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學思想史發展規律的探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縱觀西方心理學思想史,就是關于西方心理學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其思想演變的歷史。實質上,它是一部西方心理學發展的認識史或智慧史。包括兩大部分:(1)西方哲學心理學思想史,從公元前6世紀起至公元19世紀中葉,是西方心理學思想的孕育和發展的歷史,成為西方科學心理學思想史的淵源;(2)西方科學心理學思想史,從19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末,是西方科學心理學的思想的形成、演變和融合的歷史,成為西方科學心理學思想史的主體。因此,從總體上把握西方心理學思想發展史的基本規律,會使我們更加明確地掌握西方心理學思想發展的未來走向,以便鑒古知今,繼往開來。那么,西方心理學思想史都有哪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呢?
  一、一個主導思想:科學主義
  所謂心理學中的科學主義(或唯科學主義)就是指西方主流心理學一直沿襲自然科學的傳統,力圖建構物理主義的心理學理論模式。換句話說,就是在心理學中堅持以自然科學為最高價值標準的研究取向和理論建構的模式。實證主義創始人孔德早就引用了J·S·穆勤的一句話作為宣揚科學主義的理論根據,這就是“道德科學(今天的社會科學)的落后狀態只能依靠適合于它們的自然科學方法來改善”(注:李維(1997):《世紀之交心理科學的現狀及其走向》,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4期,126頁。)。行為主義就是一個典型代表,華生在《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一文中公開宣稱:“就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純客觀的實驗分支。……行為主義力圖獲得動物反應的一個統一的圖式,認為人獸之間并無界線”(注:Watson J.B.(1913).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viewsit.Psychological Review,20,158~177。)。顯然,這既把心理學絕對科學主義化,又把心理學完全自然主義化。查普林和克拉威克指出,這種觀點是“自然一元論”(注:查普林、克拉威克(林方譯,1984):《心理學的體系和理論》,上冊,23頁。),即把自然科學看成是一個系譜,根部是物理、化學和其他物理科學,上部是生物學、生理學和心理學。從上到下是可以還原的。
  心理學中科學主義的主要特征:
  第一,實證主義是科學主義的哲學基礎。實證主義把處理哲學和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核心問題,并且具有科學至上和科學萬能的傾向。實證主義是以強調感覺經驗、反對形而上學為基本特征的哲學思潮。其基本觀點:(1)科學是唯一的知識和永恒的真理。倫理的、美學的和神學的思想均將被科學的進步所排除。(2)科學是具有確定性的實證知識。認為一切科學知識均來自經驗,只有能被經驗證實的知識才是可靠的。(3)自然科學之所以成為客觀實在的科學就在于采用科學的方法,因而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以及社會問題都要效仿自然科學,必須運用客觀實證的科學方法。(4)哲學的任務在于概括描述現象的科學知識,哲學是科學的綱要,科學的本性成了哲學的首要課題。可見,實證主義是科學主義的哲學根據,而科學主義則是實證主義的價值定向和表現形式。
  第二,價值中立說是科學主義的價值觀。占西方現代心理學統治地位的科學主義傳統的心理學肯定事實與價值、是與應該的二歧式區分,極力宣揚“價值中立說”或“價值無關說”,主張科學只研究事實、知識,即回答是不是的問題,不研究價值、意義,不回答該不該的問題。事實上,價值是人的本質力量在物上對象化的結果,即指客體對主體的意義,而價值觀又滲透在精神文化和物質產品之中,因此作為精神科學的心理學不可能回避價值和價值觀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說,西方心理學家無論堅持人文科學傳統,還是堅持科學主義傳統,他們都有特定的價值導向。如行為主義心理學堅持外塑價值觀(external-shaping values),認為人的行為是社會選擇強化作用塑造形成的,社會文化生存競爭的價值決定人的行為取向。這是一種外因決定論。精神分析心理學堅持內化價值觀(inter nalization values),認為遵從快樂原則的“本我”和遵從現實原則的“自我”都是非道德的,而遵從至善原則具有道德意識的“超我”則是社會價值經由父母、教師和社會教育渠道內化的結果。這是一種外因內化論。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堅持內在價值觀(intrinsicvalues),認為價值觀置根于人性之中,即人性內部存在最高價值。包括個人成長的價值、自我實現的價值和回歸本真的價值。可見,價值完全可以納入科學的范圍。科學主義取向的主流心理學所主張的“價值中立說”、“價值無關說”,宣揚什么事實與價值、是與應該、科學與信仰的斷裂,純屬虛假之談。
  第三,方法中心主義是科學主義的方法論。馬斯洛說:“方法中心就是認為科學的本質在于它的儀器、技術、程序、設備以及方法,而并非它的疑難、問題、功能或目的”(注:馬斯洛(許金聲等譯,1987):《動機與人格》,北京市:華夏出版社,14頁。)。方法中心主義有兩個明顯的錯誤:一是把科學與科學方法相混淆,不是以科學的態度來解決方法問題,而是以方法中心或技術中心的態度來解決科學問題,陷入方法至上的科學主義的境地。二是把心理學的方法與對象的關系相顛倒,不是心理學的方法適應于心理學的對象,而是心理學的對象決定于心理學的方法,陷入拋棄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研究的客觀主義的境地。打著科學主義旗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是以缺乏適當的方法為理由,削足適履,拒斥意識,走上專注行為研究的方法至上主義的道路。因此,方法中心主義既是科學主義的表現,又是傳統主流心理學許多“缺陷”的主要根源。
