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譯文]  自古以來,圣賢大多出身貧苦,地位低賤;圣賢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出身卑微、脾氣剛直的凡人呢?

  [出典]  南北朝 宋  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其五。

  注:

  1、  《擬行路難》 鮑照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蝶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2、注釋:

     案:一種放食器的小幾。又,案,即古“椀”(碗)字。 

   會:能。這句是說一個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 

   安能:怎能。

     蹀躞(diéxiè疊謝):小步行走的樣子。這句是說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飛呢。

   弄兒:逗小孩。

     戲:玩耍。 

   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這二句是說自古以來圣人賢者都貧困不得意,何況像我們這樣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3、譯文1:

      面對擺滿食物的桌子,難以進食,拔出劍來敲擊房柱,陷入長久嘆息之中。大丈夫活在世上能有多久?怎么能像垂頭喪氣地走路呢!舍棄名利罷官而去,回到家中休養生息。早晨起來與親人辭別,黃昏之時親人依然在身旁。與小兒在床前嬉戲,看婦人在機前織布。自古以來圣賢之士都是出自低微貧寒,何況我輩不但族寒,而且性情耿直!

    譯文2:

    對著席案上的美食卻難以下咽,拔出寶劍對柱揮舞發出長長的嘆息。大丈夫一輩子有多長時間,怎么能像蝴蝶六足落地時一樣垂下翅膀。放棄官銜辭職離開,回到家中休養生息。早上出家門與家人道別,傍晚回家依然在親人身邊。在床前與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織布機前織布。自古以來圣賢的人都生活得貧賤,更何況像我這樣的人,清高又正直。

    譯文3:

    面對著飲食吃不下,坐不住,激憤得拔劍擊柱、嘆息不已。可嘆的是大丈夫人生在世,青春易失,有才卻不能為國家效力;有翅膀也只能在地上小步慢走,卻不能在藍天上展翅翱翔?人生不得志,不被朝廷重用,閑散的小官不做也罷,回到家鄉閑來無事,也好休養生息。早晨與親人告別,傍晚再回到親人身邊。與小兒在床前嬉戲,看妻子在機上織布,盡享天倫之樂。自古以來多少圣賢、志士困頓終身,壯志難酬,大多都能甘守貧賤,忍受得了寂寞,何況我輩身世寒微,又是孤高而剛直的人呢!


   4、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東海(今江蘇連云港市東)人。出身寒微,在南朝門閥制度森嚴的社會里,他一生備受壓抑。曾任秣陵令、中書舍人等職。后為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后子頊起兵失敗,照為亂兵所殺。鮑照長于雜言樂府,尤擅七言歌行,也長于賦及駢文。其內容以抒發懷才不遇的抑郁之情為主。他還寫了不少以邊塞生活和人民疾苦為內容的詩篇,他的詩歌俊逸奔放,感情充沛,語言遒勁,形象鮮明,在當時流于纖弱的詩壇中別樹一幟,對唐代李白、高適、岑參等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所作樂府《擬行路難》十八首以及《蕪城賦》、《登大雷岸與妹書》等均較有名。所著有《鮑參軍集》十卷。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鮑照26歲,據史載,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但沒有得到重視。他不死心,準備獻詩言志。有人勸阻他說:“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鮑照大怒:“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可聞者,豈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之后,他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

    擅長寫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華。感情豐沛,形象鮮明,并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


    5、全詩分三層。前四句集中寫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憤心情。一上來先刻畫憤激的神態,從“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這樣三個緊相連結的行為動作中,充分展示了內心的憤懣不平。詩篇這一開頭劈空而來,猶如巨石投江,轟地激起百丈波瀾,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關注。接著便敘說憤激的內容,從“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縛下有志難伸、有懷難展的處境。再聯想到生命短促、歲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難忍。整個心情的表達,都采取十分亢奮的語調;反問句式的運用,也加強了語言的感情色彩。

  中間六句是個轉折。退一步著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不如丟開自己的志向,罷官回家休息,還得與親人朝夕團聚,共敘天倫之樂。于是適當鋪寫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場景,雖則寥寥幾筆,卻見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場生活的苦厄與不自由,構成了強烈的反差。當然,這里寫的不必盡是事實,也可能為詩人想象之辭。如果根據這幾句話,徑自考斷此詩作于詩人三十來歲一度辭官之時,不免過于拘泥。

