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政治權威的社會基礎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當代政治日益社會化的變遷中,政治權威的形成和維持越來越有賴于社會力量的性質及其結構序列。社會力量的性質、作用方向、作用方式及其力量對比狀況,社會利益的分化、沖突及其組合狀況等,已經日益成為政治權威合法性的主要來源。反過來,政治權威又依其特有的公共性和調控性特征,集聚和改變著社會中的利益組合和力量對比關系。政治與社會的這種互為建構特征表明:任何類型的政治權威都有其存在的深厚社會基礎,認識這一基礎是形成和維持政治權威的理論前提。
      一、政治權威及其社會基礎的一般性界說
  權威和權力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按照馬克斯·韋伯的界定,權力是指“一個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會行動中,甚至是不顧其他參與這種行動的人進行抵抗的情況下實現自己意志的可能性”(注:漢斯·格思、賴特·米爾斯合編:《馬克斯·韋伯論文集》,牛津大學出版社,紐約,1964,第180頁。 )。而權威則是“一個人在相信他或她施加影響的權利的合法性基礎上要求別人服從的可能性”(注:[美]D.P.約翰遜著,南開大學社會學系譯《社會學理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第279頁。)。很顯然, 權力是一種“強迫性控制”(注:[美]鄧肯·米切爾主編,蔡振揚等譯《新社會學辭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第22、23頁。),而權威則建立在合法性基礎上。因此,權力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物質性力量,它借助暴力的、獎懲的等各種手段,可以造成某種特定的局面和結果,使他人的行為符合于掌權者自己的目的,并且,無論權力的作用對象是否同意,權力主體都有一種強迫其服從的沖動和能力。而權威則主要是一種精神性力量,其作用主要是一種社會心理過程,它主要借助掌權者的威信在公眾情感、信仰等方面的影響作用來發生作用。它是以自覺自愿的服從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認同性。從權力和權威的簡單對比中,可以看出權威所應有的含義和特征:即權威是建立在合法性基礎上的影響力。它具有認同性、合法性和自愿服從性的特征。而權威的合法性“歸根到底是個信念問題,這種信念關系到權威在其中得以運用的制度體系的正義性,關系到運用者在這個制度體系中充任權威角色的正義性,關系到命令本身或命令的頒布方式的正義性”(注:[美]鄧肯·米切爾主編,蔡振揚等譯《新社會學辭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第22、23頁。)。由于確立了這樣一種信念,因而,權威總是表現為一種令人信服的權力和威望。
  政治權威是一種公共權威,是以國家政權為核心的政治體系的政治管理主體地位得到了社會力量的認可和支持,從而表現出的對政治管理客體的制約能力。它除了具有一般性權威的認同性、合法性、自愿服從性等特征外,還具有公共性和合法的強制性的特征。和一般性權威一樣,政治權威的深厚基礎也在于它的合法性,而這種合法性主要體現在各種社會力量確信某一政治權威建立在正當性基礎之上。
  在政治學或政治社會學的視野中,對政治權威社會基礎的解釋,重點是要說明政治權威的合法性來源,即社會勢力怎樣形成政治權威。圍繞著這一問題,馬克思主義作出了迄今為止最為深刻的洞察: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政治權威的最深厚的基礎存在于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以及受經濟關系決定和影響的社會關系之中。在一切剝削階級存在的社會中,由于政治權威屬于剝削者階級所擁有,被剝削群眾與這種政治權威的根本利益是對立的,因而統治者為了維護其政治權威,總是為這種維護特定階級利益的政治權威披上神秘的或神圣的外衣,從而使被統治者確信這種權威的正當性,專制社會的“君權神授”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民主權”等學說就是其典型代表。而當剝削階級占主導的社會被消滅以后,對社會的統治權轉移到了人民手中,實現了人民的主權地位,政治權威屬于人民所有,服從政治權威就是服從人民自身。因此,只有在剝削階級被消滅以后,才能形成真正的政治權威,政治權威也才有了合法性的基礎。而這一點的實現有賴于社會經濟關系的全面變革,也有賴于社會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
