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心理美學的價值追求和生態觀念  ——馬斯洛心理學價值論對文藝心理研究的啟示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從80年代初即興盛起來的文藝心理研究,一直自囿對于文藝活動中心理機制和功能的描述與闡釋,而冷淡對心理活動和心理結構作審美價值上的探尋,造成文藝心理研究中的價值空位現象。“審美心理學”和“心理美學”(或“心理審美學”)兩個本應有區別的概念常常混用,這一理論事實也說明,心理活動的審美價值問題長期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在筆者看來,“心理美學”應是對心理活動的審美性質和意義進行闡釋的一門價值論學科,但實際上是處在價值空位狀態。被視為心理學“第三思潮”的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揭起心理價值論的旗幟,重視心理建構中的價值取向,這對我們的文藝心理研究乃至整個心理學研究,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啟示意義。
   一、價值取向關系著文藝心理研究自身價值的肯定和實現
  誠然,對文藝心理活動的科學認識,乃是正確揭示其價值內涵、確定價值取向的前提;如果對文藝心理活動的構成、特性和規律都沒有比較清楚深入的認識,價值的取向就必然失去科學的依憑,而只能是一廂情愿的臆想和武斷。但是,既然哲學要從科學中引出對世界和人生的價值追問,文藝心理研究由于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更必須以價值取向為主導和歸宿。
  近代以來形形色色的心理學派,或把人性及其心理結構加以肢解、割裂、抽象,或把人性及其心理世界還原以至歸結為生物性的本能。同種種科學主義的心理學不同,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痛感于心理學中價值觀念的喪失,認為“價值觀的喪失是我們時代的最終痼疾……而目前的狀況比歷史上任何時代都要危險……人類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這種狀況。”〔1〕在其他心理學派多多少少都流露出對人性“異化”和人性之“惡”的悲觀情緒時,馬斯洛卻表現出對人類的信任和對人性的健康、進取與完整性的追求。正是基于此,他明確響亮地在心理學領域內揚起價值的旗幟,指出:“一旦拒斥了價值觀,心理學就將被削弱,將不能得到充分發展;這樣就會使人類陷于超自然主義或道德相對論。”〔2〕對于文藝心理研究,亦應作如是觀。
  作為社會存在物,人的社會文化屬性通過心理活動而同生理活動相聯系和溝通,從而使人成為自然性與社會性相統一、感性生命活力與理性生命秩序相交融的有靈有肉的生命形態。人的生命系統,由于社會實踐的熔煉,形成由三個子系統構成的有機整體。這三個子系統是:生理子系統、心理子系統、社會意識子系統。三個子系統的層次聯系,正好有序地呈現出人從動物生成的生命演化過程。人首先是一個“生理存在”,然后是“生理—心理存在”,最后是“生理—心理—社會意識存在”。在人的生命系統整體中,生理子系統是其心理活動的物質和能量基礎,而心理子系統則是社會意識子系統的物質載體和運作形式。正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社會意識構成心理子系統的文化內涵,才使人區別于其他一切生物,而具有了人的本質。通過心理子系統這個中介,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才相互融合,成為具有社會理性精神的個體感性生命存在。心理子系統的這種中介地位和整合功能,使心理建構對于人性生成和人格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馬斯洛把需要看作人性的內在動力。在他對需要層級結構及其動力關系的描述中,生理性需要是初級的,在此基礎上才有其他高級的、超越性的需要。整個層級圖式從縱向角度顯示出生物性向社會性提升和社會性向生物性滲透的雙向動態機制,并明確地顯示出心理子系統在生理與意識兩個子系統之間的中介地位。正是通過這個中介,社會意識子系統和生理子系統才能相互依存、制約和滲透,并在心理子系統中凝聚為人格的本體結構。一個人的需要處在什么層級上?他以什么樣的需要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動力?什么樣的需要滿足才使他產生幸福的心理體驗?正是這些心理事實體現出一個人的人格傾向和心理品質,其間的價值內涵是十分明顯的。
