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譯文]   肯定有那么一天,我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大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出典]  李白《行路難》

      注:

      1、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注釋:

  《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開頭。今存最早的《行路難》是鮑照的十八首。前人認為李白的《行路難》“似全學鮑照”。第一首乃取意于鮑照《行路難》“對案不能食”一首。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形容酒價昂貴。

    珍羞:珍貴的菜肴。羞,同“饈”,食物。

    直:通“值”,價值。  鮑照《行路難》:“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閑來兩句:傳說呂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時,曾一度垂釣于磻溪(今陜西寶雞東南)。乘舟夢日邊:相傳伊尹在受商湯聘請的前夕,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之旁。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李白借此表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極大的希望。

  長風破浪:據《宋書》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濟:渡過。

 

 

   3、譯文1:

    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風雪堆滿了山,把山給封住了。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能乘長風破巨浪,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譯文2:

   金杯中盛滿名貴的美酒,沒斗價值十千錢。玉盤里盛滿珍珠的佳肴,價值高達一萬錢。面對如此盛宴我停杯丟筷吃喝不下,拔出寶劍放眼四望,心中一片茫然。我本想渡過黃河,怎奈流冰阻塞了河道,我欲登上太行山,可莽莽大雪卻封住了山路。閑暇無事我效仿呂尚到碧溪邊垂釣,同時也曾像伊尹一樣做夢乘舟經過日邊。行路難啊,人世的行路是多么的艱難,在歧路眾多的道口徘徊,而今我該走哪一條路?然而我堅信,總有一天我會乘長風破萬浪的。到那時,我一定要掛起高聳入云的風帆,橫渡蒼茫的大海,直達我理想的彼岸。

   譯文3:

   金壺裝著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玉盤盛著的美味佳肴價值萬文錢。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劍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黃河冰塞住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滿了山嶺。
   空閑時在碧綠的溪水中釣魚,忽然又夢見乘舟從日邊經過。
   行路難啊,行路難,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機會乘長風破萬里浪,堅決掛上高帆渡過大海。

   譯文4:

   金杯里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
   玉盤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費萬錢。
   胸中郁悶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劍環顧四周,我心里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象呂尚垂釣碧溪,閑待東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
   世上行路呵多么艱難,多么艱難;
   眼前歧路這么多,我該向北向南?
   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4、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八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清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于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5、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面對豐盛的美酒佳肴,“嗜酒見天真”的李白,本該開懷暢飲,但他卻食不下咽。他說:金杯里斟滿美酒,一斗就要十千,玉盤中盛著珍貴菜肴,價值萬錢。但我推開杯子,丟下筷子,不愿喝,也不想吃。可見心情是多么苦悶抑郁。

    詩人沒有借酒澆愁,而是焦躁不安,有一種行動的渴望。他拔出寶劍,放眼四望,似乎在尋找什么,又像要隨時擊出寶劍。他好像在尋找出路,要斬斷那些阻礙。但出路在哪里?他試過,找過,卻無路可行。現在,他要去向何方,寶劍要指向哪里,詩人心緒迷亂,茫茫然不知所措。

    三國詩人曹植在《名都篇》中描寫洛陽飲宴時說:“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李白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大概想到了他。曹植被稱為才高八斗,盡管身懷利器,抱負不凡,卻受到政治上的打擊,郁郁不得志。接著,李白又想到了南朝詩人鮑照,并化用了他的詩句。鮑照也是現實生活中的被壓抑者,他在《擬行路難》之六寫道:“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顯然,這引起李白的強烈共鳴。

    本詩起句極言宴席的華美,緊接著說對此了無心緒,是欲抑先揚的寫法。羞,同“饈”。“直”,同“值”。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詩人遭受了挫折,遇到了迷茫。他想渡過黃河,堅冰卻堵塞了河流;準備登上太行山,卻又積雪滿山。詩人茫然四顧,不見坦途,不見春光,惟見大河高山,冰天雪地。這是詩人托物寓意,以山川的險阻說明世路的艱難。鮑照在《舞鶴賦》中說:“冰塞長河,雪滿群山”,李白這兩句也是從他那里化出。

