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筆者的一位朋友放棄副廳級的職位,“下海”當了一家企業的總裁,最初我對他能否迅速進入角色還真有些担心,但幾年下來,他領導的企業發展得相當穩健。在一次閑聊中,筆者問他現在管理企業的員工與過去管理機關的下屬有何異同,他稍微沉思了一下回答道:相同之處在于,都是“先共人后共事”;不同之處在于,現代企業制度比機關管理制度更硬。從這簡單的一席話中,可以看出此君吃透了中國式管理文化,并能博采東西方管理文化之精華。由此筆者聯想到,中國廣大的企業管理者在借鑒西方現代管理思想的同時,如果能夠認真比較中西管理文化的差異,并將兩者的合理成分融會貫通,也許更有利于企業管理。
一、中西管理文化的差異
在對事物的一般認識上,世界各民族是差不多的,但上升到制度層面時,彼此的看法就不一樣了,進一步上升到哲學層面,就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西方人“一切依據是非來判斷”——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西方式的管理喜歡問:“Which is right? A or B?”答案不是“A is right”,便是“B is right”。他們把判斷是非的原則簡單化、規范化、條理化,以此形成組織成員共同遵守的制度。西方人采取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方式來決定孰是孰非,A大于B則A對,B大于A即B對。在談判基礎上形成的協議,即為修訂原有制度和避免今后沖突的標準,大家共同遵行,彼此制衡。中國人在管理上則傾向于“圓滿重于是非”。在中國人看來,把事情做對了未必就等于把事情做好了。正因為如此,中國人往往以類似“這樣做對是對,可惜不夠圓滿”這樣的口吻評價別人做的事情。對于“甲對還是乙對”這樣的“二選一”的問題,除了十分明顯而簡單的是非曲直外,中國人的判定經常是模糊的。中國人很少會直截了當地說“甲對”或“乙對”,而多半會作模棱兩可的評價——“甲對,乙也不見得錯”,或“乙錯,甲好像也有些缺陷”。
中國人在是非觀上常常講“粗理”,“細理”則一般不講得那么透徹,所以中國人分析問題大多采取定性分析,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強調定量分析。在西方人看來,中國人的道理是“玄而又玄”的,中國人也樂得人家贊賞他講的道理“妙不可言”。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即是這種玄理最經典的表達。正因為中國人習慣于講“粗理”,故在管理上往往缺乏嚴格的準則,即便制定了某些準則,在執行中也會有很大的彈性。
管理是一門科學,因此管理總在追求合理化。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于管理合理性的理解并非一致。
英美人的觀點:英美等國的合理主義,是以一個原則來說明全世界的一切。如英美等國信奉神教的人,往往認為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上帝主宰著整個世界。他們認為做某種事情只有一條準則,偏離了這個準則,就是不合理的。亞洲人特別是中國人則往往認為合理的準則不是惟一的,在對待神教的態度上,他們往往也不只是惟一神獨尊。
日本人的觀點:日本人喜歡從許許多多的個別存在出發,去發現共同的原理。因此,他們就形成了“大和”魂,升華了“武士道”精神。日本人不相信有一個能說明萬事萬物的原理,但他們卻供奉著大和民族共同的天皇。日本雖然實行民主立憲,但天皇神圣的地位始終沒有動搖。在管理方面,日本人很重視前輩的經驗,“師父”的地位相當高。
中國人的觀點:中國人的原則很多,而且可剛可柔、可上可下、可陰可陽,但根本的原則是隨機應變原則。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在變動之中,中國人最懂得應變的道理,因此就有了“心物合一”、“知行合一”、“陰陽互變”的思想。具體到企業管理上,中國人認為,管理的確要有制度,但執行起來應該有彈性;合理不合理,不能完全以多數人的觀點來決斷。
二、如何管好“難管”的員工
(一)為什么說中國員工難管理