  另一位對政治權威及其社會來源作出經典貢獻的思想家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之后,西方國家對此問題的研究或多或少都與馬克斯·韋伯的思想遺產有關。韋伯認為,政治權威與合法性有關,“合法性就是人們對享有權威的人的地位的承認和對其命令的服從”(注:于海著:《西方社會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333頁。 )。任何形式的統治,只有它被人們認為其統治具有“正當”理由時才為人們所服從,從而具有合法性。而所謂的正當性,實際上就是指對某種合法秩序的信念以及行動受這一信念支配的可能性。韋伯根據這種正當性信念將政治權威分為三類并分別論述了其不同的社會基礎。一是傳統型權威。這類權威依靠“人們對古老傳統的神圣性以及實施權威者的合法地位的牢固信念”(注:[美]D.P.約翰遜著,南開大學社會學系譯《社會學理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第282頁。)。 它來自于自古就流傳下來的神圣傳統,人們對此類權威的服從是遵循世代相傳的、從祖先那里承繼下來的神圣規則。這類權威主要存在于傳統社會中,它是社會結構分化程度不高、社會相對封閉、社會聯結的紐帶主要是血緣、宗法以及個人忠誠的社會中的產物。二是魅力型權威。它是以領袖人物的非凡才能為基礎的。某些領袖人物被認為具有超凡魅力,因而被視為“天縱英明”。魅力型領袖及其追隨者都相信他們具有天賦的神圣權力,能同宇宙中最強大最神秘的力量保持聯系。由于對此超凡力量和品質的認同,因而形成了對這種權威的自覺服從。這種類型的權威多存在于社會處于“失范狀態”時,在這種“失范”狀態下,一方面為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創造了大顯身手的機會,另一方面也為這些人創造了良好的群眾基礎。三是法理型權威。這類權威指建立在遵守正式制定的非個人專斷的法規基礎上的權威。它建立在這一信念之上:“權威運用者的制度體系,任職者之担任權威角色,命令(或規章)的內容和頒布方式都是符合某一或某些更一般的準則的。”(注:[美]鄧肯·米切爾主編,蔡振揚等譯《新社會學辭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第22、23頁。)這種權威主要存在于現代社會當中,它是現代社會分工高度發達、社會日益組織化、專門化的產物。
  可見,無論是馬克思還是韋伯都把政治權威看成是一定社會關系的產物,但兩位思想家對社會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著很大差異,這一點并不妨礙我們對他們的借鑒和吸收。
      二、民主社會中政治權威的社會基礎
  從以上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和韋伯關于政治權威及其社會基礎的思想的簡單引述中可以看出:政治權威的社會基礎問題所關注的主要是合法性問題,而合法性主要關系到關于某種合法秩序正當性的信念。一般來說,民主社會由于政治管理體系主要是人民意志的產物,因此,民主的政治秩序更容易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支持,從而使民主社會中的政治權威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多元主義理論認為,在民主社會中,權力的分布是分散的,非單一的集團控制的,社會中的權力安排不是等級式的,而是競爭式的,社會中存在不少與官員有聯系的集團,如商業組織、工會、政黨、婦女機構、宗教組織等,它們在利益和價值方面相互沖突,彼此處在“無休止的討價還價過程中”。這些團體互相討價還價、協商和斗爭,通過競爭性的政治市場形成權威,來表達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參與政治生活,通過各利益集團的競爭來使競爭各方的利益相對得到滿足,形成一種政治秩序,這種政治秩序是社會各種力量在沖突和競爭中所能找到的最合理的秩序安排。這種各種社會力量的對比、各種利益集團的競爭通過選舉的形式表現出來,體現了一種表面上的公平,因而很容易使不同社會集團的成員認可和接受這種秩序安排,形成對政治權威的地位的承認和對其命令的服從。可見,在多元主義理論的模型中,政治權威的社會基礎主要是各種社會利益的交換、沖突和整合的產物。各種社會力量的博弈是政治權威形成的主要根據。另一種解釋政治權威社會基礎的代表性理論模型是精英主義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民在歷史中是沒有地位的,無論我們怎樣定義“人民”這個詞,歷史的舞臺不過是走馬燈般的精英在演出。權威并不是來自于社會的基層,而是分布在一個或若干個精英集團中,精英大多出自社會中經濟上的上等階級,他們具有較為一致的價值、利益和地位,并且相互密切聯系,形成一個精英統制集團。這種理論否認民主社會中政治權威來自于社會下層的觀點,認為即便是在所謂的民主社會中,政治權威的地位也并不取決于社會力量的結構序列及其相互關系,而是取決于精英集團本身的特性,即他們在經濟上的上層地位、利益、價值、地位的一致性以及認為他們是精英的心理定勢。
