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譯文]  頭發蓬亂的小兒學釣魚,側身坐在有莓苔的陰濕地方,那里野草長得很高,掩映了小兒的身體。

[出典]  胡令能   《小兒垂釣》

注:

1、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2、注釋:
  蓬頭:形容小孩可愛。
  稚子:年齡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綸:釣魚。綸:釣魚用的絲線。
  莓:一種野草。
  苔:苔蘚植物。
  映:遮映。
  借問:向人打聽。
  魚驚:魚兒受到驚嚇。
  應:回應,答應,理睬。
3、譯文1:
   
   一個扎著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大聲答話。
 譯文2:
 個蓬頭發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漠不關心地擺了擺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
 4、胡令能(785-826年),唐詩人,隱居圃田(河南中牟縣)。唐貞元、元和時期人。家貧,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他的詩語言淺顯而構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濃,現僅存七絕4首。
  5、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一個稚氣未脫的小兒在水邊學釣的情景,形神兼備,意趣盎然。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
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學”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坐,而非穩坐,正與他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于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后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后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6、唐朝的胡令能(785-826年),是個補鍋的,人稱“胡釘鉸”。補鍋的居然會寫詩,據他自己解釋:有回夢見神仙打開他的主機,放入一卷文化內存,一醒來,就會寫詩了。這種解釋,本來就很有詩意。

  胡令能在底層混,當然寫的是底層的生活,《小兒垂釣》就是其中一首。蓬頭的小孩學垂釣,綸者,就是絲線。小朋友選了個好地形,身影掩映在草叢和苔蘚中,像在打伏擊戰。正凝視水面等魚兒上鉤呢,卻有過路的人問路,哎呀呀,別驚走俺的魚兒,于是,小朋友遙遙地招手,不敢大聲答應人。這孩子呀,說他老辣嗎?卻顯出幼稚來;說他幼稚嗎,卻顯出老辣來。可愛全從這幼稚與老辣的相互映照中來。

  不是補鍋的,寫不出這樣貼近民眾生活的兒童詩;不過是一介補鍋的,卻能寫出如此精美的詩,唐朝的文化,真是強大得了不得。

  7、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孩童時代會給人們一生留下美好回憶。中國古代詩詞中,描寫童趣的作品俯拾皆是,那些活靈活現的描寫,讀來令人忍俊不禁又興味悠然。

  描寫童趣最著名的詩句當數李白的《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表現幼男幼女一起嬉戲、天真無邪的場景,讓讀者一下子聯想到自己小時候過家家等游戲情景,也由此誕生了沿用千百年來的兩個成語,那就是“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這兩個成語如今仍被廣泛應用,仍可體會那種最真摯、最純凈的美好情感。

  描寫童趣最多的是游戲場景,什么釣魚、捉蝶、捕知了、放風箏等等,這些熟悉的場景讓人們深感親切,也表現出千百年來永遠不變的純樸童心。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就活靈活現地表現出小兒釣魚時的情景。楊萬里“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寫的是捉蝶,春日獨有的盎然生機和孩子奔忙疾走的純真模樣,相映成趣,讓處在生活壓力中的現代人不由心生向往。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寫的是捕知了,猶如一部簡短電影,傳神而有趣。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孩子們放學歸來時放風箏的動人情景。

  通過日常小事表現孩子童趣,那更是隨手拈來,自然成篇。如施肩吾“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還有崔道融“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都是選取兒童日常生活細節,用白描手法,筆端充滿感情,輕憐愛撫之意表露無遺。

  鄉村孩子玩耍之余會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最普遍的是放牛,牧童在很多詩歌中都有描述。例如陸游“鉏犁滿野及冬耕,時聽兒童叱犢聲”,黃庭堅“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雷震“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等等都是。除了放牛還有其它勞動場景,例如楊萬里“留許枝間慰愁恨,兒童抵死打黃梅”,陸游“婦女窺籬看,兒童拾穗歌”,梅堯臣“鵝鴨出欄去,兒童臨水驅”,更有辛棄疾的“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等生動描寫。

