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長篇小說  ——在美國明德學院的講演稿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
  我很高興有機會向各位同學和老師介紹一下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狀況。我首先想起最值得 一談的話題就是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長篇小說。為什么選擇這樣一個題目呢?這是因為 ,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篇小說創作的繁榮與成就,是一個重要的、帶有標志性意義的文 學現象。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當 代文學進入了一個叫做新時期文學的發展階段。作為這個新階段開端的標志性的作品,是劉 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中短篇小說的創作,成了整個文學發展 中最活躍、最強勁的部份,真是新人蜂起,名篇迭現。不少作家憑借一個短篇或中篇,便蜚 聲文壇,贏得成千成萬的讀者。中短篇小說因為它反映社會生活巨變的及時、敏銳、深刻, 藝術形式的精短多樣,成了當時有才華的作家最樂于采用、最得心應手的文學體裁。20世紀 80 年代中國當代文學的日新月異的突變,主要是由中短篇小說担綱領銜的。那時也出現了一些 較好的長篇小說,如張潔的《沉重的翅膀》、劉心武的《鐘鼓樓》、姚雪垠的《李自成》等 等,但從作品產生的實際影響來看,從長篇小說創作的總體狀況看,還是遠不如中短篇小說 創作。
  到了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小說創作領域里的這種狀況發生了很 大的變化。由于整個社會生活的變革和發展趨于穩定和深化,容納文學潮流的生活河床大大 拓深、加寬了,河寬流緩,水深浪平,文學發展中那種激濺的、引人注目的浪花少了,而那 種從河流深處緩慢涌起、強勁推進的大波和巨涌便多了起來。有才華、有潛力、有遠圖的作 家不再爭做立于濤頭的弄潮兒,而是藏鋒斂鍔、避囂離俗,各自潛心于自己的長篇鉅制,甘 于一時的寂寞,以“十年磨一劍”的大匠精工自期,嘔心瀝血,先后拿出了自己較有份量的 長篇力作。這樣,長篇小說的創作就一年勝過一年地活躍、繁榮起來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篇小說創作的繁榮,表現在產量的巨大和質量的優異上。從1949年到1 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17年間共出版376部長篇小說;但從1995年以后,長篇小說卻以 每年300~500部的數量飚升,有一兩年達到了600部左右。也就是說,幾乎每天都有近兩部 長篇小說問世。當然,這樣多的長篇小說,平庸之作居多,以至有的評論家發出了花多果少 的感慨。但是,沒有一定的數量就沒有質量。長篇小說創作普遍的活躍也造成了水漲船高的 結果。經過廣大讀者和評論家的選擇,每年都會出現一些名實相符、面目各異的有光彩的優 秀作品。年復一年,好的和比較好的長篇小說的篇目也就長起來了。
  一個民族的文學,就像一座森林。有散文的芳草織成的綠坡,有詩歌的山花點綴的芳甸, 有中短篇小說長成的參差掩映的灌木叢,也有喧響激射于崎嶇山石間的山泉演出的懸念起伏 的戲劇,更有像把游人引向各個林間景點的通衢小道、路標碑志一樣的文藝評論。但如果少 了參天拂云的高大的喬木,這座森林就很難說得上是有氣派、有縱深的森林。長篇小說,就 是一座文學森林里必不可少的喬木,而且是具有標志性的,能讓人仰之彌高、望之神旺的喬 木。因此,要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學的全貌和前景,只讀一點中短篇小說,只讀一點 散文和詩,而對長篇小說茫無所知,那是不行的。