  我們反對科學主義是有其特定的內涵的,即反對以自然科學作為文化中的最高價值標準,把整個心理學研究完全自然科學化。因此,決不能把“科學主義”與崇尚“科學”和“科學精神”混為一談。就是科學主義的主流心理學,如同實證主義心理學一樣,我們也不能采取一點論,完全否定。因為心理學是一門交叉、跨界、中間科學,既有自然科學的性質,又有社會科學的性質。這是就心理學的總體而言,如從其具體分支而言,如生理心理學、比較心理學等就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而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則明顯屬于社會科學的范圍。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心理學的科學主義或自然科學研究取向有其內在的根據或部分的理由。
  應該承認,科學主義、實證主義對現代心理學擺脫一切不以經驗為基礎的哲學思辨而成為一門獨立科學是有重大貢獻的。傳統的主流科學心理學特別是行為主義接受了實證主義的經驗證實和嚴格的科學操作的原則,重視吸收自然科學成果,面向實際生活,促使心理學在走向客觀、開放、應用研究的科學發展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因此,我們主張在人的心理學的研究中必須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有機地整合起來。
  當然,必須看到,科學主義給西方主流心理學也造成嚴重的弊端和危害,這就是抹煞了心理學的社會歷史制約性與文化科學的內涵及其構成的性質,人的心理學被物化心理學所取代,陷入了還原論和客觀主義的境地。這樣,不僅嚴重影響了心理學基本理論的構建而成為一門真正成熟的科學,而且也難以滿足整個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
  二、兩條基本線索:兩種文化、兩種哲學、兩種邏輯的對立、斗爭與融合
  我們試圖從三個不同維度揭示一下西方心理學思想史發展的兩條基本線索:
  (一)從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兩種文化來分
  1.科學主義研究取向,指以自然科學為文化價值定向的科學心理學取向,亦即堅持自然科學的心理學觀和客觀實驗范式的實證主義研究取向。如馮特的實驗心理學、鐵欽納的構造心理學、美國機能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皮亞杰派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雖然這一研究取向在科學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中做出重要貢獻。但是由于人的心理具有自然性、精神性和社會性三種復雜的屬性,心理學又是一門介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中間科學或跨界科學,因而自然科學主義取向還不能成為解釋和解決人類心理問題的真正科學的統一的研究范式。
  2.人文主義研究取向,指以人文科學為本位,以人性、人權、人道為文化價值定向的非主流心理學的研究取向,亦即堅持文化科學心理學觀和主觀經驗范式的人文主義研究取向。現代可追溯到布倫塔諾的意動心理學,符茨堡學派也帶有一定人文色彩。現代解釋學先驅狄爾泰的《精神科學導論》(1883)一書是一部人文科學方法論宣言性質的開創性著作,他提出應以對精神世界的經驗性理解(Verstehen)來取代人文科學效仿自然科學的因果性解釋,高呼“實證主義者出去”的口號。屬于人文主義取向的還有格式塔心理學(重視質的分析、強調整體性原則),勒溫的團體動力學(重視人的動力系統與團體中的人際關系),精神分析心理學(尤其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以及突出“文化決定論”、“社會決定論”的新精神分析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體心理學,則將人文取向的心理學推向高峰。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心理學家日益對心理學堅持自然科學取向的弊端提出質疑和批評。美國心理學家吉爾根(K.J.Gergen)指出,人的心理不同于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物質,人的心理是歷史的產物,隨時間、地點、文化、歷史的不同而不同,缺乏一般物質所具有的那種相對穩定性,因此,自然科學的因果關系模式不適合心理學。美國心理學家薩姆森(E.E.Sampson)則直接提出要實現從自然科學模式向文化科學模式轉向的問題。他在《科學范式與社會價值:實現一場科學革命》一文中,分析了兩種心理科學模式,指出心理學不可能擺脫社會文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影響而研究什么抽象的、一般的和普遍的心理機制和規律。因為人的心理、意識總是產生于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具有特定的社會文化內涵,所以人的心理學的模式從自然科學取向轉向人文科學或文化科學取向則是必然的。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興起一種反叛實證主義的“非科學心理學”(unscientificpsychology)思潮。它是后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潮的一個重要派別,也是反對主流心理學的人文主義思想傳統的弘揚。