  然而,閑居家園畢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貫企求伸展抱負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決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結末兩句又由寧靜的家庭生活的敘寫,一躍而為牢騷愁怨的迸發。這兩句詩表面上引證古圣賢的貧賤以自嘲自解,實質上是將個人的失意擴大、深化到整個歷史的層面——懷才不遇并非個別人的現象,而是自古皆然,連大圣大賢在所不免,這足以證明現實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詩篇的主旨便由抒寫個人失意情懷,提升到了揭發、控訴時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這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升華。還可注意的是,詩篇終了用“孤且直”三個字,具體點明了像作者一類的志士才人坎坷凜冽、抱恨終身的社會根源。所謂“孤”,就是指的“孤門細族”(亦稱“寒門庶族”),這是跟當時占統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對講的一個社會階層。六朝門閥制度盛行,世族壟斷政權,寒門士子很少有仕進升遷的機會。鮑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標榜,自然為世所不容了。鐘嶸《詩品》慨嘆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是完全有根據的。他的詩里不時迸響著的那種近乎絕望的抗爭與哀嘆之音,也不難于此得到解答。


    6、“客行有苦樂,但問客何行”?

    鮑照的身影,映襯了歲月的蒼茫。你的背景:蒼松、落日、海涌、山馳、橫雨、流霜……《擬行路難》18首,憂患于人生之旅的凄涼。

    鮑照志遠而疏,心曠而放。“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食的是戰亂烽火、禁苑苦果;嘆息變成霧繞、云飛、天高、路長……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鮑照是奇矯獨出的鐵瘦的勁鷹,“鐘浮曠之藻思,把清迥之明心”,渺渺云漢知其情之豪逸,莽莽林川覺其思之峻潔。

    鮑照出身心清微,懷才不遇。慨而感之:“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傾吐在門閥制度壓抑下的勃郁不平。鮑照以悲憤雕塑自己的名字,以寂寞書寫慘淡的人生。
    鮑照從漢樂府中走出,得其神髓,而又卓才標舉,別開新境,如五丁鑿山,鬼斧神工,力劈險崖,金風落陽,鐵馬雕弓,意在靈襟之內,情寄八荒之表。
    鮑照的詩麗興新聲,詞彩蔥俊,奇章秀句,傾炫心魂,卻又大巧若拙,樸厚自然,離象得神,披情著性,體物察微,寄懷感賦,于絕去故常、剡除涂轍中得意一往、氣韻縱橫,使人測之無端、詠之無盡。

    杜甫盛贊之曰:“俊逸鮑參軍”,似云流波上,風來松下。而鮑照又于音清骨峭中雄勁渾放,警挺險急,如決堤之洪波,將后世好多詩人都沖擊成河床,甚至太白的詩里,也有你的一角流域……

    行路難!凝望你的背影,我癡迷地走去,要寫進遠遠遠遠的山。把生命交給風雨的鞭笞、陽光的刻刀,寧將自己變成愛的犧牲祭、詩的工藝品!


   7、在中國古代,詩人以怨切入,寫出的好詩是相當多的,“詩經”、“楚辭”、“漢樂府”、建安詩歌和后代詩集中的杰作每每如此。

     一讀中國古詩,我就想到古代詩人的不平凡,他們或寫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或寫出“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或寫出“我欲不傷悲不能已”,或寫出“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或寫出“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或寫出“塞上黃蒿兮枝枯葉干,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或寫出“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或寫出“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或寫出“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或寫出“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或寫出“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或寫出“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或寫出“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或寫出“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或寫出“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或寫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或寫出“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才大難為用”,或寫出“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或寫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或寫出“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或寫出“塞上似騰奇女氣,江東久隕少微星”。鐘嶸說:“動天地,泣鬼神,莫近于詩。”又說:“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以上所列詩句怨出了良知,怨出了提示,怨出了警醒,怨出了解放、怨出了尊嚴。真所謂陳情展義,長歌寄興;難道能夠缺少嗎?


