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3)——國軍兵敗徐淮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就在國共雙方鏖戰東北的同時,國軍在中原戰場的形勢也每況愈下,在共軍的不斷打擊下,國軍損兵折將,不斷丟失城池。1948年8月,國軍徐州剿總和華中剿總依據南京軍事會議決定的戰略方針,進一步加強了中原各戰略要點的防御工事和兵力,將7個兵團分別部署在以徐州、信陽為中心的地區。1948年7月初豫東戰役后,中共中央軍委于7月14日指示華東野戰軍準備攻取濟南,相機殲滅部分援敵;8月28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受命統一指揮攻濟打援戰役。8、9月間,蔣介石從徐州、青島等地空運部隊至濟南,并擬定了一個27萬人的會戰計劃,意圖長期固守濟南,屏障徐州,隔斷中共華東、華北解放區的聯系,鉗制華東野戰軍不能全力南進。

1948年9月9日,解放軍攻城西集團自濟寧、汶上向濟南隱蔽開進,東集團亦于13日自泰安、萊蕪、章邱等地開赴濟南,濟南戰役開始。9月15日,解放軍包圍長清城,并于16日夜發起全線猛攻,西集團在殲滅守軍后迅速迫近濟南西郊,東集團也一舉攻克茂嶺山、硯池山及回龍嶺等制高點。9月17日,蔣介石調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第二兵團經魯西南北援,并下令第7、第13兵團分由新安鎮及固鎮地區向徐州集結,準備沿津浦路北攻。粟裕獲此情報后,立即下令解放軍打援、阻援兵團迅速進入陣地。9月18日,解放軍攻城西集團攻克古城、玉皇山、簸箕山、黨家莊等地,以炮火封鎖了濟南機場,切斷了國軍的空中運輸線。9月19日,國軍96軍軍長吳化文率整編84師起義,撤離戰場,解放軍遂于20日占領商埠以西陣地。

鑒于形勢惡劣,國軍濟南守將王耀武請求突圍,但遭到蔣介石斥責,嚴令其堅守待援。9月22日,解放軍攻城西集團占領商埠,東集團也肅清了城東殘敵,直逼濟南城下。當晚,解放軍攻城集團各部不經休整即發動總攻,突入外城,與國軍展開激烈巷戰,至23日基本占領外城。9月23日,解放軍又向內城發起總攻,幾經苦戰于24日占領濟南全城,王耀武化裝出逃,在壽光縣被解放軍俘獲,而此時國軍的各路援軍卻還在進兵途中。

濟南失守后,菏澤、臨沂、煙臺等地國軍紛紛撤逃。此外,中原野戰軍也在這一期間輾轉活動于南陽、確山間及大洪山、桐柏山和許昌、漯河以西地區,牽制了國軍白崇禧集團各部,使之無暇增援濟南。占領濟南使中共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津浦路徐州以北至天津以南段及膠濟路青島以西段全部為共軍所控制,大大改善了解放軍支援前線的條件,使華東野戰軍能全部南下,協同中原野戰軍在隴海路以南進行更大規模的殲滅戰,逐次殲滅徐州地區國軍。

濟南戰役后,國軍統帥部對中共華東、中原兩野戰軍動向作了多種判斷,認為二者在隴海鐵路以南聯合發起新攻勢的可能性較大。于是,蔣介石決定,徐州剿總放棄鄭州、開封、菏澤、臨沂、海州,縮短戰線;將鄭州地區的第16兵團東調,撤銷第9綏靖區,其所屬第44軍由連云港海運南撤;華中剿總的第12兵團改歸國防部指揮,由豫西南陽、泌陽東移確山、駐馬店,準備轉用于徐州、蚌埠地區。遼沈戰役結束后,蔣介石為避免徐州剿匪總司令劉峙重蹈東北剿總衛立煌全軍被殲的覆轍,于11月4日派參謀總長顧祝同到徐州研究作戰方略。11月5日,顧祝同、劉峙召集軍事會議,確定采取備戰退守方針,一面向徐州、蚌埠間收縮兵力,以攻勢防御,確保該段交通,保衛南京、上海,一面從徐州撤退物資和非戰斗人員,以備在形勢不利時放棄徐州,全軍南撤淮河以南,依托淮河抗擊解放軍的進攻。據此,蔣介石于11月6日進行了軍事部署,向徐州、蚌埠地區調集了五個兵團、三個綏靖區,連同徐州剿總原有直屬部隊、特種部隊共29個軍約70萬人,同時以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的2個兵團、4個綏靖區部隊共23萬人,防御平漢線南段及長江中游地區,鉗制中原野戰軍。蔣介石聲稱:徐淮會戰是政權存亡最大之關鍵。(臺灣將淮海戰役稱為“徐淮會戰”或“徐蚌會戰”)

