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走出完全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進入建立在廣泛社會聯系基礎上的現代文明社會以后,如同人們的任何其他經濟活動一樣,消費不再是一種純個人的經濟行為,而開始具有鮮明的社會性,人們的消費狀況越來越依賴于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環境特別是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也依賴于整個社會的文化傳統與道德水準;同時,人們的消費狀況也會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傳統和道德風范產生積極的影響(無論是正面的或者負面的)。認識和揭示個人消費同社會經濟、文化、道德之間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內在聯系,對于正確處理個人消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偏差,建立科學的消費模式,無疑是有重要意義的。
一
從總體上看,人們的消費水平首先取決于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這是不言而喻的。當然,在經濟發展水平一定的前提下,還取決于它的經濟結構和生產結構。人們能夠消費多少,消費什么,得看社會能夠提供他多少可供消費的產品(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結構將直接制約人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社會經濟發展了,人們的消費水平的提高便具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會不斷萌生許多新的消費需求,從而成為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內在的推動力。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們消費之間的良性互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經濟基礎。
但是,就社會成員的各個個體來看,社會經濟發展同人們消費之間的這種內在的正相關關系,并不是如此簡單明了的存在。在現代社會經濟關系體系中,社會每一個成員并不是(因為不可能)直接的、均等的、或者按照自己的需要從社會經濟發展所創造出的財富中,去獲得滿足自己消費的物品。按照現代經濟運行規則,社會每一個成員首先得確定在社會經濟發展所創造的大“蛋糕”中,他能夠享有多大一個份額,即通過分配他所能得到的個人收益。這就是說,就社會成員的每個個體來看,人們的消費水平并不是同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發生著直接的聯系,它主要是由各個社會成員個人的收益水平決定的。
正如人們所看到的,在實行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社會財富的分配中出現了嚴重的分配不均和巨大的貧富反差。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巨額財富被一小部分人所占有,而社會上大部分人卻只占有一小部分的社會財富。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而導致的貧富差距,必然會在人們的消費水平上明顯地反映出來,并帶來嚴重的消極后果。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我國社會中,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已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社會經濟問題,反映貧富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標基尼系數,在我國已超過了0.4的國際警戒線,達到了0.45。那么,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對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進而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究竟會產生什么影響呢?
第一,不利于整個社會消費需求的擴大,不利于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一個人的消費需求與消費傾向,并不同他所擁有的財富成正相關關系。實證研究表明,擁有大量財富的少數富人,他們的消費傾向往往低于中低收入者的消費傾向,一個社會收入分配差距從而貧富差距越大,整個社會的消費需求就會越低。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居民消費率一般能達到60%,中國早在2003年人均GDP就突破了1000美元,到目前居民消費率還不到50%,這就反映了我國社會貧富差距遠較世界許多國家為大,這也正是我國不能有效擴大內需的根源所在。
社會消費需求不足、消費能力低,自然不能有效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經濟發展與消費水平提高之間的良性互動,自然也就受到影響。
第二,就掌握大量財富的少數富人來說,他們的各項消費需求能夠得到順利實現和滿足,這是毫無疑義的。他們能夠享受一般人難以享受到的高水準的物質消費、精神消費和閑暇消費,對他們來說,出現某些奢侈性甚或是浪費性的消費,也是難免的。但是,有部分人在有錢后由于缺乏自律而肆意進行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腐朽頹敗的消費,這種非理性的消費不僅會傷害消費者本人的身體、精神和意志,損害家庭,而且會毒害社會,敗壞社會風氣、污染社會環境。無論從消費者個人、家庭或社會的角度看,都是一種應當加以摒棄的消費行為,它們與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是格格不入的。