  文藝活動作為一種專門的審美活動,曾被稱為“心靈的體操”,文藝家則被看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文藝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塑造人類心靈的一門工藝學,其中當然應有適應時代需要、符合人性生成趨勢的價值取向。價值取向不同,這門工藝學的實際作用也會不同。是否樹立起正確的價值取向并加以貫徹,實在是關系著文藝心理研究自身價值肯定和實現的大事。
   二、推動人格優化是文藝心理研究必須承担的責任
  在西方現代心理學潮流中,馬斯洛的心理學是以一種嶄新的、健康的價值觀對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和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進行反撥的產物。馬斯洛曾說:“如果一個人只潛心研究精神錯亂者、神經病患者、心理變態者、罪犯、越軌者和精神脆弱者,那末他對人類的信心勢必越來越小,他會變得越來越‘現實’,尺度越放越低,對人的指望也越來越小……因此,對畸型的、發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進行研究,就只能產生畸形的心理學和哲學,這一點正是日益明顯了。一個更普遍的心理科學應建立在對自我實現的人的研究上。”〔3 〕盡管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的人”的描述是理想化的,但畢竟是觀察了許多優秀人物而概括出的一種具有創造精神、追求超越的健康人格。這同弗洛伊德所熱衷的變態和病態人格顯然大異其趣。對于傾向于研究平常人的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馬斯洛也報以不滿。他認為,如果只在通常情況下研究人類行為,就“會陷入這樣的境地:我們會從描述的、沒有價值觀的科學角度出發,認為這種通常情形就是我們能指望的最好情形,因此應該心滿意足了”,這種研究所導致的是形成關于“適應得好”的人的概念,而不是發展的好的人的概念。〔4〕在馬斯洛看來, 發展得好的人就是他所謂“自我實現的人”。
  從動物或病態的人研究人的心理,強調和夸大人類心理中生物本能的因素,雖然也可以得到許多重要的成果,卻終究難免陷于對人性及其心理構成的曲解,甚至把人“還原”到低層次的“非人”的水平。把人降低為生物,把豐富的整體肢解為零件和機械組合,這樣的心理學就不能正確反映真正人的心理。人性自我生成的道路無論多么曲折艱難,這生成的基本趨勢總不會逆轉。追求理想、崇高、實現超越、創造,乃是人性生成的基本動力。如果只講“適應得好”,就沒有了自然向人的生成,就根本不會有人,更不要說人性的全面發展和提高。“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馬斯洛的心理學就體現了這種人類本性中不可扼制阻遏的自強傾向。這種自強傾向也正是人格優化的自覺追求。
  事實上,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文藝創作中,都涌現了不少具有“新”的時代特質的人格形態,這本應是心理研究難得的素材。遺憾的是,心理研究,包括文藝心理研究,對這些心理事實并不感興趣。偏愛病態和灰色,結果往往是在“現實性”的名義下容忍卑劣,美化畏瑣、野蠻和平庸。對病態和畸形心理的分析研究自有其不可輕視的意義,但新的時代要求心理學更重視建設。早在80年代中期,一本名為《性格組合論》的文藝理論著作,曾被不少年輕讀者當作性格自我塑造的指導參考書而誤購,以及傳記閱讀、明星崇拜在青少年中一直長盛不衰的事實,都說明社會對人格優化的建設要求是多么強烈。文藝心理研究應當積極回應社會的這個要求。
   三、文藝心理學需要心理審美學的補充和校正
  對于文藝心理研究來說,價值取向的中心問題是審美價值的探索和判斷。審美心理學和心理審美學(或心理美學)通常被視為同一回事,即都是研究審美中的心理活動的學問。筆者認為,兩者理應加以區別:如果說前者是對審美中的心理活動的考察的話,后者則是對心理活動的審美價值和美的規律的考察。心理審美學,既然是一門特殊生命領域中的美學,就不能不對人的生命的心理子系統的美化有所幫助,為此就必須以對心理構成和活動中的審美價值探尋,來填補心理學研究中長期存在的價值空位。
