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除割據為中興,分封諸子稱烈祖――北元大汗達延汗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1368年,明朝軍隊占領元大都(今北京),蒙古貴族退回北方草原,并繼續保持政權達二百六七十年,這個政權史稱“北元”。北元前期,蒙古分為東蒙古(蒙古本部)



和西蒙古(即衛拉特或瓦剌,元朝的斡亦剌)。約從1389―1479年,北元陷入了蒙古東西部封建主為爭奪北元統治權、各自擁立大汗、篡弒頻繁的動亂中。達延汗即位后,在滿都海哈屯的輔佐下,收復右翼,統一蒙古本部,重建了黃金家族在蒙古的絕對統治。因此,達延汗受到蒙古人的尊敬與史家的推崇。 
    達延汗大約生于1473年,名巴圖蒙克,是巴延蒙克博勒呼濟農之子,蒙古滿都魯汗的曾侄孫。巴圖蒙克約3歲時,滿都魯汗中了亦思馬因太師的離間計,逼死了博勒呼濟農。亦思馬因又搶走了巴圖蒙克的母親失吉兒哈屯。巴圖蒙克寄養在巴勒哈真人巴海家里,受盡了虐待,得了痞疾(胃病)。1479年,滿都魯汗去世,巴圖蒙克成為了元室唯一的后裔。滿都魯汗的遺孀滿都海決心維護成吉思汗家族的汗統,嫁給了年僅7歲的巴圖蒙克,并扶持巴圖蒙克繼承汗位,稱大元大可汗,蒙文史書稱為達延汗,明人又稱為小王子。滿都海哈屯與達延汗決心改變北元大汗被強臣操縱的狀況。
    他們首先征討瓦剌。瓦剌首領也先曾僭蒙古汗位,也先死后,瓦剌仍很強大,嚴重威脅汗權。1481年,滿都海哈屯攜領幼小的達延汗進攻瓦剌,在塔斯博爾圖(今蒙古國烏布薩湖一帶)與瓦剌激戰,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迫使其退回西北。
    其次消滅亦思馬因。亦思馬因是永謝布萬戶的領主,專橫狡詐,妨礙統一。1483年,亦思馬因侵掠兀良哈三衛,達延汗夫婦趁機聯合三衛將亦思馬因打得大敗而逃,3年后,終于鏟除了亦思馬因。
    收服右翼,統一蒙古。蒙古本部分為左翼與右翼,左翼在東部,右翼在西部。達延汗即位后,直接統領左翼,而右翼的一些異姓封建主卻不服從大汗約束,殺死達延汗的次子烏魯思博羅特。達延汗決定收服反叛的右翼封建主。1510年,達延汗親率大軍征討右翼。大汗的騎兵穿過翁觀山(今呼和浩特市北大青山蜈蚣壩)的峽谷,沿著圖爾根河(今呼和浩特市大黑河)扎營。夜間右翼永謝布封建主亦不剌、鄂爾多斯部封建主滿都賚阿固勒呼等人派人驅趕牛群,蹄聲NN,達延汗誤以為是兵器撞擊之聲,倉促撤退,右翼軍隊隨后追擊,達延汗敗走。不久,達延汗重整軍隊,再伐右翼,大戰于達蘭特哩袞地方,亦不剌和滿都賚阿固勒呼戰敗,率殘部逃往青海。達延汗征服了右翼,統一了蒙古本部。
    統一東蒙古后,達延汗乘勢削弱異姓封建主。他摒棄元朝官制,廢除異姓封建主担任的太師、丞相等官職,異姓封建主只能充當普通官吏,而且沒有領地。達延汗將東蒙古劃分為六個萬戶。左翼是:察哈爾萬戶,在今錫林郭勒盟境內;哈喇哈萬戶,在今哈拉哈河流域;兀良哈萬戶,在今內蒙古中部地區以北及蒙古國境內。右翼是:鄂爾多斯萬戶,在今鄂爾多斯市;土默特萬戶,在今呼和浩特市、巴彥淖爾市和烏蘭察布市地區;永謝布萬戶,在今張家口、宣化以北地區。達延汗向兀良哈萬戶之外的五個萬戶及其下屬的鄂托克(萬戶下面的基本行政單位)分封了自己的子孫,他自己與長子一系駐牧在察哈爾萬戶。右翼的鄂爾多斯萬戶是濟農(副汗)的直屬領地。這樣,各個萬戶和各個鄂托克的領主全部由達延汗的子孫充任,剝奪了異姓封建主對領地的統治權。
    六萬戶并非蒙古全部,而只是達延汗的嫡系子孫們所領有的蒙古各部。達延汗建立的六萬戶制度,雖經變遷,但保留了基本面貌,也是清朝盟旗制度的基礎。
    1517年,達延汗在位37年后去世,時年僅44歲。
    達延汗的生涯折射了當時蒙古的社會思潮與文化狀態。按照蒙古傳統觀念,成吉思汗黃金家族代表天命統治蒙古,也只有黃金家族的人才有繼承汗位的權利。而北元蒙古封建主長期割據混戰、弒汗,甚至僭取汗位等事實表明,蒙古人的社會思想產生了很大的變化,表現為權臣不懼天威、挑戰代表天命的黃金家族。達延汗取消元代官制,固然是北元政治發展的結果,是鞏固黃金家族統治的需要,同時又是經過百余年漫長的草原游牧生活,元朝政治制度和漢文化日益不適應草原實際環境,從而對蒙古人影響逐漸衰退的結果。達延汗時代的局面說明北元王朝已經開始拋棄了“中華大地最高皇權”的不切實際的迷夢,開始了腳踏實地的適應草原社會和草原文明,從一個“外來戶”真正成為“坐地戶”的全新歷史時期。

網載 2013-09-10 21:24:33

[新一篇] 托孤重臣,漢朝伊尹,西漢中興名臣

[舊一篇] 抗金報國、矢志不渝的南宋名將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