    8、了解學習古詩文鑒賞,,可以加強人格修養,這不僅可以提高我們閱讀古詩文的能力,還可以讓我們從古詩文中得到做人的啟發和觸動。學習古詩文,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古人的為人之到與處世之方。我們可以借鑒古代人們處世的靈丹妙藥,更好地為改造我們的主觀世界,揚長避短,借他人之長來補己之短。“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習古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君子之學美其身。雖然我們很難做到,但是我們應該向“君”靠近,有所景仰,有所追求,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不斷地磨練,素質得以提升,修養得以逐步提高,人生境界得以升華。

       我們生活在世上,歸根結締就是如何做人,做個怎樣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諸多的問題,比如學習,為人,還有復雜的社會網等等。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行有余力,則也學文。”學習,在一生中是最重要的,力求活到老,學到老,修養到老。人不學要落后,刀不磨要生銹。

    求學及須早,人生容易老。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努力學習,吾日三省吾身。

    學不可以已。大學之道,在明明得,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意誠心正,心正方能修生。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難道不是在告誡人們要努力學習,修身養性嗎?

    在為人方面,我認為真誠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處世的基本原則。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者,責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竺行之。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成無物。但是成者,非自成而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因此,真誠在人生中來說應該是沒有止息的,將會保持永久,長久就會悠遠,廣博深厚,就會內化成一個人的內涵,左右著人們的行為,具體的表現在人們的實際行動中。

    當然,人生于世,不僅要學習和真誠,還需要處理諸多的問題。面對厄運,要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都將會過去,我們要學一下莊子,順其自然,逍遙自在。面對長輩,學會“孝”道,盡自己的責任,自覺履行“孝”的義務。“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慎終追遠。面對愛人,堅守忠貞的愛情;面對兒女,盡撫養的義務;面對親朋好友,笑而迎之……

    簡言之,以上為余古詩文鑒賞與人格修養之所感也。


    9、對人們有益的,人們推而廣之;對人們有害的,人們唾而棄之,這自然在情理之中,于是點鐵成金之法就演變成了漢語修辭的一種定式,現代語言學家叫它仿擬修辭。

  所謂仿擬,就是仿用舊的語句形式表達新的思想內容的修辭格,也叫套用。這實際上就是“舊瓶裝新酒”之法,巧處在于“襲其句法格局而新其意者”。仿擬者往往能筆下溢彩,錦上添花,奇葩縱放,妙趣橫生。

  如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歷來被人們廣為傳頌,卻原來得之于北朝文學家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華林園馬射賦》)。
  《滕王閣序》中另一個名句:“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卻原來得之于東漢新息候、伏波將軍馬援的“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的豪言壯語。可見王勃學富思聰,信手化用,遂成佳句,堪稱曠世奇才。

再如李白《行路難》中的幾個名句:“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原得之于晉吳中張翰(季鷹)的“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原得之于南朝宗愨。宗愨少時,叔父宗炳問其志,答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見《南史·宗愨傳》),為人稱道。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擊柱心茫然。”原得之于南朝詩人鮑照的“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擬行路難》之五)
  “自古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也得之于鮑照的“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得之于鮑照:“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夢游天姥吟留別》)
   
     我們在運用仿擬修辭時,必須做到目的明確,寓意深刻,見解獨到,說理透辟;用得貼切恰當,適度得體。千萬不可生吞活剝,生搬硬套他人現成的詞句;更不要做“點金成鐵”,弄巧成拙的蠢事。只有這樣,才能將這種漢語傳統的修辭手法,用得恰到好處,使自己的語言更加形象生動,幽默風趣;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意境高遠,色彩斑斕,更好地吸引和感染讀者,增強作品的生命力。
 

    10、上小學時,父親曾問我“筆”和“刀”哪一個更厲害?我毫不猶豫地說“刀”,父親說筆比刀更厲害。我當時不服,現在總算明白父親的用意。
 
    后來讀到“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百無一用是書生”時,總覺帶有一種悲涼的色彩。“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興許是貧困以致一代代文人墨客盡譜凄涼曲。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曹雪芹的《石頭記》、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無不是在凄苦的生活環境下寫出了駭世之作。貧賤不僅毀滅了一些人,更成就了一些人。由此,我喜歡上了那些拿筆的。
 
     談到拿筆的,大家也許會想到孔乙己、范進等一些具有戲劇的人物。但從其他角度,你又不得不佩服他們。

我雖說談不上拿筆的,但愿與它一生結緣。


 