其基本觀點:(1)反對主客觀割裂的二元主義認識論,倡導主客觀互動共建的非二元主義的實踐。(2)反對生態學上無效度的實驗方法,主張以辯證的方法作為考察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范式。(3)反對自我最初形成的社會歷史性,強調的人的社會性先于個體性。(4)堅持人具有自我選擇的能力,提出創造性地模仿他人的表演理論(注:郝琦、樂國安(1999):《“非科學的心理學”對社會心理學方法論的啟示》,自然辯證法通訊,6期,14-19頁。)。顯然,“非科學心理學”(并非沒有科學性的心理學,而是相對于傳統的強調實證研究的“科學心理學”)堅決反對把人等同于自然物,把心理現象等同于自然現象,把心理科學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學,強調人的心理活動的目的性與意義性,提倡研究方法的多樣化是有積極意義的。
  盡管人文主義研究取向,就人的心理學的宏觀和整體觀來看有其特定的優勢和合理性,但是理論的效度和信度還有問題,尤其缺乏實證性的檢驗的支持。所以,人文主義心理學研究取向還不能成為世界主流心理學的理論范式。相反,不管怎樣批評科學主義取向的弊端和危害,目前仍然是全世界心理學研究的主導性的理論取向。其中原因很多,既同心理學家長期深受傳統的實證主義科學觀的影響直接相關,也不能不承認同心理科學的復雜性特別是有部分分支屬于自然科學性質的學科有關。因此,要想使心理學真正成為科學,就必須把心理學中自然科學取向和人文科學取向兩者統合起來。
  (二)從西方現代心理學兩大哲學基礎來分
  1.實證主義心理學,即以實證主義為哲學基礎的主流的科學心理學,可以說科學主義定向的心理學基本上都是實證主義心理學。其主要特點:(1)強調心理學對象的客觀性和可觀察性;(2)堅持經驗證實原則;(3)采用元素分析策略;(4)主張以方法為中心和量化研究;(5)貫徹還原主義方法論。從馮特的實驗心理學開始,一直到現代認知心理學基本上都是如此。其中,馮特的實驗心理學受第一代孔德的實證主義的影響最大,鐵欽納的構造心理學直接受到第二代實證主義馬赫主義(亦稱經驗批判主義)的影響,新行為主義(如邏輯行為主義、操作行為主義)既把卡爾納普的邏輯實證主義(即第三代實證主義)引入行為主義之中,又把實用主義與邏輯實證主義相結合的操作主義作為揭示概念意義的方法論。現代認知心理學也是力圖實現可證實性和確定性的實證主義的科學理想,它們通過對外部行為的分析推論心理過程,然后通過計算機模擬,驗證假設的正確性。
  應當承認,實證主義心理學的優勢在于,突出心理學研究的客觀性、確證性、操作性和科學性,但卻具有唯科學主義和客觀主義的傾向。
  2.現象學—存在主義心理學,即以現象學或現象學-存在主義和解釋學為哲學基礎的非主流的人文科學或非科學主義系統的心理學。其主要特點:(1)強調心理學對象的主觀性,如人的本性、價值、經驗、需要、動機、人格等;(2)堅持如實描述的現象學方法;(3)提出以問題為中心,主張方法為對象服務,其意義為問題所規定;(4)提倡質化分析和個案研究;(5)貫徹整體論方法論。如果說科學主義取向和實證主義取向是一致的話,那么人文主義取向和現象學取向也是一致的。布倫塔諾的意動心理學開創了現象學研究的先河,他用反省性內部知覺的方法研究內在的意動就是后來現象學方法的雛形。布倫塔諾的學生、胡塞爾的老師斯圖姆夫把現象學引進音樂心理學之中,開辟了現象學實驗的一個新領域。因形質學派均與布倫塔諾有師承關系,符茨堡學派亦靠拢意動心理學,包括二重心理學在內,它們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現象學的影響。至于斯圖姆夫的學生韋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勒溫所建構的格式塔心理學派則以現象學為其主要哲學基礎,堅持以意識生活的直接現象經驗為對象,以運用自然觀察(或“本質直觀”)和“意向分析”為現象學方法,以研究和把握純粹意識及其結構為主旨,從而使現象學成為人文主義心理學取向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學體系。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更為自覺地以美國本土的現象學-存在主義為其哲學基礎,因而又稱人本主義心理學為現象學心理學。羅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不僅將現象學方法作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而且還將現象學方法應用于心理治療實踐之中。存在主義心理學創始于瑞士的存在分析學派,以賓斯萬格、鮑斯為代表,而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分支存在心理學,則以羅洛·梅(Rollo May,1909-1994)和布根塔爾(James Bugental,1915-)為代表。
  應當指出,現象學心理學的優勢在于,突出人的心理的內在性、本真性、整體性和能動性,承認模糊心理的存在,但卻具有主觀主義和內省化的傾向。
  (三)從西方整個心理學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來分
  如果說前邊兩個維度主要是從現代心理學發展的視角來考察的話,那么這個維度則是從古至今整個西方心理學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來反思的。
  1.廣義機能主義心理學思想系統,即以心靈、意識的功能和效用為研究取向的心理學思想。歐洲古代的胚胎形式是柏拉圖的理念論和亞里士多德的生機論心理學思想,近代的表現形式是荷蘭和德國的理性主義心理學思想(官能主義與統覺主義),現代的發展形式則是以布倫塔諾的意動心理學為開端,主要包括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芝加哥學派和哥倫比亞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古典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和新的新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心理學等。