  隨著中美文化交流、文學交流的發展,美國文學在中國擁有越來越多的讀者。中國的翻譯 家、出版家不僅翻譯出版了許多美國文學的短篇作品,而且翻譯出版了許多美國作家的長篇 小說。中國讀者的文學欣賞的視野是日漸開闊的,審美口味也日漸豐富多樣。他們通過閱讀 美國最優秀的作家的長篇鉅制,了解美國的歷史和特性,了解美國人的靈魂和心理。從馬克 ·吐溫到杰克·倫敦,從霍桑到核羅,從斯坦倍克到海明威、福克納,都在中國擁有大量讀 者。這種通過閱讀文學經典作品來了解美國人的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方式,它所能達到的 深度和引起的心靈感應,是新聞媒體、旅游觀光等了解方式所不及的。有很多在美國居住了 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中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不閱讀那些影響美國歷史的經典著作,不 閱讀美國作家的那些偉大作品,即使在美國人中間生活了多年,也很難說窺見了美國人的靈 魂,了解了美國的國家特性。我們中國的普通人對美國人民的友好感情,有很大一部分是美 國那些偉大和杰出的作品幫助培養起來的。所以,中國的偉大作家魯迅說過:“文學是達成 民族和民族之間交流和了解的最平正的道路。”
  相對于中國讀者對美國文學的閱讀和了解而言,美國一般讀者接觸和了解中國文學、特別 是中國當代文學的機會和興趣似乎要少一些。比如說小說吧,中國新時期中短篇小說在美國 還 出版過一些選本,有過一些零星的介紹;而中國當代作家的長篇小說,則很少為美國讀者所 知。特別是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重要的長篇小說,更是來不及或不可能得到譯介的機 會。因此,我更覺得對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長篇小說作一個介紹,哪怕是最簡略的介紹 ,也是有助于大家對中國當代文學的了解的。
      二
  上面說到,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長篇小說,在外觀上表現為一個龐大的數量的堆積。 這不僅造成評論家閱讀和研究的困難,也造成讀者選擇和欣賞的困難。為了使優秀作品從平 庸之作的擁擠中脫穎而出,人們想出了種種辦法,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一個最常見和有效 的方法就是文學評獎。在中國,遴選最優秀的長篇小說的工作,主要是由每四年進行一次的 茅盾文學獎的評獎工作來承担的。所以,我要向各位簡單介紹一下茅盾文學獎的情況和不久 前評出的幾部獲獎的優秀作品。
  茅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他在中國文學界和文學讀者中,是威望很 高、備受尊敬的前輩作家。茅盾文學獎是他在1980年逝世前立下遺囑設立的。他從自己的稿 費中提出20萬人民幣設立這個獎,以獎勵那些在長篇小說創作中作出了優異貢獻的作家。這 個獎的評獎工作具體由中國作家協會承辦,每四年評一次,由著名作家、評論家組成評委會 ,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每屆選出四——五部獲獎作品。獲獎作品獲得的票數,必須達到總 票數的三分之二以上。整個評獎的程序和方法,還訂了許多周密的規則,以盡可能確保評獎 工作的公正性。
  這里我想著重介紹的,不是茅盾文學獎評獎的種種細則,而是這個文學獎的根本精神。因 此,回顧一下茅盾一生的文學活動與中國現當代長篇小說的關系,是至為必要的。
  茅盾是在長篇小說創作中取得了多方面成就的偉大作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負盛名、最 具宏偉規模和氣魄的長篇小說《子夜》的作者,就是茅盾。他的長篇小說還有:反映中國北 伐戰爭前后的社會矛盾和時代風尚,細致地勾勒形形色色的大革命參加者的心理變幻起伏的 曲線,大膽展現其靈與肉的心理矛盾的長篇小說《蝕》(《幻滅》、《動搖》、《追求》三 部曲);描寫中國現代知識女性在沖破封建家庭追求解放的過程中的勇敢和尷尬、前進和后 退 、清醒和困惑的長篇小說《虹》;以最成熟、最高妙的藝術手法描摹四家庭生存狀態的長篇 小說《霜葉紅于二月花》等等。可以說,在開創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大規模地描寫社會現象 ”的優良傳統和發展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反映社會生活、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表現力、探索長 篇小說多彩多姿的藝術表現形式方面,茅盾以自己的創作實績,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茅盾又是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經驗豐富、熱情細致的文學評論家。