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漢家使,雙節照清秋。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南宋的“中興四大詩人”,是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尤袤,其中除尤袤的詩集已經散佚,無法總評其成就之外,前三人的作品,在詩壇上都享有重名。陸游和楊萬里曾被同時的劉克莊推許為宋代的李白與杜甫,而范成大以田園詩蜚聲文壇,其中《四時田園雜興》組詩,清新自然似王維、孟浩然,而沉重現實的地方又像白居易、元稹,無論在當時還是后代,都為人傳誦不絕。也許是由于這些小詩太經典了,以至于南宋人就開始流傳這樣的說法:南宋第二個皇帝孝宗很欣賞范成大的才華,有心任命他為宰相,卻又認為他沒有農村生活的經歷,“不知稼穡之艱”,怕無法勝任燮理陰陽的宰相重職而作罷。范成大于是寫了六十首《四時田園雜興》,以此來證明自己并不是不知民間疾苦的官僚。錢鐘書評論說:“假如這個傳說靠得住,它只證明了宋孝宗沒調查過范成大的詩,或者沒把他的詩作準。”因為范成大的詩集中,在《四時田園雜興》之前,很早就有了描寫農村、反映現實的詩作。其實何止是詩,就連他并不經心去做的小詞之中,也有像《蝶戀花》這樣描繪田園風光的作品。


  春漲一篙添水面。
  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
  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然遠。


  江國多寒農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澄懷錄》里記錄了范成大的一段自述,光景正似為這首小詞寫照:宋孝宗淳熙十年(1184),范成大已自朝中退隱故鄉蘇州,重陽節與朋友自閶門泛舟而游,經過橫塘,夜間霧氣猶未全散,茫茫一白,彌漫水面,猶如云氣低垂欲雨。船到彩云橋時,積霧豁然散盡,晴日滿空,風景閑雅幽美,無不令人會心愜意。四郊熟稻都已割盡,高高的稻谷堆積放在露天,好似堡壘的剪影。――這番景象與《蝶戀花》詞中描寫景物雖有季節之異,一是春暮一是秋深,但其中舟行曲折,“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然遠”的情景相似,“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與看見“四郊刈熟,露積如繚垣”的豐收喜悅之感也相似。如果沒有熱愛田園、貼近生活的心情,就算矯揉造作的想表白自己,也是無法寫出那么多真切自然的田園詩的。


  范成大退居蘇州已58歲,其家族世代居住蘇州,對這一片水鄉風光有特殊的賞愛之情,他的詞作中田園詞遠不及詩作之多,但都寫得清新雋美,在兩宋詞人中為少見。宋孝宗認為他不知稼穡,可能是從第一觀感出發,見他外貌帶有江南書生特有的文弱秀氣,又兼身體多病,氣質上似有不足吧,這一點在他的小詞中也有體現,如《眼兒媚・萍鄉道中乍晴,臥輿中困甚,小憩柳塘》:


  酣酣日腳紫煙浮,妍暖試輕裘。
  困人天氣,醉人花底,午夢扶頭。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e紋愁。
  溶溶泄泄,東風無力,欲皺還休。


  這樣的詞一派柔婉,讀了真能讓人懶洋洋的提不起勁來,可是如果把“文弱”作為范成大的性格代表,卻十分錯誤。他早年其實備嘗人世艱辛,父母雙喪,獨自撫養兩個妹妹長大成人,一直到她們都出嫁后才重操學業。據說范成大青年時心志淡泊,無意功名,只求將妹妹們嫁個好人家,盡了兄長之責后就可以安度一生,但一位朋友勸他努力上進,求取一官半職以揚名顯身、報國濟民。這位熱心的朋友并親自督促他讀書,終于使他在紹興二十四年考中進士。這是范成大踏入仕途的起點。這榜科舉可謂人才薈萃,除了狀元張孝祥外,南宋四大家來了三個――范成大、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和楊萬里都考中進士,陸游因為秦檜打壓沒能晉級。


