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盤西化派”主張中國文化脫胎換骨。第一個知識群體以胡適、錢玄同等為代表,主張拋棄傳統,使中國文化徹底脫胎換骨,引進和接受西方文明,被稱為“全盤西化派”。二、“中體西用派”試圖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第二個知識群體以梁啟超、梁漱溟等為代表,試圖在失去“政治軸心”的支持下,弘揚東方學術,以儒學為框架來吸收西方文化,開辟一條近代化的道路。他們主張社會普遍和諧的觀念,認為道德和精神的融合是未來的進步標志,堅持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以為歐美國家用血與火的代價取得文明進步并不是最佳的選擇。三、“《新青年》派”致力于創造“第三新文明”。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還產生了第三種類型的知識分子,他們以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以《新青年》雜志為陣地,可稱為“《新青年》派”。這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崛起的一支新的文化生力軍。盡管他們中許多人崇拜過梁任公的如椽手筆,追隨過辛亥革命的義旗,信奉過西方傳來的這種或那種“主義”,但在如火如荼的五四愛國運動和文化反思中,已認識到社會改造的重要性。與前兩個知識群體不同,這些人懷抱愛國熱忱和遠大理理,在實踐中選擇西方的各種學說,把文化重建和社會改造密切結合,通過“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來建立“第三新文明”,并努力使思想啟蒙走向工農,成為救國救民的理論。四、新文化運動中各知識群體的共同特點。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并非近代才有,但這兩種文化思潮的大交流、大碰撞卻發生在五四時期。在爭論中,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先驅者們總是著眼于現實:如何舍棄我之缺點,發揚我之優點;如何以西方之優點,補我之不足。盡管諸家之觀點多有不同,但著眼于民族之振興,則是各家共同的。其特點主要有:第一,他們重新審視中國儒家文化,反對其獨尊地位,是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爭論中的重要內容。第二,他們既反對綱常名教,又重視研究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并力求實現二者的統一。第三,他們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研究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仍然缺乏其深刻性。
湖南大學學報湖南K4中國現代史曾長秋/柳禮泉19991999 作者:湖南大學學報湖南K4中國現代史曾長秋/柳禮泉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