    11、為人之道如此,為官之道亦如此。平庸無能、稀里糊涂的人偏偏多在領導他人的崗位上,且官運亨通。而精明強干,胸懷大志,才學卓著者,卻往往命運不濟,宦途坎坷,為此引發出多少圣賢哲人的憤懣和嘆息,說:“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又說:“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嘆道:“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這里所說的“無才”,不過是一種自嘲,“無命無運”才是他真正的涵義。這種現象,愚以為,吏治問題是一個方面,上天厚愛平庸的人也是一個事實。和“紅顏薄命”“天妒英才”一樣,這里面有著說不清的道理。由此而言,那些“才自清明志自高”的人們,大可不必抱怨生不逢辰,懷才不遇,但求自己糊涂一些,愚鈍一些,那運氣和福分許就自在其中了。

 
    12、古今中外,杰出的思想家與藝術家無一不是孤獨的。老子的寂寞,僅五千言的《道德經》便奠定了中國儒教﹑道教以及印度佛教的根基。屈原的排擠流放,成就了《離騷》爛漫主義的光芒!李白與杜甫的落寞失意,才有“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蘇軾的貶謫蠻荒,才有永垂青史的書法﹑豪放闊大的詩詞境界與散文的不朽豐碑。曹雪芹的窮愁潦倒,才有中國小說的扛鼎之作——《紅樓夢》。貝多芬的孤獨,才有經久不衰的生命交響。康德的一生孤獨,《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與《判斷力批判》為人類理性所能達到的高度——真﹑善﹑美劃分了一個清晰的界線.愛因斯坦的孤獨,為世人開啟了劃時代的宇宙天窗……晉代左思詩云:“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鮑照詩云:“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沒有哪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的靈魂不是孤獨的。任何人類的文明與思想體系,都是直接或間接在孤獨中孕育而生的——孤獨,是催生人類精神文明萌芽的肥沃土壤!沒有孤獨的痛苦,就不可能迸發思想的火花﹑精神的糧食!

作為個體人生的生命歷程,沒有誰不是生死獨自面對。人,從呱呱墜地孤零零來到這個世界,又孤獨地離開人世,沒有誰能代替你走完這一生一世。生死之間,也要承受孤獨的煎熬。婚姻雖然可暫時化解孤獨,但并不能徹底消除,若是沒有共同語言,則會更加孤獨;向外尋求刺激往往得不償失,非但不能消除孤獨感,反而更加身心疲憊。

孤獨是人類生命存在的一種特殊狀態,無一幸免;是生命的常態。孤獨的人并不可恥,也無需害怕。孤獨往往使人深刻而清醒:忍受不住孤獨的人,就不能成大器;沒有孤獨的真切體驗,就不能徹悟人生;沒有長久的孤獨,就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沒有孤獨的反省,就不能找會迷失的心靈;沒有孤獨的反悔,就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沒有孤獨的積淀蘊蓄,就不會有氣勢恢宏的噴發!孤獨,是考驗人生的一柄雙刃利劍:既能綻放生命奇葩,也能出賣靈魂!孤獨,是羽化成蝶的關鍵所在,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經階段!

今夜又無眠,他獨坐燈下,煢煢孓立,形影相吊,思緒卻漫無邊際,四海遨游。身無所系,心無所礙,心靈就是一片光明的天堂。腦海中靈光乍現,一縷思想的火花頃刻飛濺而出。他飛速用神經末梢抓住那稍縱即逝的火苗,隨即鋪紙提筆,記錄下殘缺的只言片語……


13、都說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一位位博學文人燦若星河,是他們揮起如椽巨筆寫下了無數不朽的或瀟灑或慷慨或清雅或淡薄的光輝的篇章,后世的人們景仰他們,崇拜他們,追隨他們,可是誰又曾想到,這一群值得人們敬仰的“大家”們卻也是值得同情的群體呢。

  并不是我故作驚世之語,反彈什么琵琶出新調。不信且聽我慢慢道來:

  中國文人但凡情操點的是否都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大志向呢?在他們尚未識得世態炎涼,依舊裘馬輕狂之時,他們向往的是“學而優則仕”,以自己的才學治國平天下!于是這個在封建社會根本沒什么可行性的理想往往伴隨我們的詩人們、文人們一生。他們驕傲地跟天下榮辱與共。

  但是,他們寄之以厚望的“圣主”們回敬了什么?陶淵明在南山下種豆,可以說“舉家食粥酒難賒”;稽康在山中打鐵,赤著胳膊,揮汗如雨;李白被以“非廊廟之器”為由遣返,流浪于江湖之中;杜甫的情形更凄慘,連小兒子都餓死了。