  本意無心于仕途,但一經入仕,范成大的政治才能卻充分的體現出來,他“興水利,恤貧民,除弊政,建良法”,到處都治理得井井有條,顯示出在文弱外表下藏著的精明干練。他平時脾氣溫和,被同僚戲稱為“呆子”(當時人稱蘇州人為“呆子”)也不放在心上,但面臨原則問題,卻敢于抗顏力爭。宋孝宗想讓一個親信宦官担任樞密院的重職,命范成大草擬制令,他堅決反對,寧可繳還制章、自求引退也不聽從皇命,其強硬固執,令孝宗都為之變色。而范成大一生中最為光輝的一筆,就是在出使金國時力爭國權的不畏不屈。


  南宋在高宗時期與金達成屈辱的紹興的和議,宋奉金為叔,自認為侄兒,使者使金,都必須行跪拜之禮,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不可不謂之奇恥大辱。宋孝宗繼位之后,對這種恥辱的儀式耿耿于懷,總想改變它,但南宋一方的國力,又不足以公開決裂,于是希望通過外交手段進行斡旋。南宋朝廷的計劃,是正式向金方提出歸還河南北宋諸帝的陵寢之地,而改變屈辱的受書儀式這一條,卻不作為南宋的官方要求寫進書面,而是作為使臣的個人要求向金方提出,如果成功固然更好,如果不成,那么最多是使臣一力承担后果,不至于破壞兩國之間的外交關系。這個計劃令很多大臣心驚膽戰,當時的丞相虞允文推薦大臣李燾或范成大出任使者。但屬當時名流人物的李燾卻死活不肯,說:“要是現在讓我去,那等于是丞相殺我了!”于是范成大慨然請行。


  臨行前,孝宗親自召見他,說道:“朕以卿氣宇不群,所以親加選擇,聽說外間議論紛紛,官員們都十分害怕這次出使,有這回事嗎?”范成大回答道:“無故遣使,而且還要私人進奏,對于金國來說,相當于就是挑釁,想必輕則拘留,重則殺戮。不過,臣已經立了后嗣,家事也都已經安置完畢,做好了一去不回的打算,心里安然,并不畏懼。”孝宗為他的堅決而感動,愀然說道:“這次并不是我方要敗盟發兵,何至于害了你的性命?會被拘留、像蘇武一樣嚙雪餐氈的苦境卻恐怕將來是有的,朕若是不欲明言,那就是辜負你了。”在出行之前,孝宗已經給了他這樣的交代,“不敗盟發兵”,其實并不是金國不會加害范成大的保證,相反沒有國家強大的武力保障,范成大即使被害被拘,南宋也決不會為他出頭,孝宗說:“恐負卿耳。”實則這一趟使命,就是要以辜負使臣的個人安危為代表的。這年是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被任命為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士資格,奉國書出使金朝。


  范成大出使前的回答,表明他已抱有必死之心,北上到達燕山時正值重陽,他寫了一篇《水調歌頭》詞:


  萬里漢家使,雙節照清秋。
  舊京行遍,中夜呼禹濟黃流。
  寥落桑榆西北,無限太行紫翠,相伴過蘆溝。
  歲晚客多病,風露冷貂裘。


  對重九,須爛醉,莫牢愁。
  黃花為我,一笑不管鬢霜羞。
  袖里天書咫尺,眼底關河百二,歌罷此生浮。
  惟有平安信,隨雁到南州。


  這時他的行程已經快要抵達終點,即將進行一場明知必敗的交涉,這一副連國家也不敢公然承當的重担,要以他個人的名義獨力承担。在此之前高宗紹興三十二年,洪邁也這樣做過,結果卻是被金方斷絕飲食一天之后屈服,雖然換回了性命,卻落得朝野責罵恥笑,這一回輪到范成大去做,“袖里天書咫尺,眼底關河百二”,在這即將拿名節性命去孤注一擲的重要關頭,使他堅定信念的,除了對國家殘破山河、屈辱現狀的一股忠勇之氣外,也許還有一種悲愴孤憤在支持他吧?他在路過北宋舊京汴梁時看見仍然留在敵國的中原遺老,為他們記述下了悲憤和苦難:“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州橋》)范成大雖是南宋的正式使節,可是如果這場交涉遇上兇險,下場要比這些被朝廷棄置不顧的百姓更為悲慘,“平安信”云云,只是事前的寬慰而已。但無論怎樣,他還是毅然去做了。