  這些詩歌,內容都很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淺白如話,讀來朗朗上口。不管是游戲還是勞動,從中都可以看到童心可掬,童趣盎然,讓人們體會到他們的純真與好奇,以及充滿奇思妙想的獨特世界。

 

  8、我國的釣魚文化淵源流長.古代的垂釣者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唐代柳宗元的
  千 山 鳥 飛 絕,萬 徑 人 蹤 滅。
  孤 舟 蓑 笠 翁,獨 釣 寒 江 雪。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唐代杰出詩人李白、杜甫都是釣魚愛好者,他們把對垂釣的感受融注于詩歌之中,使後人分享他們的快樂。李白在《行路難》中寫出“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白日邊”的佳句;杜甫在《江村》中寫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劃紙作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淡淡數筆,生動地再現了唐代一個小漁村的生活圖景。
  晚唐張志和的<漁歌子 >:
  西寨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也愛釣魚,他在詩中寫道:“湖上移魚子,初生人不畏。自從識釣餌,欲見更無煙。”可見他悠悠然自得的垂釣情趣。
  南宋大詩人陸游晚年回到故鄉紹興鑒湖邊,“閑時釣秋水”,他在《鵲橋仙》詞中寫道“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水釣臺四蜼。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他迷于垂釣,到了想當漁夫的地步。
  清代書畫家、文學家,居楊州八怪之首的鄭板橋在《道情》里盛頌釣翁的閑逸生活:“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扁舟往來無牽絆。”充滿了詩情畫意。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比喻隨便遇到什么險惡的情況,都信心十足,毫不動搖。
  我們的祖先留下豐富的釣魚文化值得去回味欣賞。他對于人們冷靜觀察事物,調節心境大有幫助。
   工作之余,到湖邊垂釣,放松放松,呼吸新鮮空氣,有利于健康。

  9、童年的每個故事總是那么美妙。高鼎《村居》的詩,總是牽引著我的思緒再一次飛回那桃花源般的美麗日子。“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朗誦完畢,滿書的漢字都活躍起來。是啊!你看,春天來了,村外西溝的壩面上擠滿了一堆堆的小伙伴,清清的泉水用叮咚聲響把孩子的歡笑變成了歡唱。“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的《小兒垂釣》不也是我們童年最好的寫照。這可垂釣的小河,總是游動著猶如我們一樣自由自在的小魚,細竹竿和大頭針做成的釣魚工具是捕捉著不到大魚的,一條小魚上鉤,也會讓我們歡呼雀躍。村外西溝壩上的水依舊那么平坦如砥光潔如玉,它映著我兒時那段刻骨銘心的情感,那種情感至純至真,即使受了欺負流下的眼淚也會變成清洗委屈的液體。時間讓我漸漸忘卻了童年的往事,故鄉的景物便成了我記憶的留聲機:傍晚炊煙中母親呼喚孩子回家的聲音,光棍漢從田間返回時寂寞的歌唱,少女在河邊悠閑懷春的嘻笑聲……使我深陷在過去的記憶之中無法自拔,不由自主地向村小學走去,去尋找一種對我心靈最大的安慰。村小學不知何時已經拆了,原址上建起了一戶戶嶄新的農家小院,覆壓了村里許多人童年朗朗的讀書聲和快樂的玩笑聲,讓我心里感到了極大的失落。
  在成長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和處世哲學,卻不知道也丟掉了許多童年珍貴的品德。應對了許多讓我身心交瘁的事情,覺得真的很累很累,坐在沙發喊累,躺在床上也喊累,原因是自己丟失了童年那顆看待事物的純真心靈。童年成了故鄉村外西溝小溪的流水,逝者如斯,無法被賦予特定的景象。空虛讓我追尋一種支撐自己生命的理想,卻很少發現憩息著自己靈魂的童年。我無法排遣自己所面對這種天天一個樣所造成的不可能突破的生活模式,便只有靠追憶童年為生活增添一點斑斕。我覺得,沒有那種情感能與童年的情感進行較量,戀愛中情侶靠天花亂墜的海誓山盟建立起來的戀情比起童年的友誼來都顯得那么蒼白膚淺。