在西方人看來,按照沒有定準的管理文化進行管理,中國的員工是很難管理的。這種觀點雖然有些片面和偏激,但筆者認為,這對于改善我國的企業管理也有某些積極的啟示。因為中國人常常按照沒有定準的思維方式行事,的確有以下六個“不容易”:①不容易聽信別人的話;②不容易重視團體規約;③不容易完全遵照上級命令行事;④不容易認真接受工作規范;⑤不容易按照定量化、標準化的科學方法行事;⑥不容易與大家一致,總認為我應該特別。正是這六個“不容易”,導致了管理難以執行,或者執行的效率不高。
在西方人看來,中國人過于喜歡窮究道理,這種死鉆“牛角尖”的思維方式會給管理增加很多困難。①窮究道理,很難溝通。中國人的道理多半是相對的,究竟孰是孰非,很難判斷。如果做每樣事情都要窮究道理,溝通的效率就會大大降低。②各唱各的調,很難協調。大家如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只張開嘴巴說別人,不打開耳朵聽不同的意見,相互協調是很困難的。③固執己見,意氣用事。中國人非常愛面子,因而即便明知自己無理,也常常意氣用事,固執己見。④立場改變,理隨著變。中國人重視立場,往往在做計劃時是“儒家”,到執行時就變成了“道家”;自己在位時是“儒家”,不在位時則變成了“道家”。⑤中國人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說道理上,也許大家把道理充分講清楚了,但卻沒有時間去執行計劃了。
(二)如何根據中國人的特性改善企業管理
雖然有人認為中國人的性格中有“不執著”的一面,但“不執著”在管理上也不乏以下優勢:①頭腦靈活,善于隨機應變,對于不斷變化的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②在工作中能隨時適度調整方法,以求達到目標;③具有極大的彈性和張力,能夠承受企業內外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各種壓力;④善于把握情勢,當有利的情勢來臨時,不會拘泥于原有計劃的限制;⑤中國人雖然平時不執著,但一旦喚起其熱情,天大的困難他們也有辦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根據中國人的這些特性,可采取以下幾種管理方法。
一是由情入理管理法。“不執著”是中國人為人處世富有彈性的表現。美國人評價日本人的管理是“變來變去,難有定準”,而在日本人看來,中國人的管理更加不可思議——簡直是“飛來飛去,沒有定處”。中國人這種“不執著”的特性決定了他們擅長相機抉擇,根據這種特點,管理者們只需劃定一個大目標,放手讓員工去干就行了,他們往往能夠找到最有利于達到目標的路徑。“不受管”是中國人愛面子、圖虛榮的表現。管理者們如果善于利用中國人這種自尊心強的特點,在管理上寬嚴有度,減少不必要的制衡,讓其覺得你充分信任他們,他們反而會主動把事情做好。“窮究理”是中國人喜歡紙上談兵的習慣,這對管理也未必沒有好處。譬如,中國人常常認為自己所說的才是真正的道理,那么你盡可以讓他講講自己應該如何做。愛面子的中國人非常認同“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如果最終他自己沒有做好,你就可以其人之“道理”治其人之身,他自然會服服帖帖挨批受罚。由此可見,中國的管理者如能“由情入理”去管理,管理的執行力是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效果也能得到有效改善。
二是先共人,后共事。在中國企業里,管理者是否具有號召力,往往要看他平時是否善于“共人”和“助人”。如果他平時與員工關系融洽,就能夠“上下同欲”,一呼百應。中國人相互之間打交道,公誼和私交都很重要,先利用私人交情進行溝通,再去推動公事,辦事效率可能會更高。曾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如果上上下下都能夠積極營造“共人”和“助人”的和諧氛圍,組織的凝聚力自然會大大提高。在我們把西方的先進的管理思想引入中國的同時,必須根據中國的文化傳統和中國人的特性作適當調整,然后為我所用。如果企業管理者能徹悟“先共人,后共事”的道理,可能在管理中國員工時會更加得心應手。
領導科學鄭州49~50C3管理科學過文俊20082008
過文俊,湖北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
作者:領導科學鄭州49~50C3管理科學過文俊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1: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