  范成大在燕山已經秘密以自己名義起草了要求更改受書儀式的奏疏,藏在懷中入朝,到達金廷朝見金主世宗完顏雍時,他先出呈南宋請求歸還陵寢的國書,慷慨陳詞,金方君臣正傾聽國事方面的外交辭令,他忽然奏請道:“宋金兩國雖然名為叔侄,但受書的禮儀并不合式,臣有疏請上達。”于是舉起朝笏呈上奏疏,金世宗大為驚駭,說:“這里豈是你獻疏的地方!”擲疏于地,御前的宣徽大使韓鋼也呵斥他道:“既是你個人有所祈請,那么就應該告訴接待的館伴,這里哪是你上奏的地方?從來使臣也沒有敢這樣做的!”范成大毫不動容,拾起又進,說道:“這封奏疏如果不能送達,那么臣下歸朝也是個死,寧可死在這里!”金世宗怒喝:“教他行了拜禮出去!”韓鋼以朝笏壓住范成大讓他拜伏,范成大屹然不動,直挺挺的說道:“此奏得達,臣愿意下殿百拜!”堅持要將這封奏疏呈達金國君主。當時金廷君臣都被他突如其來的舉動驚得不知所措,上下紛然雜亂,金太子完顏允恭當場就要殺掉范成大,被旁人勸解阻止。又有人建議拘留他,范成大凜然不懼,賦詩明志:“提攜漢節同生死,休問羝羊解乳不?”表明自己已經做好一切最壞的打算,哪怕就是像蘇武一樣流放到北海牧羊,被勒令公羊生了小羊才許放還這樣困苦的處境,他也毫不畏懼。最終,因為范成大的頑強堅持,金世宗到底還是接受了這封奏疏,作出回復,沒有答應范成大的要求,卻也不敢加害他。


  范成大這一趟出使,“二事皆無成功”(《宋史紀事本末》),南宋方面提出歸還陵寢、更改國禮的要求均遭到了拒絕,但范成大在金廷凜然不屈的膽氣,比之上一次畏懼拘留而軟弱屈節的洪邁,卻使時人欽佩。據說連金國上下對他的勇敢也極為贊賞,一時成為金國上下景仰的明星人物。使命結束送范成大回朝的時候,負責陪送的使者特地請問他:“可以把閣下所戴的巾幘式樣給我嗎?我想仿效這個樣子做一頂!”這并不是仰慕“上國衣冠”,而是崇拜英雄,雖說范成大這趟使命并未獲得成功,但敢于在強勢的敵國朝廷之上將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抗節不屈,堅持立場,這種無畏的氣概,便值得敵方肅然起敬了。


  對這一段使金的經歷,范成大終身記憶深刻,他在燕山使館中賦《水調歌頭》詞,開頭一句說:“萬里漢家使。”后來常常追和前韻填詞,在桂林任地方官時,寫道:“萬里漢都護。”到成都為官時又寫:“萬里橋邊客。”他這一生做過很多地方上的官員,總是東漂西蕩,沒有安生的時候,寫過這幾首“萬里”之詞后,徘徊市間,頗有厭倦遠游之意,于是作了一首詩,稱:“年來厭把三邊酒,此去休哦萬里詩。”一直到快六十歲的時候,他才總算能夠安然隱退鄉間終老,再用《水調歌頭》的前韻寫道:“萬里吳船泊,歸訪菊籬秋。”他這數首以“萬里”開頭的詞,現在只存第一首,但另有一首《水調歌頭》,首句云:“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可見他漂泊輾轉之久,思鄉懷歸之切。范成大的官位最高一直做到禮部尚書,卻始終未得大用,在中央總是遭受讒嫉,只有到地方上治理才能顯出政績,雖然也蒙受皇帝賞識,卻難以施展才華,到晚年也惟有對著孝宗親筆御書的“石湖”一匾,自我放曠,默觀民生而已。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歷任處州、靜江知府兼廣南西路安撫使,權吏部尚書,參知政事等職。曾出使金國,堅強不屈,獲得敵方尊敬,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工詩,尤以田園詩見長,是南宋四大詩人之一,詞風亦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等。


網載 2013-09-10 21:23:58

[新一篇] 萬里方看汗流血,縱橫西域的大唐名將

[舊一篇] 三十年的英名一朝盡,失落的將星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