    詩人感到寸步難行,有了暫時退隱的打算。他要閑居下來,垂釣在碧溪上,與山水相親,忽然又夢到自己乘船經過太陽邊。

    詩人借用了呂尚(姜子牙)垂釣渭水的典故。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姜子牙隱釣于磻溪,后來遇到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立為軍師。最終,他輔周伐紂,成了興周八百年的功臣。白居易在《渭上偶釣》詩中說他是“釣人不釣魚,七十得文王”。李白所說的“垂釣碧溪”,也同呂尚一樣,并不是甘心隱居,而是時運不濟時暫且退隱江湖。因此,他又借用伊尹的典故,說明自己的期望。傳說伊尹將受命于商湯時,曾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之旁。于是,詩人也做起了這樣的夢。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呂尚、伊尹的人生際遇,固然增加了詩人對未來的信心,但畢竟是夢想,當他的思想回到眼前時,又不免焦慮起來:行路難啊,行路難!前路崎嶇,歧途甚多,我要走的那條現在哪里?詩人在七言中用了節奏短促、跳躍的短句,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岐”,通“歧”。

    李白畢竟是積極入世的。瞻望前程,他堅信目前的困境終將擺脫,總有一天,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揚起云帆渡過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詩末,作者又唱起高昂的調子。他似乎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引吭高歌,以不可遏止的熱情和執著不渝的追求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云帆”,指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云霧之中。“長風破浪”,用南朝宗愨故事。宗愨少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愿乘長風破萬里浪。”

    這最后一句也有不同的理解。明人朱諫《李詩選注》卷二云:“世路難行如此,惟當乘長風掛云帆以濟滄海,將悠然遠去,永與世違。”也就是說,詩人一旦建功立業,便當功成身退,乘舟浮海。

    評 解

    元人楊載在《詩法家數》中評論李白的七言古詩說:“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復起;又如兵家之陣,方以為正,又復為奇,方以為奇,忽復是正。出入變化,不可紀極。”《行路難》的感情發展,就體現了這種波瀾層生、變幻無窮的特點,它圍繞著理想和現實的沖突展開,通過瞬息變化的場景,生動地反映了詩人激蕩起伏、復雜變化的內心世界:失望與希望交織,迷茫中有著期待,痛苦中掩藏著熱情,悲吟和嘆息中有著美妙的幻想與豪邁的高歌。

 

 

   6、讀罷“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之句,掩卷冥思,腦海中似有寒風刺骨、飛雪飄零,無垠冰川在前、連綿雪山在后的景象。可憐李太白先生望江興嘆,觀山而畏,他遇到了障礙,趟不過那條河,翻不過那座山。

    人生是一場長跑,你的面前會有很多個障礙,請記住千萬不要跨越它,繞道而行吧。隨便的跨越障礙會讓你百孔千瘡,付出代價;繞道而行隨慢,但是你能達到目標。

     越王勾踐十年臥薪嘗膽、淮陰侯韓信受胯下之辱,都是在繞道罷了,都是隱忍而圖,厚積薄發。聰明的人都繞開了障礙,愚蠢如我者不撞南墻不回頭。

   李太白先生也遇到了障礙,遇到了冰川、雪山,可是他不肯折腰,雖胸有大志,但一生仕途坎坷,懷才不遇。做了一只閑云野鶴,遨游四海,但畢竟這不是他的理想。他的理想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障礙長跑,繞道而行。繞道也有繞道的尺度,拿捏這個尺度就是要掌握分寸,這就是所謂的學問吧!永遠也學不完的學問。

 

 

    7、無論古代或是現代,黃河都是為文人墨客所贊頌。

  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王昌齡的“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劉禹錫寫“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王維寫“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李商隱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品味詩句,仿佛滔滔江水展現在我們眼前。而“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則寫出了黃河的奇壯之景。杜甫《黃河二首》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愿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從他們的詩句中我們仿佛感受了到黃河兩岸金戈鐵馬的戰況、織衣耕種的淳樸民風。白居易的“黃河水白黃云秋,行人河邊相對愁”。寫出了他們面對著滔滔黃河水的無限感慨。

