈。
詩的后四句是對諸葛亮進行評論與哀悼。“頸聯”兩句,詩人筆鋒一轉,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煉的語言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生活際遇、政治理想和輔國功業。“三顧”句令人想起三顧茅廬和隆中決策,“兩朝”句更令人想起諸葛亮輔佐先主劉備、后主劉禪兩朝,取兩川、建蜀漢,白帝托孤、輔佐劉禪的情形。諸葛亮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忠貞不渝,盡了“老臣”之心。透過詩人的飽含深情的詩句,諸葛亮這位“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業,以及他對后人的感召力量,得以充分體現,感人至深。
“尾聯”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可謂《蜀相》的“詩眼”。諸葛亮為興復漢室,六出祁山終病死五丈原,可謂壯志未酬而身先亡,詩人飽經喪亂而屢失意,也未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怎能不激起失意英雄的仰慕和嘆惋之情呢?這兩句沉摯悲壯,震撼人心。
6、“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杜甫對于諸葛亮的贊詩。
諸葛亮是個天才,這是無可否認的。但是,天才總是孤寂的。有誰理解他在揮淚斬馬謖時的無奈?有誰懂得他在臨死之前未了心事的哀怨?沒有人,從來都沒有過。我相信,將來也不會有。
看看諸葛亮的一生,在向往瞻仰的同時,也不由得有一份惋惜之意。正如杜甫所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鼎立的局面,難道不是諸葛亮一手勾畫的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這一切的一切,難道不是為了完成對劉備的責任嗎?以至于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有一種悲壯凄涼的美感。最終,他北伐中原的征途中,在五丈原隕落……
諸葛亮在生前,有著“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處世格言;有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他的一切,不知影響了多少人的一生,成就了多少的豪杰。
諸葛亮是偉大的,他是一位絕無僅有的天才,一位自我犧牲的英才,一位淡薄名利的奇才。
7、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唐·杜甫《蜀相》
此詩句描寫的是三國時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發生的故事。一個是劉備求賢若渴的行為,一個是諸葛亮鞠躬盡瘁表現;一個是劉備始終不渝的精神,一個是諸葛亮忠貞不二的決心;一個是劉備托付之重的真情,一個是諸葛亮知恩圖報之誠摯。詩人通過對這兩個句子的互相對比來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一對古代君臣之間的互敬互愛和畢生友好合作。
通過對比,更能看出諸葛亮這個兩朝老臣的報國之情,也寫出了諸葛亮當時的心境。詩句中的詞語雖然并無華麗之處,但兩句話工整的對仗卻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由于劉備的“三顧”所以換來了蜀漢的兩朝;由于在隆中定下的“天下計”,所以才有了后來的“老臣心”。如果前面的條件不具備的話,后面的結果也未必能夠得到實現。
詩人杜甫在詩句中無不體現著一種對這樣忠心耿耿的老臣是懷有著崇高敬意的。
8、因為“頻煩”在表頻度上與“頻繁”同音同義,僅僅屬于通假關系,二者的用法并不完全等同。如《晉書·庾亮傳》“沐浴芳風,頻煩省闥,出總六軍”,(案,《文選》卷三十八庾亮《讓中書令表》作“沐浴玄風,頻繁省闥,出總六軍”。)從句式上看,“頻煩”與“沐浴”、“出總”同位對舉,顯然不是頻度副詞,而可能用作動詞。錢氏關于杜詩“正用《蜀志》”的看法也值得商榷。《三國志·蜀志·費祎傳》中“頻煩”確實用作頻度副詞,與“頻繁”同音同義;但《蜀相》里“頻煩”則不可能表示頻度,因為“三顧”已含有“連續多次”之義,而“頻”如果用作副詞也足以表示“屢次、多次”,如杜甫《送殿中楊監赴蜀見相公》:“豪俊貴勛業,邦家頻出師。”更重要的是,從律詩頸聯要求工整、講究對仗的角度來看,“開濟”意為“開國、輔佐”,“頻煩”與之相對,也應是動詞用法。這一點,徐中玉先生主編的《大學語文》已指出“煩”的動詞用義:“頻煩,屢次煩勞,指多次商量,反復計議。”其實,“頻”也用作動詞,意思是“憂愁、憂慮”。
“頻”,小篆字形作“瀕”。《說文·瀕部》只收兩個字,都含有“皺眉”、“憂愁”之義:一是瀕,“水厓,人所賓附,頻蹙不前而止。從頁,從涉”;一是顰,“涉水顰戚,從頻,卑聲”。段玉裁注:“顰戚,顰眉蹙頞也。”《玉篇·頻部》:“顰,顰蹙,憂愁不樂之狀也。”《周易·復卦》:“六三,頻復,厲,無咎。”王弼注:“頻,頻蹙之貌也。”《巽卦》:“九三,頻巽,吝。象曰:頻巽之吝,志窮也。”王弼注:“頻,頻蹙不樂而窮不得已之謂也。”孔穎達疏:“頻者,頻蹙,憂戚之容也。”《孟子·滕文公下》:“己頻顣曰:‘惡用是者為哉?”朱熹注:“頻與顰同,顣與蹙同。”值得注意的是,在“皺眉”、“憂愁”的用義上,“頻”和“顰”是一對古今字。
《說文·頁部》:“煩,熱頭痛也。從頁,從火。”由“熱頭痛”可引申為“煩悶、煩躁、煩亂”,《玉篇》:“煩,憤、悶、煩,亂也。”《左傳·昭公元年》:“至于煩乃止也已,無以生疾。”杜預注:“煩不舍則生疾。”《三國志·魏書·華陀傳》:“廣陵太守陳登得病,胸中煩懣。”王力先生指出,“煩”、“懣”、“悶”、“憤”等屬于同源字。由“煩悶、煩躁、煩亂”再引申為“操勞、煩勞”。《廣雅·釋詁一》:“煩,勞也。”《左傳·僖公三十年》:“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史記·晉世家》:“(郤克)至國,請君,欲伐齊。景公問知其故,曰:‘子之怨,安足以煩國?’弗聽。”曹植《洛神賦》:“日既西傾,車殆馬煩。”
可見,“頻煩”除在表頻度上與“頻繁”同音同義之外,還有“憂勞”的動詞用義。前引《晉書·庾亮傳》“頻煩省闥”即用此義,意思是“憂勞于禁中或宮中”。《全梁文》卷三十六江淹《蕭驃騎讓太尉增封第二表》“頻煩紫渥,綢繆璇命”和《北史·盧賁傳》“及總百揆,頻繁(通煩)左右,與卿足為恩舊”中的“頻煩(繁)”都是“憂勞”的動詞用義。