中共方面,在9月24日濟南戰役結束時,粟裕即向中共中央建議乘勝發起淮海戰役,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連云港之敵,為奪取徐州創造條件。9月25日,毛澤東復電同意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并于10月11日發出了作戰方針的指示,14日又指示中原野戰軍主力奪取鄭州、開封,吸引徐州剿總分兵西顧,以一部兵力在平漢鐵路以西、以南積極活動,牽制白崇禧集團,使之不能調兵東進徐州、蚌埠地區,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11月7日至9日,鑒于遼沈戰役的勝利和中原野戰軍已經攻占鄭州、開封,正同華東野戰軍會合,中共中央決定擴大淮海戰役的原定規模,下令中原兩野戰軍加入戰役。淮海戰役開始后,中共中央于11月16日任命了淮海戰役總前委,成員包括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中原野戰軍鄧小平、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和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

11月6日,淮海戰役正式打響,從此日至11月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11月6日晚,華東野戰軍主力以求殲國軍黃伯韜第7兵團為目標,向新安鎮地區急進。11月7日晨,第7兵團部率第25、第44、第64、第100軍由第63軍担任翼側掩護,自新安鎮地區沿隴海鐵路西撤,經堰頭、窯灣西渡運河,華東野戰軍立即改變部署,展開猛烈追擊、截擊。11月8日,國軍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豐、張克俠率第59軍主力2個師和第77軍1個半師共2.3萬人在賈汪、臺兒莊地區起義,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得知后,急令正在轉移中的第2、第7、第13、第16兵團等部向徐州收縮靠拢。為阻擊國軍撤逃,粟裕下令華東野戰軍各部隊急行軍,力求迅速圍殲第7兵團,并拖住其余各路國軍。11月10日,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越過國軍第3綏靖區防地進至徐州以東、大許家以西地區,控制了阻援陣地,向西追擊的6個縱隊也成功搶渡運河,在第7兵團剛剛到達碾莊圩地區時,即從北、東、南三面逼近。至11月11日,華東野戰軍已將第7兵團4個軍合圍在以碾莊圩為中心的狹小地區內,并在窯灣殲滅了63軍。

另一方面,11月7日,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于對第4綏靖區國軍發起攻擊,在商丘東南張公店地區殲滅181師。11月11日晚,中原野戰軍開始徐蚌線作戰。11月12日,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在徐州以南夾溝殲滅北調徐州的第16兵團后尾一部,14日在三堡殲滅第3綏靖區余部,并同第3縱隊、兩廣縱隊及冀魯豫軍區兩個獨立旅,從南面、西南面逼近徐州。11月13日,華東、中原野戰軍共三個縱隊經新安鎮、宿遷迂回至徐州西南,在睢寧西北大王集地區殲滅國軍107軍1個師,軍長孫良誠率一個師投誠。11月16日凌晨,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在第9縱隊一部配合下,攻克戰略樞紐宿縣。至此,徐蚌鐵路被截斷,國軍劉峙集團陷于孤立。

第7兵團被圍碾莊圩后,蔣介石于11月11日調第2、第13兵團全力由徐州東援,并以第16兵團守徐州,將第4綏靖區改編為第8兵團,指揮所屬3個軍,將第9綏靖區改編為第6兵團,指揮剛由東北撤至蚌埠的第39、54軍,沿津浦鐵路東西兩側向宿縣推進,還下令第12兵團到達阜陽后繼向蒙城、宿縣進攻。此外,蔣介石還任命杜聿明為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協助劉峙指揮作戰。11月11日,華東野戰軍向被圍的國軍第7兵團發起猛攻,但因準備不足且國軍有空軍掩護,解放軍連續攻擊3天,進展緩慢。隨后,華東野戰軍調整部署,集中兵力,逐點攻殲,使攻擊效率顯著提高,至20日拂曉,殲滅第44、第100軍全部及第64、第25軍各一部,并攻占第7兵團部所在地碾莊圩,國軍第7兵團司令長官黃百韜轉至碾莊圩東北大院內,指揮殘部繼續抵抗。在華東野戰軍的連續突擊下,至11月22日黃昏,國軍第7兵團遭到全殲,黃伯韜被擊斃。

從11月12日開始,國軍第2、第13兵團在飛機、坦克掩護下,由徐州沿隴海鐵路兩側并肩東援,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對其進行了堅決阻擊與側擊,至22日,國軍被殲萬余人,遭到重創。與此同時,中原野戰軍分別將國軍第6、第8、第12兵團阻止在固鎮以北任橋、花莊集一線和淝河以北趙集地區,有力地保障了全殲第7兵團作戰的勝利。