作為文學評論家,他一生 都在關注、扶植優秀的長篇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葉圣陶 著)的第一個評論者就是茅盾。他稱這部在時代的激流中表現中國普通知識分子的進步要求 和 精神苦悶的長篇小說為“扛鼎之作”,稱小說主人公倪煥之將占據中國現代長篇小說人物畫 廊的起點的位置。他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在藝術形式上帶有探索意義的散文體長 篇小說《呼蘭河傳》(肖紅著)的敏銳而熱情的評論者,他在評論中戰勝了自己對長篇小說的 藝術范式的定見,幾乎無保留地支持了最富才華的女作家肖紅在長篇小說形式上的積極探索 。
  茅盾這種支持有才華、有創造性的作家在長篇小說創作中的開拓、試驗的堅定立場,一直 沿繼到1949年以后對中國當代作家的長篇小說的評論和研究中。他肯定了孫犁帶有抒情長詩 韻味的長篇小說《風云初記》;他擋住了某些評論者對描寫中國知識女性在追求光明的路途 中遇到的曲折和苦悶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的粗暴的、全盤否定式的批評。“文化大革命 ”剛剛結束,他立即以老到細膩的藝術分析,對姚雪垠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第一、二 部作了令人折服的評論。
  總之,無論在長篇小說的創作實績方面,還是在長篇小說的評論與研究方面,茅盾都當之 無愧地站在第一小提琴手的位置上。體現在他的長篇小說創作和長篇小說評論中的關于中國 現當代長篇小說的藝術風范和審美理想,是茅盾文學獎的靈魂,也是歷屆茅盾文學獎評委會 努力遵循的根本精神。
      三
  現在我要介紹最近一屆即第五屆茅盾文學獎評出的四部獲獎作品。這屆茅盾文學獎評獎期 限是1996~1999年4年間出版的長篇小說。按較保守的估計,這四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約在1 600部左右。由各個文學出版社,各省作家協會推薦參評的長篇小說,約140多部。中國作家 協會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組織有經驗的編輯和評論家組成初選組,分頭進行閱讀,經過集 中討論選出30部備選作品,供評委會評委閱讀評選;在有3個評委聯名推薦的情況下,也可 在30部備選作品之外另選作品直接進入備選作品名單。這樣,最后有33部作品組成備選作品 名單,經三輪投票后選出4部獲獎作品。這樣經過層層篩選評出的獲獎作品,雖然不能斷言 就是1996~1999這4年間產生的最優秀的作品,但說它們是集中了各方面的共識而產生的最 有代表性的長篇佳作,卻是大體不錯的。借一斑可以窺全豹。透過這四部獲獎作品,大體是 可 以看到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篇小說創作發展的趨向和收獲的實績了。
  這四部獲獎作品是:
  1.張平的《抉擇》。張平是山西省的一位有著全國性影響的作家。他的小說,以大膽、尖 銳地揭示中國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表現處于變革激流中的當代中國人的心理、情緒,為中國 普通老百姓吐露心聲著稱。他的一系列長篇小說,從《天網》、《法撼汾西》、《孤兒淚》 到《抉擇》、《四面埋伏》,幾乎每出一部,都如巨石落入深潭,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他 是中國目前最暢銷書的作家之一,每出一書,都不脛而走,洛陽紙貴。《天網》曾因為描寫 了中國鄉村政權機構中的頑固的惡勢力,受到那些被觸疼的人圍攻,甚至告上法庭,釀成軒 然大波。在張平官司纏身的時候,有幾百個農民聯合起來,為他捐獻訴訟費用,終于使他勝 訴。在第四屆茅盾文學獎評獎中,《天網》僅以一票之差落選。這次《抉擇》獲獎,對于張 平和喜愛、支持張平的讀者,是很大的精神鼓勵。
