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譯文]  在天下人未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快樂后才快樂!

     [出典]  北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注:

     1、【原 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2、.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職任岳州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原有的建筑規模,把唐代有才能的人和現代人的詩詞歌賦鐫刻在岳陽樓上,(滕子京)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重建岳陽樓)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優美的景像,全都集中在洞庭湖。(洞庭湖)連接著遠處的群山,吞沒長江的流水,水勢很大的樣子,寬闊沒有邊際。一天中或早或晚陰晴多變化,天氣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么,(從這里)向北面到達巫峽,向南面到達瀟水、湘水,被貶謫流遷的官員和詩人,大多都聚集在這里,觀賞自然景物所產生的情感,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連綿的雨繁密的樣子,整月不放晴,陰冷的風怒號著,渾濁的浪頭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光輝,山岳隱藏了形跡;商人(和)旅客不能行走,桅桿倒下,船槳斷折;迫近的傍晚昏暗的樣子,耳邊傳來老虎的長嘯和猿猴的哀啼。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離開京都懷念家鄉,担心(別人)說壞話害怕(別人)譏諷(自己)的情感,滿眼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極了。

  至于春天氣候和暖,陽光普照,波浪不起 ,上下湖光天色(相接),一片碧綠一望無際;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在水面游動;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一片碧綠。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水波動時,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閃耀起金光,湖水平靜時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塊玉璧。漁人唱著歌互相應答,這樣的樂趣哪有盡頭!登上這座樓,就產生心胸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都忘了,端著酒杯迎著風,高興到了極點。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和以上兩種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為什么呢?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担憂他的百姓;不在朝廷做官而退處偏遠的地方,就担憂他的君主。這樣在朝廷做官也担憂,退處民間也担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担憂之前先担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后再享樂”吧!啊!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并非范文正,而實系滕子京)?

  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從青年時代開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個有益于天下的人。為官數十載,他在朝廷犯顏直諫,不怕因此獲罪。他發動了慶歷新政,這一政治改革,觸及到北宋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各個方面,雖然由于守舊勢力的反對,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這次新政卻開創了北宋士大夫議政的風氣,傳播了改革思想,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

  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興修水利,培養人才,保土安民,政績斐然,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嚴謹,十分儉樸,平時居家不吃兩樣葷菜,妻子兒女的衣食只求溫飽,一直到晚年,都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然而他喜歡將自己的錢財送給別人,待人親熱敦厚,樂于義助他人,當時的賢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導和薦拔下成長起來的。即使是鄉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離任時,百姓常常攔住傳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讓范仲淹繼續留任。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調往潁州,他堅持扶疾上任。但只趕到徐州,便在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這時,范仲淹積蓄已盡。一家人貧病交困,僅借官屋暫棲,略避風雨。 范仲淹死訊傳開,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涼等地的各少數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為他建祠畫像,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泣哀悼,根據他的遺愿,遺體沒有運回原籍蘇州,而是葬在他母親長眠的那塊地旁——洛陽南郊萬安山下。 范仲淹的行動和思想,贏得生前身后幾代人的敬仰。歷代仁人志士也紛紛以范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為楷模,學習和效法。

      4、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昌的黃鶴樓并成為江南三大名樓。

  岳陽樓是以東漢末年"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游客和風流韻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于世。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并記之于文,詠之于詩,形之于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復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

       《岳陽樓記》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句而名留史冊。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滕子京與范仲淹同榜考中進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剝奪參知政事(副宰相)的職務。由于范仲淹的舉薦,滕子京在西北邊境任職,率領軍民抗擊西夏入侵,因受誣告被貶到岳州任知州。范仲淹很想找機會勸他,恰好趕上第二年六月他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作記,并附上《洞庭晚秋圖》。范仲淹就借題發揮,寫出自己理想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勉勵滕子京學習古代有修養的人,不計較個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而于這年九月十五日創作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但是,縱觀全文感覺得到范仲淹并沒有真正的到過岳陽樓,而是想像著寫的。當時,他的處境同滕子京一樣,寫此文是勸友也是自勉。

      5、范仲淹幼年喪父,生活貧苦,卻刻苦讀書,少有大志。據《宋史》記載,他從小就立下“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歐陽修給他寫的墓碑文也說:“公少有大節,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可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語,而藉《岳陽樓記》一文廣為人知。“先憂后樂”的思想,究其淵源,即是儒家的仁愛思想。孟子就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思想進一步發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要超越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補救時弊,積極進取。為此,就要不為外物所動,不論是自然界的陰晴明暗,還是社會環境的順遂艱難,都不能動搖心中的信念。

       范仲淹的從政生涯,始終踐行了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歲的范仲淹還在沒有資格進諫的小小秘書閣校理任上,就上書諫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為章獻太后朝拜上壽;第二年又直接上書請章獻太后還政退位──那時章獻太后正垂簾聽政,權傾朝野,滿朝文武,“無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貶離京,三年后才回來。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進《百官圖》,指斥宰相呂夷簡結黨營私,任用讒佞,反被誣為“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又遭貶斥,連為他鳴不平的歐陽修等人也被貶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幾十年,數遭貶黜,但他澄清吏治、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苦一生,以至于死時“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為民請命,憂民之憂,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的具體體現。

      6、《岳陽樓記》的著名,首先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可是他不肯這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個先憂之士當他建立了功績之后還能后樂,才更加可貴。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質,在今天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7、與民同憂,與民同樂,已是美德。然而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讀了這篇文章后,感嘆而又意味深長。

   “先”無疑是在什么前面,“后”是在什么后面。當天下人未憂之時,你可以察覺潛伏著的危機,并實不甘味,睡不甘寐,是為先憂。1958年,當中國大地遍刮浮夸風的時候,很多人被刮昏了頭。彭德懷同志卻緊鎖眉頭,他充當了一個角色:先憂。他日夜替國家的家業担心。也許是孤木難支,一個人的先憂無法換回損失,隨后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證明:他憂對了。是的,也許這個時候你會感到先憂的可貴,但是又能有多少人會在國家大難之前感到先憂呢?這無疑是個大大的問號,如果大家都先憂,國家又會成什么樣呢?

    先憂者并不是天生的,先知者這一點是無可非議的。無論什么人都不能未卜先知,彭德懷同志之所以能夠看得遠,操心得遠,那無疑是他對國家的重視和担心,對人民的負責,才使他把國家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成為先憂者。

   “后憂”是什么?當然是在國家大難時才憂甚至在國家滅亡時才感到危機。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便是一例。為了博紅顏一笑,戲弄將士們,正是他的后憂,把國家放在腦后,使得國家滅亡了。

   8、“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國家,為民族,培養國民的憂患意識刻不容緩啊!~現在的輿論把“泱泱大國”“地大物博”放在嘴邊,麻木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文化的墮落導致道德的淪喪,現在重提這個話題不是小題大做,更不是杞人憂天。封建文化至今仍在橫行!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0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