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譯文]    江南產有一種結紅橘的果樹,到了冬季還是一片蒼翠的綠林。難道是因為地氣溫暖?自然是不畏風霜的本性所成。

       [出典]   張九齡   《感遇》

         注:

        1、感遇十二首(其七)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 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 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 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 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 此木豈無陰?

        2、【注釋】:

  1。豈伊:豈唯。歲寒:孔子有歲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語。后人常作砥礪節操的比喻。薦:進獻。嘉客:嘉賓貴客。喻指朝廷中的賢人。
  2。阻重深:喻阻力深重,不被皇帝重用。
  3。運命:運氣,命運。
  4。陰:同蔭。

       3、譯文:

       江南產有一種結紅橘的果樹,到了冬季還是一片蒼翠的綠林。難道是因為地氣溫暖?自然是不畏風霜的本性所成。這紅橘可用來款待貴賓,只可惜被阻隔在深遠之地。命運如此僅因蒙受著被阻隔的遭遇,這被阻隔的遭遇如同時令往復不可尋覓。人們只說要多栽種桃李,這橘樹難道沒有綠蔭?

        【韻譯】:
江南丹桔葉茂枝繁,
經冬不凋四季常青。
豈止南國地氣和暖,
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薦之嘉賓必受稱贊,
山重水阻如何進獻?
命運遭遇往往不一,
因果循環奧秘難尋。
只說桃李有果有林,
難道丹桔就不成陰?

       4、 張九齡(678-740), 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唐代有名的賢相。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

       5、 江南生長著丹橘,它經歷嚴冬,卻蔥翠依然,這并非是因為那里的氣候溫暖,而是它本身具有耐寒的稟性。丹橘佳美,可以招待嘉賓,無奈重重阻隔,山高水深,在命運只有事理與時機難以窮究的的紛亂的世塵里,世人只傾心于桃李的浮華艷媚,難道丹橘不是更有蔥郁不凋的樹蔭嗎?

        詩人以丹橘自比,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因正直而遭貶逐的悲憤之情,期望朝廷可以重新起用的心意也是灼然可見的。

   6、江南生長著丹橘,它經歷了嚴冬卻能青蔥翠綠,這并非是因為那里的氣候溫暖,而是橘樹本身具有耐寒的稟性。

    丹橘佳美,可以用來招待嘉賓,無奈有著重重阻隔,山高水深。在這樣一個命運只在機遇、事理難以窮究的紛亂塵世里,世人只知道傾心于桃李的浮華艷媚,難道丹橘不是更有蔥郁不調的樹蔭嗎?

    忠言逆耳,玄宗終于在一個秋天給張九齡送去一把扇子,暗示自己已經用不著他了。然而張九齡雖然被罷相,其翩翩神采仍讓玄宗念念不忘,其后每逢薦引公卿,玄宗必問:“風度得如九齡否?”

    張九齡的詩情致深遠,醇厚剛勁,盡洗六朝鉛華,對王維、孟浩然的詩風很有影響。

         7、讀張九齡這首歌頌丹橘的詩,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頌》。屈原生于南國,橘樹也生于南國,他的那篇《橘頌》一開頭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見。張九齡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謫居地荊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國的郢都),本來是著名的產橘區。他的這首詩一開頭就說:“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顯,

       屈原的名句告訴我們:“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可見即使在南國,一到深秋,一般樹木也難免搖落,又哪能經得住嚴冬的摧殘?而丹橘呢,卻“經冬猶綠林”。一個“猶”字,充滿了贊頌之意。

        丹橘經冬猶綠,究竟是由于獨得地利呢?還是出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贊頌。所以詩人發問道:難道是由于“地氣暖”的緣故嗎?先以反詰語一“縱”,又以肯定語“自有歲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瀾。“歲寒心”,一般是講松柏的。《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劉幀《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張九齡特地要贊美丹橘和松柏一樣具有耐寒的節操,是含有深意的。

       “經冬猶綠林”,不以歲寒而變節,已值得贊頌;結出累累碩果,只求貢獻于人,更顯出品德的高尚。按說,這樣的嘉樹佳果是應該薦之于嘉賓的,然而卻為重山深水所阻隔,為之奈何!讀“奈何阻重深”一句,如聞慨嘆之聲。

       最后詩人以反詰語氣收束全詩:“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樹和李樹,硬是不要橘樹,難道橘樹不能遮陰,沒有用處嗎?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國張公九齡》一詩中稱贊張九齡“詩罷地有余,篇終語清省。”后一句,是說他的詩語言清新而簡練;前一句,是說他的詩意余象外,給讀者留有馳騁想象和聯想的余地。

       8、詩開頭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顯。以一個字,充滿了贊頌之意。
三、四句用反詰,說明桔之高貴是其本質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寫如此嘉樹 佳果,本應薦之嘉賓,然而卻重山阻隔,無法為之七、八句嘆惜丹桔之命運和遭遇。 最后為桃李之被寵譽,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
全詩表達詩人對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憤懣。詩平淡自然,憤怒哀傷不露痕跡, 語言溫雅醇厚。桃李媚時,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別。 

         讀這首詩我們不就很自然地聯想到當時朝政的昏暗和詩人坎坷的身世嗎!這首待平淡而渾成,短短的篇章中,時時用發問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勢,而詩的語氣卻是溫雅醇厚,憤怒也罷,哀傷也罷,總不著痕跡,不露圭角,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9、“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江南一帶生長著一種奇異的丹橘,經歷嚴冬橘林依然枝葉蒼翠,郁郁青青。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難道這是因為那里地氣和暖使然?原來是這種橘樹自有凌寒傲霜的本性。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款待貴賓與親朋,這丹橘作為上好的水果當之無愧,怎奈一路上山高水深,運送它交通不便。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世人都喜歡栽種桃李,其實這丹橘的果實不但可以款待賓客,而且四季長青,終年綠蔭蔥蘢,哪一點不如桃李呢?

        10、本詩以橘喻人,詩人借贊頌丹橘,經冬猶綠,是因為有耐寒的本性來比喻自己也有賢人一樣的高尚品質,但不被人識,只能抑郁不平。全詩平淡自然,語言溫雅醇厚,設喻貼切,抒發胸臆圓轉自如,憤怒哀傷不露痕跡,給讀者留下了回味與想像的空間,故歷來為人稱頌。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11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