  2.廣義構造主義心理學思想系統,即以心靈、意識、行為的結構和構成為研究取向的心理學思想。歐洲古代的胚胎形式是原子論心理學思想(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盧克萊修),近代的理論形式是英法兩國的經驗主義心理學思想(聯想主義與感覺主義),現代的發展形式則以馮特的內容心理學為開端,主要包括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
  當然,上述的劃分是就基本傾向而言的,有些心理學派是處于機能主義與構造主義的交叉、融合之中。如皮亞杰學派既深受結構主義的影響,又直接受教于歐洲機能主義大師克拉帕雷德,因而它區別于一般的結構主義,被稱為皮亞杰學派機能結構主義。托爾曼的目的行為主義和班杜拉的認知行為主義、新精神分析、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等對機能主義和構造主義均做了不同程度的綜合。
  三、三次較大的分化與整合:從哲學之中、學派之間和兩大范式間的分化與整合
  20世紀是西方現代心理學飛速發展、興旺發達的時代,是西方心理學學派林立、多元取向的時代,也是西方心理學日益分化、不斷整合的時代。
  第一次分化與整合:從19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20年代末,心理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形成一門獨立科學,并出現學派林立的繁榮景象。如內容心理學,意動心理學,構造心理學,機能心理學,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學,行為主義等。其中,內容心理學與意動心理學的對立是現代心理學中構造主義與機能主義對立的開端和起點。一方面,布倫塔諾的弟子厄倫費爾、麥農于1890-1900年創建德國形質學派,依據意動心理學的觀點,主張形、形質的形成有賴于意動。這種觀點在以后的十幾年中,通過麥農的弟子威塔塞克傳給格式塔心理學。他們把通過知覺研究所發現的規律,推廣到全部心理學之中。另一方面,這一對立又導致二重心理學的產生。這是馮特的學生符茨堡學派的代表屈爾佩以及麥塞爾所主張的。他們企圖緩和這一對立,把內容、意動融合起來,認為意動心理學有實驗的必要,而實驗心理學也應有意動的研究,這種調和的結果,趨于失敗,受到批評。
  現代心理學的誕生到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發展中,一般的傾向是由一個層面轉到另一個層面,即由一個極端轉到另一個極端。如只講意識不講潛意識,或只講潛意識不講意識;只講意識不講行為,或只講行為不講意識;只講元素分析不講整體綜合,或只講整體綜合不講元素分析;只講機能不講結構,或只講結構不講機能;只講人和動物的共性和連續性,不講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等等,各執一端,均有片面性。
  第二次分化與整合: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至50年代,西方現代心理學派出現各自內部的分化與學派之間的整合。它既反映了西方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又表現了主流心理學新范式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個不同基礎上的整合:
  1.托爾曼在行為主義基礎上的整合。通過吸收格式塔學派、機能主義、精神分析及現代自然科學成果,行為主義由華生對分子行為(或小件行為)的研究發展為托爾曼對整體行為(或大件行為)的研究,并用“中介變量”(初期包括需求變量和認知變量,后期改為需要系統、信念價值動機和行為空間)的形式復活了意識的作用,即S-O-R公式的產生。這就是說,托爾曼在行為的心理分析中,從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探索有機體的內部過程,以解答“為什么有這反應”的問題。托爾曼還提出符號學習理論(亦稱符號—完形—期待理論),構建認知地圖,形成潛伏學習的學習模式。赫爾創建的邏輯行為主義體系,被公認為20世紀前半葉頗具權威的學習理論。斯金納創立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創制研究動物學習活動的斯金納箱,發明著名的教學機器,設計程序教學方案,創造一整套行為矯正術,促進了心理學廣泛應用于教學改革、心理治療和其他研究領域。新赫爾派的誘因動機理論、新托爾曼派的行為認知理論(如中樞動機狀態)、班杜拉的現代社會學習理論等等,均表現了新的新行為主義趨向認知、整合吸收、突出社會內涵和某種人本主義傾向的特征。
  2.勒溫在格式塔心理學基礎上的整合。勒溫彌補了格式塔心理學派過去只研究知覺之不足,致力于需求、動機、意志和人格的研究,加強對心理生活空間、心理整個過程的研究,根據動力場理論采用拓撲學圖形陳述人及其行為而建構拓撲心理學體系,開創團體動力學(如團體氣氛、團體中人際關系、領袖和領導方式、團體凝聚力、團體決策以及小團體形成和成功的條件),并開拓實驗社會心理學的新領域。另外,在批判構造主義的靜態分析和盲目搬用自然科學量化研究方法的同時,又用真實部分的質的觀察、行動研究和動態分析顯示了現象學的人文精神在心理學研究中的地位。