  無論如何,對現代民主社會而言,其政治權威的社會基礎無疑是最深厚的。這首先是因為現代民主政治一般都是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由于市場經濟的運作,社會中不同集團的利益開始分化,利益的沖突在所難免,各種不同的利益團體為了維護和擴展其集團利益,必然要求參與政治生活,而民主政體則通過制度化的機制將各種社會力量納入制度化的軌道,從而使各種社會力量認可和接受民主政體的既定秩序;其次,民主的政治權威在形式上是通過選舉途徑形成的,它在表面上是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下的一種擇優機制,體現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因此,各種社會力量都愿意接受和認可民主社會中的統治者地位;最后,民主的政治權威還與社會中一個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的形成和崛起有關。關于這一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早就進行過精辟的論述,他把中產階級的存在看成是維持古希臘民主政治權威的一個必要條件,而現代民主政治權威的形成和維持過程也表明了這一點。
      三、轉型社會中政治權威的社會基礎
  轉型社會也叫過渡社會,它是指由傳統的、農業的、封閉的社會向現代的、工業的、開放的社會的轉化過程中的社會。轉型社會實際上是一個傳統型政治權威逐漸消失、民主型政治權威逐漸形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容易出現政治權威弱化的現象。一方面,新舊兩種政治權威及其社會基礎不僅在相互沖突中削弱了對方,而且新舊兩種政治權威在銜接過程中也容易出現脫節現象。另一方面,在轉型社會中,人們的利益和價值觀念也在發生重大變化,人們從過去的迷信權威、崇拜權威發展到懷疑權威,再加上社會“失范”現象的大量存在,社會的秩序和權威被動搖了。但轉型社會的特殊性又要求轉型社會中必須形成強有力的政治權威。這一點對后發型國家來說更為重要。因為后發型國家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實現現代化的趕超性,這就要求具有強有力的政治權威來發揮其導向和組織功能,而且面對社會轉型過程中大量的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也需要通過強有力的政治權威來予以協調,以保持社會的穩定和秩序。而要形成強有力的政治權威首先必須強化政治權威的社會基礎。轉型社會中政治權威社會基礎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社會基礎的沖突性和非整合性。由于社會利益處在變動不居的分化狀態,社會中的利益分化和重組過程才剛剛開始,還遠未定型化。因此,各種社會力量的政治取向還很不明朗,各種社會利益交換、沖突的方式還不規范,缺乏調節利益沖突的制度化機制。加之轉型社會中各種社會力量對政治體系要求的增加,往往使政治體系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威脅到政治體系的有效運轉。另外,在轉型社會中,人們對政治秩序正當性的認識也在發生變化,過去認為是正當的權威來源,由于人們參照系的改變,現在變得不再正當了,政治權威失去了其價值合理性的基礎。要強化轉型社會中政治權威的社會基礎,從而形成引導和組織社會轉型的權威資源,需要從兩個方面努力:一是加快在社會轉型中的體制轉軌過程。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如此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在世界各國現代化過程中還不多見。但從長遠看,社會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體制轉軌則有可能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因此,加快改革的步伐,縮短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過程,盡早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重組社會利益方面的突出作用,使社會中各種利益要求明朗化,形成各種社會利益的分界、交換及整合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自組織功能,形成契約性的社會聯系,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還要推進政治體制的改革步伐,重點是盡快建立社會力量與政治體系的制度化聯系機制,將各種社會力量吸納到政治體系中來;二是政治管理主體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改善自身形象,以良好的自身形象贏得人民的認可和支持。