  同弗洛伊德心理學疏于對心理活動審美價值的考察一樣,在文藝心理研究中同樣影響重大的格式塔心理學卻是從具有普遍性而且主要是非審美的心理現象中確立起來的。它們對審美心理的分析,未必切合審美這一特殊的內涵和層面,而往往只是作出某種普遍而浮泛的闡釋。由于在心理學與審美心理之間尚缺乏對審美特性這一中介層面的確切認識,也就難于在審美價值問題上有所施為,因為離開了對審美特性這一真正的美學之謎的確切認識,所謂審美價值就成了無根無本的概念空懸。更何況心理學對真正的人的本質的偏離,已然失去了審美價值的正確人學依憑。拿格式塔心理學來說,其“異質同構對應”說雖已觸及美感心理的奧秘,成為解釋美感生成的心理機制的一種假說,但對這種美感的價值內涵,即是什么性質的美感,卻未能有所辨析。
  對人的心理世界的審美價值的揭示,從來是文藝的重要內容。情感、意志、智慧,作為文藝作品常寫常新的內容,其審美的價值內涵十分豐富、細膩而深刻。文藝心理研究理應從這些生動的素材中提煉出心理審美的理論概括和科學闡釋,使文藝家的心理審美經驗在文藝心理研究中升華為理性形態的揭示。在今天的時代,思維的審美價值尤應受到重視。在傳統的美學觀念中,思維被視為與感性、感情相對立的東西,被逐出審美的王國。這顯然是與人們實際的審美觀念及其在文藝中的表現相悖的。既然人的本質決定美的本質,除去了思維的人還能說具有人的本質嗎?恩格斯把“思維著的精神”贊譽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這無疑是對思維之美的明確肯定。改革開放時代不僅需要充分解放人的感性,也需要優化人的思維。文藝心理研究對思維的審美價值的揭示,一定會推動人們對思維美的強烈追求,使“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開放得更加絢麗動人。我們已經有審美思維學對審美活動中的思維進行描述和闡釋(盡管受思維學自身發發展水平的局限和理論混亂的限制,這門學科的現狀還很不理想),現在還迫切需要思維審美學對思維之美作深入細致的切合美的規律的闡釋。對于審美思維學來說,思維審美學不僅是必要的補充,而且具有價值校正上的重要意義。
   四、心理系統整體觀是心理審美價值考察的前提
  人們認為,馬斯洛心理學對心理結構的整體性的肯定和重視,“打開了心理學研究向上發展或向社會生活方向發展的通道。”這是很有見地的。藝術是對人的整體說話的,文藝心理研究應當有相對應的整體觀:一方面,要把心理活動系統看作一個整體;另一方面,還要重視心理活動同人的個體生命系統和社會關系系統的整體聯系。
  同心理學以及許多學科走過的路一樣,文藝心理研究也必然承受知性分析的痛苦。心理學的不同學派往往專注于某一特定角度、層次和環節上的心理事實,未必自覺地意識到這只是整體中的部分,卻“各執一隅之見,欲擬萬端之變”。如此抽象分析的結果,終于造成對心理系統整體具體性的屏障,而整體認識上的局限又必然對局部的認識帶來消極影響。即使以整體觀著稱的格式塔心理學,也未能真正避免這種偏頗。事實上,正如馬斯洛心理學所強調的,在人的心理活動的整體中,社會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才在心理系統中達到有機的交融,某一心理因素才既受制又表現心理系統的整體質,個體的心理系統也才成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正因為這樣,才有可能從社會系統運動和人性系統生成的總體趨勢出發,為心理活動確立科學的價值坐標體系;同時,個體心理也才可能從社會系統的運動中找到正確的價值定位和取向。
  男女關系大概是文學藝術中最為恒久的熱門題材。如果只是孤立地看待這種關系及其心理活動,那就勢必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文藝史上也就除了量的積累,不會再有質的豐富和深化。但事實并非如此,而是新意層出不窮。這無窮的“新意”不僅來自這種愛情方式和心理本身的變化,更來自這種關系以最自然、最本真的生命方式而幾乎全息地透視著社會生活的微妙變動,也透視著人性生成狀態的變遷。對愛情生活中心理事實的描寫,不僅使光怪陸離的人情世態得以生動展現,千差萬別的人格心態也被洞燭幽微。愛情心理的這種文化全息性,使其永恒的價值能在常變常新的情態中存在。正是心理系統的多層次整體聯系,才使歷史從心理層次上對人性的深層介入的事實得到科學的解釋。文藝心理研究把握了這種整體性系統聯系,才能真正消除機械論造成的屏障,使心理分析具有向社會和人性敞開的透明性,也從中透視出各種價值內涵。