  3.社會文化學派在精神分析基礎上的整合。這一學派是精神分析同美國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種學和文化人類學等理論融合的產物。新精神分析注意克服弗洛伊德潛意識決定論和生物主義的極端片面性,不但不否認意識的功能,甚至開始關注意識的價值,特別是日益重視社會文化的因素,提出所謂“社會決定論”(弗洛姆)、“文化決定論”(卡丁納)的原則,并把重心從人的內部心理過程轉移到人際關系上。新精神分析者拋棄力比多學說和升華理論,把心理常模解釋為個人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而把“社會同一性”的任何破壞解釋為病態。此外,新精神分析也把美國實用主義和行為主義的觀點同精神分析的許多論點和許多治療技術融合起來。他們把心理歷程看作以反饋聯系的方式來實現對外部環境的反應過程,并對潛意識作用的認識也有改變,認為它不是心理活動中不甚重要的“邊緣現象”,就是一種社會結構與心理結構之間的聯系紐帶和中介環節(弗洛姆的“社會潛意識”),這種用防御行為方式的學說代替正統精神分析關于內部結構和過程的觀點,正反映了美國實用主義和行為主義對新精神分析的影響。(注:車文博(1996/1998):《西方心理學史》,臺北市:東華書局繁體字版;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簡體字版,486頁。)
  第三次分化與整合:從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既有學科上新的分化,又有同類相近學科的更大的整合。
  在這一階段,現代心理學的分化更加精細,出現許多新的學科、新的領域和“新的雜交品種”,如生態心理學、環境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神經心理學、心理語言學、心理歷史學、心理邏輯學、跨文化心理學、人際關系心理學、大眾傳播心理學、心理光學、心理聲學、心理藥物學、宇航心理學等等。
  與此同時,在當代心理學的發展中,又出現了與現代哲學中的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兩大思潮的對峙與融合相適應的兩種更大的整合取向。
  1.認知心理學的整合。認知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科學主義取向的主要代表。廣義認知心理學,包括結構主義認知心理學(如皮亞杰的發生論)、心理主義認知心理學(如行為主義逐漸衰落期間主張研究心理、意識等內部過程的人)和信息加工心理學三種。狹義認知心理學,則專指信息加工心理學,即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研究人的認知的內部結構與過程,并將人的認知系統與計算機進行類比。這既是當前美國心理學的主流,也是整個世界心理學主要的研究取向。
  如果說新行為主義、完形心理學和新精神分析的整合主要限于心理學派自身內部的整合,那么認知心理學則除了這一整合外,還更加重視同鄰近科學之間的整合。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既吸收了機能主義、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等心理學派關于認識發展和兒童思維的成果,又集合了各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邏輯專家、數學家、語言學家、信息論和控制論學者的智慧,以我為主,創造性地整合成一個獨特的理論體系。他把人的認知結構放在歷史發展中,認為人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心理結構,它們是整體性、轉變性、自我調節(反饋)三者的統一體。其中,強調了認知在內外過程統一中的重要作用,并把有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適應(平衡)視為主體認知發展的推動力。這種從歷史進化、發展視角去研究人的智慧本質的觀點,無疑是一大進步,并支持和豐富了科學認識論。當然,由于皮亞杰學派對人的社會性的實踐活動重視不夠,因而仍屬于歐洲機能主義的范圍。
  現代認知心理學是誕生于20世紀50至60年代、70年代成為世界心理學主流的一種新思潮和新范式。主張用信息加工、綜合整體的觀點和客觀方法研究人的復雜認知過程及其內部機制。現代認知心理學并非是一個狹隘的心理學派別,它不但沒有簡單否定歷史上各派心理學的建樹,相反還在自己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中,吸收各派心理學包括被其批判的行為主義的積極成果。不僅如此,現代認知心理學還在更大的范圍內同信息科學、現代語言學和神經科學的成果相整合。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為現代認知心理學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橫向科學方法學的基礎。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現代語言學的理性主義取向,對行為主義的猛烈抨擊和對語言行為內在機制的探討,有力地推動了現代心理學中的“認知革命”。隨著腦科學和腦成像技術、神經心理學及其他相關科學的發展,將生態學效度與實驗室研究結合起來,促使原以物理符號計算為特征的認知心理學(即符號取向的認知主義),逐漸轉變為以神經計算為特征的認知心理學(即網絡取向的聯結主義)。
  2.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整合。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種心理學的新思潮和新范式。它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決定論和精神分析的生物還原論,主張心理學要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研究健康人格和自我實現。人本主義心理學雖然猛烈抨擊傳統主流心理學,但并沒有否定行為主義、精神分析的積極成果。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整合主要表現在:(1)實現了學派之間的整合。馬斯洛明確指出,他的健康與成長心理學是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論、精神分析的動力論以及機能心理學的整合。