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2)——中共占領全東北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1947年10月9日,東北野戰軍攻錦部隊在東西兩翼阻援部隊的保障下發起錦州戰役,首先進行外圍戰斗,至13日控制了錦州外圍的有利地形。10月14日,東野各突擊集團向錦州城發起總攻,以猛烈炮火集中摧毀城墻及附近的守軍工事,打開了缺口。至當天中午,東野南北兩個突擊集團在炮火的掩護和坦克的支援下,發起猛烈沖擊,迅速突入城內,展開激烈的巷戰,打退守軍步兵、坦克的多次聯合反撲。接著,解放軍后續部隊源源跟進,向守軍縱深發展進攻。隨后,東野東突擊集團也突破了城垣。解放軍各部隊采取穿插分割、迂回包圍等戰術手段,將守軍插亂、割裂,然后在炮火、坦克的掩護下,以火力、爆破、突擊相結合,對固守據點的守軍實施攻擊。

10月15日拂曉前,各路攻城部隊在錦州城內會師,殲滅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和第六兵團部,國軍僅剩約1萬人固守錦州老城,而此時,國軍錦州守將范漢杰已經偕夫人出逃的消息傳來,守軍再無心抵抗了。當日中午,東野兩個縱隊向錦州老城發動攻擊,至18時全殲守軍。至此,東北野戰軍取得錦州戰役的勝利,全殲守軍7個師共10萬余人,而解放軍在總攻發起后的31個小時內也有2萬4千人傷亡。兩天后,范漢杰被解放軍俘獲。

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后,東北戰局發生了急劇變化,東北國軍由陸路撤向關內的道路已完全被解放軍封閉,陷入被共軍“關門打狗”的危險境地。錦州城破當日,蔣介石再次飛抵沈陽,嚴令長春守軍立即突圍向沈陽撤退。自1948年5月底林彪將戰略重點轉向錦州后,解放軍就一直對長春采取圍而不攻的策略,以8個師和一個炮團將長春圍了個水泄不通,嚴禁糧食進城和百姓出城。就這樣,幾個月下來,長春城內出現了嚴重的饑荒,12萬百姓餓死、病死,就連軍隊的口糧也難以保障了。此間,駐守長春的國軍各部之間因待遇不公發生矛盾,60軍因新七軍能吃上大米,而自己只能挖野菜、喝稀粥而憤憤不平。錦州失守后,在極度的饑荒和中共強大的政治攻勢下,國軍60軍軍長曾澤生借蔣介石下令突圍之機,于10月17日率60軍倒戈向解放軍投降,長春東半城因此落入解放軍之手。10月19日,鄭洞國在頭日與中共達成協議后率新七軍向共軍投誠。至此,歷時近五個月的長春圍困戰正式結束,東北野戰軍和平進占長春。

10月18日,蔣介石第三次飛抵沈陽,部署國軍后續行動。當時,蔣介石認為,錦州一戰,共軍傷亡很大,需要一個月以上休整補充才能再戰,于是下令廖耀湘的西進兵團由彰武等地經黑山、大虎山向南,在東進兵團策應下奪回錦州,然后掩護沈陽守軍經北寧鐵路撤入關內。與此同時,蔣介石還加強了西進兵團的裝備,并以第八兵團防守沈陽,派52軍由遼陽南下,搶占營口,為沈陽守軍在形勢不利時從海上撤退做準備。由于時任東北剿總司令的衛立煌從遼沈戰役一開始就反對蔣介石的“東西對進”計劃,因此蔣介石在這時以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出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指揮國軍行動。

在發覺國軍的行動意向后,林彪于10月18日臨時決定改變進攻錦西的計劃,立即回師包圍廖耀湘西進兵團,以運動戰分割包圍殲滅這支國軍在東北的最后精銳。10月20日,林彪、羅榮桓發起遼西會戰,下令東北野戰軍主力由錦州地區北上,同時以兩個縱隊由阜新、彰武地區南下,切斷國軍退路,并以一個師前往營口,阻止國軍從海路撤退。10月21日,廖耀湘“迅速南下營口,相機從海上撤退,保全實力”的建議最終被蔣介石拒絕,不得不奉命由新立屯向南攻擊黑山,收復錦州。事實上,在經過五天的等待后,廖耀湘兵團此時已經失去了從容撤往營口或退回沈陽的機會,他的所有退路都被林彪堵住了。

10月21日,東北野戰軍一個縱隊進至黑山、大虎山地區阻敵。10月23日,廖耀湘兵團抵達黑山、大虎山地區,遭到解放軍阻擊;24日,國軍在數百門火炮和飛機的支援下猛攻黑山、大虎山陣地,經過三晝夜激戰,沒能取得進展,致使東野主力于此間從容進至北鎮地區,威脅西進兵團右翼。為避免被解放軍包圍,廖耀湘改變進軍錦州的計劃,下令國軍經臺安渡過遼河向營口進發,準備從海路撤退;東北野戰軍隨即派出多路大軍向國軍側后迂回,意圖以“邊合圍、邊分割”的戰術求殲西進兵團,并以一個獨立師由營口以北向臺安地區急進,以斷國軍退路。10月25日,廖耀湘兵團先頭部隊到達臺安西北,遭到北上共軍的截擊,而東野其它各縱隊也于此間插入大虎山、臺安之間,堵住了國軍南逃的通路。

