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國際學術討論會筆談  讓傳統進入生活  ——中國傳統美學的繼承與創新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世紀之交,隨著中國的經濟增長的加快和對外文化交往的增加,中國學術界越來越強烈的對話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意識使得當代西方各種學術思潮進入國人的理論視野,當代西方哲學和美學思潮幾乎可以同步地在中國得到反響。但是,在這些對話中,人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是,人們發現,當代中國并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美學;中國傳統美學雖然在90年代以來受到重視,但主要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對它的發掘和整理,而真正使它成為可以與當代西方學術構成平等對話和交流的現代性的活的思想,尚需時日。但是,人們已普遍意識到這一點。這次“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一個重要專題就是討論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意義。
  因此,現在的問題已經不在于是否承認各民族歷史上美學的獨特價值,而在于認真分析總結這種獨特的價值到底是什么,這些獨特的思想怎樣與當代世界的文化和美學建構發生關聯;換一種說法就是,我們能從中國古代哲學和美學中繼承一些什么思想,怎樣繼承。承認中國古代美學具有一定的現代意義不難,但怎樣使這種“意義”進入現實的理論建構和生活實踐,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應該說,已有不少學者正在為此而努力。我在一篇文章中也討論過這個問題,我認為中國古典美學對建構當代美學至少有以下六個方面的意義:
  (1)在美學研究方法論上,把哲學、美學、人生感悟融為一體的綜合圓融的方法論,不是脫離人的生活過程和生活實踐,純粹從知識論角度去演繹建構一種美學,而是從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總體的把握和感悟中去理解審美和藝術的實質。(2)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克服,把單向度的人化自然改造為人與自然之間相互親近和依賴。不是從被動的、害怕受到自然規律懲罚的角度去尊重自然,而是真正把自然當作人類生存的“根”、當作人類的“大地之母”來看待。(3)對自然的審美態度。自然對于古代中國人來說,不是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也不是一種可以無限索取資源的寶藏,而是有靈有情有個性、可以進行欣賞和精神交流的對象,是可以撫慰人心靈的疲憊、療治心靈和精神創傷的一個溫暖的家園。(4)審美化的生存理想。審美化生存不僅是道家的理想,也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理想。如果說儒道之間在許多方面有著對立和補充,那么,在這一點上,它們之間卻有更多的共同之處。對于當代中國人來說,宗教傳統的缺乏和現代宗教意識的衰落更使得這種審美化的生存理想成為療救心靈衰頹的有效途徑。(5)在形上追求上的當下現實超越。形上超越不是在彼岸世界,不是在上帝的天國里實現,而是就在此在的生活過程中,在人對自然本身的親近和歸依的過程中,在人的藝術創作和欣賞過程之中。超越不是向天國的超越,而是此世此岸的審美和藝術超越。(6)在藝術起源和本質論上的天人感應觀。中國傳統美學不是把藝術看作是某種社會現實的忠實反映,也不是看作藝術創作者心中某種非理性的生命沖動的表現,更不是看作一己狹隘情感的自我表達,而是看作人與自然之氣交會感應之后的一種生命創造。這種藝術本質觀把藝術創作深深地植根于宇宙自然的生機運行和生命流動之中,因此它有著永不枯竭的源泉。
  當然,這幾個方面只是一種初步的歸納,有不同觀點或掛一漏萬在所難免。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從自己民族傳統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學術和思想之“根”,這樣才能真正參與世界的思想對話與交流。這里有一個區別必須弄清楚。我們不能以狹隘民族主義立場為出發點。如果從狹隘民族主義的立場來說,現行的整個學科體系首先是西方人建立的。立足本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并不意味著固守這種傳統,不意味著不能吸取西方思想和言說方式。問題在于,我們必須在有自己的東西的基礎之上吸收西方,對話必須要有可資對話的基礎,否則只能是做西方人的應聲蟲。這就必須使傳統中仍然有生命的那些思想切實地進入現代思想的建構之中,使它融入現代人的生活過程之中。
哲學研究京69~74B7美學徐碧輝20032003徐碧輝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作者:哲學研究京69~74B7美學徐碧輝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18:39

[新一篇] “美學”一詞及西方美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近代中國新名詞源流漫考之三

[舊一篇] “自然人化”與“人的自然化”  ——兼評實踐美學的美的本質說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