新精神分析者有些既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聯盟的成員,又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具有重要的影響。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沿著“功能自主”的方向發展,形成“自我實現”、“自我選擇”等一系列新的自我心理學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繼承并發展了精神分析的動機論,突出了人類獨有的“更高級人性”的研究:羅杰斯的受輔者中心治療法就是來源于精神分析學家蘭克倡導改進醫患人際關系的關系治療法。整體心理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很大。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以整體分析與經驗描述取代元素分析和實驗說明,正是繼承和發揚了德國狄爾泰、斯特恩和斯普蘭格等人的人格心理學思想的人文主義傳統;馬斯洛的整體動力學取向及人本主義自我實現的心理學思想均來源于戈爾德斯坦的機體心理學;奧爾波特在德國留學期間直接接觸過格式塔心理學大師,馬斯洛也非常崇敬韋特海默,強烈批評人們沒有把格式塔心理學整合到主流心理學之中。(2)提出客觀實驗范式與主觀經驗范式整合的新構想。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反對兩極對立的思想模式,認為真正科學的理論決不是極端的片面的東西,而應該是一種整合的科學。馬斯洛大聲疾呼要超越非此及彼的二歧式思維,把人的生存中的兩極“一起納入它們本來就在其中的統一體”(注:馬斯洛(林方譯,1987):《人性能達的境界》,昆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96頁。),真正從整合的意義看待人,確定人性和人的本質。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倡導將20世紀支配西方現代心理學的兩種范式即客觀的實驗范式與主觀的經驗范式有機地整合起來。人本主義心理學這一構想的積極意義在于:一是反對心理學中僵死的方法論和實驗至上主義,主張對研究方法采取開放、兼容和整合的態度;二是反對心理學研究中的自然主義和客觀主義,主張突出人的主體和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實現實驗(或客觀)和經驗(或主觀)兩種心理學范式的統一;三是反對心理學研究中的元素主義,強調整體分析的方法論的意義。
  四、四次革命:行為主義革命、精神分析革命、認知心理學革命、人本心理學革命
  美國心理學家巴斯(A.R.Buss,1978)在《心理學革命的結構》一文中,認為西方現代心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四次革命(注:Buss,A.R.(1978).Thestructureofpsycholog-icalrevolutions,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14,57~64.):
  第一次革命:行為主義革命,它是從構造主義心理學到行為主義的革命,即由主觀心理學(意識心理學)向客觀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的轉化。不僅華生本人堅持此種看法,英國哲學家羅素也說行為主義心理學猶如伽利略在天文學上的一次革命。在華生看來,行為主義革命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行為主義對傳統心理學(即構造心理學)進行了一場徹底的革命,即把構造主義的主觀心理學轉變成為行為主義的客觀心理學。在這一由主觀心理學向客觀心理學的演變中,機能主義心理學只起著中介和橋梁的作用,而行為主義既繼承機能主義關于心理適應環境的思想,又提出環境改變行為的主張,這樣就使行為主義成為唯一合乎邏輯的和最徹底的機能主義,并且把心理封閉在主體之中的主觀心理學變成可觀察行為的客觀心理學。
  第二次革命:認知心理學革命,它是從行為主義到認知心理學的革命,即由外部行為心理學的研究向內在認知過程探索的轉化,也就是由客觀心理學回歸于主觀心理學。如果說20世紀初行為主義的出現是美國現代心理學史上第一次巨大的轉變,那么,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產生則是第二次新的巨大的轉變。認知心理學的變革意義在于:(1)它扭轉了行為主義的外周論,重新恢復了意識在心理學中的地位,使意識與行為統一起來作為心理學完整的研究對象,為當代心理學提出一個嶄新的研究內部心理機制的理論范式。(2)它扭轉了行為主義的機械決定論和精神分析非理性主義的范式,突出了人的主體性和意識的能動作用,強調了高級過程對低級過程的影響和認知策略的重要功能,使感性與理性、理性與非理性統一起來作為心理學完整的研究對象,為當代心理學提出了一個主動實現信息加工的理論范式。
  第三次革命:精神分析革命,它是從意識心理學到潛意識心理學的革命,即由理性心理學向非理性心理學的轉化、由表層心理學向深蘊心理學的轉化。弗洛伊德本人曾經對別人講過精神分析學的產生是人類科學思想領域里的三次革命之一,即與哥白尼的宇宙學革命(日心說)、達爾文的生物學革命(進化論)并列的一場心理學革命(發現心靈的黑大陸——潛意識王國)(注:車文博主編(1998):《弗洛伊德文集》,第3卷,長春市:長春出版社,333頁。)。