第三,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拉大,對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消費來說,其帶來的消極影響和后果,可能是最為嚴重的。《21世紀經濟報導》刊登的一篇關于2004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的調查資料顯示,各占被調查戶10%的低收入家庭和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3942.23元和2441.12元,就是說,每天的人均消費支出只有10.8元和6.69元。如此低的消費水平就連維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是很勉強的,對他們來說,看不起病、讀不起書、住不起房,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各種媒體幾乎每天都有關于這部分低收入家庭困難遭遇的真實報道。如果得不到社會的救助,只能是有病不能看,有書不能讀。
低收入者(甚至也包括一部分中等偏下收入者)的消費水平,不僅給他們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釀成許多人間悲劇,而且給社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一方面,由于疾病(主要是慢性或傳染性疾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必然增大社會防治疾病的難度,降低整個社會的醫療保健水平和國民身體素質;同時,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科學技術知識匱乏,勢必影響國家對建設人才的培養,降低社會勞動者的總體素質,對社會長遠的發展是不利的。另一方面,過低的消費水平勢必影響社會和諧,影響社會安定。
第四,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拉大,對于中等收入以及中等偏上收入者的消費水平,似乎不會帶來什么較大的影響。憑他們的收入完全可以過上典型的小康生活水平,不僅可以享有基本的生存和發展的消費,還可以享有某些閑暇(如旅游、健康、文娛)消費。但是,人的各種欲望永無止境。當社會經濟發展為更高層次的消費水平創造了必要的物質和文化條件時,而且又有高收入者已實現的高消費的示范效應,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上,往往會滋生一種不平衡的心態和攀比心理。同時,現實的誘惑更激發起對高消費享受的渴望,他們不滿足于已有的消費條件,開始依托自身的條件和優勢,同時也運用各種能夠采用的手段,去彌補高消費支出同自己現實收入之間的差距。有的利用按揭消費方式進行消費,但是如果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條件,或者超越自己的經濟償還能力,非理性地確定按揭規模和期限,那么這種按揭消費方式顯然會加重消費者在按揭期內的經濟壓力和負担,影響正常經濟生活。而且一旦出現意外情況,就會面臨喪失償還債務能力的風險,消費者已經實現的高水平消費可能會重新失去,社會 (銀行)也會受到一定損失。
還有一種情況是,握有某種權勢的人,他們抵御不了現代物質生活的各種誘惑,為了滿足這種欲望,只好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勢非法去聚斂錢財,諸如商業回扣、金融詐騙、貪污受賄,然后利用非法得來的錢財購置豪華別墅、高級轎車、高檔手表,等等。從不斷揭露出來的對重大經濟案件和官員貪污腐敗案例的查處中,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上述問題實實在在地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上面分析的我國各類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在消費問題上所反映出來的情況、問題及其帶來的消極影響,顯然是和某些經濟政策、體制相聯系的。改善社會各類不同收入水平群體的消費狀況,建立更健康、更理性、更科學的消費關系,以利于個人和社會的健康、和諧的發展,必須首先改善社會的經濟環境、完善某些經濟政策和體制,特別是收入分配政策和體制。
對于為什么會出現分配不均和貧富差距拉大的現象,以及如何縮小貧富差距問題,學術界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見解和對策建議,這個問題的確是一個需要認真研討和解決的問題。
二
消費的社會性還表現在人們的消費也受到社會文化和道德水準的制約。如果說,社會經濟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及結構、經濟政策和體制制約人們的消費,主要表現在消費水平方面,那么,社會文化及道德水準對消費的制約,則主要表現在人們消費的質量、特別是消費的安全性上。
考察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人類社會的真正進步,首先得益于工業化。正是機械、電氣、化工等諸多產業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促進了社會分工,提升了產業結構水平,使社會生產力得到迅猛發展。而且,它還大大地拓展了生產領域,多種潛在、隱含的資源開始得到發掘和有效利用,各類新型產品大量涌現,因而也大幅度拓寬了人們消費的空間。知識經濟和信息產業的興起,經濟網絡化、產品智能化,更是將人們帶入一個夢幻的世界。現今人們消費的各種產品,從吃穿用住行到通信聯絡和各類服務,都緊密地與上述現代產業有著緊密的聯系,即使傳統農業所生產的各類必需消費品也是如此。
