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譯文] 東邊出太陽,西邊下著雨,說是無晴(情),卻又有晴(情)。
[出典] 劉禹錫 《竹枝詞》
注:
1、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2、[注釋]
1、竹枝:巴渝一帶民歌,唱時“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揚袖而舞。竹枝詞:巴渝(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的民歌。歌詞雜詠當地風物和男女愛情,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這一優美的民間文學形式,曾引起一些詩人愛好并仿制。劉禹錫仿作的《竹枝詞》現存十一首。
2. 唱:一作“踏”,踏歌,指唱時以腳踏地為節拍。
3. 晴:諧為“情”為雙關隱語。表面上說天氣,實際上是說這歌聲好像“無情”,又好像“有情”,難以捉摸。
3、譯文1:
江邊的楊柳青青,垂著綠色枝條,水面平靜,忽然聽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聲音。東邊出著太陽,西邊還下著雨,說是沒有晴天吧,卻還有晴的地方。
譯文2:
江邊垂柳,綠意盎然;江中流水,平如鏡面。突然她聽到了江上傳來了熟悉的歌聲。哎,我心中的人兒啊,就像這晴雨不定的天氣,說是晴天,西邊卻下著雨,說是雨天,東邊卻還掛著太陽。他對我像是無情又像是有情,真讓人捉摸不定。
4、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世稱“劉賓客”劉禹錫生于嘉興(當時屬蘇州),彭城(江蘇徐州)或河南洛陽(有待考證),漢族,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縣)。
劉禹錫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后,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后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里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后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杰作。
后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担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饑鴻遍野。他上任以后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担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杰”,建立了三賢堂。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朋友交游賦詩,生活閑適。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5、 竹枝詞,是一種詩體。這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主要因四川乃熊貓之故鄉,竹子甚多)民歌中的《竹枝》,流傳年代古老,白居易詩中有:“幽咽新蘆管,凄涼古竹枝”。從民歌演化為文人詩體,一般認為是從唐代劉禹錫開始的。劉于長慶二年(八八二年)任夔州刺史時,這年春正月來到建平(今巫山縣)見到民間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邊唱邊舞,以「曲多為賢」。帶有賽歌的性質。他由此受到啟發,就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實際是為當時民間的竹枝詞歌舞作的新詞。他的新詞具有鮮明的民間歌謠格調,又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所以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當時的白居易、李涉以及其后的皇甫松、孫光憲等都寫過竹枝詞。
關于竹枝詞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為“四易”,即易學、易懂、易寫、易流傳。這是從學習和閱讀方面講的。如果從內容、形式及藝術表現手法來研究分析,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 語言流暢,通俗易懂。竹枝詞是由民歌蛻化出來的,民間的口語、俚語皆可入詩,且極少用典,讀起來瑯瑯上口,雅俗共賞。
(二)不拘格律,束縛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韻書上的規范,民間竹枝詞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聲韻。劉禹錫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詞,可以說沒有一首是符合規范的。
(三) 詩風明快,詼諧風趣。大凡竹枝詞,不論出自南方或北方,也不論是漢民族或少數民族,幾乎都具有這種特色。應該說,這種詩風也是從民歌中帶進來的。
(四)廣為記事,以詩存史。詩與史相結合,是我國詩歌的優良傳統。竹枝詞緣于紀事,舉凡風土民情、山川形勝、社會百業、時尚風俗、歷史紀變等等皆可入詩。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諸多領域。可以認為,竹枝詞所反映的各個歷史年代的社會生活層面,無論從廣度和深度來說,都是其他詩體所不能比擬的。竹枝詞使詩詞的功能得到了廣闊的開拓。同時,也保存了大量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yyyttree)