  我們的詩人但是通曉古今之輩,前輩的故事不是不知道,鮑照說:“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可是他們仍然為人心中的那個夢想前赴后繼。中國文人是很獨特的,也許在別的國家文人與政治并無甚么關系,但在中國,文人幾乎都要走仕途的。因此,他們依然以自己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的身軀向理想中的烏托邦前行。陸游感慨:“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難道他們不向往自由嗎?否!泛扁舟快意于江湖,是他們心灰意懶之時涌上心頭的第一意象。可是偏偏舍不下,舍不下黎明蒼生。他們是羸弱的,卻以為自己可以鐵肩担道義,拯救眾生。

  心結如獄,多少文人臨終仍舍不下一世的夢想。那可望不可及的“治世”如牢獄般囚禁了他們本應豐富多彩的一生。如辛棄疾那般在“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把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莫不是他們一世的悲哀!

  也是,不該覺得他們應放手,難道那追逐的過程不是色彩斑斕的嗎?


    14、鮑照的《擬行路難》最后一句“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至今仍時時被人吟詠,這里暫不探究自古圣賢何以盡貧賤,卻可以探究自古圣賢何以能安于貧賤。說到底,原本有一個各種幸福的先后律。解析這個規律的前提,是揭示各種幸福的強弱,久暫規律。

  毋庸置疑,需要和欲望越低級,便越強烈,滿足它所引發的快樂和幸福的心理體驗便越強烈;需要和欲望越高級,便越淡弱,滿足它所引發的快樂和幸福的心理體驗便越淡泊。性欲是最低級的,滿足它所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如醉如癡,欲仙欲死,是及其強烈的。反之,思維的享受是最高級的需要和欲望,滿足它所帶來的讀書之樂,思考之樂,審美之樂,則如行云流水,飄逸淡泊之至。這就是快樂和幸福之強弱律。為什么快樂和幸福越高級越淡泊,越低級越強烈呢?原來,需要之所以越低級越強烈,越高級越淡弱,乃是因為低級需要是生存需要,而高級需要是發展需要,生存需要無疑比發展需要強烈,而發展需要則比生存需要要淡泊。但是,強烈的心理體驗必不能持久,能夠持久的心理體驗必是淡泊的。美酒佳肴之福樂 是低級的,其體驗可謂強烈,然而極其短暫:酒足飯飽之后便蕩然無存,反之,著書立說之福樂是高級的,它比吃吃喝喝淡泊的多,但也持久得多,甚至往往可以快慰一生。

  那么,為什么快樂和幸福越高級便越持久而越低級便越短暫呢?因為生存需要之滿足的實現過程是短暫的。食欲之滿足的實現過程,一般說來,只要半個小時。性欲之滿足的實現過程更加短暫。反之,發展需要之滿足的實現過程是持久的。且看求知欲——無疑是最重要的發展需要——滿足的實現過程,顯然是不斷的,漸進的,時時刻刻都在進行的。一個好學不倦的人,可以歲歲年年終日手不釋卷。這就是快樂和幸福心理體驗之久暫律。

  合觀幸福久暫律與幸福強弱律可知,快樂和幸福越低級,其體驗便越強烈而短暫;越高級其體驗便越淡泊而持久。這就是快樂和幸福的體驗律。面對這個規律,人們或許會困惑:究竟何者優先呢?

  馬斯洛心理學的最大成就,就是揭示不同等級需要的強弱先后之規律:需要越低級便越強烈,因而也就越優先;越高級便越淡泊,因而也就越后置——高級需要是低級需要相對滿足的結果。不論是誰,不論他多么偉大,多么蔑視物質享受,當他饑餓的時候,他都不能不停止自己的崇高理想而追求食欲的滿足。馬克思最喜歡的話是:“思維的享受是最高的享受。”可謂清高之至。但是,如果他吃喝不成,又饑又渴,他能夠構思《資本論》嗎?