   五、重視生態世界觀對心理審美建構的迫切意義
  應當說,馬斯洛對心理學中偏愛病態畸形心理的批評和對健康人格的追求,正表現了他對人格和心理生態問題的敏感。今天,生態世界觀作為一種探尋人類生存智慧的現代思潮,正在向各個領域深入。這種世界觀要求我們重視不同事物的系統整體聯系和綜合效應,從整體上考察個體的生存和發展條件,在差異、矛盾和對立中發現互補相生的聯系和功能,要求在個體生命的豐富多樣的形態中營建整體的生態機制,在動態平衡中實現人性的和諧生成。生態世界觀把倫理價值和審美價值置于生態規律的基礎上,真正具有馬克思所說的人本主義與自然主義相統一的內涵,這對于那種把人性至圣化、把人的主體性絕對化的偏頗乃是一種帶根本性的校正。人的心理活動是生命活動的高級形式,無論其主觀能動性如何高揚,仍然是一種生態性的存在,要受生態規律的制約。
  就心理審美建構而言,首先是個體心理建構的生態問題。每一個體的心理系統,都是由諸種心理因素在互動互成中形成的整體。其中既有感性與理性層面上的區分,也有功能性和價值性的區分。這里,不僅每一個因素應有其生態地位和功能上的特殊性,而不同因素之間和整體結構上,也都有是否符合人的本質所要求的生態規律的問題。時下為人所重的開發右腦以糾正大腦兩半球功能上的“左傾”病和提高“情商”以克服片面強調“智商”造成的畸化等,就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對人的需要的健康尺度與合理結構的研究,意在抑制反生態的畸形消費,建立同人的本性相適應的生態型生活方式,也已為人們所重視。此外,由于個體社會角色的差異,角色功能所要求的心理結構也自有其生態上的特殊性。
  就一定社會群體心理的審美建構而言,一方面有如何使個體心理自由發展、各展異彩的問題,另一方面又有如何使千差萬別的個體心理構成互補共生的和諧整體,從而發揮出良好的整體功能的問題。如果說大自然生態景觀已經足以使人為之驚嘆不已,那末人類心理世界的生態景觀應當更加令人神往。在這里,不同群體對個體心理在整體生態營構中的地位有不同的要求,也就存在不同的價值取向。如何使群體和個體的關系處于和諧的生態之中,使社會心理從整體上實現價值優化,這應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文藝心理研究也該予以重視。
  就心理審美建構與環境的關系而言,創造和維護適于健康優美心理形成和發展的生態環境,已是一個十分迫切的實踐性問題。人的心理構成的內涵、性質和水平,特別是其中的價值系統,是在環境制約下形成和變遷的,其中社會化生態或“精神圈”的作用至為重要。現實生活中多元價值的存在,既是生態的表現,但又不一定自發地就符合精神生態的要求。社會主義新人的培育,需要相應的環境條件。文藝心理研究理當對此有深入的考察,而不能只是陷于對現實的理想和悲嘆。
  心理審美學或心理美學的建設是一個十分迫切的課題。文藝心理研究中審美價值探尋的空位及其同現實心理審美價值建構的錯位,要求我們提出這個課題,并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去努力做好這個課題。茍能如此,文藝心理研究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能真正發揮出“建設性”的作用。
  注:〔1〕〔2〕〔3〕〔4〕《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第99頁,第100頁,第4頁,第15頁。*
  
  
  
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2-25B4心理學黃同/曾永成19971997 作者: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2-25B4心理學黃同/曾永成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21:33

[新一篇] 論德國神秘主義與浪漫主義哲學

[舊一篇] 論思想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