“頻煩”表“憂勞”的動詞用義,與《蜀相》的詩旨也是十分契合的。杜甫歌詠諸葛亮的詩作很多,不僅贊美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和豐功偉績,如“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大名垂宇宙”;而且傾慕其與劉備君臣之間的同心同德和同舟共濟,如“君臣當共濟,賢圣亦同時”、“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后者更讓杜甫自傷自喻,感嘆不已。
至此,“三顧頻煩天下計”應該理解為“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君臣二人共同為天下大計而憂勞”。佚名認為:“少陵生平,赍志未酬,故于懷才不遇之士每相感觸,引為同心。……至于古人,則武鄉侯尤甚。……彼其生平之所為,鞠躬盡瘁,欲得當以報者,原為三顧草廬,付托之重,故出而馳驅,不憚頻疊煩勞,而以盱衡天下為計。”周汝昌先生也深刻指出諸葛亮和劉備的君臣關系:“一方面是知人善任、始終不渝,一方面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圖報之誠。”兩位學者論及《蜀相》,可謂切中肯綮,惜乎未能對“頻煩”一詞作出準確解釋。
(作者:楊福泉,紹興文理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古代漢語和古典文獻研究312000。原載:《杜甫研究學刊》二○○六年第二期)
9、“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他渴望的吶喊;“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他深切的訴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他繾綣的真情。他,是杜甫,是“詩史”,更是“詩圣”!在四壁透風的草堂里,在饑寒交迫的旅途上,都留下了他為國計民生書寫的不朽篇章。那句憤懣蒼涼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讓多少浸在苦水里的百姓感激地微笑:終究還是有人在為我們動著少有的真切之情呢!
古今才子無數,讓我們記得最牢、記得最久的當是一代詩圣杜甫和他那為民而作的不朽詩篇吧!
10、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古今中外,聞名遐邇。提起他的名字,就是民族智慧的象征,鞠躬盡瘁的典范。 諸葛亮的一生,表現了忠誠、勤勉、開明、智慧。其中我最佩服他的忠誠與智慧。
忠誠,是諸葛亮最大的特點。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和言聽計從的信任,他在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走夏口時全心輔佐這位危主,毫無二心。竟使劉備以“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為由,在公元221年稱帝,史稱“蜀漢”。在劉禪登基后,他更是忠到了愚忠的地步。他將劉禪能做的和不能做的都做了,這并非奪權,而是在盡一個“相父”的忠。而且他的兒子諸葛瞻與孫子諸葛尚亦不辱先祖之英名,面對強敵臨危不懼,憤然沖入敵陣,直至戰死。三代忠烈,皆為“忠”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諸葛亮的成就使他幾乎成了智慧的代名詞。
他年少便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雖隱居于臥龍崗卻洞悉天下之事,做出了流傳后事的“隆中對”。在群雄并起之時,他慧眼識主佐劉備,在劉備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之時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三把火燒出了劉備的霸業。他舌戰群儒,才壓東吳九郡八十一州,聯吳抗曹。談笑之間,八十三萬曹軍灰飛煙滅。爭漢中,安邦定國;平南蠻,擴大疆土,都無不閃耀著其智慧的光芒。諸葛亮無愧于一個軍事戰略家,雖一生戎馬倥傯,卻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神機妙算、奇策泉涌,智謀縱橫、出神入化,謀略蓋世、料事如神,機警過人,思維敏捷,不愧是羽扇綸巾智多星。
諸葛亮的一生,既壯烈,也有遺憾。而他能扎根在我的心中,是因為他的宏才大略和他那一顆無比正直、善良、誠實的心,這也正是我崇拜他的原因。我永遠記住他,永遠為我們民族曾出現過這樣一位偉大的智者,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道德家而自豪。
11、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種先輩們的精神,代代相傳。也許它是一種高度,也許它是一個角度,但他的精神,他的胸懷,他超然的意境可以感動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獨享一片無憂的清明,體會生活獨有的茶香。
君不見比干剖心,子胥抉眼的忠誠;君不見直躬證父,尾生溺死的誠信;從古到今,所有光輝燦爛的人物事跡,無不心中充滿了正氣。瞻仰中華民族千年的歷史,就仿佛聆聽一首首壯曲,每一個音符都向我們訴說著正氣所賦予的一切。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推,在漢蘇武節。那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赤誠,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無私。
三戶地間汨羅江畔屈子的呵壁問天,還有那湯湯的湘流都帶來了怎樣的歌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舉世渾濁而其獨清的精神,不論是愛國忠臣的氣節,還是鷙鳥不群的追求,都為我們訴說著正氣的內涵。
一身正氣,這是多少人的夢想與期盼!有人為了追求它,甘愿赴湯蹈火,有人因失去它,萬念俱灰。
歷史前輩的事跡無一不養我浩然之氣,塑我至純靈魂,是我一生至真至純的愛。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5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