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譯文]  野火不能把草根燒盡,春風吹來又照樣滋生。

  [出典]  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

  注:

  1、     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2、注釋:

   1、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南朝梁元帝《賦得蘭澤多芳草》詩是現存較早的“賦得體”詩。而"賦得體"之大興是在唐代,以后歷代沿用。試帖詩比一般的賦得體要求嚴格,一般限為五言排律,六韻或八韻。白居易此詩以“古原草送別”為題,故詩須扣住“古原”、“草”、“送別”等題意。

   2.離離:青草繁茂的樣子。

   3.遠芳:廣遠的草原。

   4.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5.王孫:公子王孫。此指所送之人。萋萋:青草繁盛紛亂的樣子。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兩句借用《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孫:貴族。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樣子。

  3、譯文:

   野草啊,鋪滿了高原,

   一年一度,你的生命在榮枯中綿延。

   野火不能把你燒死,

   春風里,又是生機盎然。

   你花的芳香彌漫在遙遠的古道,

   你葉的碧綠襯托著荒城的藍天。

   啊,就沿著這古道游子去了,

   蔥郁的草色突然變得黯然。

   4、這是白居易十六歲時應考的習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命題詩,題目前要加“賦得”兩個字,內容類似詠物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了送別友人時的惜別之情。是白居易的成名作。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啊,這話看來平常,卻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春風習習,蔓延的芳草,掩沒了通向遠方的古道;晴日照耀,翠色一片,連接著荒蕪的城池。“古道”、“荒城”緊扣題面“古原”,與命題作詩要求極恰切。這兩個詞蘊含著時間與空間的概念,有靜止、凝重的氣氛;“遠芳”、“睛翠”與之形成對照,生存競爭力之強由此可見。一個“侵”字,一個“接”字,以鋪敘的手法,進一步渲染了春草的無限生機。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尾啊!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5、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古原上的野草春榮冬枯,冬枯之時往往被野火燒掉。這一切,都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更不會激發詩人的美感。白居易卻不然,他抓住了這些特點,并以他的獨特的審美感受進行了獨特的藝術表現,突出了野草不怕火燒、屢枯屢榮的頑強生命力,并以“遠芳”、“晴翠”這樣美好的字眼,把它的氣味、色彩寫得那樣誘人。因此,雖然說“萋萋滿別情”,但并不使人感到“黯然銷魂”。試想,當“王孫”踏著軟綿綿的春草而去的時候,“遠芳”撲鼻,“晴翠”耀眼,生意盎然,前途充滿春天的氣息,他能不受到感染嗎? 

   6、“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對仗工穩而氣勢流走,充分發揮了“流水對”的優點。它歌頌野草,又超出野草而具有普遍意義,給人以積極的鼓舞力量。蔑視“野火”而贊美“春風”,又含有深刻的寓意。它在當時就受到前輩詩人的贊賞,直到現在還常被人引用,并非偶然。

   7、“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激勵了多少輩中國人奮發向前,人不死,奮斗不止。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1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