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世紀巨變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動蕩劇變的世紀,又是空前發展進步的世紀。這一百年間發生的巨大變化,遠遠超過了以往的幾千年,是人們過去根本無法想象的。對中國來說,這個世紀是決定我們民族生死存亡的歷史轉折時期,是國家從極度衰弱、備受屈辱到奇跡般重新站立起來、大踏步走向繁榮富強的一百年。回顧中華民族百年滄桑巨變走過的路,許多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總結前人取得成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的教訓,可以得到重要的啟示。
  振興中華是幾代中國人頑強追求的目標
  當二十世紀到來的時候,中國已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上蹣跚地走過了整整六十年。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相交的時候,這種不斷淪落的步伐大大加快了。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中國人帶來太大的刺激。戰后簽訂的馬關條約中,中國的神圣領土臺灣被割棄,還要向日本繳付二萬萬三千萬兩白銀的巨額賠款。此后,西方列強把中國看作一艘快要沉沒的破船,紛紛撲來劃分勢力范圍。他們的報紙上,起勁地議論著“瓜分中國”的問題。翻開二十世紀的第一頁,展現在中國人面前的是一幅更加令人痛心的圖景:為了鎮壓義和團的反抗行動,英、俄、日、美、德、奧、法、意八國聯軍武裝占領中國的首都北京,軍隊在城內洗劫三天,把北京城區劃分為各國的占領區,強令居民懸掛這些國家的國旗。這種狀況延續了整整一年,最后以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而告一段落。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四千年綿延不絕的歷史、并且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的民族,在近代卻落后了。輝煌的過去同衰敗的現實之間的強烈反差,使中國人對這種屈辱的生活格外覺得難堪而無法忍受。“振興中華”這個響亮的口號,便是孫中山先生在一八九四年喊出來的。它體現了當時無數愛國者的共同心聲,并且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頑強追求的目標,成為時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題。
  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這兩個強大敵人的重重壓迫下,要使中華民族從這種近乎絕望的困境中擺脫出來,重新崛起,實在太艱難了。有些沒有骨氣的人曾經灰心喪氣,以為中國處處不如人,已經沒有多大希望。中國的先進分子卻從來沒有灰心過。他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地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頑強斗爭。他們是中華民族足以自豪的脊梁骨。
  但是,前進的道路并不平坦。這以后,日本軍國主義者出于稱霸東亞的野心,對中國進行規模空前而極端野蠻的侵略掠奪。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日本侵略軍鐵蹄所到之處,當地各族人民都淪為連生命財產都沒有保障的“亡國奴”。大家清楚地看到:離開祖國的獨立和解放,個人的前途和命運是根本談不上的。這就毫不奇怪,當人們唱起“中華民族到了是危險的時候”時,不管是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壯族、彝族、藏族,還是其他許多兄弟民族,都同樣難以抑制地熱血沸騰。外來的橫暴侵略,把中華民族更加緊密地凝聚成一個利益與共、命運與共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極端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誰能夠領導人民抵抗外來的侵略、把祖國從危難中拯救出來,誰就能夠得到人民出自內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則,就會被人民所拋棄。中國人民正是在實際生活中逐步熟悉并了解中國共產黨的。這個黨在成立的第二年,就旗幟鮮明地提出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政治主張。這以前,中國人還不曾有過這樣明確的認識。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發起并堅持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支持八年抗戰并取得最后勝利的中流砥柱。這個勝利是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者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在隨后的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到達的地方,駐扎在中國領土上的外國軍隊被迫全部撤走,帝國主義列強原來享有的內河航行、自由經營、領事裁判、海關管理等種種特權,自然地被——取消。耀武揚威的洋人在中國土地上為所欲為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這真是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時刻!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主席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詞中說了一段令人難忘的話:“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這莊嚴的宣告,這強烈的感情,沒有經歷過中華民族那段苦難生活的人也許很難完全體會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一百多年來備受苦難和屈辱的中國人終于挺身站立起來;多少年來國家四分五裂這種令人痛心的局面不再存在;一向遭受壓迫和踐踏的勞苦大眾和普通人,翻身做了國家的主人。人們對祖國的未來充滿希望,中華民族的歷史翻開了全新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后,“振興中華”的口號被賦予了新的內容。中華民族在政治上獲得獨立和解放,這只是走了第一步。如果沒有經濟上的獨立和發展,政治上的獨立是不鞏固的,更談不上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了。