6、“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詩中的這個姑娘也許是在江上打魚,不然就是在河邊洗衣吧。在春風淡淡的日子里,楊柳都吐出碧綠的長條,江水又是那么平緩。她正在從事勞動的時候,忽然聽見一個青年人在引吭高歌,歌聲好象從江面飛渡過來,總是盤旋在她的身邊。雖然歌詞的內容不完全聽得清楚,卻又好象是為她而發似的。等她傾耳細聽的時候,歌聲又忽然給一陣江風吹斷了。然而不久,歌聲又響起來,又在她耳邊盤繞著,趕也趕不掉……就這樣,這位姑娘的心情給逗引得忽起忽落,安靜不下。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寫出了一位給歌聲逗引得心情起伏不定的姑娘。接下去就是兩句妙喻:“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這兩句詩長期以來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和傳誦。因為它語帶雙關地用“晴”來暗喻“情”,抓住的是眼前景物,暗射的又是此時此際人物的思想感情 ;而兩種不相關的事物通過諧聲統一在一起,如此貼切自然,又使人感到有意外的喜悅。這樣的諧聲借喻,早在南朝民歌中出現,它不是只能在紙上舞文弄墨的人所能想象,而是只有善于通過歌唱來抒情表意的餓勞動人民才能夠有的巧思。
勞動人民在詩歌中運用雙關語,都是含蓄而不晦澀的。用“蓮”喻“憐”,用“遲”喻“池”,用“晴”喻“情”……都是如此。正因為有含蓄的美,所以象這首詩的女子就不象那些戴著道學的假面具的大人先生那樣,繞了幾個圈子也還閃閃縮縮的半吞半吐,說不出半句心里的話;但也不是赤裸裸的叫喊,使人覺得唐突。而是含蓄地用雙關的語言,巧妙地道出了自己這時候的心情。
7、第一句寫景,是她眼前所見。江邊楊柳,垂拂青條;江中流水,平如鏡面。這是很美好的環境。第二句寫她耳中所聞。在這樣動人情思的環境中,她忽然聽到了江邊傳來的歌聲。那是多么熟悉的聲音啊!一飄到耳里,就知道是誰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寫她聽到這熟悉的歌聲之后的心理活動。姑娘雖然早在心里愛上了這個小伙子,但對方還沒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從江邊走了過來,而且邊走邊唱,似乎是對自己多少有些意思。這,給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這個人啊,倒是有點象黃梅時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又還出著太陽,可真有點捉摸不定了。這里晴雨的“晴”,是用來暗指感情的“情”,“道是無晴還有晴”,也就是“道是無情還有情”。通過這兩句極其形象又極其樸素的詩,她的迷惘,她的眷戀,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畫出來了。
這種根據漢語語音的特點而形成的表現方式,是歷代民間情歌中所習見的。它們是諧聲的雙關語,同時是基于活躍聯想的生動比喻。它們往往取材于眼前習見的景物,明確地但又含蓄地表達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吳聲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這種諧聲雙關語來表達戀情。如《子夜歌》云:“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歡是當時女子對情人的愛稱。梧子雙關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遲疑貌。芙蓉也就是蓮花。見蓮,雙關見憐。)《七日夜女歌》:“婉孌不終夕,一別周年期,桑蠶不作繭,晝夜長懸絲。”(因為會少離多,所以朝思暮想。懸絲是懸思的雙關。)
這類用諧聲雙關語來表情達意的民間情歌,是源遠流長的,自來為人民群眾所喜愛。作家偶爾加以摹仿,便顯得新穎可喜,引人注意。劉禹錫這首詩為廣大讀者所愛好,這也是原因之一。
8、首句“楊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興。這是一個春風和煦的日子,江邊楊柳依依,柳條輕拂著水面;江中流水平緩,水平如鏡。
次句“聞郎江上唱歌聲”敘事。在這動人情思的環境中,這位少女忽然聽到了江面上飄來的聲聲小伙子的歌聲。這歌聲就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江水,濺起一圈圈漣漪一般,牽動了姑娘的感情波瀾。
三、四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寫姑娘聽到歌聲后的心理活動。她心中早就愛上了這個小伙子,但對方還沒有明確表態。今天從他的歌聲中多少聽出了點情意,于是她覺得:這個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氣一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卻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卻又出著太陽。“道是無晴卻有晴”一句,詩人用諧音雙關的手法,把天“晴”和愛“情”這兩件不相關的事物巧妙地聯系起來,表現出初戀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這首詩語言平易,詩意清新,情調淳樸,歷來受到讀者喜愛。
9、這是一首流傳極廣、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愛情詩,可歌可舞。開頭就用“楊柳”這一傳統意象渲染環境,楊柳綻青,江水平堤,顯見是極易撩人情思的早春季節。少女所見:春光明媚,楊柳青青,江中流水,平如鏡面,環境極美;少女所聞:在這令人陶醉的美景中,她忽然聽到江上傳來熟悉的歌聲,情不自禁地舉目眺尋。“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情”,以天氣之“無晴”與“有情”,諧人之“無情”與“有情”。把女主人公愛上了一個人,但對方尚未表態,時而驚喜,繼而疑慮,終而迷茫,都融合在“道是無晴(情)還是晴(情)中。見、聞、感自然流暢的融合,把一個初戀少女的思情,盼情,羞情的心態便躍然紙上,寫得極為關切、細膩,也極容易引起共鳴。詩的語言通俗而雅致,優美而質樸,音調悠揚而婉轉,富有民歌韻味。
10、竹枝詞清麗宛轉,音節和諧,讀來瑯瑯上口。劉禹錫在三峽聽到了竹枝曲凋,雖是依聲作詞,但在竹枝詞的韻律上又作了一些改進。一是押平聲韻,改變竹枝詞原先的仄聲韻,使曲子更加輕快悠揚。二是注意平仄的搭配,竹枝詞首句以仄聲起始,先造成激昂之勢—次句以平聲為首,使節奏轉慢,化高亢為舒緩。第三句再以仄聲起音,形成頓挫之勢,又由輕柔轉為昂揚。末句再以平聲收束全篇,復使曲調再次呈現宛轉之勢。這樣的平仄變化使曲子如行云流水,又似澎湃的海濤。明代董文煥評說竹枝詞:“其格非古非律,半雜歌謠。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三者之間,不得全用古體。若天籟所至,則又不盡拘拘也。”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23 稱謂: 内容:
評論集
暫無評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