在社會轉型中,政治管理主體自身的效率低下、腐敗等往往是相伴而生的,這種狀況嚴重地影響著政治管理主體的權威地位,影響著人民群眾對政治管理主體的認同。因此,政治管理主體加強自身建設也是擴大其政治權威社會基礎的重要步驟。
      四、強化政治權威的社會基礎
  盡管就不同類型的政治權威而言其社會基礎不盡相同,甚至還存在著很大差異,但我們仍能從人類的政治實踐中找到一些強化政治權威社會基礎的一般性途徑。主要有:
  1.培植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力量。馬克思主義政治觀認為,一定的政治權威總是與一定的階級統治相聯系的。任何類型的政治權威都有賴于某種強大的社會力量的支撐。沒有這種社會力量的支撐,就談不上政治權威的社會基礎。一定社會的政治權威,是各種社會力量相互作用中形成的,這首先體現的是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力量意志。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力量決定著社會政治生活的運行方向,而政治生活的方向關系到政治權威的鞏固。因為社會政治生活就是圍繞著以政權體系為依托的政治權威展開的。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定政治權威的鞏固和完善,因此,政治權威必須將自己賴于存在的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力量的利益維護好、發展好,這樣,政治權威就有了強大的支撐力量。
  2.協調社會中不同集團的利益。社會的發展必然引起利益的分化和沖突,如果聽任利益的分化和沖突無限制地進行下去,必然會威脅到社會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權威。因此,以國家政權為依托的政治權威必須根據自身的根本利益來協調社會中不同集團的利益。要在維護和發展自身所代表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盡量實現各集團利益的平衡。還要建立各種社會利益集團與政權體系的制度化聯系渠道,把各種社會利益盡可能地吸納到政治體系中來,使社會利益集團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轉化為政治權威的社會基礎。
  3.維持社會秩序。社會秩序由限制人們行為一系列規范構成,它主要包括社會的政治秩序、經濟秩序、文化生活秩序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秩序,體現在社會的法律、道德及習俗等規范中。政治權威的鞏固與完善與社會秩序密切相關。在一個法紀廢弛、道德水平低下的社會中是很難鞏固政治權威的。政權體系必須承担維持社會秩序的任務,對于破壞既定秩序和行為的現象要堅決予以制止,從而體現政權體系的力量和能力,提高人民群眾對政權體系的認同和支持。
  4.重視政治社會化過程。政治社會化指個人通過對政治文化的學習過程,形成、維持和改變政治文化的過程。政治社會化的目的是將個人培養和訓練成為有一定的政治意識和為特定社會發展發揮作用的社會成員。因此,要充分發揮家庭、學校、大眾傳播媒介、社區等的作用,向社會成員傳授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政治價值、政治態度、政治知識等,培養合格的政治角色,獲得理想的政治人格。只有社會成員形成了對特定政治權威的認同和服從意識,政治權威才會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甘肅社會科學蘭州3~5,13D0政治學王宗禮/龍山20002000作者單位:西北師大政法系;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作者:甘肅社會科學蘭州3~5,13D0政治學王宗禮/龍山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31:42

[新一篇] 論政治文明的內在靈魂

[舊一篇] 論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