中國人以空前的熱情,用三年時間恢復了遭受戰爭慘重破壞的國民經濟,開始投身到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中去。經過十多年的建設,盡管中間犯過急于求成的“左”的錯誤,遭受過嚴重的挫折,但總的說來,祖國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為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物質技術的初步基礎,成為繼續前進的出發點。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更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并且成為受到國際社會普遍尊重的國家。但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我們要做的事還很多很多,任務還十分艱巨。“振興中華”這個幾代中國人共同向往的理想,依然需要我們付出頑強的努力。
  革命是為現代化建設創造必要的前提
  多少年來,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愿望是要把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可是,在二十世紀前五十年內,中國人一直在進行革命,集中力量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在中國的統治。這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說的那樣走入了“誤區”?無數先烈為革命所作出的犧牲是不是多余的?當然不是。
  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有一段很扼要的話:“鴉片戰爭后,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務是為后一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事實清楚得很,當國家的命運還不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手里的時候,在統治中國的反動勢力拒絕一切根本的社會改革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現代化建設,只能是一句空話。如果事情真能用和平的辦法解決,如果這條路還有一點希望能走得通,怎么會有那么多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作出巨大的自我犧牲,奮起革命?千百萬人奮不顧身地投身革命,決不是任何人想這樣做便能這樣做,而是由深刻的社會原因造成的。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對人說過:“建設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如不存心建設,即不必破壞,更不必言革命。”他是個熱愛和平的人。在下決心投身革命實際行動的前夜,他還想嘗試一下推動清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看看這條路是不是有可能走得通。正是在這種心情下,他到天津去向李鴻章上書。但李鴻章連見都沒有見他。最后的希望化為泡影,他便義無反顧地去組織興中會,發動反清革命。當清政府被推翻后,他又幾次想全力投入實業建設,特別是從事鐵路建設,但無情的現實一再把他的美好愿望擊得粉碎,這條路根本無法走通。
  毛澤東在五四運動那一年,在《湘江評論》上大聲疾呼地鼓吹改革,但方法仍是溫和的。他主張要實行“呼聲革命”、“無血革命”,“不至引起大擾亂,行那沒效果的‘炸彈革命’、‘有血革命’。”次年,他在給蔡和森等的信中才表示:那種“用平和的手段,謀全體的幸福”的意見,“在真理上是贊成的,但在事實上認為做不到”。他的結論是:“我看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棄而不采,單要采這個恐怖的方法。”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后來要拿起武器展開對國民黨的武裝斗爭?也是在面對國民黨的血腥屠殺政策、不能坐以待斃的情況下被迫進行的反抗。毛澤東后來對外國朋友說:“那時候,我們也沒有準備打仗。我是一個知識分子,當一個小學教員,也沒學過軍事,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由于國民黨搞白色恐怖,把工會、農會都打掉了,把五萬共產黨員殺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們才拿起槍來,上山打游擊。”這就把為什么中國先進分子要作出革命這種選擇的原因說得很明白了。
  當然,革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但它在一個短時間內對阻礙社會發展的舊事物所起的掃蕩作用,是平時多少年也無法比擬的,而且要徹底得多,更重要的是為以后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在新中國已經成立并展開大規模建設以后,再搬用以往革命時期的許多想法和做法(如“以階級斗爭為綱”),當然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這種做法完全不符合已經根本變化了的客觀實際。但是,也不能把我們按照當前現實規定的做法搬用到近代歷史上去,認為當時的革命是多余的,甚至以為它對建設起了破壞作用,似乎不發生革命,中國的現代化倒會更早些到來。這種看法實在十分可笑,講得客氣一些,至少是忽略了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今天根本不同,同樣是不從實際出發的。事實上,正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為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掃清了障礙,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沒有無數革命者流血犧牲的奮斗并取得成功,就談不上今天的現代化建設。
  在不斷探索中前進
  在不斷探索中前進,是中華民族在二十世紀艱苦跋涉中的重要特點,也是正確理解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許多重大問題的關鍵。離開“探索”這個重要特點,許多事情便很難講得清楚。
  為什么這種探索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中國和西方國家有著許多不同的特殊性。在這樣一個國度里怎樣進行革命和建設,書本上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外國的模式無法照搬過來,新的問題一個又一個地提出來。嚴峻的現實,又不允許中國人慢吞吞地走,甚至常常沒有給你許多時間去從容應對,必須大膽地往前闖,在實踐中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逐步摸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路子來。