但是,工業化和信息化在帶給人類巨大的進步和財富,以及現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也給社會和人類帶來了很大的磨難和安全隱患。我們知道,化工產品是離不開各類化學元素的,而很多化學元素都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成分,有些物質更是導致人們患病的罪魁禍首。人們消費的各類消費品,尤其是每天生活不可缺少的糧食、蔬菜、水果、家禽、魚肉制品、飲用水、調味品等,也都離不開農藥、化肥、除草劑等化學產品。其它如日用化工品、化纖服裝、建筑材料、裝飾材料等的生產中排放的廢水和廢物,往往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學物質,嚴重污染了土質、河水和空氣,進而也對人體造成傷害。
除了這些有害物質會給人們的消費帶來危害以外,某些質量嚴重低下的假冒偽劣產品也會給消費者造成意外傷害以致生命危險。
這就給人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人們享受工業化、信息化所帶來的高水平消費的同時,如何消除工業化、信息化給人們消費帶來的安全隱患?而保證人們消費的安全性,是衡量消費質量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標志。
隨著時代的推移,工業化和信息化所帶給人類的某些負面影響 (主要是它們對環境的污染以及對人們的健康和生命所帶來的危害)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而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也為人們預防和治理這些危害提供了物質的和技術的保證。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已相應制定了保護生態環境,防止環境污染的制度,研制成套處理有害排放物的專用設備,開發一些可用來替代那些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的新產品,并為此提供了必要的財政資金的支持,甚至通過專門的立法來確保計劃的實施。按照常理,通過這些防范措施,應當可以較好地消除工業化和信息化對社會生態環境和人類生命安全所帶來的弊害,使人們能夠放心、安全地享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真正獲得高質量、高水平的消費。
然而,現實并不總是按照人們的美好期望去實現的。從我國近些年揭露出來的大量案例看,情況的確讓人憂慮。
第一,一些生產企業仍在大量使用或超標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作為原料或輔助材料,用作添加劑、催化劑、防腐劑、防霉劑、染色劑、漂白劑等等,生產和加工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食品、日用工業品和建筑裝飾用品等。
第二,部分生產企業不去購置廢水或廢物排放處理裝置和設備,或即使購買了也閑置不用,致使大量有毒有害廢水或廢物排放在湖泊江湖和土壤之中,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和破壞,并對生物和人類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
第三,部分不良商家,大量制假售假,利用劣質的甚至變質的原料生產各種與人們生活休戚相關的食品、保健品、醫藥制品以及日用品。利用工業酒精勾兌白酒導致消費者飲用中毒的事件屢有發生;利用假原料制造假藥致使病人死亡的事件,在我國的大型制藥廠也發生了。
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大量有毒有害物品充斥于市,的確讓消費者視消費為畏途。有的消費者高價購買所謂的無污染食品、綠色食品,實際上卻是假貨甚至是有毒食品。有些消費者即使買到了真貨,卻花費了高價。想消費卻不敢消費,即使不得已要消費也是耗費大量的消費成本或時間去了解所要消費的商品的質量,如此種種,可以說是目前一些消費者的普遍心態。追求消費質量,首先要求消費的安全性,沒有消費安全,如何談消費質量呢?現在人們講科學消費,應當不只是消費的理性(合理消費)、消費的健康性(摒棄腐朽消費與違法消費),而且應當是消費的安全性,并且這是科學消費的前提和核心。
消費的安全性問題之所以會發生,很大程度上是與社會的文化與道德水準相聯系的。社會上有部分生產經營者,由于他們本身文化素質不高,缺乏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導致對自身所生產的商品中可能存在包含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認識不足或者根本沒有認識,他們只看外表的效果(包裝是否好看、是否好吃等等),這是文化素質低造成的悲劇。
但是,對社會大多數企業來說,特別是現代大型企業的高層決策者和管理者,他們不是缺少文化和科學知識,而是缺少起碼的社會公德。對于那些有毒有害物質對社會生態環境和消費者生命和健康等有可能造成的傷害,他們一清二楚,但是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為了滿足對私利的無止境的追求,他們置社會公德于不顧,視消費者為弱勢群體,隨意踐踏消費者的消費權利與生命,這是建立成熟消費環境和消費文化所需要盡力避免和嚴厲打擊的。
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安全的社會消費環境,讓人們能夠真正享受到現代文明和社會進步所帶來的豐碩物質成果,實現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科學消費,必須從經濟上和法律上,對那些漠視社會公德,嚴重污染和破壞社會生態環境和消費環境,肆意傷害消費者權益的生產經營者,給予嚴厲的經濟懲罚和法律制裁,同時對廣大群眾進行有效的相關知識和法律的教育和宣傳。
消費經濟長沙41~43,70F51商貿經濟劉光杰/劉峻20072007
劉光杰,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峻,經濟學博士,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系講師。武漢 430072
作者:消費經濟長沙41~43,70F51商貿經濟劉光杰/劉峻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