  《抉擇》的故事講的是:中國北方一個中等城市的市長李高成,在處理一次紡織廠工人到 市政府前靜坐示威的事件中,發現自己親手提拔起來的紡織廠干部相互勾結,暗中組成了一 個腐敗集團。他們假公濟私,利用國有企業的資金,開辦地下工廠,經營娛樂行業,牟取暴 利。為了得到李市長的保護,他們把李市長夫人、市反貪局長吳愛珍也拉下水,向她賄賂30 萬元。這些人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而因工廠虧損、倒閉而失業的工人,有的被迫到他們開 的地下工廠做工,在極其惡劣的勞動條件下掙扎求生;有的到他們開設的娛樂場所充當“三 陪女”。正直的干部、工人對此敢怒不敢言。李高成市長在深入下層的調查中發現這些情況 , 靈魂受到很大震動。卷入腐敗漩渦的,是他一手提拔的干部,是和他同床共枕、比他年輕十 來歲的妻子。如果大義滅親,鏟除這些腐敗勢力,他的仕途和家庭,都會受到影響。但如果 和腐敗勢力沆瀣一氣,充當他們的保護傘,他自己也會成為罪人。就這樣,李高成陷入了深 深的內心矛盾和苦悶之中,處于一個艱難抉擇的人生關口。小說以緊張紛繁的情節、一觸即 發的場面、尖銳潑辣的語言、飽滿暢酣的激情,揭開了中國內地社會生活中陰暗腐惡的一面 ,展示了領導改革和建設的人物面臨的壓力和精神苦悶,描繪了不失良心和正義感的李高成 作出正確抉擇的艱難過程。這部長篇小說,以充沛的現實主精神,注入一個浪漫主義、理想 主義的故事框架,在善與惡、是與非、美與丑、真與假的鮮明尖銳的對比中,給了經受著改 革陣痛的當代中國人一次強烈的心靈震撼。它像一陣社會思潮釀成的急風驟雨,落在當代中 國讀者的心海上,卷起了陣陣波濤,使全社會都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禮。
  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生死抉擇》,在中國放映后,引起巨大的震動,票房收入超過一億 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像《抉擇》這樣直接從當代中國現實的社會變革中取材,大膽觸及中國的政治、經濟、文 化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的作品,在中國還有很多,可以說匯成了中國20世紀90年代長篇小 說創作中的一個巨大的潮流。同時期較優秀的作品還有周梅森的《人間正道》、《天下財富 》 、《中國制造》、《至高利益》;陸天明的《青天在上》、《大雪無痕》;周玉鑫的《好風 好雨》、《好爹好娘》等等。
  2.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第一、二部(即《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王旭烽是浙 江省一個新進的女作家。她在大學學習的是中國近代史專業,曾在杭州市茶葉博物館工作多 年,對中國茶業史和茶文化有獨到的研究。王旭烽在20世紀80年代即開始小說創作,寫過一 些反映知青生活和都市生活的中短篇小說,不曾引起注意。《茶人三部曲》從1990年開始構 思創作,到2000年出版第三部《筑草為城》,歷時十年之久。因第三部出版年月超過第五屆 茅盾文學獎評獎年限,所以僅以第一、二部得獎。但這兩部其實已是一個完整的、可以獨立 的史詩性創作,沒有第三部也不影響其獨特的思想藝術價值。
  《茶人三部曲》第一、二部描寫了江南茶都杭州城里一個經營茶葉的儒商家庭三代人近百 年的變遷史。第一、二部故事的歷史背景起自19世紀60年代,終于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勝 利前夕。小說以大規模描寫社會現象、長跨度展現歷史風云的藝術魄力,把中國近現代史的 波濤,杭州城城市史的史影、杭天醉、杭嘉和為代表的杭家家族史的脈絡,渾然一體地交織 在一起,塑造了一整個茶人形象的人物畫廊。小說在中國茶業的興復起落中,展示了中國茶 人不屈不撓為振興茶業,充實國力而艱苦經營、苦心孤詣的卓絕努力。它不避諱中國封建性 的毒素對軟弱而敏感的茶人的腐蝕,但更著重表現有血性、有毅力、有民族尊嚴感、有國家 責任心的中國茶人的深邃的靈魂。杭天醉的輕弱和杭嘉和的堅毅就代表了作家這兩方面的立 意。小說對沈綠愛等識見遠大、才稟過人、節操凜烈的女性的描繪,尤其悲壯感人。這種繪 狀巾幗英魂的筆墨,往往是和揭示女性在愛情和婚姻中的苦悶和積郁的大膽筆致交匯在一起 的,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這部篇幅浩大的作品以其結構的宏大而嚴整,刻繪人物的功力,語言的優美含蓄和對復雜 歷史過程和人性底蘊的成功把握,贏得了評委們的高度稱譽。
