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貢前面。曾從孔子周游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齊國、楚國。
宰予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于提問,是孔門弟了中唯一一個敢正面對孔子學說提出異議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喪”的制度不可取,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因此認為可改為“一年之喪”,被孔子批評為“不仁” (見《論語・陽貨》)。他還向孔子提出了一個兩難的問題,他假設這么一種情況:如果告訴一個仁者,另一個仁者抻進井里了,他應該跳下去救還是不應該跳下去救?因為如跳下去則也是死,如不足下去就是見死不救。孔子認為宰予提的問題不好,說:“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 (《論語・雍也》)認為宰予這是在愚弄人。宰予晝寢,被孔子罵作“朽木”和“糞土之墻”。孔子認為宰予言行不一,說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從宰予那里改變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論語・公治長》)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宰予后來當了臨 大夫,又說其參與田常作亂而被陳恒所殺,但唐代司馬貞疑此說把闞止(亦字子我)當宰予。唐玄宗時被追封為“齊侯”,宋代追封為“臨 公”,后改稱為“齊公”。
網載 2013-09-10 21:24:2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