  “事非經過不知難”。很多在事后看起來似乎十分清楚的事情,當事者有時卻覺得左右為難,會感到迷惘。這就像一艘行駛在沒有航標的海域中的船那樣,面對著一望無際的水面,不知道哪里潛藏著淺灘、暗礁和漩渦,稍一不慎就可能遭受滅頂之災。周圍的環境又瞬息萬變,充滿著不可捉摸的未知數,包括許多不確定的變數。既然是在這樣的復雜環境中探索前進,自然不可能預先有一個先驗的完善的方案,不可能事前把什么都看得很清楚。許多事只能是看準了一個大的方向,便勇敢地跨出步子。其中,難免會有風險,會有曲折,有時甚至會跌得頭破血流。即便是出于好心,只要所做的不符合客觀實際,違背了客觀規律,同樣要受到懲罚,甚至是嚴重的懲罚。問題只在于:力求不犯大的錯誤,更加重要的是,在犯了錯誤后,要能自己起來認識和糾正錯誤,更好地前進。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領導全國人民,只用二十多年時間就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創建了新中國。這是自古未有的了不起的大勝利。在這個過程中,也曾犯過嚴重的錯誤,遭受過兩次大的挫折: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一次是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這兩次失敗,都使革命幾乎瀕臨絕境,不少人甚至認為中國共產黨從此不行了。事實卻完全不是這樣。黨正是在認真總結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自己起來糾正錯誤的基礎上,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實踐中闖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符合中國國情的路子,贏得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自己的國土上建立起全新的社會主義制度,開展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在這個過程中,又犯過兩個嚴重的錯誤:一個是經濟發展和社會改革上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許可而不切實際地急于求成;另一個是政治上的階級斗爭擴大化,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它們的集中表現是“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在吃夠了苦頭以后,經過自己起來撥亂反正,黨又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并且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震驚世界的更加輝煌的成就。
  這樣講,自然不是原諒我們犯過的錯誤,只是說對事情需要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下采取分析的態度。從前一點說,如果我們做得好一些,更加謙虛謹慎一些,可以使錯誤盡量減少,或者改正得更快一些。從后一點說,人們總是要通過實際經驗,才能對復雜的客觀實際逐步取得比較深刻的認識,“吃一塹”后應該能夠“長一智”,不再重復曾經犯過的錯誤。
  在新的世紀里,我們不熟悉的或沒有認識到的事物還很多很多,仍需要繼續在探索中前進。探索是沒有盡頭的。但由于已經有了過去的經驗和教訓,今后的探索有可能進行得比過去順利些。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的報告中說:“百年巨變得出的結論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才能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這確是中華民族在整整一個世紀的滄桑巨變中得出的最根本的結論。
《光明日報》京⑦K4中國現代史金沖及20012001二十世紀是中華民族崛起的世紀。幾代中國人前仆后繼、頑強奮斗,沒有被西方列強的侵略、封鎖和高壓政策所嚇倒,中華民族奇跡般地從極度衰弱、備受屈辱的困境中重新站立起來,大踏步地走向繁榮富強,終于把“振興中華”的共同理想變為現實。  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華民族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經歷了暴風雨般的革命洗禮。千百萬人之所以奮不顧身地投身革命,并不是由于“急躁”,而是由深刻的社會原因所決定的。革命是在和平的方法行不通的殘酷現實下無數志士仁人迫不得已的最后選擇。  回顧中華民族在二十世紀走過的路,“在不斷探索中前進”是又一個顯著特點。因為,無論是搞革命,還是搞建設,都沒有先例可循,因此,只有大膽地往前闖,在實踐中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才能逐步摸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來。 作者:《光明日報》京⑦K4中國現代史金沖及20012001二十世紀是中華民族崛起的世紀。幾代中國人前仆后繼、頑強奮斗,沒有被西方列強的侵略、封鎖和高壓政策所嚇倒,中華民族奇跡般地從極度衰弱、備受屈辱的困境中重新站立起來,大踏步地走向繁榮富強,終于把“振興中華”的共同理想變為現實。  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華民族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經歷了暴風雨般的革命洗禮。千百萬人之所以奮不顧身地投身革命,并不是由于“急躁”,而是由深刻的社會原因所決定的。革命是在和平的方法行不通的殘酷現實下無數志士仁人迫不得已的最后選擇。  回顧中華民族在二十世紀走過的路,“在不斷探索中前進”是又一個顯著特點。因為,無論是搞革命,還是搞建設,都沒有先例可循,因此,只有大膽地往前闖,在實踐中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才能逐步摸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來。

網載 2013-09-10 21:25:51

[新一篇] 中華民族德力并重的傳統與市場經濟

[舊一篇]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中華文藝復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