  在20世紀行將結束的時候,中國作家中不少人試圖用長篇小說的形式,對中國近百年來的 歷史作出藝術概括。出現了一大批歷史跨度長、社會場面大、情節復雜、細節豐富、人物眾 多,篇幅浩大的作品,形成中國20世紀90年代長篇小說創作的又一個潮流。曾獲第四屆茅盾 文學獎的王火的《戰爭和人》,陳忠實的《白鹿原》,就是這一類作品的先行者。王旭烽的 《茶人三部曲》,便是這一類作品中后起的佼佼者。此外,周大新的《第二十幕》,也是一 部較為重要的作品。
      四
  3.王安憶的《長恨歌》。王安憶是中國新時期出現的最優秀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創作,以 沉穩嚴緊、豐富多產著稱。20世紀80年代她便以眾多優秀的中短篇小說奠定了她在文壇上的 地位;同時也開始了長篇小說創作。在《長恨歌》問世之前,她已出版了6部長篇小說,積 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
  《長恨歌》是關于一位美麗、單純、不幸的上海女性的凄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綺 瑤。少女時代她是一個單純但又有些虛榮心的中學生,因了某種機緣,在1948年參加上海小 姐競選,獲第三名,成了略有名氣的“三小姐”,被一個政界大員陳主任看中,納為外室, 安 置在高級公寓中,過籠中金絲雀的優裕而空虛的生活。陳主任在飛機失事中死去,王綺瑤也 只好飲恨隱居蘇州鄉下鄔橋,過了一段岑寂的鄉居生活。王綺瑤的少婦生活是在20世紀五六 十年代的新時代背景中展開的。這時她是一個以掛牌注射護士為業的里弄孀居婦女。她已洗 去鉛華,但尚留過去繁華舊夢的殘片,裝點她寂寞的日子。她和一個吃定息的資本家二太太 的兒子康明遜相愛,但她的“三小姐”的底細和康明遜的獨生子的身份,決定了他們有所愛 而無所終。他們的私生女兒,迫于社會壓力,曾一度想移花接木地賴在國際革命烈士子弟、 混血兒薩沙頭上,這顯示了王綺瑤不乏心機但終歸還是善良的天性。盡管有世俗的冷眼和壓 力,王綺瑤還是堅韌地把女兒生下來并獨自養大了她。這大概是她的少婦時代最充實也最可 稱道的人生內容吧。
  接著小說展開了王綺瑤的老婦階段的生活。寫與長大的女兒薇薇的相依為命和不斷沖突; 寫女兒的男友小林與女兒的女友張永紅,寫張永紅的男友長腳與男青年老克臘的畸戀,構成 了王綺瑤暗淡的老年的主要生活內容。在這個人生階段,王綺瑤少女時代經歷的繁華生活及 養成的優雅氣質,似乎成了她吸引新時期上海少男少女的新出土的“財富”;而她的優雅、 精致、經驗,還有陳主任給她留下的一盒金條,同時也成了圍繞著她的少男少女嫉恨她、拋 棄她、離開她,甚至最終殺害她的一個誘因。她最后是死于見財起意的歹少年長腳之手的。 小說是在王綺瑤遭到慘殺的恐怖之夜的描寫中結束的。
  王安憶用一種半是同情、欣賞半是諷喻、玩味的筆調,描寫了這個曾經繁華,失卻繁華又 死于繁華的不幸的上海女人的一生。這是舊時代的上海寶貝毀滅的一生。是大時代風暴所造 成的廢墟邊沿一朵慘白的小花,在歲月中憔悴萎黃終于殞落的故事。作者把一般中國讀者關 注政治、關注大時代風云、關注社會變革的審美趣味收拢來,引向對一個置身于大時代之外 但命運又不免受大時代變動的牽引,用大時代的邊角料裁剪自己的人生的純女人的命運的關 注。作者指著她精心描繪出來的王綺瑤,仿佛用幾分悲憫、幾分沉思又略帶嘆息的口吻對我 們說:這種幾乎被遺忘的人生中的恨和怨、悲和歡、愛和死,也是不應該被忽略的。疾速前 進 的時代颶風,吹落了多少這樣帶病斑的殘葉呵!這些殘葉的堆積,似乎也是社會大變動的一 個帶宿命意味的代價。這樣的長恨,也可以深長思之。
  因此,小說帶有王安憶特有的那種深思細析,委婉回環的敘事筆調。對上海高級公寓、花 園洋房、里弄的生活的一枝一葉,王安憶都不惜筆墨,掰開揉碎地反復吟味,這使小說細部 的節奏十分緩慢,使性急的讀者頗感不耐。但在攝取王綺瑤三個大的人生段落作概括的描寫 時,小說的跨躍步伐是大而快的。這顯示了王安憶獨特的結構藝術和概括能力。
  王安憶的《長恨歌》,是女性作家所寫的反映中國女性外在生存狀態和內在心靈世界的一 系列小說中最成熟、最渾和的一部。女性問題,女性生活和心理題材,也是中國20世紀90年 代以來長篇小說創作中一個突出的潮流。從陳染的《私人生活》到張潔的《無字》,中國作 家,特別是女作家在這個領域里的開拓是前后相繼的。王安憶《長恨歌》的獲獎,對這種創 作傾向是一個無聲的鼓勵,也是對中國當代長篇小說題材領域的拓展和藝術情調的多樣化的 一個首肯。
      五
  4.阿來的《塵埃落定》。
