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譯文]   看吳鉤心弛疆場披堅執銳,拍擊欄干悲憤難抑,登臨賞景,憤激慷慨,有誰能理會。

     [出典]    南宋 辛棄疾   《水龍吟》

     注:

     1、《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①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②,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③,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④,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⑤,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⑥。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⑦。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⑧?

     2、注釋

  ①建康賞心亭:為秦淮河邊一名勝。

  ②遙岑三句:遠望遙山,像美人頭上的碧玉簪、青螺發髻一樣,似都在發愁,像有無限怨恨。玉簪螺髻:比喻山。

  ③斷鴻:失群孤雁。

  ④吳鉤:吳地特產的彎形寶刀,此指劍。吳鉤:佩劍。

  ⑤“休說”句:晉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因思家鄉吳中美味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表示自己不愿放棄大業,只圖個人安逸。

  ⑥求田聯問舍:買地置屋。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置田買屋安居樂業。劉郎:即劉備。此泛指有大志之人。

  ⑦流年:歲月流逝。風雨:喻國事的艱難。樹猶如此:典出《世說新·言語》。桓溫北征,見昔日所種樹皆已十圍,嘆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可惜流年三句:自惜年華在無所作為中逝去,為國運感到憂愁,人比樹老得還快。

  ⑧倩:請。紅巾翠袖:指美人。揾(wèn):擦試。

     3、[譯文] 1:

       楚地的天空,千里彌漫著清爽的秋氣,江河水流向天邊,秋色天際。遠望遙遠的山嶺,有如插著玉簪的螺髻,向人們呈獻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時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鳴聲中,站在樓上了望。把寶刀吳鉤看完,把欄干拍遍,但沒有人領會,我登臨樓臺的用意。

       不要說鱸魚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嘗,秋風吹遍大地,張季鷹怎么還沒有回鄉?如果只想像許汜一樣,買田置屋,怕會羞于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可惜年華如水流去,憂愁風雨,樹木猶如此。請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 

       譯文2:

      南方的天空彌漫著清冷的秋氣,江水流向天邊,無邊無際。遙望遠山,就如插著玉簪的螺髻,在訴說著愁苦和怨恨。落日時分,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失群孤雁的哀鳴聲中,站在樓上瞭望。撫著寶刀,把欄干拍遍,但沒有人領會,我登臨的用意。

       不要說鱸魚的美味,秋風已吹遍大地,張季鷹怎么還沒有回鄉?想學許汜,買田置屋,但就怕因此而羞于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可惜年華如水般逝去,樹木尚憂風愁雨,更何況人?請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幫我拭去英雄流下的眼淚?

     4、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一生以抗金報國自任,理想不能實現,遂將滿腔忠憤全寄予詞。其詞悲壯雄放,詞風慷慨悲壯,有不可一世之概,抒發愛國精神,而又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技巧繁復,體備剛柔,千匯萬狀,代表了南宋詞的最高成就,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生平事跡見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這首詞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間建康通判任上。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作一個建康通判,不得一遂報國之愿。偶有登臨周覽之際,一抒郁結心頭的悲憤之情。人最大的傷痛,莫過于壯志不能酬,理想不能實現。辛一生不想當文人,他根本不想靠詩詞來留下名氣,無奈的是,朝廷不重視他,黨羽排擠他,唉,無奈,無奈呀。
可以想像,在夕陽下,建康亭里,辛棄疾感慨不已,想著為國效力,可是,卻只能在這里怒拍欄桿。天下雖大,無人理解!痛,痛,痛。

 

     5、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賞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據《景定建康志》記載:“賞心亭在(城西)下水門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賞之勝。”

  這首詞,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溶氣象闊大,筆力遒勁。“楚天”的“楚”地,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里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長江。“千里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皮日休《縹緲峰》詩:“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語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仿佛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篇因此而生動。至于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担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他看著腰間空自佩戴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

  這里“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游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治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失地之意,對于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杜甫《后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

  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于。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非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于采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6、后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后“無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讀者讀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緒,亦可盡知,每位讀者,也都會被這種情感感染。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游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翰,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愿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已,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這首詞,是辛詞名作之一,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人們百讀不厭。

     7、此詞是稼軒借登臨之際,抒發自己英雄失意、功業難成的抑郁之情。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起句破空而來,寫出了天高水長、浩淼寥廓的無邊秋色。 接著用移情之法,明寫山勢連綿、山形各異,實寫詞人對中原淪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復的"愁"與"恨"。"落日樓頭"以靜態的景物寫出了詞人的悲涼和"愁","把吳鉤看了"等句則是以動態的人物寫出了詞人的激憤和"恨"。落日殘照是危機重重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詞人自身的寫照。下片連續運用三個典故,通過古人古事抒寫詞人的雄心壯志和堅持用世的決心,表現了他懷才不遇、年光虛度的憤慨和苦痛。三個典故,一用反問句,一用推測句,一用感嘆句,極富錯綜變化之妙。
  這首詞沉雄豪壯,是稼軒詞風的典型代表。黃梨莊云:"辛稼軒當弱宋末造,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展其用,一腔忠憤,無處發泄;觀其與陳同父抵掌談論,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無聊之氣,一寄之于其詞。"此詞就是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蘊蓄之法。其豪壯沉痛之情并不直接說出,而是通過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動作寫情、用典故達意,曲折委婉地道出。上片用倒卷之筆,多整齊的對句;下片用轉折之法,句式多變,故文筆也不平直呆板。故譚獻說此詞"裂竹之聲,何嘗不潛氣內轉。"(《譚評詞辯》)

 吳鉤

    8、 銅制,長約65CM左右,寬2.2-2.5CM。其形如彎月,齊頭無鋒,兩邊有刃,是一種推、鉤兩用的兵器。因出現在“吳國”,故稱之為“吳鉤”。
    “吳鉤”,或稱為彎刀,其實并非是刀,而是兩面有刃,屬于劍的一個變種。以刀論因為單側有刃,而吳鉤鉤身齊頭,截面作棗核形,對開兩刃,實與劍相同。古時又稱為“金鉤”,西漢后成為一種儀衛性的兵器。到唐朝后模仿古時吳鉤研制出的曲刀也稱之“吳鉤”,其實才是真正的彎刀,這種彎刀流傳至倭國,就是現在日本武士刀的原形。

     “把吳勾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是辛棄疾的經典名詞,有一番沉郁頓挫的滋味!自古以來,那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背景而縱馬持吳鉤迎風長嘯的場景都是男人心中最絢爛的景色…… 反映了當時作者報國無門,極度郁悶的悲涼心境 。

      “把吳勾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眼前江山千里觸目皆愁。聯想起南宋國勢日衰,而自己空有滿懷壯志,卻報國無門,能不悲憤!這三句雖是直抒胸意,但作者不用抽象的語言來表達,而是選擇了兩個典型的動作:看劍、拍欄,把那種抑郁苦悶、急切悲憤的心情,十分深刻形象地描繪出來。同時,這也是一種“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筆墨之中,耐人尋味。

      “把吳勾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蛟龍被困,無法展凌雲之志 。     英雄落寞,何人解心中塊壘?

       無限江山, 滿懷愁思, 天上人間, 總究是無人會此意!

       嘆息! 




 

 

  
 吳鉤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40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