此時,廖耀湘誤以為遭到東野主力部隊阻擊,向營口撤退無望,于是急令各軍改變方向,退往沈陽。不過,林彪對此早有準備,奉命從彰武、阜新地區南下的東野兩個縱隊于10月25、26日分別進抵新民、沈陽以西,堵住了西進兵團退往新民、沈陽的道路。隨著從黑山、大虎山地區急進之共軍的抵達,解放軍最終將國軍廖耀湘兵團主力9個師13.4萬人合圍于黑山以東沿公路兩側地區,將另3個師合圍于大虎山以東地區。在廖耀湘嚴令部隊突圍未果之后,東北野戰軍于10月26日向國軍發起向心突擊,展開了大規模的圍殲戰。10月28日,在經過兩日的激戰后,東北野戰軍全殲廖耀湘兵團部及5個軍部、12個師(旅)共10萬余人,其中包括國軍五大主力中的新一軍主力和新六軍全部,廖耀湘化妝潛逃至北鎮,11月6日被解放軍俘獲,遼西會戰結束。

遼西會戰后,衛立煌頓感大勢已去,于是將據守沈陽外圍據點的新一軍整編53師和207師的兩個旅調入沈陽,加強城防。10月30日,衛立煌乘飛機離開沈陽前往北平,沈陽防務由國軍第八兵團司令周福成代理。此間,東北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調動部隊主力向營口和沈陽地區發起大規模進攻,攻克本溪、蘇家屯、遼陽、鞍山等地,于10月31日完成對沈陽的合圍,切斷了沈陽到營口的通路。11月1日凌晨,東北野戰軍向沈陽市區的國軍發起總攻,拂曉即突破國軍第一道陣地,大量國軍臨陣投降。11月2日,東北野戰軍進占東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沈陽,殲滅國軍東北剿總和一個兵團部、兩個軍部、六個師、三個騎兵旅、四個守備總隊等共13.4萬人。

與此同時,東野第9縱隊和獨立第2師東渡遼河,于10月31日進抵營口外圍,對營口構成半圓形包圍。11月1日,國軍第52軍一部為掩護其主力從海上撤走,對第9縱隊進行了七次反撲,但均被擊退。11月2日,東北野戰軍向營口發起總攻,激戰3小時,殲滅守軍1.4萬余人,摧毀大量艦只,國軍52軍約一萬余人乘船撤走,后來被吹噓為“東北戰場的敦刻爾克”。至此,遼沈戰役宣告結束。11月9日,錦西、葫蘆島地區國軍在也從海上撤走,東北野戰軍遂于10日占領錦西、葫蘆島,12日進占承德,奪占了東北全境。

遼沈戰役前后歷時52天,中共東北野戰軍以近7萬人傷亡的代價消滅了大量國軍精銳,使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國軍總兵力下降至290萬人左右,解放軍總兵力則上升至300余萬人。更為重要的是,在占領全東北后,近百萬東北野戰軍得以騰出手來進軍關內,而當百萬大軍入關后,整個中國的戰局便為之改變了。

對于遼沈戰役的失利,臺灣方面一直將責任推在衛立煌身上,認為他貽誤戎機十三日之久,古今中外,除非作亂造反,否則斷未見有此種不受節制之將領。但衛立煌卻在1955年公開表示:東北之戰,完全由蔣到沈陽親自主持策定,雖然經各將領一致陳述意見,認為不可行,但蔣仍一意孤行,終至全軍覆沒。2003年,內地《南方周末》發表文章指出,抗戰期間衛立煌在山西作戰的時候,就同中共的八路軍關系密切,曾保證以后再也不打共產黨,這也是這位抗戰時期赫赫有名的戰將在遼沈戰役最后關頭碌碌無為的原因。

作為三大戰役之首的遼沈戰役不僅改變了中國共產黨和近代中國的命運,也成就了這次戰役中共方面的總指揮林彪。遼沈大戰后,林彪的命運可謂跌宕起伏。1948年底,林彪率百萬大軍入關,指揮了平津戰役(我們以后會詳細介紹);1949年至1950年,林彪以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的身份率部橫掃大半個中國,為中共統一全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從東北的白山黑水到京津要地,從渡江戰役到攻克海南島,林彪所向披靡,淋漓盡致的展示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當之無愧的成為中共軍隊的頭號戰將。1955年,林彪被授銜為中共十大元帥之一;1959年,他接替彭德懷出任國防部長和軍委第一副主席,主管解放軍工作。文革開始后,林彪及其政治集團權勢日盛,在1969年的中共九大上林彪成為唯一的副主席和中共黨章中規定的毛澤東的接班人,登上其政治生涯的頂峰。不過,這以后林彪盛極而衰,逐漸失去毛澤東的信任。1971年9月13日,發動政變未遂的林彪出逃蘇聯,在蒙古溫都爾汗墜機身亡,1973年被中共開除黨籍,1981年被定為反革命集團主犯。  


三鑒齋 2011-01-22 06:16:13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1)——國共大決戰的開始

[舊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3)——國軍兵敗徐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