  阿來是來自中國四川西部的一位藏族青年作家。他是以詩人的身份步入中國文壇的。20世 紀90年代初出版過一個短篇小說集《舊年的血跡》。《塵埃落定》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這部小說的獲獎,使阿來一鳴驚人,成為中國目前最受矚目的、微帶神秘色彩的青年作家之 一。
  《塵埃落定》用一種非常奇特的敘述角主,借一個已經死去卻靈魂飄蕩、回首往事、舊地 重 游的藏族貴族青年——麥其土司的傻兒子的眼和口,敘述描寫了康巴地區藏族土司制度衰落 、滅亡的歷史過程。作者用充滿詩情畫意、富有靈性的筆觸,既無情地展示了土司制度下的 種種野蠻、殘暴的基本事實:土司之間的相互爭奪與殘殺、土司制馭奴隸和自由民的種種規 矩和手法,血淋淋的刑具和尸衣,漢族統治者對藏族純樸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破壞(帶 來了鴉片和妓女),等等,使我們看到了這一在歷史上已過時的制度的陰暗的一面。同時, 作 者又滿含溫情,以挽歌的悲憫情調,描寫了土司制度下獨特的藏族文化和風情,獨特的家庭 倫理和愛情,對那些值得懷念而且通往未來的民族文化因子,作了飽含詩意的繪狀。小說中 的主人公,麥其土司的兒子,被認為是一個傻子,其實是一個意識到土司制度的朽腐,具有 新頭腦,跟得上新時代,有某種建設新生活的眼光和能力的清醒者。他置身于土司制度給予 他的優裕的生活之中,卻對土司內部的矛盾爭斗置身事外。他只是看起來像個傻子,實際上 是一個觀察獨到,眼光銳敏的歷史事變和文化形態的目擊者、親歷者。他的形象,是在和周 圍的一群活生生的人物的關系中刻畫出來的。麥其土司及其二太太,汪波土司、茸J3M301.JPG女土司、拉雪巴土司、黃初民特派員、濟嗄活佛、侍女桑吉卓瑪、行刑人爾依、小廝索 郎澤郎、銀匠曲扎,這些人物著墨不多,卻鮮活生動,不僅襯托了傻子的形象,而且有獨立 的審美價值。
  這部小說,充滿藏族文化的奇異色彩,筆調飄逸,筆觸細膩,充滿清新別致的藝術情趣, 但也不失嚴肅蒼勁的筆力。它在藝術上的新穎和特異,得到了評論界和讀者的激賞。
  《塵埃落定》的獲獎,代表著20世紀90年代中國長篇小說中那種著力描繪地方風情、民族 文 化并探索其歷史沿革、興衰更迭的因由的創作傾向。這種傾向從20世紀80年代的尋根文學開 始,到20世紀90年代長篇小說創作中,已匯成一股藝術激流。
  以上對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的四部獲獎作品,作了介紹和分析。那么,綜括地看,這屆茅盾 文 學獎具有哪些新的特點呢?或者說,從獲獎的四位作家和作品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當代長 篇小說發展的哪些趨勢呢?
  第一、這次獲獎的四位作家,全部是新時期出現的優秀作家,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是青年 作家,20世紀90年代剛步入中年,正是創作力旺盛的時候。過去,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是老作 家 居多。不熬到五十幾、六十歲,似乎就與茅盾文學獎無緣。現在這種情況已經起變化了。
  第二,這次有兩個女作家獲獎(王安憶和王旭烽),顯示了女作家在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創作 領域的實力。
  第三,這次有一個藏族青年作家獲獎,這也是藏族作家第一次獲茅盾文學獎,它在中國各 民族文學的共同發展中,也是有標志性意義的。
  第四,這次獲獎的四部作品,在題材、風格方面,是比較多樣的。這反映了中國文藝界觀 念的開放和審美口味的趨于多樣化。這對于中國長篇小說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是有深遠意 義的。
  
  
  
理論與創作長沙4~10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曾鎮南20022002 作者:理論與創作長沙4~10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曾鎮南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25:54

[新一篇] 中古漢語語法研究概述

[舊一篇]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背景、意義及前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