  那么,由此是否可以說高級幸福是低級幸福得到實現的結果呢?結論似乎如此。這豈不意味著:只有得到低級幸福的人才可能得到高級幸福;得不到低級幸福的人必定得不到高級幸福?果真如此,鮑照就不會有“自古圣賢盡貧賤”之嘆了。事實上,鮑照所言雖然失之絕對,但是,古今中外確實有眾多享有高級幸福的思想家,藝術家,理論家,文學家,哲學家,如蘇格拉底,斯賓諾莎,曹雪芹,魯迅,車爾尼雪夫斯基,萊蒙托夫等等,都沒有得到物質幸福:他們或者是窮困潦倒,或者是英年早逝,或者是坎坷多艱。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原來,一個人能否享有高級幸福的必要條件是:他必須具有高級需要。然而,高級需要僅僅是低級需要的相對的,最低的滿足的結果;而不是低級需要的理想的滿足的結果,不是低級幸福得到實現的結果。

  所以,低級幸福雖然比高級幸福強烈,卻并不優先于高級幸福;高級幸福以低級需要的最低滿足為必要條件,卻不以低級幸福為必要條件:高級幸福與低級幸福是相對獨立的。這就是為什么古來圣賢能夠安于貧賤的客觀原因:高級幸福不必以低級幸福為必要條件而可以獨立存在。

  可見,高級幸福后置于低級需要的最低滿足,而并不后置于低級幸福:高級幸福與低級幸福是相對獨立的。這就是幸福之先后律或優先律。

  那么,當高級幸福與低級幸福發生沖突而不能兩全時,究竟應該選擇何種幸福?這就是穆勒著名的難題:做快樂的傻瓜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


    15、時光荏苒,歲月悠悠,浮生如夢,滄海桑田,無數個日日夜夜已悄然流逝。感謝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來了你我今生的擦肩而過,謝謝你,在那段接連失意、文思枯竭的日子,你的一則短信,恰似一場及時雨澆醒了我,從此痛并快樂起來,至今憶起,仍唏噓不已: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愿有朝一日,我能走進你的故事……


    16、靜靜地,時光從我身邊流過。偷偷地,時光從我身邊流過。

  習慣了大把大把的虛擲光陰,只是因為我不知該如何打發。青春在虛無中度過了,我雖然能感覺到,卻仍是無可奈何。我只知道哪些東西是我不想要的,卻并不明確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一路走來,我都在彷徨中度過,莫名的酸楚時時涌上心頭。我仿佛一個迷失方向的羔羊,究竟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我要追尋的,也不知道下一站是什么。人生的旅途太凄苦,我只能選擇一條去細細走,慢慢讀。我愿意守著一個美好的童話,而不希望讓它被現實的斧頭敲擊的粉身碎骨。說我逃避現實,也許是對的。在我沒有確定一件事是否值得之前,我絕對不應該去冒這個險。哦,大抵是因為我的手上只有一份績優股,所以從來不愿將它輕易拋出。我寧愿相信這世界存在奇跡,寧愿去傻傻的等待我人生的真正歸宿。它是美好的,因為我的信守。它在我心底有一千一萬種可能性而不是被某一種具體的去束縛。是的,我不得不承認,我太喜歡做夢,也太容易沉溺到夢中去了。

  總是喜歡一個人靜靜的發呆,呆呆的望著周圍,仿佛時間都已凝固或者正在凝固。的確,對于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我是無能為力的。但最起碼,我能將這許多一瞬記在心中。也許這一刻我一無所獲,或者是在浪費時間。但仿佛時間生來就是必須被浪費或者“消磨”掉的。已經沒有過去如水班重新流過供我細數,我只能像小船般順著時間的河流漂游。呵呵,這里沒有“逆流”,我必須“順流而下”。選擇了便無怨無悔的前行,既然在前行也就表示你已經選擇。所以人生的每一步,都須走的慎重。

  在那漆黑的夜里,是什么讓我從不放棄?是什么讓我自強不息?可悲也可嘆的夢想啊!因為命運的捉弄所以它變得是那么難能可貴,那么遙不可及。有人不明白我的艱辛,而割裂事物現象與本質之間的關系,居然去羨慕我。我不會生氣也不會申辯,我只會苦笑,然后表示我理解他的好意。我能說什么呢?我微不足道,細弱到似一粒塵土。但只要,只要我問心無愧,我就對得起任何人,我就滿足了。

  總是怕自己的無情傷到了別人,可不知怎么到頭來卻弄得自己遍體鱗傷。唉,做人難,可還是要做人,而且要做個真人。誰讓“自古圣賢盡貧賤”呢?何況我輩孤且直!”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51

[新一篇]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舊一篇]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