  第四次革命:人本主義心理學革命,它是從物化心理學到人化心理學的革命,即由非人的心理學回歸到人的心理學。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托思(Aanstoos,1994)指出:“心理學在整個20世紀的大多數時光是致力于非人性的研究,那些關在籠子里的、饑餓的、發生了變異的白鼠成了主要對象。在過去的20年代發生了一種轉變,認知心理學取代了行為主義,成為心理學的主要范式,于是,白鼠出去了,計算機模型進來了。但是唯一不變的仍然是心理學中真正人的邊緣狀態”(注:Wertz,F.J.(Ed.)(1994).The humanisticmovement:Recovering the personin psychology.Lake-Worth,FL:Cardner Press.Inc.6.)。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超個人心理學則把人的本性、潛能、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提到心理學研究對象的高度,這在人類心理學史上來說是一個創舉。彪勒指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革命性就在于:“(1)它提出了一種積極的人性模式;(2)它的倡導者承認他們自己的存在,認為生活是主觀進行的,就像它產生的那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學家”(注:布勒(陳寶鎧譯,1990):《人本主義心理學導論》,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4頁。)。布根塔爾指出:人本主義心理學是西方心理學史上“一場重大的突破”,也是“人關于自身知識的一個新紀元”。它“在人類狀況方面會發生的變化,將同我們在過去那個世紀已看到的物理學方面的變化同樣深刻”(注:戈布爾(呂明等譯,1997):《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149頁。)。
  對四次心理學革命也有不同認識。多數學者承認行為主義革命和認知心理學革命,但有的學者如肯德勤(H.H.Kendler,1984)在《進化還是革命》(注:Kendler,H.H.(1984).Evolution or revolution?In Psychology in the 1990' s,NorthHolland.)一文中,認為所有這些都不能稱為“革命”,只能稱之為“進化”,即由一個學派向另一個學派的轉化或過度。如行為主義并沒有徹底拋棄構造主義,仍然繼承了其自然科學化和元素主義分析法;認知心理學雖然接受了S-O-R公式,但并未把中介因素視為生理刺激,而是把它視為知識或心理表征。至于人本主義心理學雖然嚴厲批評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但卻是更大的包容心理學。在他們看來,漸進發展過程只是進化,并不是破舊立新的革命。
  五、五大理論取向:行為論、認知論、精神分析論、現象論、生物論
  一百多年來,科學心理學逐漸形成五大重要理論和研究取向:
  1.行為論,即行為主義,認為個體一切行為的產生與改變,均系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行為論主要指經過修正后的新行為主義、新的新行為主義,激進行為主義,以趨向認知、整合吸收、突出社會內涵和具有人本傾向為特征。特別偏重學習、動機、社會行為以及行為異常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
  2.認知論,廣義泛指一般認識歷程的解釋,如心理主義的認知心理學(托爾曼、班杜拉)、結構主義的認知心理學(皮亞杰學派的發生認識論);狹義則專指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即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方法研究和解釋人的認知歷程,包括知覺、注意、記憶、心象、思維和語言等。認知論側重于在學習、智力發展、情緒、行為障礙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
  3.精神分析論,即深蘊心理學,主張以潛意識解釋人的行為的內在原因。新弗洛伊德主義已非古典弗洛伊德主義,從本我心理學發展為自我心理學,進一步突出社會文化的內涵,大大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治療、人際關系心理學和跨文化心理學的發展。
  4.現象論,即人本主義心理學,以馬斯洛、羅杰斯為主要代表,以性善論、潛能論、需要層次論、自我實現論為基本理論,主要偏重在學習、動機、人格發展、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
  5.神經生物學,即心理學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借以揭示個體心理及其行為歷程的神經生物機制。近幾十年來,隨著神經生理學、神經生物化學等學科的飛速發展,以及微電極技術、生化分析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腦的機能、心理的奧秘有了較深的了解。在當代心理學中,神經生物學特別致力于身心發展、學習、感覺、記憶、動機、情緒、行為障礙等各方面的研究與應用。
  R.L.阿特金森在《心理學導論》(1990)一書中指出:根據當前尚無統一的心理學理論模式的情況,主張采取理論多元化的視角,主要從五種研究取向(神經生物學、行為主義、精神分析、人本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為形成的機制。例如,研究侵犯行為時,神經生物學取向著重于揭示其腦機制,以電或化學方法刺激大腦深部特定區域來加以控制;行為主義取向致力于改變外界環境,提供新的學習經驗,以產生無侵犯性行為;精神分析取向專注追尋潛意識驅力和童年經驗,以幫助個人控制侵犯性,或以社會允許的形式得到舒展;認知心理學致力于研究個人的認知方式,以及接受不同信息時個人認知改變的可能、條件和走向;人本主義心理學取向集中于改進社會和人際關系,消除侵犯性的根源,促進自我實現的進程。
  六、六大爭論
  縱觀西方心理學思想史,圍繞心理學的對象、任務、性質和方法等一系列問題爭論激烈,問題甚多,僅從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以來,就有六次大爭論:
  1.內容心理學與意動心理學之爭,即關于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經驗內容的元素及其構成還是研究意識活動的機能與整體指向之爭。這一場爭論淵源于古希臘原子論與理念論、生機論心理學思想之爭,既是近代經驗主義(聯想主義與感覺主義)心理學思想與理性主義(官能主義與統覺主義)心理學思想之爭的繼續,又是現代構造主義與機能主義之爭的來源。
  2.構造心理學與機能心理學之爭,即關于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經驗構造元素及其復合體還是研究個體適應環境的心理機能之爭。這一場爭論是德國內容心理學與意動心理學之爭在美國的繼續與發展。
  3.說明心理學與理解心理學之爭,即關于心理學是堅持自然科學研究取向還是堅持人文科學(或文化科學)研究取向之爭,以艾賓浩斯重在說明、解釋的實驗心理學與狄爾泰重在描述、理解的人文心理學(精神科學)之爭為典型代表。
  4.意識心理學與潛意識心理學之爭,即關于心理學堅持研究顯意識活動還是堅持揭示深層潛意識之爭。內容心理學、意動心理學、構造心理學、機能心理學均屬以研究意識為對象的意識心理學,唯獨精神分析則屬潛意識心理學的范疇。
  5.元素心理學與整體心理學之爭,即關于心理學是堅持研究聯想構成、意識元素和分子性行為(小件行為)還是堅持研究觀念統合(統覺)、意識整體結構、整體性行為(大件行為)之爭。這一爭論源于內容心理學與意動心理學之爭,鐵欽納只談聯想不談統覺,只重分解不重整合,他的構造心理學是元素心理學的典型,重視刺激與反應簡單聯結尤其是分子性行為研究的古典行為主義亦可視為元素心理學。而反對構造派的元素主義和行為派的聯結主義,堅持研究意識經驗的結構性(完形)和整體性的格式塔心理學則是整體心理學的主要代表。整體性原則是心理學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符合橫向科學發展的規律。新行為主義開始主張整體行為觀,更多地使用塊狀概念分析多種動作的構成,以改變華生局部性的分子行為觀、把行為歸結為肌肉的簡單組合。精神分析學派的“人格整體論”和自我自主性及其整合功能,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均貫穿著整體性原則,到了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則在堅持整體論方面更前進了一大步。認知心理學強調人的心理結構的整體性、轉變性和自我調節(反饋)三者的統一體,并主張對人的認知過程要進行整體的綜合分析。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諸方面均堅持了整體論,強調研究整體的人或人的整體(人格),提出整體分析法和主客觀兩種范式整合的構想。
  6.客觀心理學與主觀心理學之爭,即關于心理學是采用客觀方法研究可觀察到的對象還是采用主觀內省或現象學方法研究主體內在的意識經驗之爭。馮特的實驗心理學、鐵欽納的構造心理學雖屬科學心理學的范疇,但因采用實驗內省法(實驗法只能用于簡單心理現象,作為內省法的輔助手段)而未擺脫內省心理學的羈絆。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把人的心理整體視為一種機體有效適應生活條件的活動過程,使心理學的研究重心從有機體的內部構造轉移到有機體與客觀環境的適應的關系中,進行比較開放、動態和客觀的研究。因此,機能主義在克服構造派主觀心理學取向,走上客觀心理學研究道路上前進了一步。而行為主義則是客觀心理學的典型代表。華生反對把心理封閉在主體之中,主張以客觀可觀察到的行為作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以嚴格的客觀法代替主觀內省法,這樣就動搖了傳統心理學的理論基石,為使心理學走向客觀研究的道路立下了歷史功績。與此相反,主觀心理學則是以內省法和現象學方法研究主體意識活動的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布倫塔諾的意動心理學就是以主體內在的意動為研究對象、以反省(內部知覺)為研究方法開啟了現代西方主觀心理學的取向,符茨堡學派采用內省法對“心向”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學派采用自然觀察法(純粹經驗和質的觀察)、現象論實驗法、場論、拓撲學陳述和向量分析,企圖用先驗的模式和主體內在組成的“完形”的固有的能力來解釋心理形成的完整性。人本主義心理學強烈批評傳統科學心理學的機械還原論與生物還原論,突出人的主體性和主觀性在心理學中的地位,把人性、價值、需要、動機、人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提到心理學研究中的首位,倡導運用整體分析法、現象學方法和個體特征研究法,并提出將客觀實驗范式與主觀經驗范式兩者整合起來的構想。不難看出,客觀心理學與主觀心理學之爭,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物化心理學與人化心理學之爭,其走向必將是由物的心理學回歸為真正人的心理學。
《社會科學戰線》長春41~52B4心理學車文博/許波/伍麟20012001此項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金的資助。車文博 許波 伍麟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 作者:《社會科學戰線》長春41~52B4心理學車文博/許波/伍麟20012001此項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金的資助。

網載 2013-09-10 21:31:13

[新一篇] 西方心理學發展中的若干傾向之我見1)

[舊一篇] 西方心理學百年發展的思路與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