 

 

    8、茫茫大漠,萬里戈壁。一聲羌笛悠悠吹奏了幾千年,吹的春風不度,楊嗔柳怨;一曲陽關三疊唱徹邊關,大漠孤煙直青天,長河落日圓了又彎,彎了又圓。
  雪中,多少詩人升騰著靈感的火焰,澎湃著藝術的激情,吟著“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唱著“喋血沙場劍出鞘,不教胡馬度陰山”豪邁。
  雪中,多少回憶如灞橋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斷折柳的影子,潔白的視野中,繽紛的世界似乎也隨之輕盈如雪,泛起兒女般的柔情。
  英雄豪氣,鏗鏘激昂的雪啊,要看那“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要看那“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要看那“將登太行雪滿山,欲渡黃河冰塞川”……
  大義凜然,氣勢磅礴的雪啊,要看“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個沒有懸念的故事,透亮了夜的心事,也透亮了戰爭的影子;刀光劍影,是邊塞最平常的畫面,生動著整個邊塞,高漲著大唐的士氣!
  然后,大雪無痕。
  那些戍守邊關的將士們,抖落了天山萬年雪,將邊關的風霜,邊關的硝煙鐫刻在葡萄美酒的夜光杯里,吟唱著保家衛國的決心;也在金戈鐵馬的胡笳悲鳴中,淺歌出了思念家人的兒女柔情。
  于是,王維的征蓬出漢塞,岑參的單騎踏雪歸,在那寂靜寒冷的夜晚,細數雪里蹄痕,一點,兩點,三點。
  還有雪地里的一行腳印,深深淺淺,伸向前方蒼茫的長安……

 

 

    9、從開始走路時,就渴自己走的更遠,走更遠的路。看到更多、更好、更美的風景。走著走著,就發現路不好了。于是就有畏旅途的艱難,不想走了。有的坐下來,觀看別人走,有的慢慢地向前走,甚至有的人想走回頭路;也有的人,發現面前無路可走,走謎了,不知路在何方?

    電視劇《西游記》主題歌唱道:你挑著担,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朝霞。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所謂“路在腳下”,就是沿著當初選定的目標,不停息向前走。

    當你感到“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時,你是否還會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10、生活中有許多我們始料不及的事,正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要不怎么會有“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嘆?但是,如果你能夠承受住壓力,能夠跌倒了再爬起來,那你還會涌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凌云壯志、沖天豪情。

 

 

    1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體味自己,去認識人生的初步境界與價值。站在歷史的河岸,我在求索的河川里,驚醒地看到,這里既有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羈,也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迷茫與失落;既有李樂薇式的閑適高雅的人生探索,也有魯迅的一夜白頭般的苦思冥想。人們都在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人格定位、人生目標,體悟自我---人生的宏圖從此鋪開,人生的境界由此升華。rn本文來自:淘教案網[www.taojiaoan.com]  原文鏈接:http://www.taojiaoan.com/zuowen/1/2/250973.html

 

 

   1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中國可謂多災多難,是拔劍四顧茫然無措,還是長風破浪揚帆再戰,延伸出了兩條歷史的平行線。孫中山先生曾言,"吾志所向,一往無前",仿佛說給中國革命的先烈,也如同講給和平年代的今人。汶川地震揭示出了太多人性、社會與自然的側面,同時也給了人們沉痛的啟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想要詩意地棲居在人世間,就要努力調節各種微妙的關系,在禍福之間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并通過自我反思和追問,避免重復失誤。這也是多難興邦最重要的意義所在,沒有對多難的拷問,何來足夠系統的經驗去應對未來?中華文明踩著歷史的車轍不斷前進,撿拾先人們思想的碎片,也播種下我們的只言片語,長成不老的常青藤,給未來留下一片遮風擋雨的綠蔭……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42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