  10、不經意間,推開記憶之門,找尋我童年的喜怒哀樂。
   童年是嫩綠的柳葉上的音符,隨著春風舞動快樂的節拍,春風微拂,小草剛剛探出頭,手提竹籃,跟隨小伙伴到處挖野菜,苦菜,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菜,田野里,小樹林,歡快的腳步,嘰嘰喳喳的吵鬧聲,沒有時間的概念,或中午,或傍晚,竹籃里盛著或多或少的勝利果實,凱旋而歸,期待飯桌上爸爸媽媽的稱贊。
童年是一首詩,“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黃瓜架下,靜靜地聆聽牛郎織女愛的呢喃,仰望星空,牛郎星幻化成雙肩挑著一雙兒女飛奔鵲橋慈父,織女星也早已變作七仙女守候鵲橋,想象著他們一家人恩愛溫馨的場面。
   童年是一幅五彩斑斕的畫,有藍天,有白云,有金色的麥浪,一個小女孩赤著腳,踩著松軟的土地,頭上有美麗的花環,花是自己采的不知的野花,親手編織起花環,連同一個五彩斑斕的夢。跳著不知名的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蹈,哼著沒有名字的小曲,全然不顧勞作著收獲著的父母,快樂而又無憂無慮。
   童年里也有悲傷,冬日里爐火旁,一只受傷的小麻雀,暖在我的小手里,掙扎著飛起,離開媽媽溫暖的懷抱,無奈又無助,我無法幫它找到它的媽媽,我精心的呵護與喂養,也沒能使它逃脫死亡的命運,一個小小的坑,冰冷的小麻雀,滾燙的我的淚水。
   拾起童年里那些或快樂或悲傷的往事珍藏,輕掩記憶之門,揮揮手,告別那些影響我一生的最深刻的一段時光。

  11、哲學家叔本華說過:得不到就會痛苦,得到了又會厭倦,生命有如鐘擺,永遠搖擺在痛苦與厭倦之間。這樣說起來,幸福只是暫時的,而痛苦是永恒的,這樣活著未免太累,所以當哲學家還是不好。
 人的一生,充滿無數的等待,從最小的事開始,比如有時等公交車,大家伸著脖子張望,有人看手表,有人對著手機喊,到了到了,五分鐘就到了,其實還沒上車呢。
  
  比如,一個小孩子坐在水邊釣魚,他在等魚上鉤,唐詩里有一首,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一千年前,就有一位這樣可愛的小孩,還有一位這么有情趣的詩人,可見等待有時也是一件蠻詩意的事。
  
  幾只毛毛蟲,生活在河岸邊,它們都想到河對面看看,可是河水很深,問媽媽怎么過去,媽媽說,你長了就可以過去了。但有些毛毛蟲迫不急待,有一只看見一個小孩游泳,就落在他頭上,想打的過去,但小孩感覺頭上癢癢,就把它撣了下來。有的落在鴨子身上,被鴨子吃了,有的跳到樹葉上,但樹葉翻了,只有最笨的那只,默默地等到自已破繭而出,變成一只美麗的蝴蝶,飛到美麗的河對岸去。
  
  這是一次成功的等待,時間雖然漫長,但畢竟得償所愿。

  12、看電視看報紙上網看新聞,最怕看到虐待兒童特別是教師傷害幼童的消息。可是,怕什么偏來什么,摔女童、扇耳光、針扎腿、封童嘴,而且還是幼兒園女老師干的!真叫人膽戰心驚渾身發涼!

  就想起那首古詩:“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你看那個孩童多自在,坐在河邊草地上學大人釣魚。有人問路忙擺手:別說話,小心嚇跑了魚。
  再看現在城里孩童,倒是沒有蓬頭亂發的,去河邊公園走走,然后就走進肯德基麥當勞,“造”一肚子油炸食品。小學一年級體重七八十斤,不控制,轉眼就過百。兩三歲的幼童,中國話還說不利索,就學外語。人家外國就那么急等他們過去,缺少國際貿易人才?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27

[新一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舊一篇] 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