從11月23日開始,淮海戰役進入第二階段,此階段至12月15日結束。第7兵團被殲后,蔣介石調整部署,令已收縮到徐州的第2、第16兵團沿津浦路向南,第6、第8兵團由蚌埠、固鎮沿鐵路向北,第12兵團由趙集向宿縣方向進攻,三路會師宿縣,打通津浦路徐蚌段,改變不利態勢,同時派參謀總長顧祝同到蚌埠指揮南線兩路軍的行動。11月23日,徐州、蚌埠兩路國軍尚未行動,第12兵團即向澮河南岸南坪集地區發起進攻,形成孤軍冒進,解放軍方面立即調兵在澮河以北部署圍殲。11月24日上午,第12兵團強渡澮河,進入中原野戰軍預設的口袋陣,兵團司令黃維發覺處境危險,即令部隊撤至澮河以西,向固鎮方向轉進,意圖會同第6兵團再沿津浦鐵路向北進攻。當晚,中原野戰軍各縱隊全線出擊,發起雙堆集戰役,至25日,將第12兵團合圍于以雙堆集為中心縱橫各7.5公里的區域內。11月27日,黃維集中4個主力師向東南方向突圍,被解放軍擊退,85軍110師師長、中共地下黨員廖運周在突圍中率部起義。此后,黃維調整部署,構筑掩體,形成環形防御陣地,轉入固守,中原野戰軍也改變戰法,采取堅決圍困,意圖逐個殲滅。12月6日,解放軍東、西、南三個集團全線發起攻擊,至12日將第12兵團進一步壓縮在雙堆集南北5公里、東西1.5公里的狹長地帶。12月12日,劉伯承、陳毅發出《促黃維立即投降書》,同時以華東野戰軍第3、第13縱隊加入南集團,并以南集團為主,結合東西兩集團直搗雙堆集核心陣地。12月13日,解放軍各攻擊集團向拒絕投降的黃維第12兵團發起攻擊,戰至15日,全殲第12兵團,俘虜兵團司令黃維,結束雙堆集戰役。第12兵團下轄之第18軍乃國軍五大主力之一,至此也遭解放軍殲滅。

與此同時,華東野戰軍以8個縱隊共20個師(旅)的兵力在徐州以南夾溝至符離集之間設置了三道阻擊線,將11月26日開始由徐州南進的國軍第2、第16兵團阻止在孤山集、褚蘭一帶,另以5個縱隊于11月25日南下,求殲固鎮地區的第6、第8兵團,占領蚌埠以北曹老集車站。

國軍三路會師打通津浦鐵路的計劃失敗后,蔣介石決定放棄徐州,由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團避開華東野戰軍的正面阻擊,繞經蕭縣、永城南下渦陽、蒙城,先解救第12兵團,然后一起撤到淮河以南;由劉峙率徐州剿總機關乘飛機移駐蚌埠,指揮第6、第8兵團北進策應;同時令華中剿總抽調第20、第28軍增援蚌埠。11月30日晚,杜聿明率3個兵團和徐州地區黨政機關人員約30萬人沿蕭縣、永城公路向西南撤退,徐州以南的華東野戰軍各縱隊隨即占領徐州并展開追擊。12月1日,華東野戰軍以10個縱隊另2個獨立旅的強大兵力,發起大舉追擊、攔擊,并于3日拂曉在孟集地區追上了杜聿明集團;此間,解放軍迂回部隊前出到永城東北,封閉了該國軍向永城的逃路。正當杜聿明準備天亮后繼續向永城撤退時,蔣介石突然令其改向永城以東濉溪口方向攻擊,協同第6兵團南北夾擊中原野戰軍,以解第12兵團之圍。杜聿明雖感不妙,但還是改向濉溪口逐次攻擊前進。接著,華東野戰軍則實行北、東、西三面攻擊,南面阻擊,至12月4日拂曉將杜聿明集團合圍于陳官莊、青龍集地區,并于6日殲滅了向西單獨突圍的第16兵團,僅孫元良率少數人脫逃。

12月16日至次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的第三階段。第12兵團被殲后,正在向雙堆集靠拢的國軍第6、第8兵團被迫撤回淮河以南,第1綏靖區部隊也在12月9日放棄淮陰、淮安南撤,致使杜聿明陷入外無援兵,內缺糧彈的絕境。這時,解放軍已經在華北發起了平津戰役,為避免蔣介石海運平津地區的國軍傅作義集團南下,毛澤東下令淮海前線各部暫停對杜聿明的攻擊,采取只圍不打的策略。12月16日,解放軍前線部隊奉命開始原地休整待命。此間,國軍一萬多人先后投降,但杜聿明仍奮力頑抗。1949年1月初,解放軍在平津戰場已經完成了對國軍傅作義部的分割包圍,而華東野戰軍也在20天的圍困后,于1月6日發起陳官莊戰役,對杜聿明集團進行全線總攻,戰至1月10日,全殲杜聿明集團,生擒杜聿明,擊斃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淮海戰役至此結束。隨后,解放軍占領蚌埠,前出至長江以北。

徐淮一戰,國軍在66天里損兵55萬多,其中包括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軍(至此,國軍五大主力已全部被共軍殲滅:74師-孟良崮,第五軍-東北解放軍冬季攻勢,新一軍、新六軍-遼沈戰役,18軍-淮海戰役),解放軍則以13萬余人傷亡的代價掃平華東、中原國軍勢力,直逼武漢、上海和民國首都南京。 


三鑒齋 2011-01-30 00:19:43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2)——中共占領全東北

[舊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4)——國府再失華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